王信;罗艳;张健;罗茜;廖文波
目的 探讨机械应力加载是否干扰体外培养C2C12成肌细胞自身抗原及TLR3的转录表达. 方法 对生长于BioFlex柔性基底膜表面的C2C12细胞施加不同频率的拉伸加载,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增殖情况.Real-time RT-PCR检测并比较分析应力加载前、后骨骼肌自身抗原(HRS、Mi-2、U1-70、DNA-PKcs)、TLR3的mRNAs表达差异. 结果 0.25 Hz、10%幅度、2 h/d的拉伸条件能加速C2C12细胞进入细胞周期.2d和4d拉伸组DPI较对照组提高(P<0.05),尤以2d拉伸组细胞增殖为显著.拉伸2d时,C2C12细胞内HRS、Mi-2、U1-70、DNA-PKcs以及TLR3的mRNA水平均显著低于同一培养时间的对照组(P<0.05).结论 机械应力刺激信号可能参与下调与骨骼肌组织炎症相关的免疫调节分子.
作者:冯利强;陈荣;刘幸卉;黄维一;曾慧君;廖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跖板及周围组织解剖测量,进一步了解跖板的结构特点及其损伤修复的方式.方法 解剖19例新鲜足标本,观察跖板及周围组织结构,测量2~5跖板长度、远端宽度、近端宽度、中间及旁侧厚度.结果 跖板作为跖趾关节周围软组织结构附着点,是跖趾关节的中心结构.测量男性足第2~5跖板的长度依次为(20.05±0.92)mm,(19.80±1.41)mm,(17.45±0.55)mm,(14.91±0.86)mm;中间宽度为(11.63±1.01)mm,(10.72±1.13)mm,(10.34±1.24)mm,(9.26±0.86);旁侧厚度为(2.04±0.16)mm,(1.97±0.29)mm,(1.69±0.12)mm,(1.47±0.10)mm.女性足第2~5跖板的长度依次为(17.29±0.82)mm,(17.36±0.51)mm,(16.03±1.14)mm,(12.12±1.19)mm;中间宽度为(10.74±0.62)mm,(10.53±0.39)mm;(10.23±0.67)mm,(9.35±0.79)mm;旁侧厚度为(2.02±0.16)mm,(2.01±0.14)mm,(1.82±0.22)mm,(1.66±0.30)mm.足第2~5跖板的长、宽、厚,从第2跖板到第5跖板依次递减,参数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跖板维系跖趾关节周围软组织稳定,对跖板撕裂损伤进行修复是必要且可行的.
作者:郁耀平;陈大伟;张鹏;俞光荣;杨云峰;李兵;张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翼腭神经节及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观察翼腭神经节及毗邻结构.结果 翼腭神经节为翼腭窝内副交感神经节,为翼管神经、上颌神经、腭神经三者交汇处,位于内上方为翼管神经,位于外下方为上颌神经,位于下方为腭神经,腭神经起始于腭骨垂直板与上颌骨后壁的夹角处,腭神经起始处外径为(1.23±0.32)mm,向前内走行,并于腭降动脉的后内侧逐渐紧贴腭骨垂直板下降进入翼腭管.结论 翼腭神经节与腭神经及翼管神经相邻,先通过腭神经寻找到翼腭神经节,再通过翼腭神经节可定位翼管神经,因此可作为翼管神经切除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
作者:纪振华;邓彬华;彭浒;彭渝;刘环海;万安云;刘海斌;万锋;朱秋蓓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为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下颌下腺切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新鲜尸体15具(30侧),观测耳后发际区和颌下区的解剖层次及重要结构.新鲜尸体5具(10侧),模拟内镜手术,术后解剖标本,观察有无神经、血管损伤.结果 耳后发际区的分离层面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胸锁乳突肌上部浅面,由后上至前下依次为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外静脉.颌下区的分离层面在颈阔肌深面与下颌下腺鞘膜之间.下颌缘支出腮腺后:①66.7%行于下颌骨下缘之上(7.21±0.50)mm;②23.3%平行下颌骨下缘;③10%行于下颌骨下缘以下(9.43±0.32)mm.在咬肌前下角处,面神经下颌缘支均与面动脉和面静脉交叉,交叉点至下颌角距离分别为(29.86±2.77)mm和(25.71±3.32)mm.舌下神经经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颌下区.舌骨舌肌浅面,自上而下分别是舌神经、下颌下腺导管、舌下神经.10侧模拟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重要结构损伤,无需中转切口.结论 熟悉耳后发际区和颌下区的解剖层次、标志及参数,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下颌下腺切除术安全、可行.
