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柯;付茂庆;孔祥雪;梁栋柱;林荔军;黄志平;李鉴轶;欧阳钧
目的 探讨肩胛骨骨折采用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们2007年7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36例肩胛骨骨折患者进行总结分析,选择普通钢板的19例,选择锁定钢板的15例,选择拉力螺钉固定的2例.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7.5±6.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根据Hardegger等功能评定标准,本组优24例,良7例,可4例,差1例,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6.1%.结论 肩胛骨骨折诊断明确后根据骨折的分型、解剖学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固定达到有效的同定后,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肩关节远期的功能恢复一般达优良.
作者:李建赤;黄必留;梁江声;谭加群;徐自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断面与MRI纹状体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31例成人头部横断面标本及50例活体MRI扫描,观测纹状体及其相关结构,所得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 断面标本纹状体面积存在性差(女性>男性);MRI成像显示纹状体面积无性差,苍白球面积存在侧差(左>右).纹状体及其相关结构的数值在断面与MRI上表现趋势基本一致.在断面与MRI上端脑面积与纹状体面积呈正相关;尾状核头面积在断面上与背侧丘脑面积呈负相关,在MRI上与壳核面积呈负相关;侧脑室前角的距离在断面上与壳面积呈负相关,在MRI上与尾状核头面积呈正相关.结论 MRI可较好地反映纹状体及其相关结构的情况;纹状体相邻结构的变化可作为研究其形态变化的参考指标;数据标准化可有效排除个体差异的干扰.
作者:白桂芹;钱学华;周庭永;张华;李林宏;刘智华;郑登儒;吕发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妊娠早期胎儿鼻后三角区的正常超声解剖,对比二维超声图像和三维容积数据重建的图像.方法 对89名进行胎儿颈后透明层(NT)筛查的健康孕妇,留取胎儿鼻后三角区的正中矢状切面、冠状切面和横切面的二维超声图像,留取断层超声显像(TUI)技术重建的各切面超声图像,对比分析各解剖结构. 结果 (1)二维超声和TUI均可获得各切面,正中矢状切面可显示胎儿鼻骨和腭,冠状切面可显示双侧上颌骨额突和原发腭组成的鼻后三角,横切面可显示鼻后三角和腭的解剖关系;(2)二维超声和TUI比较,鼻后三角区正中矢状切面和冠状切面图像的合格率和质量无明显差别(P>0.05),但是TUI重建的横切面质量要优于二维超声(P<0.05).结论 二维和TUI均可良好显示妊娠早期胎儿的鼻后三角区解剖,为腭裂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夏珣;陈翠华;郭飞燕;裘毓雯;黄莉萍;文华轩;李征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脊柱颈段椎间盘入路椎管内减压的相关解剖.方法 取18具正常成人颈段脊柱防腐标本,通过不同断层,观察硬脊膜、后纵韧带与硬膜外前隙的毗邻关系和结构特点;测量椎间盘平面的硬脊膜厚度、后纵韧带宽度、椎体矢状径长度.结果 颈段后纵韧带分为深、浅层,两层在中线两侧4~5mm处分开,浅层与硬脊膜形成潜在的硬膜外前隙,该隙内有Hofmann's韧带连于硬脊膜与后纵韧带之间.深、浅层在硬脊膜前外侧形成一梭形腔隙-后纵韧带间隙;椎体后面矢状正中线到两侧后纵韧带间隙外侧角的距离约为10mm. 结论 根据后纵韧带的宽度和毗邻关系,颈椎前路手术经椎间盘达后纵韧带,逐渐由外进入后纵韧带间隙减压,可减少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的损伤.
