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几种显示视网膜节细胞形态的方法比较与分析

王珂;裴群羽;许媛媛;雷季良

关键词:显示, 视网膜, 细胞形态, 方法, retinal ganglion cells,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损伤, 中枢神经元, 形态和功能, 医学领域, 实验研究, 生活方式, 神经科学, 热点问题, 功能恢复, 纤维, 外伤, 损害, 临床, 患者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中枢神经外伤损害的患者数量在急速增高,因此,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神经元的存活与纤维再生是当前神经科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由于中枢神经元形态和功能的特殊性,因此中枢神经损伤的功能恢复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退行性不稳的诊断与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不稳症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8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44例腰椎退行性不稳症.本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27~78岁,平均51.6岁.所有病例依统一标准入选,并常规行腰椎正侧位片、动力位片、MRI等检查,9例行椎间盘造影.全部病例分别行后路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单节段或多节段开窗减压;变性突出的髓核摘除;各式内固定或单纯植入内植物;椎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术后佩戴外固定支柱3月,并定期随访.结果:腰椎退行性不稳症的诊断依据下列标准:L4/5过屈时移位>8%,过伸时移位>9%;L5/S1过屈时移位>6%,过伸时移位>9%;或者椎体前后移位≥4mm,终板成角≥10°.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2个月,平均20.4个月.依据JOA评分标准,总改善率66%.结论:(1)典型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以及保守治疗无效患者方可考虑手术治疗;(2)有效的减压、合适的固定、正确处理椎间盘是治疗的重要手段;(3)椎间盘造影、弹性固定在腰椎退行性不稳症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顾洪生;李振宇;肖建德;阎洪印;田长庆;周文钰;于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全身动脉铸型制作方法的改进

    在解剖技术方法领域,管道铸型是一项较难完成的标本制作方法,全身动脉血管铸型难度则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全身血管分布广泛,各部血管距灌注点的距离不同,所需灌注的压力也不一样.

    作者:洪辉文;吴坤成;李泽宇;刘畅;钟光明;刘健华;胡杰威;石小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桡骨交锁钉固定防止桡神经深支损伤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避免桡神经深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前臂标本44侧解剖显露桡神经深支,将肱骨外上髁与Lister结节连线和桡骨头关节面,关节面下1.0、1.5、2.0 cm,桡神经深支穿入旋后肌平面,桡神经深支跨越桡骨平面等6个面的交点,依次标记为A、B、C、D、E、F 6个点.记录AE、AF的长度,测量B、C、D 3个定点在屈肘前臂旋前、中立、旋后位与桡神经深支的水平距离.结果:B、C、D 3个定点离桡神经深支的距离越来越近;而对于同一定点,其与桡神经深支的距离按旋前、中立、旋后位的顺序越来越远.结论: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时,宜于屈肘前臂中立位,在肱骨外上髁与Lister结节连线上,距桡骨头关节面约1.5cm的位置,由前臂后外侧向前内侧插入远端交锁螺丝钉较为安全.

    作者:言湛军;郑祖根;董启榕;赵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儿美克尔憩室系膜裂孔致腹内疝1例

    患儿,男,3岁.因腹部阵发性绞痛11 h入院.游戏中发作,伴恶心、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既往无间隙性腹痛、腹胀及便血史.

    作者:罗蓬;张庭澍;程化;余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第3、4跖骨和趾骨发育停止致双足畸形1例

    患者女性,14岁,主诉:双足畸形5年.患者9岁前双足发育正常,无畸形表现,近5年来逐渐出现足部对称畸形表现.查:双侧(足母)趾外翻畸形,双侧第3、4趾短缩畸形,第2、5趾屈曲变形(图1).

