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心如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压片材料对小鼠MC3T3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提供一种方便可行的组压片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检测方法.方法:小鼠MC3T3成骨细胞株接种在HA压片材料上,应用光学显微镜和PI-Hoechst33342双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采用RT-PCR方法分析HA对Id2(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 2,分化抑制因子2)和OPN(osteopontin,骨桥蛋白)等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HA压片材料组MC3T3细胞凋亡率(78.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4.6%)(t'=28.1,P=0.000).HA压片材料双荧光染色可以直接检测种子细胞的凋亡.结论:HA压片可促进小鼠MC3T3成骨细胞凋亡.
作者:宋辰刚;邱小忠;吴刚;余磊;赖桂华;欧阳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成年国人颞骨内部解剖结构的CT重建图像,为临床耳显微外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5名健康志愿者应用Picker5000螺旋CT机,平行于听眦线扫描,应用Voxel Q工作站进行多层面重建(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表面遮盖重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及仿真内窥镜成像(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多角度旋转观察颞骨内部解剖结构.结果:MPR能在不同切面显示耳蜗、半规管、内耳道及面神经管垂直段等结构,显示率为100%;SSD能清晰显示颞骨重要的骨性结构,如内耳门、颈静脉孔等,冠状位切割后的SSD图像能生动地显示锤骨、砧骨的立体形态及空间关系;CTVE可模仿内窥镜从外耳向中耳移动,清晰显示骨性外耳道、鼓室内侧壁及听骨链等结构.结论:MPR可行多方位重建,有助于耳颞部病变的全面了解,是轴位CT良好的补充;SSD、CTVE可准确、立体的观察颞骨内部解剖结构,对临床诊断、手术方案的设计、医学教学等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孟庆玲;韩卉;柏亚;朱有余;张媛媛;庞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主动脉弓畸形较为少见,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1],了解其各种变异对开展相应的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意义.近,我们遇到1例主动脉弓变异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前超;喻家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采用两种包埋方法Lowicryl K4M低温包埋和改良Spurr包埋,观察p38在Raw264.7细胞中的免疫电镜定位,摸索出一种操作简单、适用于南方潮湿多雨天气的免疫电镜包埋方法.方法:分别采用低温包埋剂Lowicryl K4M和改良Spurr树脂包埋两种方法,经包埋后染色,观察p38蛋白激酶在Raw264.7中的超微结构分布.结果:改良Spurr树脂包埋后结果显示,未受刺激的及EGF刺激的Raw264.7中,p38在胞浆和胞核中金颗粒弥散在细胞的各个部分,受到LPS刺激后,细胞核区的金颗粒明显增多,而胞浆区域的金颗粒显著减少,观察到的Raw细胞超微结构清晰、免疫胶体金定位准确,与低温包埋剂Lowicryl K4M包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相对于Lowicryl K4M,Spurr树脂价格低廉,粘度低、抗湿性能好、切割性能佳、操作简单,是一种适用于南方潮湿多雨天气的免疫电镜包埋剂,可以替代低温包埋剂Lowicryl K4M.
作者:张琳;张璐;朴英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前后股骨及假体的应力分布以及假体设计参数对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股骨和假体有限元模型,分析在步行峰值关节载荷和主要肌肉载荷作用下,完整股骨和置换后股骨及假体的应力水平.结果:完整股骨中上部内侧受压应力,外侧受张应力,中下部外侧受压应力,内侧受张应力,股骨应力峰值位于中下部;置换后股骨受力总体模式不变,近端应力遮挡显著.随颈干角增加,假体及股骨应力水平降低;柄长对假体应力影响不大,股骨上的应力随柄长增大略有增加.结论:假体设计时可适当增大颈干角,在骨组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假体柄长,以减轻术后的应力遮挡效应.