作者:陈良嗣;黄晓明;罗小宁;张思毅;梁璐;宋新汉;卢仲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显示颞叶基底桥静脉与实际解剖的差异及其在横跨颅中、后窝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具尸头标本和25例颅中、后窝肿瘤患者分别分成实际解剖组和虚拟解剖组.虚拟解剖组头颅MRA、CTA等在工作站融合后,虚拟环境下解剖颞叶基底桥静脉,而实际解剖组在显微镜下解剖,比较两组静脉数目、形态和Labbé静脉类型.结果 颞叶基底桥静脉有4型.实际解剖组:静脉湖型17.5%,烛台型40%,单根型20%,多根型22.5%;虚拟解剖组:静脉湖型16%,烛台型42%,单根型18%,多根型24%.实际解剖组静脉属支213根,87汇入点;而虚拟解剖组分别为167属支,81汇入点.颞叶基底桥静脉汇入点分布:实际解剖组横窦区域52.87%,小脑幕区域24.13%,岩上窦区域23.0%;虚拟解剖组横窦区域54.35%,小脑幕区域23.91%,岩上窦区域23.10%.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精确显示颞叶基底桥静脉的解剖特点,为颅中、后窝骑跨肿瘤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合理依据.
作者:杨德林;顾士欣;孙兵;刘晓东;车晓明;徐启武;李文生;曲宝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改良睾丸根治性切除术治疗Ⅰ期精原细胞瘤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28例Ⅰ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患者采用改良根治性睾丸切除术,15例患者采用传统经腹股沟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 结果 改良根治组和传统根治组两种手术方式手术均获得成功,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方面两种手术方式无明显著异(P>0.05),但两组术后疼痛评分、切口长度、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且改良根治组因切口比传统根治组小,更具美观效果.结论 改良根治性睾丸切除治疗Ⅰ期精原细胞瘤是安全的,有效的,与经腹股沟根治性睾丸切除术相比,具有切口微创美观、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的特点.
作者:谭硕果;梁蔚波;潘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为尺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10具动脉铸型标本.取新鲜成人尸体25具(50侧),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前臂内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尺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该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7.0±2.0)支,外径(0.6±0.2) mm,蒂长(2.7±1.4)cm,单穿支的供血面积(26.0±7.0)cm2.尺动脉除在远端发出粗大的尺动脉腕上皮支,在肱骨内上髁以下8~10crm处也有较粗、恒定的穿支,尺动脉多个穿支相互吻合形成前臂内侧血管链.结论 可以尺动脉近端穿支为基础设计游离皮瓣,以内侧血管链为基础设计长而窄的增压穿支皮瓣也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沈忠飞;梅劲;陈加俊;徐达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组织与器官均有发生异常或不可逆性损伤的可能性,医学界目前主要依靠脏器的移植来重新恢复其功能.但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供体来源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器官移植发展的非技术性瓶颈.故学者们开始寻找异体移植以外的方法,以缓解供体短缺的不足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近年来去细胞生物支架研究的不断发展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赵丽娜;梅劲;张建色;唐茂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数字化虚拟可视技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分型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 17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CT扫描数据集导入相应软件,重建跟骨骨折三维可视模型.2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每例跟骨骨折的三维数字化分型和sander分型评估,使用Kapppa值计算相关度,比较两种分型的可信度差别.结果 重建了15个跟骨骨折的数字化三维可视模型,准确地反映了跟骨骨折的解剖部位、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数字分型的可信度Kapppa值为0.795(0.691~0.874),属于可信程度,sander分型的Kapppa值为0.641(0.591~0.701),属于基本可信程度.结论 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的跟骨骨折的分型直观明了,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临床诊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唐三元;杨辉;李远辉;杜中立;孙放;唐天华;梅其伟;朱学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鼻腔外侧壁重要解剖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观察鼻腔外侧壁相关解剖结构.结果 蝶腭动脉是供应鼻腔外侧壁的主要动脉,经过蝶腭孔时分为鼻后外侧动脉及鼻中隔后动脉两支.80%(24侧)鼻后外侧动脉从蝶腭动脉下方发出,20%(6侧)从蝶腭动脉上方发出,分出处位于筛骨嵴后方.鼻中隔后动脉有86.7%(26侧)在蝶窦前下壁分为上、下两支,13.3%(4侧)在进入鼻中隔后分为上、下2支.上颌窦开口位于中鼻道半月裂孔内,66.7%(20侧)开口位于半月裂孔中1/3段,30%(9侧)位于半月裂孔后1/3段,3.3%(1侧)开口于上鼻道,86.7%(26侧)上颌窦内口高于眶底水平.鼻囟门平均大小为(14.81±4.28)mm(前后径)×(9.71±1.43)mm(上下径).结论 蝶腭动脉及其分支和鼻囟门是鼻腔外侧壁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熟悉其解剖关系有助于有效安全地开展鼻内镜手术.
