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凡;邓雪飞;庞刚;吴连仲;黄学应;韩卉
目的:对新研制的引导牙周组织再生膜(壳聚糖-Ⅰ型胶原支架材料复合rhBMP-2和bFGF两种细胞因子)的效果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方法:将壳聚糖-胶原复合rhBMP-2和bFGF膜植入兔上颌切牙远中面骨缺损处,设空白对照,4周、6周后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①该膜可发生降解,膜的维持时间为4周,没有观察到组织排斥反应,生物相容性好;②实验组形成的新附着占暴露根面的74.4%,而对照组的新附着为34.3%;③实验组获得的新牙骨质与新牙槽骨沉积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壳聚糖-Ⅰ型胶原支架材料复合rhBMP-2和bFGF膜是一种可降解的、生物相容性好的引导牙周组织再生膜,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容林;李春阳;周超美;吴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肘肌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在肘关节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20例(40侧)上肢标本,其中5例(10侧)从腋动脉予以灌注乳胶.以层次解剖结合显微解剖的方法,对肘肌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另选用5例上肢标本设计肘肌肘关节成形术,即肘肌填充桡骨小头切除术后的腔隙及肘肌嵌入到尺桡骨近端之间.结果:肘肌的形态似一把三角形挫刀;中副动脉是肘肌的重要营养动脉,外径(0.62±0.22)mm,与骨间返动脉存在恒定吻合支;桡神经肘肌支是肘肌的唯一支配神经.可应用中副动脉为营养血管的肘肌瓣设计肘肌肘关节成形术.结论:应用中副动脉为营养血管的肘肌瓣设计的肘肌肘关节成形术操作方便,便于临床应用.
作者:孙焕建;徐达强;夏春林;朱文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解剖一具老年男尸,身高170 cm,中等体形,存在右侧双肾动静脉、右副肾动脉及右膈下动脉发自右上肾动脉变异(图1),报道如下:
作者:李建昌;廖进民;黄炎松;田鲜艳;赖炳旺;吴振权;申升;何国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不稳症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8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44例腰椎退行性不稳症.本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27~78岁,平均51.6岁.所有病例依统一标准入选,并常规行腰椎正侧位片、动力位片、MRI等检查,9例行椎间盘造影.全部病例分别行后路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单节段或多节段开窗减压;变性突出的髓核摘除;各式内固定或单纯植入内植物;椎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术后佩戴外固定支柱3月,并定期随访.结果:腰椎退行性不稳症的诊断依据下列标准:L4/5过屈时移位>8%,过伸时移位>9%;L5/S1过屈时移位>6%,过伸时移位>9%;或者椎体前后移位≥4mm,终板成角≥10°.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2个月,平均20.4个月.依据JOA评分标准,总改善率66%.结论:(1)典型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以及保守治疗无效患者方可考虑手术治疗;(2)有效的减压、合适的固定、正确处理椎间盘是治疗的重要手段;(3)椎间盘造影、弹性固定在腰椎退行性不稳症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顾洪生;李振宇;肖建德;阎洪印;田长庆;周文钰;于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临床上,双侧重复肾罕见,而非马蹄形融合肾更为罕见,作者收治双侧重复肾并融合畸形1例(图1,2),报道如下.
作者:赵俊文;柯昌兴;王剑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恒河猴与人大脑的进化差异.方法:18~19岁老年恒河猴4只,观测恒河猴大脑重量、半球各径线及比较大脑各叶的沟回的发育状况.结果:恒河猴大脑的重量为(93.40±5.8)g,枕颞极径、枕额极径、内外径、上下径、背内侧缘径分别为(56.64±0.72)、(72.95±1.25)、(29.13±0.89)、(42.83±0.67)和(97.10±1.73)mm.结论:与人类大脑比较,恒河猴大脑(无论是重量、半球各径线及各叶沟、回进化方面)远远不如人类大脑发育完善.