作者:张玉朵;张伟;王玉林;张铁良;黄远;万怡灶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灵芝孢子油对铝中毒引起的中枢神经损伤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腹腔连续30 d注射AlCl3的方法制备铝中毒痴呆小鼠动物模型.预防组在注射AlCl3的同时以灌胃法喂服灵芝孢子油,治疗组则在注射AlCl3 30 d后喂服灵芝孢子油,预防组及治疗组均以生理盐水替代灵芝孢子油作为对照.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学习记忆功能,并以透射电镜方法观察海马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使用了灵芝孢子油的预防实验组和治疗实验组小鼠的学习记忆水平均显著提高,而且海马内神经纤维、线粒体和突触等超微结构的病理性损伤得到了明显缓解.结论:灵芝孢子油对铝中毒引起的中枢神经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作者:沈志勇;郭家松;钟志强;李振林;李新顺;秦建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利用cuprizone制备髓鞘可再生的急性脱髓鞘动物模型,探讨脱髓鞘疾病髓鞘再生机制.方法:在饲料中掺入cuprizone饲育小鼠,通过调控饲育时间,造成神经脱髓鞘及髓鞘再生,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髓鞘的脱失和再生情况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结果:cuprizone饲育6周后,动物小脑和胼胝体白质内髓鞘脱失严重,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跃;在恢复正常饲料后,髓鞘基本恢复正常结构,星形胶质细胞仍处于活化增殖状态.结论:利用cuprizone可制备髓鞘可再生的急性脱髓鞘动物模型,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对髓鞘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宋大为;范凯;张艳丽;马坚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疝气或称疝(hernia)是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组织从正常解剖位置脱入相邻组织间隙或体腔的一种病理状态.此疾病多见于外科领域,如颅脑外科的枕骨大孔疝和小儿外科的腹股沟疝等.
作者:陈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腰骶移行椎是较常见的一种发育异常,近年随着对腰痛病因研究的深入,有关腰骶移行椎相关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现将相关资料做一综述,报道如下.
作者:杜心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在大鼠发育过程中及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NIDD(nNOS-interacting DHHC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with dendritic mRNA)mRN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咬除T8~10椎板后,造成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致伤量为10×10 g·cm;借助实时荧光定量PCR、原位杂交与免疫荧光结合的方法,定量、定位研究发育过程中及脊髓损伤后早期大鼠脊髓组织中NIDD mRNA与nNOS mRNA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大鼠发育过程中,胚胎16 d的大鼠脊髓中可见NIDDmRNA的高表达,在生后1 d,与nNOS共表达于尚未分化成熟的前角,在白质也见NIDD的阳性信号.成年后呈低表达;nNOS mRNA于生后1~3 d出现表达高峰;脊髓损伤后NIDD mRNA表达明显增多,在8 h到达高峰,分布于脊髓前角、中间带、中央管周围及后角nNOS阳性的神经元,7 d恢复至正常水平;nNOSmRNA在损伤后8h达到高峰,1 d降低至正常水平.而且,在脊髓损伤后NDD mRNA与nNOS mRNA二者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胎鼠脊髓中,NIDD高表达于nNOS阳性细胞,提示其在脊髓组织的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与nNOS相关.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NIDD与nNOS表达增多,提示在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中,NIDD可能通过调节nNOS的细胞亚定位及活性而发挥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作者:李欣;程纯;陈梦玲;牛淑琼;高尚峰;沈爱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初步探讨丝裂原和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1(mitogen-and 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SK1)在脑低氧预适应(HP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按我们已建小鼠整体HPC模型,将健康成年BALB/c小鼠(18~22 g,雄性)随机分为正常对照(H0)、早期(H1-H4)和延迟性(H5-H6)HPC等7组(每组n=6).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技术,并结合Gel Doc凝胶成像系统,定量检测小鼠脑海马和皮层组织内MSK1第645位苏氨酸(p-Thr645-MSK1)和第375位丝氨酸(p-Ser375-MSK1)的磷酸化水平,以及MSK1总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在脑早期(H1-H4)和延迟性(H5-H6)HPC形成过程中,随重复性低氧暴露次数的增加,H1-H6组小鼠海马和皮层组织内p-Thr645-MSK1及p-Ser375-MSK1的磷酸化水平较正常对照组(H0)显著增高(P<0.05);然而,小鼠海马和皮层组织内MSK1总蛋白表达量在H0-H6组中无明显变化.结论:MSK1磷酸化水平增高可能参与了小鼠脑HPC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黄娉;韩松;李俊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在血管灌注技术资料中,自凝牙托材料多用于制作铸型标本,若制作解剖剥制的软体血管标本,多采用灌注乳胶、明胶、墨汁等方法[1-3].有些地区采购乳胶材料困难,而牙托材料在一般医药商店可随时购买.我们通过实验研究,用自凝牙托材料,在铸型标本技术的基础上,改进了配方和操作工艺,制作出了血管解剖剥制标本.将方法介绍如下,旨为提供一种新的软体血管灌注技术.