    作者:杨俊;杨双石;刘竟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神经导航辅助眉弓锁孔入路量化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报道经眉弓锁孔入路对鞍区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显微技术.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标本上模拟经眉弓锁孔入路,借助手术显微镜(6~25倍)观察鞍区显微解剖结构,并在神经导航下量化Ⅰ、Ⅱ、Ⅲ、Ⅳ、Ⅴ间隙面积,颈内动脉及分支、视神经长度.结果:眉弓锁孔入路对5间隙结构有很好暴露,通过第Ⅱ间隙打开Liliequist膜后可见基底动脉(BA)分叉,大脑后动脉(PCA),小脑上动脉(SCA)及其穿通血管和动眼神经出脑干处及其行程,各间隙面积Ⅰ(85.64±6.87 mm2)、Ⅱ(46.62±5.34 mm2)、Ⅲ(18.97±2.78 mm2)、Ⅳ(49.27±4.86 mm2)、Ⅴ(35.95±3.41 mm2);颈内动脉眼段长(6.64±1.45 mm),交通段长(3.35±0.46 mm),脉络膜段长(3.75±0.67 mm),仔细分离切断周围的蛛网膜小梁,充分游离血管及其分支,在视交叉后上方可充分显露大脑前动脉(ACA)A1、A2段,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Heubner返支,A1长(22.12±3.65 mm).左侧视神经为(15.15±2.54 mm),右(14.42±1.89 mm).结论:眉弓锁孔入路可对鞍区结构很好暴露,第Ⅰ间隙面积大,Ⅰ、Ⅳ与入路方向一致,显露更为满意,通过Ⅱ间隙可观察Willis后环周围结构;处理鞍区肿瘤,以鞍区4个常规解剖间隙为主,联合第Ⅴ间隙可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苗增利;兰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恒河猴大脑与人类大脑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恒河猴与人大脑的进化差异.方法:18~19岁老年恒河猴4只,观测恒河猴大脑重量、半球各径线及比较大脑各叶的沟回的发育状况.结果:恒河猴大脑的重量为(93.40±5.8)g,枕颞极径、枕额极径、内外径、上下径、背内侧缘径分别为(56.64±0.72)、(72.95±1.25)、(29.13±0.89)、(42.83±0.67)和(97.10±1.73)mm.结论:与人类大脑比较,恒河猴大脑(无论是重量、半球各径线及各叶沟、回进化方面)远远不如人类大脑发育完善.

    作者:陈海芳;廖进民;李文德;吴天秀;黄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形态学观察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人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探讨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方法:将临床手术切除的宫颈癌组织,按癌组织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区取材,采用LYVE-1免疫组化法、半薄切片光镜观察法,对宫颈癌淋巴管的形态分布和癌组织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光镜下可见癌细胞已突破基底膜并向间质浸润.宫颈正常区粘膜层缺少淋巴管,癌周组织有较多的淋巴管,并可见淋巴管扩张,管壁模糊破损.统计癌周边区微淋巴管的面密度(0.25±0.06)、数密度(7.97±1.88)的结果表明均高于正常区(0.13±0.04)和(3.50±0.52)(P<0.01).结论: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数量和形态的改变,为癌细胞进入淋巴管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作者:赵英玲;刘慧冬;李玉兰;何婷婷;刘岩;赵玲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骨间后神经与桡骨上端关系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桡骨头颈部手术的安全区域.方法:在30侧上肢标本上显露骨间后神经,观察其走行及其与桡骨上端的关系.结果:骨间后神经越过桡骨头上缘前方中线稍偏外斜向外下方走行,距桡骨头上缘(13.8±4.2)mm、桡骨前方中线外侧(3.2±1.1)mm处经旋后肌腱弓深方入旋后肌管,走行于旋后肌深浅两层之间,在桡骨头上缘下方(42.6±6.5)mm越过桡骨外侧中线,在桡骨头上缘下方(63.4±7.6)mm越过桡骨后平面.结论:桡骨上端后外侧3.5 cm范围内为手术安全区域.

    作者:马泉;刘瑞荣;孔祥玉;杜心如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分离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细胞进行贴壁培养;传代培养后,用高浓度葡萄糖(25mmol/l)培养液DMEM(含10%FBS)以及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和尼克酰胺诱导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形态变化,观察是否形成细胞团;用胰岛β细胞特异双硫腙染色鉴定诱导后细胞内是否含有高浓度游离锌离子;免疫细胞化学(Envision法)鉴定诱导后细胞是否分泌胰岛素.结果:第2代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经过高糖诱导大约10天后,形成细胞团;呈双硫腙染色阳性;免疫细胞化学表明诱导后细胞内的细胞胰岛素染色阳性.结论: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分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β样细胞,这种胰岛β样细胞具有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作者:李德华;单伟;韩静;赵宝东;秦书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双侧肾副血管并双侧双干型睾丸静脉变异1例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双侧出现肾副动脉,且均有肾副静脉伴行,同时双侧睾丸静脉腹段为双干型(图1,2).报道如下:1 肾副血管本例左、右肾副动脉各1支,起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下方之腹主动脉侧壁,起始处距腹主动脉下端分别3.8、3.4 cm;其上壁与腹主动脉夹角分别约为35°、60°.

    作者:郑宇杰;唐旭;汤华军;李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细针引导腰麻针径路的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细针引导腰麻针穿刺径路的解剖特点与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经尿道微创腔镜手术30例,用9号穿刺针置于皮下引导,25G Whitacre腰穿针通过9号穿刺针孔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拔出内芯,可见脑脊液外流,注入0.5%布比卡因2~3 ml退针,立即平卧位.观察病人麻醉平面、血压变化及麻醉效果.结果:穿刺操作简单,全部病例完成腰麻,麻醉效果好,一次腰麻能够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无任何异常.结论:掌握正确的解剖要领作细针引导下腰麻穿刺可降低病人的损伤,是一种可行、安全及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李真;季文进;花柱明;王志鹏;赵国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肝动脉解剖变异的DSA研究

    目的:进一步探讨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种类及分型,结合文献提出肝动脉变异的新分型.方法:回顾分析1000例因肝脏疾病而行DSA检查患者肝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情况,并分别统计其变异类型和发生率.结果:1000例肝动脉造影中,正常型占72.7%(727例).肝动脉变异占27.3%(273例).273例肝动脉变异中肝总动脉分叉变异占5.4%(54例);肝动脉起源变异占21.4%(214例);肝动脉分叉+起源变异占0.5%(5例).结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种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结合文献和本研究结果提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新分型:正常型、肝总动脉分叉变异、肝动脉起源变异、肝总动脉分叉变异合并肝动脉起源变异、多种变异共存五大类,共50余种.

