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膈肌代食管手术可行性的动物解剖学研究

邓荟;王武军;王兴海;张振;郭少鸣;王昊飞

关键词:膈肌, 带蒂膈肌瓣, 食管重建, 三维重建
摘要:目的 研究猪膈肌的结构和动脉血供,探讨对猪行膈肌代食管手术实验的解剖学可行性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杂种长白猪6头经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CT扫描后将图像导入计算机行三维重建,并观察膈肌各条供血动脉的起源、走形、和分支;完整切取膈肌组织行X线摄片,观察各动脉在膈肌上分支、供血范围及相互的吻合;同时对膈肌进行大体解剖和测量.结果 猪膈肌位置及结构与人类存在部分差异,其血供主要来自肌膈动脉、后肋间动脉、心包膈动脉及膈动脉,其主干和主要分支在重建图像上基本可显示,在X线图上可见其在膈肌上的分支丰富,相互吻合广泛.结论 从猪膈肌的结构、动脉血供来看,具备作为带蒂组织瓣行食管替代的解剖可行性;而以膈动脉为血管蒂取组织瓣应为该手术佳选择.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个体发育与椎体生理性旋转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椎体生理性旋转与个体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150例因肺部或纵隔内疾病在我院行胸部CT检查的被证实无脊柱侧凸畸形的患者的CT图像为研究对象.分三个组,各50例,幼儿组年龄为0~3岁,少儿年组为3~11岁,青年组为11~16岁.各组男女比例为1/1.椎体旋转角度的测量采用HO等人提出的角平分线法进行测量.分别对各个年龄组T2~12椎体旋转度进行测量.结果 幼儿组椎体旋转角度为(-1.24±1.80)°~(1.72±1.01)°.少儿组椎体旋转角度为(-1.38±0.97)°~(1.18±1.36)°.青年组椎体旋转角度为(-1.52±1.23)°~(2.03±1.22)°.在T6节段幼儿组旋转角度明显大于少年组(p<0.01),在T7节段少年组旋转角度明显小于青年组(P=0.03)其余之间未见明显差别.结论 正常人椎体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性旋转.椎体的旋转角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剧,到达成年后椎体旋转角度趋于稳定.

    作者:侯刚;陈明娟;戎利民;陈建庭;陈昌燕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应用组织芯片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Stat3、CyclinD1和Bcl-2三种Stat3通路上的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制作组织芯片,包含有860例ESCC组织、198例不典型增生组织、201例单纯增生组织及467例癌旁正常上皮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三种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ESCC中三种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单纯增生和正常上皮组织(P<0.05).(2)随着ESCC分化程度由高到低,Stat3和Bcl-2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强,而CyclinD1的表达逐渐减弱.(3)三种蛋白在ESCC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及大体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4)ESCC中Stat3与CyclinD1的表达呈负相关(r=-0.699,P=-0.000);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r=0.660,P=-0.000);但是CyclinD1与Bcl-2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Stat3、CyclinD1和Bcl-2可能在ESCC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中有重要的作用,CyclinD1和Bcl-2的表达检测有助于ESCC的早期诊断.

    作者:李素梅;钟雪云;宿宝贵;潘三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1型糖尿病大鼠左心室HCN2和HCN4重构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大鼠左心室肌HCN2和HCN4的表达时空变化.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n=20)和1型糖尿病组(T1DM组,n=40):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90 d后,取左心室肌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HCN2、HCN4的定位;Western-blot、RT-PCR技术检测HCN2、HCN4在蛋白质及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CN2在心室肌细胞膜上呈点状或短线状不连续表达;HCN4未见表达.Western-blot、RT-PCR结果显示T1DM组大鼠HCN2、HCN4在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升高.结论 1型糖尿病大鼠左心室出现离子通道HCN2、HCN4表达升高,导致糖尿病心脏电重构,可能与糖尿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作者:王庆志;周立;王志勇;郭志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椎板重建(钛板)固定的应用解剖