作者:李忠华;黄潮桐;刘阳;吴坤成;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心脏发育中不同组织结构中某些酶的含量及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和组织扫描光度测定法,观察胎儿和成人心脏的11种酶和化学物质.结果:心脏各种组织结构内与无氧代谢、有氧代谢和细胞增殖有关的酶及化学物质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高,特别是有氧代谢酶类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织.与无氧代谢有关的酶类在血管平滑肌内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织.与神经递质代谢有关的酶、与脂类代谢有关的酶、与细胞分泌及膜活动有关的酶在神经组织中含量高.结缔组织中各类酶含量均低.结论:人胎心各组织结构内酶和化学物质的含量存在差别,可能与相应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田清友;卢贺翔;魏子峰;陈乃玲;王海涛;王守安;张宇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球囊损伤后犬颈动脉内皮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及血管再狭窄形成过程.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IGF-1在犬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动态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化结合影像学测量方法观察犬颈动脉狭窄形成过程.结果:IGF-1的释放在球囊血管成形术后4~6 h(平均值942.55±139.56 ng/ml、1073.09±277.43 ng/m1)启动,术后12 h(平均值1468.35±322.08ng/ml)达到峰值,至术后72 h(平均值1405.64±269.08 ng/ml)维持高水平释放;犬颈动脉球囊损伤后4周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平均值61.60±6.19个/1000倍视野)达到峰值,4~8周期间α-肌动蛋白(α-actin)染色显示血管内皮增生性变化,直至术后8周左右血管狭窄率(62.76±9.57)%达到峰值.结论:犬颈动脉球囊损伤后4周内即发生血管增生性变化,至术后8周左右血管狭窄形成;颈动脉内皮损伤后早期即有IGF-1表达增强,可能为血管成形术后动脉狭窄发生的启动信息之一.
作者:范晨;刘一之;周岱;王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腰骶部移行椎是常见变异,该变异与腰痛的关系尚有争议,其临床意义主要集中在腰骶椎手术定位问题上,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些资料为临床手术定位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1~4].
作者:杜心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在早期人胚脑的发育过程中,大脑神经元的增殖情况;了解神经营养素3 (NT-3)和受体TrkC在人胚脑发育过程中的影响.方法:用6周龄的人胚进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以PCNA作为大脑神经元的增殖的指标,NT-3和受体作为了解影响人胚脑发育因素的指标.结果:在人胚胎早期发育阶段,PCNA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人胚前脑的神经细胞核中,NT-3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前脑脑室神经上皮层的胞质中和神经细胞的轴突中,其受体TrkC散在分布于人胚前脑神经细胞膜;发育过程中NT-3及其受体在脑室神经上皮层上呈现不同程度的免疫阳性反应.结论:NT-3及其受体TrkC在早期的人胚胎脑发育中呈现表达,提示NT-3可能诱导神经细胞增殖,并协同其它生长因子促进轴突的生长,保证神经元胞体的存活.