作者:陈海芳;廖进民;李文德;吴天秀;黄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制备猪源性骨支架材料,并与人源性骨支架材料对比检测其理化性能和组织相容性.方法:经低温深冻、超声清洗、H2O2、酒精浸泡、冻干、辐照制备猪源性骨支架材料和人源性骨支架材料.扫描电镜观察,测定材料孔隙率、蛋白质含量、钙磷含量及弹性模量.2种材料的浸提液与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观察细胞一般形态,流式细胞仪PI法检测细胞生命周期.皮下植入2种材料,在植入4、8、12、16周取材做病理切片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2种材料均具有骨本身的天然网状三维支架系统.猪源性骨支架材料的孔隙率高于人源性骨支架材料,蛋白含量低于人源性骨支架材料,弹性模量分别为无显著差异.材料浸提液组及空白对照组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流式细胞仪PI法检测细胞周期见G1期、G2期细胞百分率接近.皮下植入试验表明,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炎症反应逐步减轻,材料降解增加,新生软骨样结构逐渐增多.结论:猪源性异种骨支架材料在理化性能和材料毒性等方面与同种异体骨支架材料接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戴景兴;杨林林;曲戎梅;周志涛;邱小忠;沈智勇;余磊;李晋;原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指侧方岛状皮瓣和微型静脉皮瓣在皮肤缺损型断指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在应用解剖研究基础上,按掌侧、背侧及环状缺损3种类型选取皮肤缺损型断指病例12例13指,分别设计指侧方岛状皮瓣、前臂微型游离静脉皮瓣及前2种皮瓣之联合皮瓣3种术式进行再植修复.结果:13指及皮瓣均成活,患指长度无明显缩短,外观良好,移植皮瓣质地良好.结论:指侧方岛状皮瓣和微型静脉皮瓣可扩大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皮肤缺损型断指的再植修复.
作者:胡洪涌;赵小伟;王威;刘国龙;赵一强;徐达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脊髓纵裂是较罕见的先天性畸形,脊髓栓系综合症亦是脊髓较少见的一种发育性疾病,两者同时并存在临床上发病率极低,作者曾收治两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新明;石蔚;杜雅坤;孟宪勇;邹宇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制出腰骶椎前路同种异体骨垫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1)CT测量:通过CT扫描测量33名正常人腰骶椎各椎间隙的前后点高度、腰骶椎的矢、冠状径,为设计出同种异体骨垫提供解剖学依据.(2)生物力学试验:将设计出的骨垫与钛网、自体髂骨对比,评价它们在三维运动范围、大抗压负荷大拔出力等方面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1)CT测量结果:正常腰骶椎椎间隙前高大于后高,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高范围9.03/7.11~13.93/9.73 mm.正常腰骶椎横径大于矢状径,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横/矢状径范围是40.51/29.38~46.20/33.98 mm.(2)生物力学评价:①三维运动方面骨垫、髂骨及钛网均能增强不稳节段的稳定性,C、D、E、F组分别与B组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但骨垫与钛网相比,两者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髂骨相比,骨垫更能增强脊柱稳定性,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②大拔出力方面骨垫、髂骨及钛网等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髂骨<骨垫<钛网.③大抗压负荷方面骨垫、钛网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髂骨比较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腰骶椎前路骨垫设计符合腰椎生理解剖,具有足够抗压、抗滑、稳定脊柱节段的生物力学性能.
作者:姚女兆;王文军;曹盛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在大鼠脊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以及细胞定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测定发育不同时期PSD-95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显示PSD-95在发育脊髓中的细胞定位.结果:大鼠脊髓发育过程中PSD-95 mRNA及其蛋白水平从生后1 d开始逐渐升高,在生后1周达高锋,成年后维持在一定的生理水平.免疫荧光双标证实PSD-95在生后发育早期主要定位于脊髓灰质,与神经元的标记物NeuN和突触的标记物synapsin存在共定位;成年后广泛分布于脊髓前角、后角以及白质,分别与NeuN和synapsin以及小胶质细胞的标记物OX-42共定位.结论:大鼠脊髓发育过程中PSD-95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呈现明显的时相变化,在生后发育早期主要表达在前角运动神经元和后角感觉神经元,提示PSD-95参与了神经元的发育和成熟.
作者:沈爱国;高尚锋;程纯;赵剑;陈梦玲;李欣;牛淑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中枢神经外伤损害的患者数量在急速增高,因此,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神经元的存活与纤维再生是当前神经科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由于中枢神经元形态和功能的特殊性,因此中枢神经损伤的功能恢复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作者:王珂;裴群羽;许媛媛;雷季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儿,男,3岁.因腹部阵发性绞痛11 h入院.游戏中发作,伴恶心、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既往无间隙性腹痛、腹胀及便血史.