    目的 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椎板重建(钛板)固定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采用50套正常成人干燥颈椎骨标本测量C3~7的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侧块宽度C3(9.89±0.97)mm,C7(12.09±0.93)mm、高度C4(11.44±2.09)mm,C7(13.56±2.17)mm,逐渐增大.侧块厚度C3(9.03+1.46)mm、C7(6.66±0.78)mm,逐渐减小.自侧块外缘至棘突基底部上5 mm之间的长度C3(25.21±2.08)mm,C6(27.09±1.80)mm,C7与C4接近.椎板外侧端、中间的高度分别为C3(11.54±1.66)mm,C7(16.83±1.77)mm;C3(10.91±1.58)mm,C7(14.86±1.48)mm,逐渐增大.椎板外侧端、中间的厚度分别为C5(4.44±0.81)mm、C7(5.28±0.76)mm;C4(3.00±0.86)mm,C7(.92±0.96)mm.棘突基底部的高度C4(9.33±1.67)mm、C7(11.34±1.57)mm、基底部上5 mm平面的高度C4(7.10±1.76)mm,C7(9.82±1.46)mm,C3与C5接近.棘突基底部的宽度C5(8.59±1.81)mm,C7(11.13±1.76)mm、上5 mm平面的宽度C5(6.66±1.86)mm,C7(8.50±1.58)mm,C5小,C7大.结论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椎板重建(钛板)固定在形态学上有可行性,能扩大椎管、重建颈椎板的稳定性.

    作者:孙进;闵少雄;黄小军;安树康;刘阳;周初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闭孔动脉起源于髂外动脉变异1例

    作者在局部解剖教学中,见一成年男性标本左侧闭孔血管动脉起源于髂外动脉(图1),为积累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左侧闭孔动脉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 cm处自左髂外动脉内侧壁发出,向内下跨耻骨支伴正常来源的闭孔神经进入闭膜管.

    作者:盛高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安全进针区域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测量桡骨茎突在腕关节不同角度时与周围肌腱、血管的距离,探讨手法复位经皮闭合穿针内固定术微创治疗桡骨骨折经桡骨茎突的相对安全进针区域.方法 20侧成人前臂标本,以腕部外固定支架固定腕部,分别在腕关节掌屈0°、20°、40°、60°和尺偏0°、30°等8个位置,测量桡骨茎突高点与桡侧腕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短距离,桡骨茎突高点与桡侧腕长伸肌腱、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桡动脉各交点的距离.结果 腕关节掌屈、尺偏运动引起桡骨茎突周围肌腱相对位置规律性地变化,腕关节在尺偏30°掌屈0°~20°范围内时,桡骨茎突的相对安全进针区域大.结论 以桡骨茎突高点为体表标志,当腕关节在尺偏30°掌屈0°~20°范围内,桡骨茎突高点周围一定距离范围内,经皮克氏针固定桡骨骨折,能大限度降低对肌腱及血管的损伤率.

    作者:陈浩宇;高峻青;李向明;何洁芸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肝动脉变异伴副胆囊管1例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尸过程中见其营养肝的动脉变异伴副胆囊管异常,查相关文献未见报道,为积累国人资料,现报道如下:该男尸年龄不详,身长174 cm.打开腹腔后,见其腹主动脉于第12胸椎体水平发出腹腔干.走行1.73 cm后分为肝总动脉和脾动脉2支.胃左动脉在腹腔干上方0.57 cm处由腹主动脉发出.肝总动脉外径为5.76mm,向右走行2.47 cm后,发出肝左动脉、肝中动脉、胃右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4个分支.肝左动脉起始处外径为3.42mm,向右上走行3.74 cm经肝门入肝左叶,沿途无分支,其与肝中动脉夹角为32.5°.