作者:周速;史本超;李宏亮;方国芳;丁自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肝纤维化大鼠部分肝切除后不同时点CK19及PCNA的表达,了解胆管再生情况.方法 雄性SD大鼠,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2只,实验组腹腔注射CC14制备肝纤维化模型,两组均进行部分肝切除术,在不同时点取材后利用HE、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等方法检测CK19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随时间延长CK19表达均呈增强趋势,且实验组术后各时间点CK19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两组PCNA的表达量都随时间推移逐步升高,但实验组大鼠明显上升缓慢,持续时间延长,表达高峰晚于对照组出现.结论 (1)肝纤维化大鼠部分肝切除能刺激肝卵圆细胞增殖和向胆管细胞的分化,而正常大鼠部分肝切除后再生肝中的胆管上皮细胞主要来源于原有细胞的代偿性增生.(2)术前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细胞就出现了增殖修复,术后由于肝纤维化大鼠本身肝脏受到伤害,因此肝脏的有效再生细胞数低于正常肝脏.
作者:方方;刘前进;岳学强;李娜娜;刘恒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医源性面神经损伤是中耳乳突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面神经椎曲段成为当前容易受损伤的部位,这些案例中,部分患者存在面神经椎段外凸畸形,使得在乳突切除过程中,面神经位置高于水平半规管平面,我们通过活体解剖观察和高分辨率颞骨CT检查,揭示汉族人群面神经椎段外凸畸形的发生率,为更安全地开展耳科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2005年4月-2011年4月在我科接受单侧面神经减压术的302名成年汉族周围性面瘫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分析面神经椎段外凸畸形的情况.对比术前高分辨率CT检查,探讨CT在发现这种畸形的价值. 结果 14例患者术中发现有面神经椎曲段外凸畸形,占全部患者的4.6%.术前颞骨CT的轴位平扫只发现其中1例有这种畸形,而冠状位重建可以100%在术前诊断出这种畸形.结论 汉族人群中面神经椎曲段外凸畸形并不罕见.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的冠状位重建能发现患者是否存在这种畸形,应列为乳突手术前的常规检查.在乳突切除术中,以水平半规管平面作为安全解剖深度平面的这一传统技巧在汉族人群并不可靠,存在医源性面神经损伤的风险.
作者:李健东;汪学勇;赵亮;刘永亮;郭良蓉;戴传福;宋之瑶;李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妇科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妇科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2例为观察组,同时段200例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肿瘤性质、术前合并症、腹腔镜手术时间及术后止血药的应用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腹腔镜手术时间<1h的比例、恶性肿瘤比例及伴有术前合并症的比例分别为43.75%(14/32)、34.38%(11/32)和65.63%(21/3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5.13±11.57)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76±10.65)岁,观察组患者术后止血药的平均应用剂量为(0.65±0.24)U,明显高于对照组(0.37±0.13)U,它们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多种危险因素与妇科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关,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作者:姚雯;刘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笔者在教学标本制作中,发现1例中年男性尸体(身长165.0cm)标本的奇静脉系变异,此类变异极为罕见,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此例标本左侧第1、2、3肋间静脉,共同汇入副半奇静脉,其主干长7.50 cm,管径4.50 mm,沿脊柱左侧上行,于第2胸椎体水平处向右呈65.50°直接汇入左头臂静脉干.左侧第4、5肋间静脉,管径分别为1.50、1.65 mm,汇成一支,于第5胸椎体水平处向右呈88.50°夹角汇入奇静脉.左侧第6、7肋间静脉,外径分别为1.30、1.25 mm,于第6胸椎体水平处向右呈分别以86.50°、90.00°汇入奇静脉.
作者:刘鸿;谢拥军;刘兴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臂丛由C5、C6、C7、C8、T1神经前支组成.臂丛的根、干、股、束及分支皆可存在变异[1,2].作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臂丛部分神经根穿插走行于中斜角肌的肌腹之间,此种变异报道较少,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国运;李泽宇;刘畅;肖钊明;吴坤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跟内侧神经的局部解剖特点及其与神经源性跟痛症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2侧防腐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跟内侧神经的起源、分支、走行和分布特点.结果 跟内侧神经41.42%起源于胫神经,28.57%起源于胫神经分叉处,18.57%起源于足底内侧神经,11.42%起源于足底外侧神经.起点距O点(内踝尖下缘与跟骨结节内侧突连线中点)(30.22±15.34)mm.跟内侧神经穿出屈肌支持带后分布于足跟内侧及跟底的皮肤和跟垫组织.结论 跟内侧神经在踝管内,浅出屈肌支持带处及跟管内可能被卡压;神经卡压或病变可能与足底腱膜炎发生及疼痛有关.