作者:罗蓬;张庭澍;程化;余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在解剖一具中年男性尸体过程中,发现1例右髂内、髂外静脉不汇合成右髂总静脉而直接汇入下腔静脉的异常标本(图1).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金伟;彭浩;丁自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髋臼及臼杯的三维重建及基于此的解剖形态研究,就临床上臼杯假体安装角度对术后髋关节活动安全性改变作一定量分析.方法:通过CT扫描,图像边界处理和定标,利用三维运行软件拟合出髋臼及臼杯三维结构,利用MPR技术重建出髋臼水平及冠状切面,测算出臼杯前倾及外展角,并构建髋关节活动过程中,角度动态变化曲线.结果:骨盆由生理位向前倾斜,随着前倾的增加,臼杯外展角呈增加趋势;臼杯初始置入前倾角较大或外展角较小者,骨盆倾斜角度的变化所引起臼杯前倾角变化的幅度较大.骨盆由生理位向前倾斜,随着骨盆前倾状态的增加,臼杯前倾角呈减少趋势;臼杯初始置入的外展角越大,骨盆倾斜角度的变化所引起臼杯外展角变化的幅度越大.较大的初次臼杯置入前倾角,能减缓骨盆前倾状态增加所致臼杯前倾角减少的幅度.结论:臼杯前倾角及外展角间互相制约,在安全角度范围内作臼杯置入可取得髋臼杯对股骨头良好包容及生理安全活动度间的佳匹配.
作者:许杰;马若凡;丁悦;刘尚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有效的方法,但是牙齿的根管系统,尤其是磨牙的根管变异大,临床医生应熟悉根管系统解剖,并在操作中注意观察,以免造成根管的遗漏,致使治疗失败.
作者:代慧珍;邹艳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T矢状位重建图像上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结构对鼻内窥镜手术的参考价值.方法:对66例132侧健康志愿者鼻腔行CT轴位薄层扫描后矢状位重建,以鼻小柱下端外缘为参考点,鼻底为基线,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的重要结构与起点的距离及与基线的夹角.结果:所测鼻腔侧壁结构在矢状位重建图像上显示清晰,能准确区分额隐窝、钩突、蝶窦口、前筛顶及其相互关系.鼻小柱至额隐窝的角度和距离分别是(66.1±6.31)°和(52.2±4.55)mm;额隐窝前后径所测值为(5.1±2.72)mm;鼻小柱至前筛顶的角度和距离分别为(62.9±5.75)°和(60.3±5.48)mm;钩突长度为(12.7±3.92)mm;蝶窦口至鼻小柱的距离是(67.0±5.00)mm;准确获得了鼻小柱至鼻腔侧壁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各解剖结构的角度及长度数据.结论:CT鼻腔矢状位重建图像上能准确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结构,对了解患者个体差异,减少术中并发症有较大帮助,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作者:何亚奇;张雪林;吴任国;唐秉航;梁健雄;李良才;黄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中老年性骨质疏松性多个胸、腰椎骨折所致疼痛的疗效,探讨其治疗方法和止痛机制.方法: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为充填材料,在CT监视定位下,经单侧椎弓根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31例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结果:31例52个压缩性骨折椎体只需治疗35个,PMMA平均充填量为2.6 ml,术中PMMA渗出者3例3个椎体,无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100%,显效率为77.4%.结论:少充填量,单侧椎弓根穿刺单椎体的PVP治疗能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
作者:甄建壮;黄向东;乔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人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探讨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方法:将临床手术切除的宫颈癌组织,按癌组织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区取材,采用LYVE-1免疫组化法、半薄切片光镜观察法,对宫颈癌淋巴管的形态分布和癌组织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光镜下可见癌细胞已突破基底膜并向间质浸润.宫颈正常区粘膜层缺少淋巴管,癌周组织有较多的淋巴管,并可见淋巴管扩张,管壁模糊破损.统计癌周边区微淋巴管的面密度(0.25±0.06)、数密度(7.97±1.88)的结果表明均高于正常区(0.13±0.04)和(3.50±0.52)(P<0.01).结论: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数量和形态的改变,为癌细胞进入淋巴管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作者:赵英玲;刘慧冬;李玉兰;何婷婷;刘岩;赵玲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分离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细胞进行贴壁培养;传代培养后,用高浓度葡萄糖(25mmol/l)培养液DMEM(含10%FBS)以及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和尼克酰胺诱导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形态变化,观察是否形成细胞团;用胰岛β细胞特异双硫腙染色鉴定诱导后细胞内是否含有高浓度游离锌离子;免疫细胞化学(Envision法)鉴定诱导后细胞是否分泌胰岛素.结果:第2代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经过高糖诱导大约10天后,形成细胞团;呈双硫腙染色阳性;免疫细胞化学表明诱导后细胞内的细胞胰岛素染色阳性.结论: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分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β样细胞,这种胰岛β样细胞具有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作者:李德华;单伟;韩静;赵宝东;秦书俭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