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侧肌皮神经变异1例

张作凤;司道文;张宇新

关键词:肌皮神经, 变异, musculocutaneous nerve, 现报道如下, 解剖学标本, 正中神经, 尸体标本, 成年男性, 上肢, 局部, 过程
摘要:在局部解剖学标本解剖过程中,于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见其右侧上肢肌皮神经缺如,肌皮神经直接发自正中神经.现报道如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面神经根出脑干区的显微解剖研究进展

    责任血管对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 REZ)的搏动性压迫是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针对此病因的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被认为是当前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

    作者:李金星;刘如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右侧喉不返神经1例及文献回顾

    从1996至2008年,我们共解剖了144具尸体,仅在1具成年男尸上发现了右侧喉不返神经的存在,左侧喉返神经的行程是正常的.用游标卡尺测量,右迷走神经的直径为2.45 mm,右侧喉不返神经的直径为0.98 mm.

    作者:潘三强;吕来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幕下小脑桥静脉的显微解剖与影像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幕下小脑桥静脉的显微解剖、影像学观察及其对照研究,为幕下小脑上手术入路中桥静脉的保护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分别对20例(40侧)上矢状窦和颈内静脉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2例(40侧)DSA静脉相、20例(40侧)CTV和20例(40侧)MRV图像进行观测. 结果 以显微解剖结果作为对照标准,DSA、CTV和MRV分别观察到89%、40%和38%的桥静脉,测得的直径值分别大11%、17%和33%.桥静脉注入硬脑膜处的形态分为直接或经脑膜静脉(小脑幕窦)间接注入两种,脑膜静脉在影像学上表现为信号的不连续、缺失或者局部强度增加.桥静脉注入硬脑膜处主要分布在窦汇附近、小脑幕和岩上窦前部. 结论 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幕下小脑上手术入路的设计和术中桥静脉的保护.

    作者:邓雪飞;陶伟;刘斌;陈方宏;夏春华;韩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64层螺旋CT在门腔分流模拟穿刺角度测量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目的 通过对非肝病患者及肝硬化患者模拟穿刺途径与门静脉右支及肝中、肝右静脉夹角的测量,以期为肝内门腔分流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选取上腹部64-MSCT扫描非肝病被检查组共40例;肝硬化组符合纳入标准14例.用智能追踪技术启动扫描.并将所得数据在GE ADW4.2工作站进行处理. 结果 无论正常组或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肝中、肝右静脉1、2、3 cm和门静脉右支1、2 cm间的模拟穿刺途径与肝静脉间夹角平均值呈减小趋势,而模拟穿刺途径与门静脉右支间夹角则依次增大.按照α=0.05标准认为正常组与肝硬化Child-Pugh A、B分级组模拟穿刺途径与肝中、肝右静脉和门静脉间夹角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TIPSS模拟穿刺途径与肝中、肝右静脉和门静脉右支间夹角变化方向相反.在肝中静脉2 cm与门静脉2 cm间穿刺较为适合.

    作者:王剑华;周庭永;杨新文;吕发金;张本斯;张琳;刘本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 为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提供系统翔实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14只新鲜成人尸体手标本,灌注红色乳胶,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手背和2~5指指背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及外径. 结果 手指近、中节每侧各有1~7支间接背侧皮支,2~8支背侧皮支.手指近节中段、近节远段、中节近段或中段每侧较为恒定的存在一支较粗大的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皮支平均外径通常≥0.30 mm.掌背动脉终末段和远端掌深弓穿支的指背分支在近节指背与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交通.不同节段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在指背外侧缘交互吻合,在指背外侧缘形成一条营养血管链. 结论 以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的逆行掌指背筋膜皮瓣解剖简单、快捷,旋转弧长,利于修复手指中远节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

    作者:谢松林;唐举玉;陶克奇;黄雄杰;夏小丹;刘昌雄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Hoffen P45生物塑化技术在断层标本制作中的应用

    断层塑化技术在断层解剖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①塑化切片技术,将标本塑化后,再用钻石线锯切制成薄可达20μm的断层标本;②薄片塑化技术,适于保存和透明大而薄的断层标本.

