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囊动脉起自胃左动脉及其分支变异1例

孟镔;朱传军;杨志欣;蔡明志;崔英健;陶伟

关键词:胆囊动脉, 胃左动脉, 变异, 肝固有动脉, 肝总动脉, 腹主动脉, 现报道如下, 解剖, 防腐固定, 指动脉, 脾动脉, 腹腔干, 行距, 起源
摘要:作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其胆囊动脉起源与分支变异,现报道如下:经防腐固定成年男尸解剖后发现,腹腔干在主动脉裂孔处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并发出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肝总动脉右行距起始处3.2 cm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动脉,但肝固有动脉没有发出分支至胆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肱骨下端解剖特点与髁上骨折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的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作者手术治疗的106例3-14岁Ⅱb及Ⅲ型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患者进行随访,根据McIntyre分型,Ⅱb型27例,Ⅲ型79例;伸直型98例,曲屈型8例;均在麻醉状态下行外侧或前外侧切口入路,使骨折解剖复位,内、外侧髁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本组106例中99例获得有效随访,随访6~36个月,均在4周内达临床愈合;按Flynn评分标准,优92例,良4例,差3例,优良率达97%.结论:通过对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手术的关键是对骨折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的稳固.

    作者:刘成恩;盛新君;樊仕才;王宏波;周新强;万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应用

    目的:报告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1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评价治疗结果.结果:19例病人中4个月全部骨性愈合,髋关节屈伸活动恢复95%以上,旋转活动恢复85%,2例轻度髋内翻.结论: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简单,有效,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效果满意.

    作者:陈子华;徐国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右主动脉弓变异1例

    主动脉弓畸形较为少见,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1],了解其各种变异对开展相应的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意义.近,我们遇到1例主动脉弓变异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前超;喻家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用自凝牙托材料制作软体解剖标本

    在血管灌注技术资料中,自凝牙托材料多用于制作铸型标本,若制作解剖剥制的软体血管标本,多采用灌注乳胶、明胶、墨汁等方法[1-3].有些地区采购乳胶材料困难,而牙托材料在一般医药商店可随时购买.我们通过实验研究,用自凝牙托材料,在铸型标本技术的基础上,改进了配方和操作工艺,制作出了血管解剖剥制标本.将方法介绍如下,旨为提供一种新的软体血管灌注技术.

    作者:李忠华;黄潮桐;刘阳;吴坤成;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鼠脊髓发育及损伤后NIDD 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在大鼠发育过程中及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NIDD(nNOS-interacting DHHC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with dendritic mRNA)mRN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咬除T8~10椎板后,造成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致伤量为10×10 g·cm;借助实时荧光定量PCR、原位杂交与免疫荧光结合的方法,定量、定位研究发育过程中及脊髓损伤后早期大鼠脊髓组织中NIDD mRNA与nNOS mRNA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大鼠发育过程中,胚胎16 d的大鼠脊髓中可见NIDDmRNA的高表达,在生后1 d,与nNOS共表达于尚未分化成熟的前角,在白质也见NIDD的阳性信号.成年后呈低表达;nNOS mRNA于生后1~3 d出现表达高峰;脊髓损伤后NIDD mRNA表达明显增多,在8 h到达高峰,分布于脊髓前角、中间带、中央管周围及后角nNOS阳性的神经元,7 d恢复至正常水平;nNOSmRNA在损伤后8h达到高峰,1 d降低至正常水平.而且,在脊髓损伤后NDD mRNA与nNOS mRNA二者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胎鼠脊髓中,NIDD高表达于nNOS阳性细胞,提示其在脊髓组织的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与nNOS相关.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NIDD与nNOS表达增多,提示在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中,NIDD可能通过调节nNOS的细胞亚定位及活性而发挥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作者:李欣;程纯;陈梦玲;牛淑琼;高尚峰;沈爱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胎心不同组织心肌酶的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探讨人心脏发育中不同组织结构中某些酶的含量及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和组织扫描光度测定法,观察胎儿和成人心脏的11种酶和化学物质.结果:心脏各种组织结构内与无氧代谢、有氧代谢和细胞增殖有关的酶及化学物质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高,特别是有氧代谢酶类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织.与无氧代谢有关的酶类在血管平滑肌内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织.与神经递质代谢有关的酶、与脂类代谢有关的酶、与细胞分泌及膜活动有关的酶在神经组织中含量高.结缔组织中各类酶含量均低.结论:人胎心各组织结构内酶和化学物质的含量存在差别,可能与相应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田清友;卢贺翔;魏子峰;陈乃玲;王海涛;王守安;张宇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颈椎前路钢板位置与术后颈肩痛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颈肩痛与钢板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8月~2006年7月间实施的219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颈椎侧位片评价钢板在上下位椎体的覆盖率,正位片评估其侧方移位和成角;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手术前、后颈肩痛.应用Pearson's相关系数、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6.8个月(6~42个月),钢板侧方偏移和成角与术后颈肩痛高度相关(相关系数P=0.417,P<0.001,n=87),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钢板偏移和成角与术后VAS评分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P=0.314,P<0.001,n=82),与术后NDI成正相关(相关系数P=0.379,P<0.001,n=66).结论:颈椎前路钢板侧方偏移和成角是术后颈肩痛的原因之一,术中应注意调整钢板位置,尽量避免侧方偏移和成角.