    作者:陈红浩;杨建华;刘雪亚;胡威利;王俊魁;潘子涵;周传坤;张佩佩;马建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膈肌代食管手术可行性的动物解剖学研究

    目的 研究猪膈肌的结构和动脉血供,探讨对猪行膈肌代食管手术实验的解剖学可行性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杂种长白猪6头经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CT扫描后将图像导入计算机行三维重建,并观察膈肌各条供血动脉的起源、走形、和分支;完整切取膈肌组织行X线摄片,观察各动脉在膈肌上分支、供血范围及相互的吻合;同时对膈肌进行大体解剖和测量.结果 猪膈肌位置及结构与人类存在部分差异,其血供主要来自肌膈动脉、后肋间动脉、心包膈动脉及膈动脉,其主干和主要分支在重建图像上基本可显示,在X线图上可见其在膈肌上的分支丰富,相互吻合广泛.结论 从猪膈肌的结构、动脉血供来看,具备作为带蒂组织瓣行食管替代的解剖可行性;而以膈动脉为血管蒂取组织瓣应为该手术佳选择.

    作者:邓荟;王武军;王兴海;张振;郭少鸣;王昊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直肠膀胱(子宫)襞在直肠癌手术中预防盆段输尿管损伤的临床意义

    目的 结合直肠膀胱(子宫)襞的解剖特点,探讨其在直肠癌手术中预防盆段输尿管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对56例直肠癌手术中直肠膀胱(子宫)襞的解剖位置及其与盆段输尿管、直肠系膜的毗邻关系进行仔细观察,全直肠系膜切除保持沿直肠膀胱(子宫)襞内侧界面进行.结果 全组均未发生盆段输尿管损伤,术中均可清楚观察到直肠膀胱(子宫)襞这一解剖结构,其位置较为恒定并位于盆段输尿管、直肠系膜之间.结论 以直肠膀胱(子宫)襞作为解剖标识,在直肠癌手术中预防盆段输尿管损伤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郑镇木;罗湛斌;吴印爱;范小华;张思奋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降部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 为内镜诊治十二指肠降部疾病及减少医源性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方法 40例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十二指肠降部的外形、长度,大乳头的形状、位置以及上曲、下曲、大乳头处的内周径、外周径、肠壁厚度.结果 十二指肠降部的外形有竖直形、弧形和不规则形,多为上细下粗,且大部分标本有狭窄,狭窄处肠腔内黏膜为纵形皱襞、稀疏低矮环形皱襞或平坦无皱襞.十二指肠降部长度为(8.2±1.9)cm;上曲、下曲、大乳头处的肠腔内周径分别为(4.8±1.7)cm、(5.8±1.3)cm、(6.9±2.3)cm;肠管外周径分别为(7.0±1.3)cm、(8.8±1.2)cm、(9.2±1.6)cm;内侧肠壁厚度分别为(2.29±0.63)mm、(1.91±0.49)mm、(1.75±0.73)mm;外侧肠壁厚度分别为(1.63±0.53)mm、(1.42±0.37)mm、(1.54±0.40)mm.十二指肠大乳头的形状多变,与上曲的距离为(4.3±1.9)cm.结论 行内镜检查和治疗十二指肠降部疾病时,掌握和认真观察其解剖学特点,对寻找病变部位及减少医源性损伤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东;钟利;吴溢;王佳玮;王喻;胡丹丹;赵国刚;付茂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臂丛变异1例

    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标本时见其左侧臂丛变异及正中神经与肌皮神经共干,报道如下:本例臂丛由C5~C8、T1五个神经节发出的5条神经根组成,于斜角肌间隙穿出.C5~C6颈神经于中斜角肌外侧缘合成上干,C7颈神经单独成中干,C8与T1于前斜角肌后侧合成下干.此3干向外下方在锁骨后上方合成一大股,直径为14 mm.