    作者:卢川;刘作勤;刘林祥;张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肛神经阻滞麻醉的解剖学基础研究

    目的:为肛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30侧)成人尸体标本,置俯卧位,解剖坐骨肛门窝,观测肛神经走向肛门的长度、角度,肛神经毗邻关系及定位标志.结果:肛后缘与尾骨尖的距离为(4.56±0.62) cm(3.80~5.80 cm),尾骨尖与坐骨结节凸点的距离为(6.01±0.86) cm(4.50~8.00 cm),肛后缘与坐骨结节凸点距离为(6.05±0.65)cm(4.50~7.50 cm).肛门3点钟和9点钟位距肛神经主干为(4.93±0.91) cm(3.80~7.10cm),肛门3点钟和9点钟位向肛神经主干外偏角度为(35.6±3.3)°(30~40°).肛神经主干位于坐骨结节与尾骨尖的联线上,距坐骨结节(2.21±0.28) cm(1.50~2.70 cm),距坐骨结节或骶结节韧带平面前(1.36±0.13)cm(1.10~1.60 cm).结论:(1)肛神经位置恒定,其主干位于坐骨结节与尾骨尖联线上,坐骨结节内侧2.21 cm,约相当于联线的外、中1/3相接处,这个距离约相当于肛后缘至尾骨尖的1/2距离.(2)肛门手术时,平坐骨结节凸点(相当于平骶结节韧带)前1.36cm,将麻醉剂从此点注入,会有很好的麻醉效果.

    作者:李忠华;李科;罗光辉;邱小忠;苏兴桂;丁自海;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双侧重复肾并双侧融合畸形1例

    临床上,双侧重复肾罕见,而非马蹄形融合肾更为罕见,作者收治双侧重复肾并融合畸形1例(图1,2),报道如下.

    作者:赵俊文;柯昌兴;王剑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正常中耳64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和听骨链三维重建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CTVE)和听骨链表面遮盖法(SSD)成像对正常中耳结构的显示情况及其技术方法.方法:无临床症状、临床检查未见异常、CT显示正常者35耳,行中耳CTVE及听骨链SSD成像,重建图与正常图谱、二维CT图对照.结果:CTVE100%(35/35)清晰显示大部分听骨链的结构及鼓室各壁结构;CTVE对镫骨前后脚的显示率分别为68.6%(24/35)和74.3%(26/35),CTVE尤其清晰显示后鼓室重要结构;听骨链SSD成像100%(35/35)清晰显示听小骨各结构,尤其是完全显示了镫骨前后脚及脚板.结论:64排螺旋CT的CTVE及听骨链SSD成像,能够建立正常中耳立体解剖结构模式,立体、清晰地显示正常中耳腔内部及各壁重要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对中耳三维结构的观察提供更直接的影像学资料,该技术方法简单、快速,值得推广.

    作者:刘春玲;杨智云;周旭辉;徐巧兰;杨旭峰;严超贵;谢红波;钟运其;彭谦;李树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肝门静脉、肝右动脉及胆囊动脉变异1例

    在肝门部结构中,肝动脉及胆囊动脉的变异较为常见,而肝门静脉的变异较少见,我们在解剖一成年男性标本时见其肝门静脉、肝右动脉及胆囊动脉存在变异,报道如下:

    作者:陆卓琼;陈启生;雷林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脊髓纵裂伴有脊髓栓系综合症2例报道

    脊髓纵裂是较罕见的先天性畸形,脊髓栓系综合症亦是脊髓较少见的一种发育性疾病,两者同时并存在临床上发病率极低,作者曾收治两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新明;石蔚;杜雅坤;孟宪勇;邹宇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胃网膜右动脉起于肠系膜上动脉1例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中,发现其胃网膜右动脉起于肠系膜上动脉,此种变异少见,报道如下:

    作者:李亦凡;邓雪飞;庞刚;吴连仲;黄学应;韩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右髂总静脉变异1例

    在解剖一具中年男性尸体过程中,发现1例右髂内、髂外静脉不汇合成右髂总静脉而直接汇入下腔静脉的异常标本(图1).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金伟;彭浩;丁自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