作者:冯成安;孙俊;刘宗良;范炜;张东葵;叶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人脐带血血浆(HUP)能否维持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的生长.方法 将脐血浆经盐析、透析等处理后,按10%体积成分培养HFF,并与同样浓度的胎牛血清(FBS)进行比较,观察 细胞的贴壁速度、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及增殖能力. 结果 HFF在含10%HUP的培养液中能长期生长,其生长生长形态、细胞增殖能力及特征都与在含同体积FBS的培养液中无显著差异.结论 人HUP能维持HFF的长期生长.
作者:丁妍;卢智勇;袁雅红;梦淑艳;冯静波;李东升;曾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Segond骨折是膝关节外侧关节囊韧带的撕脱骨折,位于胫骨平台前外侧缘处,也称外侧关节囊征.segond骨折绝大多数都合并有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断裂,因此,segond骨折可以作为ACL断裂的间接征象.在临床工作中有很多骨科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未能认识到segond骨折所伴随的ACL的损伤或关节内的其他病损.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对2例病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segond骨折诊疗水平.
作者:许守辉;张晓南;李宏波;徐鹏;杜心如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移植羊膜上皮细胞(AECs)胶原海绵复合体促进预构皮瓣成活. 方法 第3代SD大鼠AECs、软骨细胞株分别植于胶原蛋白海绵支架,并提取AECs组上清液行促血管形成因子VEGF、TGFβ1、bFGF的ELISA检测.SD大鼠分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软骨细胞组和AECs组.一期手术后第7、14d取皮瓣组织行促血管形成因子的ELISA检测.二期手术后第7d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皮瓣存活率,取存活部位组织行HE染色、vW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分析微血管密度.结果 AECs复合体上清液中的促血管形成因子分泌逐渐增多;组织内各因子含量以AECs组高,AECs组皮瓣存活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软骨细胞组.AECs组皮肤微血管面积比、vWF因子阳性区面积比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植入AECs胶原海绵复合体可促进预构皮瓣的存活,与其分泌的一些促血管形成因子促进预构皮瓣再血管化有关.
作者:王颖倩;王德伟;许家军;李玲巧;周虹;卫振邦;王天昊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有关胎盘血管网的研究,曾有学者[1~3]利用胎盘铸型标本做了大量工作.胎盘血管铸型虽然可以观测一、二、三级胎盘血管形态,但由于受测量工具限制,四到七级的微小血管管径无法测量,而用CT扫描三维重建的方法,则可以对胎盘血管网进行全面而精细的研究.本文旨在为CT扫描三维重建用建立一种胎盘血管灌注铸型技术.
作者:陈淑滢;戴景兴;钟梅;王志坚;刘畅;骆承恩;许广威;何艳红;陈瑞莹;曲戎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国内外文献中关于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或生殖股神经的变异包括起源、行程、数目、分支分布等诸多情况[1~4].作者在解剖1具青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分支或分布都有异常.该变异尚未见文献报道.
作者:柳佳利;王珣;王婧薷;潘三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单侧唇裂鼻畸形的形态特点,为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观察60例单侧唇裂鼻畸形患儿唇鼻部的结构改变特征,测量上唇面积、主要线距变化等.结果 单侧唇裂患侧人中面积、侧唇面积、唇峰口角距及红唇嵴角均小于健侧(P<0.05),鼻尖鼻底距和鼻小柱偏斜度Ⅲ度明显大于Ⅱ度(P<0.05),Ⅲ度唇裂健侧唇裂隙缘唇峰点上移程度大于Ⅱ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唇裂唇鼻部在健侧与患侧、Ⅱ度裂与Ⅲ度裂间差异较大,在手术设计中应加以注意.