    作者:龙厚清;刘少喻;兰月;黄阳亮;万勇;李佛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腰骶移行椎临床解剖学研究进展

    腰骶移行椎是较常见的一种发育异常,近年随着对腰痛病因研究的深入,有关腰骶移行椎相关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现将相关资料做一综述,报道如下.

    作者:杜心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先天性舌下腺颏下疝伴囊肿1例

    疝气或称疝(hernia)是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组织从正常解剖位置脱入相邻组织间隙或体腔的一种病理状态.此疾病多见于外科领域,如颅脑外科的枕骨大孔疝和小儿外科的腹股沟疝等.

    作者:陈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椎体中强化和翻修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骨水泥(Nano-HAC)在骨质疏松椎体中强化和翻修椎弓根螺钉的作用.方法:采用4具女性尸体椎骨,CT扫描测量胸腰椎骨密度(BMD).其中两套胸腰椎的BMD属Ⅱ级骨质疏松,为1组;其余两套胸腰椎属Ⅲ级骨质疏,为2组.用丝锥在两侧椎弓根攻出导孔,随机选择一侧置入AF螺钉为对照侧,另一侧注入Nano-HAC 3 ml,然后拧入AF螺钉作为强化侧.在室温下保存24 h后测量两侧椎弓根螺钉的大轴向拨出力(F-max).用Nano-HAC翻修对照侧钉道,植入同样大小的AF螺钉为翻修侧,室温下保存24h后测量翻修侧椎弓根螺钉的F-max.结果:在1组中强化侧和翻修侧椎弓根螺钉的F-max分别为:(841.00±27.35)、(830.00±19.54)N,与对照侧(494.00±11.66)N比较分别提高了70.2%和68.01%,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2组对照侧、强化侧、翻修侧F-max分别为(419.00±13.33)、(778.00±27 90)、(771.00±26.44)N,强化侧较对照侧增加了86%,翻修侧较对照侧增加了8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ano-HAC在Ⅱ、Ⅲ级骨质疏松椎体中有良好的强化和翻修椎弓根螺钉作用,F-max可达到或接近正常稳定性水平.

    作者:张海兵;金大地;瞿东滨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工椎间盘植入对椎管容积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高度的人工椎间盘(ADR)植入后,腰椎间隙的静态变化及其与椎管容积之间的关系,为合理的ADR植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20例福尔马林浸泡的腰段脊柱标本,随机分为L4/5及L5/S1两组,每组10例.L4/5的ADR组依次放置厚度为8、9、10、11、12 mm滑动核,L5/S1组椎间滑动核厚度分别为5、6、7、8、9 mm.分别观察植入前后椎管容积变化.结果:不同高度的椎间盘植入后,L4/5及L5/S1椎管容积均逐渐增加.对于L4/5节段,当10~12 mm的滑动核植入时,椎管容积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但高度为12 mm滑动核植入时,相邻的L5/S1节段椎管容积显著减小.对于L5/S1节段,当8~9 mm的滑动核植入时,椎管容积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纯从椎管角度考虑,静态ADR植入后,相应节段椎管容积均增加.对于L4/5节段,滑动核的适宜植入高度为8~11 mm.