    作者:白剑;高海斌;刘杰;栾炳一;孟文件;健飞;于胜波;宫瑾;张成鸿;隋鸿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多支肝管1例

    在解剖一成年女性尸体时,见其有4支肝管汇合成肝总管,报道如下:这4支肝管从左至右,分别是:①肝左管,外径6.0 mm,长0.8 cm.②左副肝管,外径3.0 mm,长0.5 cm.左副肝管从肝门部深究发现其由左、右两个属支汇合而成,左支与肝左管平行走行,右支与右副肝管距离很近,约1 mm.③右副肝管,由胆囊窝左侧发出,外径3.8 mm,长1.0 cm.

    作者:刘伏祥;李学军;罗守怡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体外腹主动脉末端施压控制骨盆骨折大出血的应用解剖

    目的 为体外腹主动脉末端加压控制骨盆骨折大出血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14例尸体标本,以第5腰椎上缘水平为基点,观测:①脐中点与腰椎体及腹主动脉端的位置关系;②腹主动脉末端与第5腰椎椎体的关系.③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与腰椎的位置关系. 结果 腹主动脉远段位于脊柱椎体前,以平L4椎体和L5椎体上部动脉血管段较为居中.腹主动脉末端分杈平面在基点以上22 mm、以下15 mm之间.脐中点在基点以上4.0 cm、以下2.8 cm范围内. 结论 可以脐为标志点定位腹主动脉末端对腹主动脉远端实施体外压迫,阻断血流或降低远端血压,达到紧急止血目的.

    作者:武钢;桑显富;鲍光欣;李旭;王赞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体后缘骨离断的临床特征及外科处理

    目的 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体后缘骨离断的临床特征及其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1998年9月至2009年3月间收治的82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0岁,平均15.9岁)的临床和 CT资料.其中A组22例并椎体后缘骨离断,分析其部位、大小和形态特征,手术同时切除突出髓核及离断骨骺;B组60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中30例手术摘除突出髓核,30例非手术治疗.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评分(JOA)和疼痛视觉模拟计分(VAS)法,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 结果 22例(28%)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缘骨骺离断.JOA、VAS评分显示A组患者腰腿疼痛、神经功能状态均较B组患者严重(P<0.05),而且手术前可以耐受保守治疗的时间也较B组患者短(P<0.05);手术效果通过JOA、VAS评分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A组高于B组相应指标(P<0.05). 结论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后缘骨离断者症状更严重,诊断明确应积极手术治疗,术中尽可能切除浮动、中央型体积较大或位于侧隐窝的离断后缘骨.

    作者:陈坚;龙厚清;刘少喻;叶淦湖;李浩淼;魏富鑫;黄阳亮;李佛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单节段腰椎及其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分析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对单节段腰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其对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6具,测定L_(4~5)不稳固定节段及其上下邻近节段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ROM,按4组顺序依次测试:A组(完整组);B组(模拟L_(4~5)不稳组);C组(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椎间单枚cage);D组(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椎间单枚cage). 结果 L_(4~5)节段除左侧弯外,C组与D组相比各运动方向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_(3~4)、L_5~S_1节段除左、右侧弯外,C组与D组相比各运动方向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对单节段腰椎在大部分运动方向上具有与双侧固定相似的即刻稳定性,邻近节段侧弯活动度较双侧固定后更少.

    作者:董健文;邱奕雁;赵卫东;冯丰;戎利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C57BL/6小鼠皮肤毛囊发育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胎鼠,乳鼠和成鼠毛囊发育的规律.方法 石蜡和冰冻超薄切片,采用HE染色, AP活性染色,油红O染色,凋亡细胞鉴定等方法观察不同时期C57BL/6小鼠毛囊的发育情况. 结果 胚胎发育第15.5 d(E15.5)开始出现毛囊,至E18.5胎鼠背部皮肤逐渐增厚,毛囊逐渐增多.乳鼠出生第1 d毛囊大部分处于第4阶段之前,毛囊数量继续增加,至出生第4 d皮肤基底层未见新生的毛囊,此时毛囊数量维持不变,出生第9 d毛囊达到第8阶段.成鼠脱毛后第9 d约有95%的毛囊进入生长Ⅳ期,第17 d 约有63.3%的毛囊进入退化期,第22 d约有85%的毛囊处于退化期.结论 小鼠毛囊的早期发育起始于E15.5,从E17.5到出生后3 d毛囊数量呈快速增加趋势,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用于探讨毛囊再生机制等相关研究.