作者:夏春波;王伯钧;秦小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前臂骨间后神经及其拇示指肌支的解剖学特征.方法 解剖43具尸体的86侧上肢部桡神经深支及其分支到腕背部,观测骨间后神经的行程与投影及其拇示指肌支起始部位横径、长度和骨性标志线与神经干间夹角关系等参数.结果 骨间后神经及其各分支均呈扁薄的窄带状神经束,其主干和多数肌支都走行在前臂后面中2/4段浅、深层肌之间,终末支止于腕背侧的梭形膨大部;主干起始处横径为(3.79± 0.64)mm,各分支在起始部的平均横径(除指伸肌支约2.0 mm外)均小于1.0 mm;在旋后位,它呈向桡侧开放的弓形线段投影在肱骨外上髁至尺骨茎突连线的尺侧,半旋前位时则投影于该连线上或其桡侧.结论 前臂后面中2/4段是骨间后神经主干及其大多数拇示指肌支在临床上易被损伤、误伤发生的高风险区域.
作者:廖新品;常能彬;廖珏;高云;陈波;孙国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dimension digital manikin,3D-DM)在内镜经鼻颞骨岩部解剖中的应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例(20侧)成人头部标本灌注后经CT扫描,将图像导入3Dview软件,重建出个体化3D-DM,运用“逆向骨窗形成”技术设计并模拟颞骨岩部骨窗形成.然后在3D-DM辅助下对颞骨岩部进行内镜解剖,对头部标本解剖与个体化3D-DM视野及相关测量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逆向骨窗形成技术可术前模拟颞骨岩部磨除,头部标本解剖与个体化3D-DM下视野高度一致,相关测量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个体化3D-DM为内镜下经鼻入路暴露颞骨岩部提供详尽解剖数据,可以术前模拟颞骨岩部磨除,提高术中颞骨岩部磨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该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具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何海勇;李文胜;王辉;蔡梅钦;罗伦;张保豫;郭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提出一种联合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治疗屈曲牵张型颈椎损伤的新术式—颈椎轴向螺钉固定术,进行解剖学可行性研究.方法 随机调取50例正常成年志愿者的颈椎侧位片.年龄22~48岁,平均28岁.通过JW-PACS图像系统,测量C2~6椎体高度;C2/3~C5/6椎间盘高度以及椎间盘矢径;并模拟轴向螺钉固定,即下位椎体前下缘至上位椎体后上缘的连线,测量轴向螺钉大长度、头倾角以及植骨块深度等.采用一例防腐成人尸体标本,在C臂X线机透视下,模拟颈椎前路钢板固定并颈椎轴向螺钉固定术.结果 轴向螺钉大长度为(41.18±3.92)mm,轴向螺钉头倾角为(25.21±3.58)°.植骨块合适深度应小于椎间盘矢径(17.09±1.50)mm,且大于(11.69±1.63)mm,即略大于12mm.尸体模拟手术表明,颈椎前路轴向螺钉固定在C2/3、C3/4、C4/5、C5/6均可以顺利完成,C6/7节段由于胸骨阻挡,无法进行轴向螺钉固定.结论 颈椎前路钢板并轴向螺钉固定术治疗屈曲牵张性损伤具有操作可行性.
作者:瞿东滨;邹琳;杨勇;徐准;程勇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报道缝匠肌穿支(肌)皮瓣修复肢体组织缺损的临床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应用缝匠肌穿支(肌)皮瓣修复肢体组织缺损,其中带蒂转移修复6例,游离移植修复2例.结果 所有带蒂及游离皮瓣均成活,颜色红润,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且有感觉.皮瓣供区疤痕较隐蔽,患者比较满意.结论用缝匠肌穿支(肌)皮瓣修复肢体组织缺损效果理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供区.
作者:黄东;孙锋;吴伟炽;张惠茹;牟勇;黄国英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