作者:纪振华;邓彬华;彭浒;彭渝;刘环海;万安云;刘海斌;万锋;朱秋蓓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测量翼腭窝解剖相关标志与实体解剖的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翼腭窝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头部标本5例(10侧),采用MSCT及三维重建技术,观察翼腭窝结构,分别测量一些内镜下重要解剖结构的影像数据,然后对头颅标本行翼腭窝区内镜解剖,并测量得到相应解剖学数据,比较两者解剖测量数据. 结果 影像学方法与解剖学方法测量的解剖数据都可反映实体情况,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 翼腭窝影像解剖数据可靠,具有鼻内镜手术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刘海斌;邓彬华;彭浒;彭渝;刘环海;万安云;纪振华;万锋;朱秋蓓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尸体解剖及DR-X线摄片系统观测儿童肱骨远端泪滴影的解剖形成及前倾角度.方法 利用细铅丝在儿童肘关节尸体标本上模拟肱骨远端泪滴影以探讨其解剖形成,同时利用细铅丝模拟肱骨小头及滑车的形状,通过DR-X线摄片测量肱骨小头及滑车的前倾角度.结果 泪滴影前部、后部及下部的致密影分别由肱骨远端冠状窝后缘、鹰嘴窝前缘及滑车相对区肱骨干骺端骺板下骨形成.肱骨小头前倾角为(42.63±2.24)°,滑车前倾角为(10.58±2.82)°.结论 儿童肱骨远端泪滴影分别由冠状窝后缘、鹰嘴窝前缘及滑车相对区肱骨远端干骺端骺板下骨等三部分围绕形成,其结构变化可作为诊断隐匿型或者无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参考指标;肱骨远端骨折复位时应注意恢复肱骨小头、肱骨滑车的前倾角度.
作者:廖世杰;赵劲民;陆荣斌;苏柱程;丁晓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黄芪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Ⅶ型胶原酶脑内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利用Narrow-alley Test检测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指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神经元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并对其进行体视学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神经行为学检测,模型组大鼠的不对称分值明显升高,治疗组大鼠不对称分值较模型组明显下降;神经元线粒体体视学分析,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线粒体的体密度、数密度、比表面积和比膜面积均较模型组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Caspase-3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黄芪能够减轻脑出血后神经元线粒体的损伤,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王登科;张海宇;刘海洋;秦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为翼腭窝内上颌神经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在15个成人头颅部标本中解剖观测上颌神经出圆孔处到鼻腔外侧壁、正中矢状面的距离,观察上颌神经与上颌动脉的关系. 结果 上颌神经出圆孔处到鼻腔外侧壁的距离为(13.78±2.18)mm;距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17.89±2.67)mm.上颌神经与上颌动脉的位置关系是:63.3%动脉位于神经的外下方,37.7%在神经下方.上颌神经与上颌动脉之间的距离为(7.68±1.35)mm(6.60~11.10mm).结论 本研究可为上颌神经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
作者:彭浒;邓彬华;刘环海;彭渝;纪振华;万安云;刘海斌;万锋;朱秋蓓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膜前间隙的解剖学特点,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提供手术解剖依据.方法 对我院30例腹股沟疝患者行LIHR时进行术中解剖观察及术后回顾分析手术视频,通过解剖学绘图描述LIHR手术入路、解剖层次及技术要点.结果 腹膜前间隙由Retzius间隙和Bogros间隙组成,其间有间隔分开.腹横筋膜由深浅两层结构组成,腹膜与腹横筋膜的深层之间为无血管区域.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深面增厚形成髂耻束,参与构成股管的内侧壁及腹股沟管的下壁,生殖股神经股支及股外侧皮神经在髂耻束下方通过.结论 熟悉腹膜前间隙肌耻骨孔区域解剖标志点,是LIHR手术的前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江鸣;汪杰;姜友;张军;鲁俊;陈宏存;姚宝忠;李文波;葛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重复髌骨为少见解剖学畸形,作者收治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性,53岁,主诉右膝关节疼痛3年,加重伴关节肿胀1月就诊.体格检查:脊柱四肢未见发育异常,右膝关节肿胀,髌骨上缘隆起,深部可触及约2.0 cm×2.0 cm大小,形态与髌骨相类似的骨性包块,与髌骨分离,压痛较明显,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髌骨研磨试验阳性,浮髌征阳性.
