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C3T3-HA复合培养后的细胞凋亡检测

宋辰刚;邱小忠;吴刚;余磊;赖桂华;欧阳钧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 小鼠MC3T3成骨细胞, 凋亡
摘要: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压片材料对小鼠MC3T3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提供一种方便可行的组压片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检测方法.方法:小鼠MC3T3成骨细胞株接种在HA压片材料上,应用光学显微镜和PI-Hoechst33342双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采用RT-PCR方法分析HA对Id2(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 2,分化抑制因子2)和OPN(osteopontin,骨桥蛋白)等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HA压片材料组MC3T3细胞凋亡率(78.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4.6%)(t'=28.1,P=0.000).HA压片材料双荧光染色可以直接检测种子细胞的凋亡.结论:HA压片可促进小鼠MC3T3成骨细胞凋亡.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股前外侧单一高位穿支供血区域的形态学研究与皮瓣设计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各类型高位穿支的特点与供血区域.方法:(1)6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整尸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股前外侧区高位皮动脉的数量和类型,取下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察皮肤血管的走行及分布,选择不同类型高位皮动脉各1侧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三维重建和穿支供血区域可视化研究.(2)在6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区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结果:高位皮穿支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和横支.高位皮穿支三维重建显示以髂髌连线为纵轴的皮瓣内主要血管高密度分布区,供血区为24 cm×6.8 cm,供血区域由纵轴向两侧区域扩展,高位皮穿支供血区域可达26 cm×18 cm,皮瓣高位穿支蒂长约5 cm.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单一高位穿支供血面积可达30 cm×22 cm,高位穿支蒂长,可形成穿支蒂皮瓣.穿支三维重建的血管区域客观可靠.

    作者:江奕恒;李学雷;石小田;徐达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胎心不同组织心肌酶的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探讨人心脏发育中不同组织结构中某些酶的含量及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和组织扫描光度测定法,观察胎儿和成人心脏的11种酶和化学物质.结果:心脏各种组织结构内与无氧代谢、有氧代谢和细胞增殖有关的酶及化学物质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高,特别是有氧代谢酶类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织.与无氧代谢有关的酶类在血管平滑肌内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织.与神经递质代谢有关的酶、与脂类代谢有关的酶、与细胞分泌及膜活动有关的酶在神经组织中含量高.结缔组织中各类酶含量均低.结论:人胎心各组织结构内酶和化学物质的含量存在差别,可能与相应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田清友;卢贺翔;魏子峰;陈乃玲;王海涛;王守安;张宇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星形胶质细胞在cuprizone介导的急性脱髓动物模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利用cuprizone制备髓鞘可再生的急性脱髓鞘动物模型,探讨脱髓鞘疾病髓鞘再生机制.方法:在饲料中掺入cuprizone饲育小鼠,通过调控饲育时间,造成神经脱髓鞘及髓鞘再生,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髓鞘的脱失和再生情况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结果:cuprizone饲育6周后,动物小脑和胼胝体白质内髓鞘脱失严重,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跃;在恢复正常饲料后,髓鞘基本恢复正常结构,星形胶质细胞仍处于活化增殖状态.结论:利用cuprizone可制备髓鞘可再生的急性脱髓鞘动物模型,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对髓鞘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宋大为;范凯;张艳丽;马坚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椎体中强化和翻修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骨水泥(Nano-HAC)在骨质疏松椎体中强化和翻修椎弓根螺钉的作用.方法:采用4具女性尸体椎骨,CT扫描测量胸腰椎骨密度(BMD).其中两套胸腰椎的BMD属Ⅱ级骨质疏松,为1组;其余两套胸腰椎属Ⅲ级骨质疏,为2组.用丝锥在两侧椎弓根攻出导孔,随机选择一侧置入AF螺钉为对照侧,另一侧注入Nano-HAC 3 ml,然后拧入AF螺钉作为强化侧.在室温下保存24 h后测量两侧椎弓根螺钉的大轴向拨出力(F-max).用Nano-HAC翻修对照侧钉道,植入同样大小的AF螺钉为翻修侧,室温下保存24h后测量翻修侧椎弓根螺钉的F-max.结果:在1组中强化侧和翻修侧椎弓根螺钉的F-max分别为:(841.00±27.35)、(830.00±19.54)N,与对照侧(494.00±11.66)N比较分别提高了70.2%和68.01%,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2组对照侧、强化侧、翻修侧F-max分别为(419.00±13.33)、(778.00±27 90)、(771.00±26.44)N,强化侧较对照侧增加了86%,翻修侧较对照侧增加了8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ano-HAC在Ⅱ、Ⅲ级骨质疏松椎体中有良好的强化和翻修椎弓根螺钉作用,F-max可达到或接近正常稳定性水平.