    作者:张敏;朱晓文;王雪儿;张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腓肠动脉的病理变化与侧支流出道构建

    目的 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利用腓肠动脉构建流出道提供病理学及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11例膝上截肢的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腘动脉及腓肠动脉的病理改变,提出构建腓肠动脉流出道的设想,并对收治的9例末期ASO患者进行下肢动脉造影,示股动脉、腘动脉及分支均不显影;B超示腘动脉基本闭塞.行腘动脉探查术,完成腓肠动脉成形及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 结果 解剖观察结果:①腘(胫)动脉管壁僵硬,动脉粥样斑块填满管腔.②腓肠动脉开口处分3种病变形态:开放型、膜式狭窄闭塞型及柱状闭塞型.③临床上对腓肠动脉开口处成形,建立腓肠动脉流出道,再行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 结果 显示术后临床症状消失,皮温逐渐回升,下肢溃疡两月内逐渐愈合.B超显示腓肠动脉代偿性扩张.结论 通过解剖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腓肠动脉流出道的构建是解决末期ASO患者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胡骥琼;梁双超;司春强;薛清泉;夏友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腰椎滑脱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

    目的 观察腰椎滑脱时椎体间接触面积变化的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25套L4椎体下表面和L5椎体上表面的图像,在二维平面上均分为14步模拟腰椎滑脱过程,Image-ProPlus软件计算每一滑脱点(n)椎体间重叠面积Sn,取平均值后再换算成百分面积(Sn%=Sn/S*100%). 结果 腰椎滑脱过程中,Sn%的变化是一双曲线:滑脱率0~23%阶段,Sn%降低较缓慢;23%~44%阶段,Sn%的变化明显加快;44%~100%阶段,Sn%的变化再次变缓,拐点分别出现在一维滑脱率的(23±2.02)%和(44±1.46)%处.结论 腰椎滑脱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有助于腰椎稳定性评估和指导手术复位.

    作者:沈爱东;徐瑞生;吴洁石;王雪松;薛骏;包聚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面神经颞骨内段斜矢状断层切片与HRCT图像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颞骨内面神经管各段及邻近结构在斜矢状断面上的形态规律及影像学表现,为该区影像诊断及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取15例成人颞骨利用火棉胶包埋薄层切片技术制作成层厚1.00 mm的斜矢状位连续薄层断面标本,并与之对应的HRCT扫描图像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斜矢状断面可良好显示颞骨内面神经管及其邻近结构对面神经膝部,面神经水平段及垂直段、前庭导水管等结构显示好.面神经垂直段全长(14.95±1.31)mm,面神经第二膝转折处夹角约(108.01±10.23)°,薄层断面与HRCT图像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结论 斜矢状面扫描是补充横断、冠状面扫描缺陷的一个重要扫描方法;结合切片、HRCT进行对照研究,为颞骨内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断层形态资料.

    作者:张博;杨景武;王航辉;段菊如;张建国;董伟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小清蛋白、钙视网膜蛋白在皮质发育不良大鼠大脑皮质中的表达

    目的 了解小清蛋白(PV)、钙视网膜结合蛋白(CR)在皮质发育不良(CD)大鼠大脑皮质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鉴别CD和参与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孕15d的SD大鼠腹腔注射卡莫司汀建立子代鼠CD模型,P30行热水浴诱发惊厥实验,组织病理学技术观察仔鼠皮质结构改变,免疫组化、免疫荧光、RT-PCR技术检测PV、CR在大鼠大脑皮质的表达. 结果 ①模型鼠热水浴诱发惊厥潜伏期缩短;②免疫组化示模型鼠大脑皮质PV阳性细胞数量[(77.50±4.49个)/视野] 较对照组[(37.28±2.72)个/视野] 减少(P<0.05)、空间分布紊乱、皮质浅层出现阳性细胞结节和阳性细胞空白区,CR的表达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③免疫荧光示模型鼠PV阳性细胞减少,胞体增大;④RT-PCR检测示模型鼠PV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CR mRNA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 结论 PV可作为鉴定CD的指标;表达PV的GABA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损伤可能在CD所致的难治性癫痫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黄敏;晏勇;冯占辉;张建刚;黄华;张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特殊的Meckel憩室1例

