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杰;马若凡;丁悦;刘尚礼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Semaphorin 3a(Sema 3a)在小鼠胚胎视交叉发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E13至E15小鼠胚胎的眼球至视束部分制备成脑厚片,置于含10%的小牛血清的DMEM/F12的培养液中,在37℃的恒温的滚动培养箱中培养5 h.实验组中将Sema3a抗体加入培养液中.培养结束后,将脑厚片以4%多聚甲醛固定,将DiI颗粒置于一侧视盘.7 d后,在手术显微镜下,暴露被标记的视神经纤维,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用Sema3a抗体阻抑Sema3a的功能,可引起E13跨越中线的视神经纤维减少以及神经纤维走行错误.结论:在视交叉形成的早期,Sema3a可能吸引视神经纤维跨过中线,并且这个过程可能是短暂的.
作者:郝彦利;陈新安;董为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对体外培养人胚肝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改良的非灌流法分离人胚肝细胞,用DMEM培养基培养,分为银杏内酯组、NGF组和对照组.培养至第9d时进行糖原PAS染色,计数糖原染色阳性细胞,图象分析染色灰度;检测培养液中白蛋白和尿素的含量.STATA7.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糖原染色阳性细胞银杏内酯组74.63±12.76、NGF组83.25±11.18、对照组38.25±9.44;染色灰度银杏内酯组123.19±18.96、NGF组107.25±17.09、对照组164.91±21.65;白蛋白含量(g/L)银杏内酯组3.213±0.422、NGF组3.450±0.481、对照组2.575±0.498;尿素含量(mmol/L)银杏内酯组1.813±0.290、NGF组2.013±0.344、对照组1.363±0.220.统计显示,上述数据银杏内酯组和NGF组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他们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银杏内酯和NGF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肝细胞功能有促进作用.
作者:徐芳芹;田美玲;胡丽新;秦建兵;金国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在解剖技术方法领域,管道铸型是一项较难完成的标本制作方法,全身动脉血管铸型难度则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全身血管分布广泛,各部血管距灌注点的距离不同,所需灌注的压力也不一样.
作者:洪辉文;吴坤成;李泽宇;刘畅;钟光明;刘健华;胡杰威;石小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对新研制的引导牙周组织再生膜(壳聚糖-Ⅰ型胶原支架材料复合rhBMP-2和bFGF两种细胞因子)的效果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方法:将壳聚糖-胶原复合rhBMP-2和bFGF膜植入兔上颌切牙远中面骨缺损处,设空白对照,4周、6周后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①该膜可发生降解,膜的维持时间为4周,没有观察到组织排斥反应,生物相容性好;②实验组形成的新附着占暴露根面的74.4%,而对照组的新附着为34.3%;③实验组获得的新牙骨质与新牙槽骨沉积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壳聚糖-Ⅰ型胶原支架材料复合rhBMP-2和bFGF膜是一种可降解的、生物相容性好的引导牙周组织再生膜,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容林;李春阳;周超美;吴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为尺动脉肌间隙穿支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4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尺动脉肌间隙穿支的支数、外径、走行、分支和分布.6侧上肢动脉铸型标本作对照观察.结果:尺动脉肌间隙穿支距肱骨内上髁下方(9.2±0.2)cm起自尺动脉,沿指浅屈肌与尺侧腕屈肌之间走行,穿肌间隙和深筋膜,与前臂其他皮支呈弓形吻合.干长(1.9±0.2)cm,外径(0.8±0.2)mm.结论:以尺动脉肌间隙穿支为蒂的前臂近中段皮瓣,可用于修复前臂及手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曹秋生;彭田红;丁自海;李泽宇;石小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叶绿素显示液对狗胃淋巴结显色的应用价值.方法:13只成年狗分为A:对照组(1只)和B:实验组(12只),B组于胃壁内注射叶绿素显示液,观察胃16组淋巴结的染色情况,并在不同时间(1、2、4、8、24 h)取显色淋巴结作光、电镜观察;从狗股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叶绿素的含量.结果:注射叶绿素显示液后,狗胃各组淋巴结很快显色(1~5 min).光镜下观察到叶绿素进入淋巴结的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电镜下观察,淋巴结皮质、髓质细胞内、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可见叶绿素颗粒;叶绿素在血液中的浓度,4 h高,为350.46 μg/ml;之后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少.