    作者:王万里;潘福勤;刘建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有限元分析全髋置换术髋臼假体位置影响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便于指导手术操作,并为临床提供评价标准.方法 采用专门的生物力学有限元网格划分器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CT扫描数据建立高度仿真的个性化髋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采用直接在真臼位置重建安放臼杯假体,将髋臼内壁打磨穿透进行内移安放,和髋臼上位方重建进行上移高位安放3种常见的临床手术方案,模拟臼杯假体位置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影响.结果 (1)直接在真臼位置安放的效果是好的,出现应力集中和大剪切应力的可能性小;(2)穿透内移安放的模拟应力分布略高于真臼位置;(3)而在上移高位安放的模拟则出现预测应力大幅增加的结果.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尽可能在真臼位置重建和安放臼杯假体,以达到优的应力分布和功能修复.

    作者:廖胜辉;李玲芝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STAR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后数字模型的建立和运动仿真

    目的 探讨STAR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后运动仿真的方法.方法 应用Mimics 10.01、Geomgic studio 10.0、PRO/E 2.0软件模拟建立STAR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后数字模型,并利用PRO/E 4.0软件的机构设计和动画功能建立运动仿真.结果 成功建立STAR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后数字模型屈伸、内收外展、内外翻运动仿真视频,形象了解术后STAR人工踝关节屈伸、内收外展、内外翻运动情况,直观了解STAR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后各方向运动理论活动度.结论 建立STAR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后运动仿真有助于从人工关节术后理论活动度来预防手术的失败,提高手术的准确度.

    作者:徐洪璋;余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外踝部皮肤缺损

    目的 报道利用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对外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方法 利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仪,在创缘周围探测腓动脉发出的穿支,以其中合适的穿支为旋转点及血管蒂,沿腓浅神经轴线切取穿支蒂皮瓣逆向转位修复外踝部伴有肌腱及骨外露的创面.结果 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0~45岁,平均32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 cm×5 cm~7 cm×11 cm;皮瓣切取面积为4 cm×6 cm~8 cm×12 cm.皮瓣存活良好,颜色正常,修复效果好.平均随访两个月,患者步态正常,无疼痛,但其中2例患者抱怨小腿外侧区及足背有麻木感.结论 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适于修复外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是一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穿支蒂皮瓣相结合的优良皮瓣.

    作者:秦毅;江建明;秦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髋臼前柱骨折后入路拉力螺钉内固定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目的 为髋臼前柱骨折后入路置入拉力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0侧(男32,女18)成人髋骨标本,观测前柱纵轴走向,将纵轴穿出髂骨翼外面的点定为进钉点.用直径3.5 mm导针经进钉点沿纵轴置入,经耻骨结节下方穿出.测量导针与矢状面夹角α及与冠状面夹角β,纵轴长度,导针易穿出骨皮质的薄弱区及穿出点与耻骨结节的距离,对测量数据行统计学处理.(2)34侧尸体标本解剖,观测进针点毗邻,模拟置钉,经X线、CT扫描验证结果.结果 进钉点位于髂结节和坐骨结节连线与髂前上棘和坐骨大切迹顶点连线的交点,出钉点于耻骨结节下方,男(6.62±2.79)mm,女(11.71±1.66)mm,α(50.62±3.55)°,β男(22.32±3.66)°,女(19.57±2.07)°;纵轴长,男(108.64±5.49)mm,女(100.92±6.25)mm.以上数据除角α外男女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验证结果及临床应用疗效满意.结论 髋臼前、后柱均骨折时,在后入路复位固定后柱的同时,经该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固定前柱安全、简捷.

    作者:常希会;尹维刚;史增元;袁辉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吻合的3D可视化研究

    目的 对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使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10具.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选择下腹部和小腿外侧皮瓣供区,应用交互式的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进行3D可视化研究.结果 三维重建的各部位层次分明、穿支体区间小血管的清晰度好,穿支体区间的血管吻合有3种类型,2个层次.而且可对不同层次分别进行透明、不同穿支体分别配色或提取等专业化处理.结论 ①应用Mimics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穿支体区及其相互间血管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②穿支皮瓣血供方式与传统轴型皮瓣有异.