    作者:张海兵;金大地;瞿东滨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可行性的CT测量研究

    目的:探讨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T扫描50例干燥枢椎标本,测量枢椎椎弓根上缘、下缘和中部的宽度以及椎弓根的内、外缘高度.结果:椎椎弓根的上缘宽度为(7.67±1.33)mm,所有标本均大于5.0 mm;中部宽度平均(5.75±1.59)mm,19%小于5.0 mm;下缘宽度平均(3.87±1.09)mm,84%小于5.0 mm.枢椎椎弓根的缘高度平均(5.66±1.43)mm,40%小于5.0 mm;内缘高度平均(8.80±0.74)mm,所有标本均大于5.0 mm.结论:国人中约81%的患者适合进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前CT扫描可明确个体的置钉可行性.

    作者:吴增晖;马向阳;尹庆水;夏虹;刘景发;尹吉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内镜下乙状窦前后入路的临床解剖学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内镜下乙状窦前-迷路后(presigmoid-retrolabyrinthine,PSRL)与乙状窦后(retrosig moid,RS)手术入路的临床解剖结构特点,为桥小脑角部位手术入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3具(26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成人头湿标本,2具(4侧)新鲜成人头标本在内窥镜下分别模拟PSRL与RS入路操作.对比观察两手术入路下的解剖学结构,测量相关数据.结果:PSRL入路中内耳道后唇、三叉神经、迷走神经距离骨窗口前缘的距离分别为(14.04±3.56)mm、(28.62±1.62)mm、(12.53±4.11)mm.RS入路中3者距离骨窗口前缘的距离分别为(28.66±3.78)mm、(42.00±2.40)mm、(33.16±4.80)mm.内镜与岩锥后面的角度在PSRL入路接近平行,在RS入路大于25°.在两入路中内镜下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有所不同.结论:(1)骨窗口至主要结构的距离在内镜下PSRL入路较RS入路近,有利于内镜操作.(2)在内镜下PSRL入路利于处理小脑腹侧病变,适合与幕上或中颅窝入路联合.(3)RS入路利于观察岩锥后面的结构.

    作者:田广永;徐达传;彭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肝外胆道系统管道异常扩张1例

    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肝外胆道系统(除胆囊外)异常扩张.报道如下:肝脏外形形态正常,肝外胆道各管径变粗,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的管径异常扩张(表1,图1).检查肝胰壶腹部、十二指肠降部、胰腺等,没有发现引起其管径异常扩张的形态学诱因.

    作者:金宇;崔志超;金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改进及组织学研究

    目的:在Ono模型基础上,建立简单、可靠的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以Wiste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改良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分为3组:正常Wister大鼠作为对照组;移植后亚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2周);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组(术后8周).分组喂养后按规定时间收获心脏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7.5%.其中麻醉过深死亡2例,疑青霉素过敏死亡1例,术中出血过多死亡4例.供心移植吻合时间(24.3±7.6)min,供心冷缺血时间(34.5±8.2)min,腹部触诊移植心脏搏动时间(16.8±7.4)d.组织形态学观察示:移植心脏心肌组织内有大量粒细胞浸润;随着移植后时间延长,CAV逐渐加重,冠脉数量减少,心肌萎缩并心肌纤维化发生.结论:改良Ono模型建立的心脏移植模型具有简单、可靠的优点.收获的移植心脏标本在组织形态学上反映了CAV和心肌纤维化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心脏移植后相关疾病提供理想的组织标本.

    作者:洪朝;王电军;章庆春;刘建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

    目的: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转化为心肌样细胞,为心衰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基础.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氮杂胞苷诱导24h后正常培养,通过形态学、PAS反应、磷钨酸苏木素染色(PTA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作鉴定.结果:诱导细胞以梭形、柱状为主,部分细胞有分支,单个核、卵圆形、居中,似心肌细胞,PAS及PTAH染色均为阳性.诱导后培养2周的细胞表达Sarcomeric Actin和Connexin-43较弱,以后表达逐渐增强,而且1、3、5代细胞均稳定表达.结论:骨髓MSCs可在体外被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有望成为心衰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理想细胞材料.