结论:(1)叶绿素显示液是一种理想的淋巴染色物质,染色迅速,与周围组织对比明显,且染色后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2)经胃壁内注射叶绿素显示液,能够有效显示胃的各组淋巴结,可提高胃淋巴结的清除率及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作者:王新明;肖文剑;张杰;王箐;于树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建立精确、简易的骶后孔定位方法,为临床八髎穴针灸、骶后孔阻滞麻醉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剔除28例成人尸体的骶骨周围软组织,清楚显露骶、尾骨及其骶后孔,对各个解剖结构进行仔细观察并用游标卡尺测量记录.结果:①以两侧髂嵴高点连线为X轴,以骶后正中嵴线为Y轴,各骶后孔的中点在X轴上的坐标分别为:(23.41±2.49)、(19.90±2.21)、(18.39±2.55)、(17.93±1.98)mm,在Y轴上的坐标分别为:男(49.71±6.15)、(68.45±5.78)、(86.91±6.14)、(104.91±7.00)mm,女(44.17±5.71)、(60.44±6.30)、(78.60±7.23)、(96.48±7.87)mm.②骶前、后孔深距:S1(24.2±3.2)、S2(18.6±2.8)、S3(12.7±2.6)、S4(6.8±1.9)mm.③骶后孔穿刺针尖水平偏离矢状轴角度:S1(6.3°±2.5°)、S2(4.8°±1.6°)、S3(4.0°±2.0°)、S4(3.6°±1.7°).结论:提出可供临床应用骶后孔简易和精确的两种定位方法及针灸、穿刺适宜进针角度和深度.
作者:余汝堂;陈忠孝;杨新东;郑建武;楼新法;蒋松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正常椎间盘、SMH人工腰椎间盘前置、中置和后置四组模型中小关节的应力分布情况,探讨不同位置植入SMH人工腰椎间盘对小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正常腰椎间盘、人工SMH腰椎间盘前置、中置和后置的三维模型,然后模拟腰椎节段的运动,进行小关节应力分布的比较研究.结果:与正常L4/5椎间盘模型相比,除SMH人工腰椎间盘前置模型前屈时比正常模型小关节应力小外,其余运动时SMH人工腰椎间盘前置、中置和后置模型中小关节的应力均高于正常腰椎间盘组,但后置SMH人工腰椎间盘组则相对较小.结论:SMH人工腰椎间盘后置可以更好地预防小关节的退变;人工椎间盘植入位置的不同对人工腰椎间盘术远期疗效的预测具一定的作用.
作者:李春海;叶伟;迟增德;黄东生;张美超;梁安靖;刘尚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肩胛骨上角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16具32侧成人尸标本上对肩胛骨上角区的肌肉附着、神经走行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详细观测.结果:斜方肌位于肩胛骨上角处深面筋膜增厚变白,增厚筋膜平均面积为4 cm×2 cm.其中有滑囊出现率12.5%(4/32),副神经位于增厚筋膜内的出现率78.12%(25/32).副神经距肩胛骨上角近距离为(2.0±0.6)cm.肩胛背神经主干与肩胛提肌交点距肩胛骨上角距离为(1.25±0.32)cm.结论:肩胛骨上角复杂肌肉附着及神经走行于肩胛骨上角附近时易造成卡压是肩背痛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杨希重;王德春;沈若武;陈晓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Persephin基因治疗对缺氧状态下对神经干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C17.2神经干细胞,建立神经干细胞缺氧模型;将携带人类Perseph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C17.2神经干细胞;Western-blotting法分析Persephin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凋亡指数,显微镜观察凋亡小体;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转染pAd Persephin的C17.2神经干细胞成功表达Persephin蛋白;缺氧后神经干细胞凋亡指数为(25.54±4.30)%,而转染pAd Persephin后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减少至(10.04±1.32)%(P<0.01),而转染pAdCMV Persephin+Persephin反义寡核脱氧核酸细胞凋亡指数为(24.05±3.05)%,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的Persephin基因能高效表达Persephin;外源性Persephin对C17.2神经干细胞具有抗凋亡作用,能够提高C17.2神经干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
作者:沈庆煜;王莉梅;叶剑虹;黎祥喷;肖颂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为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避免桡神经深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前臂标本44侧解剖显露桡神经深支,将肱骨外上髁与Lister结节连线和桡骨头关节面,关节面下1.0、1.5、2.0 cm,桡神经深支穿入旋后肌平面,桡神经深支跨越桡骨平面等6个面的交点,依次标记为A、B、C、D、E、F 6个点.记录AE、AF的长度,测量B、C、D 3个定点在屈肘前臂旋前、中立、旋后位与桡神经深支的水平距离.结果:B、C、D 3个定点离桡神经深支的距离越来越近;而对于同一定点,其与桡神经深支的距离按旋前、中立、旋后位的顺序越来越远.结论: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时,宜于屈肘前臂中立位,在肱骨外上髁与Lister结节连线上,距桡骨头关节面约1.5cm的位置,由前臂后外侧向前内侧插入远端交锁螺丝钉较为安全.