    作者:陈世新;吴东方;丁茂超;王建红;崔怀瑞;毛以华;胡斯旺;唐茂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数字化前臂穿支皮瓣模型构建与解剖学研究

    目的 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前臂数字化模型,探讨前臂动脉穿支特点,虚拟仿真临床个性化皮瓣设计.方法 选用新鲜男尸体无器质性损伤前臂标本4只,常温下灌注显影剂,经CT扫描后,将数据导人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13.1中,分别对骨骼、血管及软组织进行三维构建.测量前臂穿支血管数目、蒂长、管径,距尺、桡骨茎突距离,为穿支皮瓣切取提供依据.根据穿支血管支配区域,对图像进行多次分割,构建数字化穿支皮瓣.结果 数字化前臂三维构建的图像仿真高,可立体显示前臂各穿支血管及其穿支皮瓣.桡动脉、尺动脉、骨间后动脉穿支血管数是12~17、10~15、5~11支,与实体解剖学数据基本一致.结论 通过构建数字化前臂模型,测量数据表明各标本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可根据尺桡动脉及骨间后动脉穿支血管的分布情况,设计皮瓣的范围,对临床穿支皮瓣的切取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作者:留成胜;黄潮桐;陈隆福;李敬矿;陈冬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6月-2009年8月的52例胸腰段段骨折患者,均为AO分型中的A型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患者手术前后和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值、Cobb's角.手术前后CT测量椎管内占位比并评估植骨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随访(16.5±7.8)月(12~30月).无切口感染、神经症状加重,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伤椎前缘高度术后和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恢复满意.Cobb's角术后和末次随访无明显矫正丢失.椎管内占位比为较术前明显改善.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1~2级的改善.结论 伤椎椎弓根植骨可有效修复伤椎复位后的椎体缺损,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有效重建骨折稳定性,前中后三柱重建稳定,是治疗胸腰椎A型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李佳;欧云生;权正学;蒋电明;唐可;安洪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浮肩损伤内固定方式选择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对浮肩损伤临床常用的3种内固定术式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手术选择内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7例包含锁骨及肩胛骨的左侧上肢防腐尸体标本,解剖出肩胛上悬吊复合体(SSSC),人为制造浮肩损伤模型,对4种状态进行试验:正常标本、单纯锁骨固定、锁骨加肩胛颈单钢板固定、锁骨加肩胛颈双钢板固定.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测定不同状态下肩胛颈的运动范围(ROM),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失稳SSSC的稳定作用.结果 生物力学测试表明,单纯锁骨固定的ROM值分别是:前屈(12.60±0.95)°、后伸(8.53±0.60)°、左侧弯(12.47±0.73)°、右侧弯(12.32±0.69)°、左旋(10.17±0.59)°、右旋(11.42±0.62)°,与其他各组相比明显增大(P<0.05);锁骨加肩胛颈双钢板固定的ROM值分别是:前屈(5.50±0.96)°、后伸(2.77±0.67)°、左侧弯(3.61±0.70)°、右侧弯(5.06±0.71)°、左旋(3.28±0.58)°、右旋(3.58±0.92)°,与其他固定组相比明显减小(P<0.05).结论 治疗浮肩损伤的佳内固定方式为同时固定锁骨及肩胛颈骨折,肩胛颈骨折采取双钢板坚强内固定,以避免肩胛骨畸形愈合而造成肩关节不稳定.

    作者:段连鸿;黄继锋;赵卫东;梁栋柱;夏平光;刘新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3D-FS-SPGR序列在膝关节软骨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利用3D-FS-SPGR序列测量各期膝关节OA软骨厚度,探讨OA膝关节软骨厚度与病变进展的关系.方法 62例OA患者行膝关节MRI检查,用3D-FS-SPGR序列测量不同部位关节软骨的厚度,并与20名对照组膝关节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轻度OA组关节软骨厚度与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重度OA组大部分软骨区域软骨厚度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软骨厚度的改变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年龄、体重及BMI等与软骨厚度改变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 关节软骨负重面大部分区域随着OA病情的加重,其软骨厚度变薄,软骨厚度改变可能还受到体重、年龄及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林志春;翟磊;陈燕萍;张雪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