作者:徐自强;郝沛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健康育龄女性左侧卵巢静脉和盆腔静脉参考值,为诊断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及相关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62例健康育龄女性志愿者,年龄21岁~45岁.入组对象按是否生育分为2组,经产组30例,未产组32例.均行盆腔MRI平扫和MRA检查,测量左侧卵巢静脉及盆腔静脉直径,分析经产组与未产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 62例健康育龄女性左侧卵巢静脉直径为(4.45±0.59)mm,其中经产组为(4.87±0.45)mm,未产组为(4.06±0.42)mm,二者之间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t=7.297,P<0.001).盆腔静脉直径为(4.17±0.58)mm,其中经产组为(4.45±0.48)mm,未产组为(3.9t±0.54)mm,经产组和未产组之间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t=6.400,P<0.001).结论 经产育龄妇女与未产育龄妇女左侧卵巢静脉和盆腔静脉有差异,临床医师诊断盆腔静脉相关疾病时需参考不同数值.
作者:孟令惠;李树青;王桂英;刘怀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在解剖1右上肢标本时,发现尺神经手背支与小指掌侧固有神经在小鱼际肌浅面存在交通支(图1),此变异罕见[1~2],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该标本尺神经行于尺动脉的尺侧,在尺骨茎突上方3.8 cm处发出手背支(横径3.4 mm)前行2.4 cm后分为内、外侧支.内侧支(横径1.8mm)向下走行2.2 cm,于尺骨茎突水平向外下发出交通支(横径1.4 mm),本干前行至小指尺侧.交通支(长6.5 cm)行于小鱼际肌浅面,于尺骨茎突下6.2 cm处与小指掌侧固有神经相交通后,行至小指掌侧.
作者:黄瑞超;马建军;郭磊;王志信;程雪梅;杨瑞环;余川;赵海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作者在对成年女性尸体上肢使用朱砂和牙托粉灌注制作上肢动脉铸型时发现左侧上肢的掌浅弓缺失,代之以异常的血管网,报道如下.从铸型标本上发现,桡动脉掌浅支十分细小,未端与尺动脉吻合,没有形成明显的掌浅弓.但桡动脉在距掌骨底9.40 cm处发出粗大的浅正中动脉,距分叉4.90 cm处,浅正中动脉直径为2.66 mm,与此处平行的桡动脉延伸处直径为3.54 mm,该处的尺动脉直径为3.20 mm.浅正中动脉未与尺动脉吻合,仅以直径为0.80 mm的细小动脉相连.浅正中动脉在掌部延伸为指掌侧总动脉,并发出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和营养大拇指的小分支.尺动脉延伸支发出2支指掌侧总动脉和1支小指尺掌侧固有动脉,桡动脉延伸支发出拇主要动脉(图1).
作者:徐亚男;李坤;任军伟;王德广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结合鼻腔解剖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26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鼻内窥镜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病变范围,按照Krouse分期法:其中Ⅰ级5例,Ⅱ级15例,Ⅲ级6例,Ⅳ级0例.单纯鼻内窥镜手术者11例,鼻内窥镜+柯-陆氏手术者12例,鼻内窥镜+鼻侧切开+柯-陆氏手术者3例.结果 26例术后患者随访,有3例复发,再次经鼻内窥镜手术后未见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除个别患者有轻微鼻干外,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对Ⅰ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单纯鼻内窥镜手术即能彻底切除,对Ⅱ级、Ⅲ级患者需鼻内窥镜结合柯-陆氏手术,个别还需结合鼻侧切开术,术前须对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鼻内窥镜手术视野清晰、创伤小、对于Ⅰ、Ⅱ及Ⅲ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可彻底切除肿瘤,降低复发率.
作者:冯春英;柯朝阳;刘倩;周敬淳;张博;韩灵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