    作者:马若凡;顾洪生;许杰;刘尚礼;黄东生;肖建德;李振宇;田长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翼外肌肌内神经肌梭的分布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人翼外肌肌内神经和肌梭配布特征,以期深入了解翼外肌上、下头的功能特性.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的翼外肌肌梭以及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改良Sihler氏神经染色显示翼外肌上、下头有各自独立的神经支.支配翼外肌上头的神经支较短而细小,入肌后分出两个次级分支,与肌纤维排列方向成一定的角度向肌止点处走行;支配下头的神经支较粗,入肌后在肌纤维之间迂曲走行,发出呈树支状的多个次级分支,分支间无吻合.翼外肌肌梭仅分布在上头肌腹中央,下头未发现肌梭.结论:翼外肌具有划分亚部的形态学特征,每一亚部作为一个功能独立体在整肌功能中行使作用.

    作者:张跃蓉;刘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伸膝装置应用解剖及其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髌骨软组织平衡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2例新鲜、80例固定成人膝关节标本伸膝装置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髌前三层不同走向的纤维膜性结构包被伸膝装置.股外侧肌腱、股内侧肌、股内侧肌与股直肌腱分别成33.50°±6.19°、54.5°±8.20°、78.60°±8.52°角.矢状面股直肌腱与髌腱成12°(3°~20°)夹角.股四头肌腱扩张部向下扩展形成髌内、外侧支持带(MPR、LPR).内侧髌股韧带(MPFL)长(47.60±5.59)mm,宽(19.70±6.13)mm.膝关节肌为独立肌肉,是膝关节重要的滑移装置并维持髌骨内侧稳定结构.结论:TKA术中髌骨软组织平衡,关键在于准确分层缝合股内侧肌止点和MPFL,必要时松解髌骨外上角股外侧肌腱或LPR.术中防止膝关节肌内侧束撕裂有重要意义.

    作者:余正红;李义凯;赵卫东;李忠华;张美超;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可行性的CT测量研究

    目的:探讨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T扫描50例干燥枢椎标本,测量枢椎椎弓根上缘、下缘和中部的宽度以及椎弓根的内、外缘高度.结果:椎椎弓根的上缘宽度为(7.67±1.33)mm,所有标本均大于5.0 mm;中部宽度平均(5.75±1.59)mm,19%小于5.0 mm;下缘宽度平均(3.87±1.09)mm,84%小于5.0 mm.枢椎椎弓根的缘高度平均(5.66±1.43)mm,40%小于5.0 mm;内缘高度平均(8.80±0.74)mm,所有标本均大于5.0 mm.结论:国人中约81%的患者适合进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前CT扫描可明确个体的置钉可行性.

    作者:吴增晖;马向阳;尹庆水;夏虹;刘景发;尹吉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IL-1β对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终板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讨IL-1β对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终板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兔软骨终板细胞,通过甲苯胺兰染色等方法鉴定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IL-1β,用MTT测定不同时间点软骨终板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Fas、caspase-3表达的变化;RT-PCR检测蛋白聚糖、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50 ng/ml、100 ng/ml浓度IL-1β可抑制细胞增殖;10 ng/ml、50 ng/ml浓度IL-1β可促进Bax、Fas、caspase-3的表达,但仅浓度为50 ng/ml时才可降低Bcl-2的表达;10 ng/ml、50ng/ml浓度IL-1β可降低Aggrecan、Collagen Ⅱa mRNA的表达.结论:IL-1β可抑制软骨终板细胞的增殖及基质合成,促进软骨终板细胞凋亡,从而促进椎间盘的退变.