作者:马大军;张晓;田青;梁楠;米永杰;李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骨水泥(Nano-HAC)在骨质疏松椎体中强化和翻修椎弓根螺钉的作用.方法:采用4具女性尸体椎骨,CT扫描测量胸腰椎骨密度(BMD).其中两套胸腰椎的BMD属Ⅱ级骨质疏松,为1组;其余两套胸腰椎属Ⅲ级骨质疏,为2组.用丝锥在两侧椎弓根攻出导孔,随机选择一侧置入AF螺钉为对照侧,另一侧注入Nano-HAC 3 ml,然后拧入AF螺钉作为强化侧.在室温下保存24 h后测量两侧椎弓根螺钉的大轴向拨出力(F-max).用Nano-HAC翻修对照侧钉道,植入同样大小的AF螺钉为翻修侧,室温下保存24h后测量翻修侧椎弓根螺钉的F-max.结果:在1组中强化侧和翻修侧椎弓根螺钉的F-max分别为:(841.00±27.35)、(830.00±19.54)N,与对照侧(494.00±11.66)N比较分别提高了70.2%和68.01%,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2组对照侧、强化侧、翻修侧F-max分别为(419.00±13.33)、(778.00±27 90)、(771.00±26.44)N,强化侧较对照侧增加了86%,翻修侧较对照侧增加了8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ano-HAC在Ⅱ、Ⅲ级骨质疏松椎体中有良好的强化和翻修椎弓根螺钉作用,F-max可达到或接近正常稳定性水平.
作者:张海兵;金大地;瞿东滨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腰椎坚强内固定后相邻节段运动范围和椎间盘内压的变化,并分析二者在相邻节段退变加速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7具小牛腰段脊柱标本(T13~S2),以Tenor椎弓根螺钉系统作为固定器械,在10Nm纯力矩加载下进行生物力学测定,测定各活动节段的运动范围和椎间盘内压,比较完整对照组、L4/5单间隙固定组和L3~L5双间隙固定组间上述指标的变化,并对运动学指标(ROM)和椎间盘内压(IDP)增量进行相关分析和比较.结果:施加内固定后,上方相邻节段在各方向上的位移都明显增加,且随着固定范围的增大而更为明显,下方相邻节段仅在旋转方向上出现了明显的位移增加.比较而言,不论单间隙固定组还是双间隙固定组,也不论在何种运动方向上,椎间盘内压的变化量都极其细微.节段运动的增加与椎间盘内压升高成正相关关系.ROM增加比大于IDP增加比.结论:坚强内固定后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现象是其运动学改变和椎间盘内压升高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邻节段应力集中、活动代偿增大和稳定性丢失是坚强内固定所带来的直接、主要的导致退变加速的生物力学改变.椎间盘内的压力也可因内固定而继发升高,但可能只是一个次要方面.
作者:李建江;赵合元;王志彬;白人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CT测量对个体化椎弓根形态评价的意义.方法:20例颈椎标本(C3~C7),分别用CT测量及手工测量两种方法对椎弓根的形态进行评价,椎弓根形态的测量包括椎弓根长度、宽度、高度、投射角度、椎弓根轴线在关节凸上的投射点到关节凸外侧缘及上缘的距离,以及投射点是否投射到椎弓根在关节凸的投射面积之内.结果:C3~C7椎弓根全长、宽度、高度、内偏角度及头/尾偏角度分别为27.3~33.5 mm、5.2~6.6 mm、7.4~8.5 mm、36.3°~49.7°及-12.7°~13.3°,椎弓根形态测量的两组数值无显著性差异,CT测量决定的进钉点均位于椎弓根在关节凸的投射面积之内.结论:颈椎椎弓根形态变异大,术前CT测量能提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所需的个体化数据.
作者:苏培强;曾时兴;刘尚礼;黄东生;彭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其胆囊动脉起源与分支变异,现报道如下:经防腐固定成年男尸解剖后发现,腹腔干在主动脉裂孔处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并发出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肝总动脉右行距起始处3.2 cm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动脉,但肝固有动脉没有发出分支至胆囊.
作者:孟镔;朱传军;杨志欣;蔡明志;崔英健;陶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