    Meckel憩室又称回肠远端憩室,是胚胎发育期间卵黄管闭锁不全形成的,憩室一般位于距回盲瓣20~100 cm回肠系膜对缘,长约2~5 cm.作者在制作标本时,在一具成年男性尸体中发现特殊的Meckel憩室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建中;刘恒兴;马会强;厉坤鹏;王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CR和DR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活体茎突解剖学观测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及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 (digital radiography,DR)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活体茎突解剖学观测中的意义.方法 210例茎突受检者CR、DR拍片后,行反转,边缘锐化,调节窗宽、窗位,放大,4种联合后处理,在显示茎突清晰的图像上分别测量茎突长度、前倾角和内倾角. 结果 茎突长(24.34±3.55)mm;前倾角(19.21±3.08)°;内倾角(24.16±4.28)°.左、右侧茎突长度、前倾角、内倾角度无显著差异. 结论 CR、DR图像联合后处理使活体茎突显示清晰,能做出更为准确、全面的观测,在茎突疾病的诊治和确定手术术式中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赵勇;李慎江;朱峰;刘德斌;梁文杰;崔学峰;朱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甲状软骨变形、钙化1例

    在收集骨骼标本的过程中,见到1个变形、钙化的甲状软骨,现报道如下:该钙化的甲状软骨,左侧板长、右侧板短,失去了应有的对称性特点,两板前缘在中线右侧相交,相交线从右上斜向左下,两板相交角度为锐角,喉结偏右.

    作者:卢诗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肺叶间裂变异的64层MSCT多平面重组图研究

    目的 为影像学诊断提供肺叶间裂的变异资料.方法 运用64层螺旋进行CT扫描,选择 451例肺部无明显病变或手术影响观察肺叶间裂的患者,应用MPR技术显示、观察并统计肺叶间裂及其变异情况. 结果 451例被检查者中有肺叶间裂变异者占69.18%(312例);其中,右肺变异者占62.53%(282例),左肺变异者占18.18%(82例).右肺282例中177例存在一种变异,105例合并其它变异.左肺82例中25例存在一种变异,57例均合并其它的变异.肺叶间裂变异存在3种类型:(1)肺叶间裂不全,其中右水平裂不全占45.45%(205例),右斜裂不全占19.51%(88例),左斜裂不全占16.41%(74例);(2)肺叶间裂缺如:其中右水平裂缺如占0.89%(4例),右水平裂合并斜裂缺如占0.22%(1例),左斜裂缺如占0.44%(2例);(3)附属裂:存在附属裂的占13.97%(63例),其中右肺附属裂占11.97%(54例),左肺附属裂占2.44% (11例). 结论 64层螺旋CT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能显示肺叶间裂各种变异,可为临床学科提供可靠、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

    作者:黄昊;王亚非;单秀红;谌业荣;胡曙东;倪恩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对盆腔淋巴结检测的价值初探

    目的 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WB-DWI)对盆腔正常与异常淋巴结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初次治疗的66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以及经知情同意随机抽取的30名健康人群行WB-DWI、T_1加权成像(T_1WI)和T_2加权成像(T_2WI)观测盆腔淋巴结,按解剖部位进行淋巴结计数,测量大小和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正常盆腔淋巴结在WB-DWI图像上未见显示.与T_1+T_2相比,WB-DWI对短轴横径<0.5 cm的盆腔淋巴结检出率是0.3%,对短轴横径0.5~1.0 cm的淋巴结总的检出率是94.2%.术前WB-DWI检测短轴横径≥0.5 cm的转移淋巴结与术后病理检出的吻合率是89.3%.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相比无差异性(P>0.05).WB-DWI发现病变淋巴结的阅片时间小于传统MR图像的阅片时间(P<0.01). 结论 WB-DWI可以快速发现异常淋巴结,在判断盆腔淋巴结有无受累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小春;孙西河;王滨;孙世杭;董鹏;张颖颖;管玥;葛艳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