    作者:苏培强;叶伟;李春海;梁安靖;黄东生;马若凡;张振雨;刘尚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低氧预适应鼠脑内MSK1磷酸化水平的变化

    目的:初步探讨丝裂原和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1(mitogen-and 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SK1)在脑低氧预适应(HP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按我们已建小鼠整体HPC模型,将健康成年BALB/c小鼠(18~22 g,雄性)随机分为正常对照(H0)、早期(H1-H4)和延迟性(H5-H6)HPC等7组(每组n=6).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技术,并结合Gel Doc凝胶成像系统,定量检测小鼠脑海马和皮层组织内MSK1第645位苏氨酸(p-Thr645-MSK1)和第375位丝氨酸(p-Ser375-MSK1)的磷酸化水平,以及MSK1总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在脑早期(H1-H4)和延迟性(H5-H6)HPC形成过程中,随重复性低氧暴露次数的增加,H1-H6组小鼠海马和皮层组织内p-Thr645-MSK1及p-Ser375-MSK1的磷酸化水平较正常对照组(H0)显著增高(P<0.05);然而,小鼠海马和皮层组织内MSK1总蛋白表达量在H0-H6组中无明显变化.结论:MSK1磷酸化水平增高可能参与了小鼠脑HPC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黄娉;韩松;李俊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内镜下乙状窦前后入路的临床解剖学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内镜下乙状窦前-迷路后(presigmoid-retrolabyrinthine,PSRL)与乙状窦后(retrosig moid,RS)手术入路的临床解剖结构特点,为桥小脑角部位手术入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3具(26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成人头湿标本,2具(4侧)新鲜成人头标本在内窥镜下分别模拟PSRL与RS入路操作.对比观察两手术入路下的解剖学结构,测量相关数据.结果:PSRL入路中内耳道后唇、三叉神经、迷走神经距离骨窗口前缘的距离分别为(14.04±3.56)mm、(28.62±1.62)mm、(12.53±4.11)mm.RS入路中3者距离骨窗口前缘的距离分别为(28.66±3.78)mm、(42.00±2.40)mm、(33.16±4.80)mm.内镜与岩锥后面的角度在PSRL入路接近平行,在RS入路大于25°.在两入路中内镜下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有所不同.结论:(1)骨窗口至主要结构的距离在内镜下PSRL入路较RS入路近,有利于内镜操作.(2)在内镜下PSRL入路利于处理小脑腹侧病变,适合与幕上或中颅窝入路联合.(3)RS入路利于观察岩锥后面的结构.

    作者:田广永;徐达传;彭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小型猪皮瓣模型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小型猪躯干主要皮动脉血液供应,为皮瓣的相关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和充分的解剖学依据.方法:(1)小型猪5头放血处死,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运用CT扫描三维重建全身动脉系统.解剖观测躯干主要皮动脉的起源、行程、营养范围以及相互之间的吻合情况,并取下皮肤筋膜组织拍摄X线片.(2)活体小型猪1头静脉注射泛影葡胺,CT扫描三维重建全身动脉系统,与明胶-氧化铅灌注的三维重建行对照观察.结果:在动脉显影X线图像上,可见双侧的腹壁上动脉、肋间动脉穿支、旋髂深动脉构成腹前、侧壁的主要营养链,两两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而腹壁下动脉、腹壁浅动脉和胸背动脉均未见粗大的皮肤穿支.全身动脉三维重建图像上,可见躯干主要皮动脉的来源、走行,管径相对大小,并可动态观察血管树的三维结构和相互关系.结论:小型猪躯干体被血运丰富,腹壁上动脉、肋间动脉穿支、旋髂深动脉皮支两两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构成躯干体被组织的主要营养链,并可以此设计不同类型的皮瓣.

    作者:张继;归来;梅劲;唐茂林;刘育凤;李慧超;王春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

    目的: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转化为心肌样细胞,为心衰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基础.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氮杂胞苷诱导24h后正常培养,通过形态学、PAS反应、磷钨酸苏木素染色(PTA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作鉴定.结果:诱导细胞以梭形、柱状为主,部分细胞有分支,单个核、卵圆形、居中,似心肌细胞,PAS及PTAH染色均为阳性.诱导后培养2周的细胞表达Sarcomeric Actin和Connexin-43较弱,以后表达逐渐增强,而且1、3、5代细胞均稳定表达.结论:骨髓MSCs可在体外被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有望成为心衰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理想细胞材料.

    作者:张本斯;李正金;邹汝荣;王凡;李瑞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一种特殊类型的移行椎及其临床意义

    腰骶部移行椎是常见变异,该变异与腰痛的关系尚有争议,其临床意义主要集中在腰骶椎手术定位问题上,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些资料为临床手术定位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1~4].

    作者:杜心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