作者:言湛军;郑祖根;董启榕;赵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中老年性骨质疏松性多个胸、腰椎骨折所致疼痛的疗效,探讨其治疗方法和止痛机制.方法: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为充填材料,在CT监视定位下,经单侧椎弓根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31例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结果:31例52个压缩性骨折椎体只需治疗35个,PMMA平均充填量为2.6 ml,术中PMMA渗出者3例3个椎体,无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100%,显效率为77.4%.结论:少充填量,单侧椎弓根穿刺单椎体的PVP治疗能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
作者:甄建壮;黄向东;乔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细针引导腰麻针穿刺径路的解剖特点与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经尿道微创腔镜手术30例,用9号穿刺针置于皮下引导,25G Whitacre腰穿针通过9号穿刺针孔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拔出内芯,可见脑脊液外流,注入0.5%布比卡因2~3 ml退针,立即平卧位.观察病人麻醉平面、血压变化及麻醉效果.结果:穿刺操作简单,全部病例完成腰麻,麻醉效果好,一次腰麻能够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无任何异常.结论:掌握正确的解剖要领作细针引导下腰麻穿刺可降低病人的损伤,是一种可行、安全及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李真;季文进;花柱明;王志鹏;赵国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T矢状位重建图像上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结构对鼻内窥镜手术的参考价值.方法:对66例132侧健康志愿者鼻腔行CT轴位薄层扫描后矢状位重建,以鼻小柱下端外缘为参考点,鼻底为基线,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的重要结构与起点的距离及与基线的夹角.结果:所测鼻腔侧壁结构在矢状位重建图像上显示清晰,能准确区分额隐窝、钩突、蝶窦口、前筛顶及其相互关系.鼻小柱至额隐窝的角度和距离分别是(66.1±6.31)°和(52.2±4.55)mm;额隐窝前后径所测值为(5.1±2.72)mm;鼻小柱至前筛顶的角度和距离分别为(62.9±5.75)°和(60.3±5.48)mm;钩突长度为(12.7±3.92)mm;蝶窦口至鼻小柱的距离是(67.0±5.00)mm;准确获得了鼻小柱至鼻腔侧壁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各解剖结构的角度及长度数据.结论:CT鼻腔矢状位重建图像上能准确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结构,对了解患者个体差异,减少术中并发症有较大帮助,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作者:何亚奇;张雪林;吴任国;唐秉航;梁健雄;李良才;黄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成人拇指与2~5指对指特征测试(TCFTT),探讨掌指关节在对指功能中重要性的测试方法.方法:成人健康手10双(男5,女5),在掌指关节、近指间关节及远指间关节屈曲或伸直位时,2~5指与拇指分别对指,测定接触范围和对指指印.结果:当2~5指掌指关节可屈曲及远指间关节可屈曲或伸直位固定时,拇指与2~5指对指接触范围在近指间关节可屈曲时不受限(+++),在近指间关节伸直位固定时略受限(+++~++);对指指印比较完整,均可显示近节、中节和远节指印.当2~5指掌指关节伸直位固定时,近指间关节可屈曲时,拇指和2~5指接触范围明显受限(++~+),对指指印显示为远节,或包括部分中节;近指间关节也伸直位固定时,拇指与2~5指不能接触(-),无对指指印显示.结论:TCFTT可以充分阐述2~5指掌指关节在对指功能及手功能作用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陆志方;叶震海;黄清雨;熊敏;张咸中;夏春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髋臼及臼杯的三维重建及基于此的解剖形态研究,就临床上臼杯假体安装角度对术后髋关节活动安全性改变作一定量分析.方法:通过CT扫描,图像边界处理和定标,利用三维运行软件拟合出髋臼及臼杯三维结构,利用MPR技术重建出髋臼水平及冠状切面,测算出臼杯前倾及外展角,并构建髋关节活动过程中,角度动态变化曲线.结果:骨盆由生理位向前倾斜,随着前倾的增加,臼杯外展角呈增加趋势;臼杯初始置入前倾角较大或外展角较小者,骨盆倾斜角度的变化所引起臼杯前倾角变化的幅度较大.骨盆由生理位向前倾斜,随着骨盆前倾状态的增加,臼杯前倾角呈减少趋势;臼杯初始置入的外展角越大,骨盆倾斜角度的变化所引起臼杯外展角变化的幅度越大.较大的初次臼杯置入前倾角,能减缓骨盆前倾状态增加所致臼杯前倾角减少的幅度.结论:臼杯前倾角及外展角间互相制约,在安全角度范围内作臼杯置入可取得髋臼杯对股骨头良好包容及生理安全活动度间的佳匹配.
作者:许杰;马若凡;丁悦;刘尚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为肛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30侧)成人尸体标本,置俯卧位,解剖坐骨肛门窝,观测肛神经走向肛门的长度、角度,肛神经毗邻关系及定位标志.结果:肛后缘与尾骨尖的距离为(4.56±0.62) cm(3.80~5.80 cm),尾骨尖与坐骨结节凸点的距离为(6.01±0.86) cm(4.50~8.00 cm),肛后缘与坐骨结节凸点距离为(6.05±0.65)cm(4.50~7.50 cm).肛门3点钟和9点钟位距肛神经主干为(4.93±0.91) cm(3.80~7.10cm),肛门3点钟和9点钟位向肛神经主干外偏角度为(35.6±3.3)°(30~40°).肛神经主干位于坐骨结节与尾骨尖的联线上,距坐骨结节(2.21±0.28) cm(1.50~2.70 cm),距坐骨结节或骶结节韧带平面前(1.36±0.13)cm(1.10~1.60 cm).结论:(1)肛神经位置恒定,其主干位于坐骨结节与尾骨尖联线上,坐骨结节内侧2.21 cm,约相当于联线的外、中1/3相接处,这个距离约相当于肛后缘至尾骨尖的1/2距离.(2)肛门手术时,平坐骨结节凸点(相当于平骶结节韧带)前1.36cm,将麻醉剂从此点注入,会有很好的麻醉效果.
作者:李忠华;李科;罗光辉;邱小忠;苏兴桂;丁自海;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中,发现其胃网膜右动脉起于肠系膜上动脉,此种变异少见,报道如下:
作者:李亦凡;邓雪飞;庞刚;吴连仲;黄学应;韩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种类及分型,结合文献提出肝动脉变异的新分型.方法:回顾分析1000例因肝脏疾病而行DSA检查患者肝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情况,并分别统计其变异类型和发生率.结果:1000例肝动脉造影中,正常型占72.7%(727例).肝动脉变异占27.3%(273例).273例肝动脉变异中肝总动脉分叉变异占5.4%(54例);肝动脉起源变异占21.4%(214例);肝动脉分叉+起源变异占0.5%(5例).结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种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结合文献和本研究结果提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新分型:正常型、肝总动脉分叉变异、肝动脉起源变异、肝总动脉分叉变异合并肝动脉起源变异、多种变异共存五大类,共50余种.
作者:卢川;刘作勤;刘林祥;张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腰曲对颈曲的影响,探讨颈椎病和颈腰综合征在脊柱解剖生理学与运动力学的病因病理.方法:选青春期健康青年男女27例,分别以站立位及坐位1h后摄腰椎、颈椎标准侧位片,并应用数学几何学弓形而积计算法测量其颈、腰曲站、坐前后X线片的弓形面积,进行对照.结果:端坐1h后,颈、腰椎侧位X线片,腰曲弓形面积平均较站立位缩小53.14%,颈曲弓形面积也缩小48.33%,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别显著.结论:(1)腰曲变化影响到颈曲,病理改变与久坐有关.(2)腰曲改变是颈椎病、颈腰综合征重要病因和病理改变.
作者:韦以宗;韦春德;谭树生;潘东华;王秀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