    作者:张本斯;李正金;邹汝荣;王凡;李瑞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小型猪皮瓣模型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小型猪躯干主要皮动脉血液供应,为皮瓣的相关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和充分的解剖学依据.方法:(1)小型猪5头放血处死,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运用CT扫描三维重建全身动脉系统.解剖观测躯干主要皮动脉的起源、行程、营养范围以及相互之间的吻合情况,并取下皮肤筋膜组织拍摄X线片.(2)活体小型猪1头静脉注射泛影葡胺,CT扫描三维重建全身动脉系统,与明胶-氧化铅灌注的三维重建行对照观察.结果:在动脉显影X线图像上,可见双侧的腹壁上动脉、肋间动脉穿支、旋髂深动脉构成腹前、侧壁的主要营养链,两两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而腹壁下动脉、腹壁浅动脉和胸背动脉均未见粗大的皮肤穿支.全身动脉三维重建图像上,可见躯干主要皮动脉的来源、走行,管径相对大小,并可动态观察血管树的三维结构和相互关系.结论:小型猪躯干体被血运丰富,腹壁上动脉、肋间动脉穿支、旋髂深动脉皮支两两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构成躯干体被组织的主要营养链,并可以此设计不同类型的皮瓣.

    作者:张继;归来;梅劲;唐茂林;刘育凤;李慧超;王春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胆囊动脉起自胃左动脉及其分支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其胆囊动脉起源与分支变异,现报道如下:经防腐固定成年男尸解剖后发现,腹腔干在主动脉裂孔处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并发出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肝总动脉右行距起始处3.2 cm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动脉,但肝固有动脉没有发出分支至胆囊.

    作者:孟镔;朱传军;杨志欣;蔡明志;崔英健;陶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球囊损伤犬颈动脉后IGF-1表达动态变化及血管再狭窄形成

    目的:研究球囊损伤后犬颈动脉内皮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及血管再狭窄形成过程.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IGF-1在犬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动态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化结合影像学测量方法观察犬颈动脉狭窄形成过程.结果:IGF-1的释放在球囊血管成形术后4~6 h(平均值942.55±139.56 ng/ml、1073.09±277.43 ng/m1)启动,术后12 h(平均值1468.35±322.08ng/ml)达到峰值,至术后72 h(平均值1405.64±269.08 ng/ml)维持高水平释放;犬颈动脉球囊损伤后4周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平均值61.60±6.19个/1000倍视野)达到峰值,4~8周期间α-肌动蛋白(α-actin)染色显示血管内皮增生性变化,直至术后8周左右血管狭窄率(62.76±9.57)%达到峰值.结论:犬颈动脉球囊损伤后4周内即发生血管增生性变化,至术后8周左右血管狭窄形成;颈动脉内皮损伤后早期即有IGF-1表达增强,可能为血管成形术后动脉狭窄发生的启动信息之一.

    作者:范晨;刘一之;周岱;王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腰骶移行椎临床解剖学研究进展

    腰骶移行椎是较常见的一种发育异常,近年随着对腰痛病因研究的深入,有关腰骶移行椎相关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现将相关资料做一综述,报道如下.

    作者:杜心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缺如1例

    在解剖一成年男尸时发现其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缺如,此变异少见,报道如下:

    作者:祝高春;李桂林;邵立健;林雪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儿童肱骨下端解剖特点与髁上骨折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的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作者手术治疗的106例3-14岁Ⅱb及Ⅲ型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患者进行随访,根据McIntyre分型,Ⅱb型27例,Ⅲ型79例;伸直型98例,曲屈型8例;均在麻醉状态下行外侧或前外侧切口入路,使骨折解剖复位,内、外侧髁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本组106例中99例获得有效随访,随访6~36个月,均在4周内达临床愈合;按Flynn评分标准,优92例,良4例,差3例,优良率达97%.结论:通过对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手术的关键是对骨折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的稳固.

    作者:刘成恩;盛新君;樊仕才;王宏波;周新强;万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颈椎后路不同开门术式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手术后的三维稳定性及抗疲劳性,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颈椎标本12例,模拟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术式,随机分2组,每组6例,A组行单开门,椎板开口间距为5mm;B组行双开门,棘突开口间距为5mm.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获得三维稳定性和抗疲劳性数据.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单开门术式组手术前、后与双开门术式组手术前、后颈椎的活动范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双开门术式在疲劳测试前后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术式的三维稳定性及抗疲劳性无差异,临床上可根据术者的熟练程度选择.

    作者:黄必留;李书纲;邓启成;谭加群;梁江声;马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灵芝孢子油对铝中毒小鼠学习记忆及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灵芝孢子油对铝中毒引起的中枢神经损伤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腹腔连续30 d注射AlCl3的方法制备铝中毒痴呆小鼠动物模型.预防组在注射AlCl3的同时以灌胃法喂服灵芝孢子油,治疗组则在注射AlCl3 30 d后喂服灵芝孢子油,预防组及治疗组均以生理盐水替代灵芝孢子油作为对照.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学习记忆功能,并以透射电镜方法观察海马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使用了灵芝孢子油的预防实验组和治疗实验组小鼠的学习记忆水平均显著提高,而且海马内神经纤维、线粒体和突触等超微结构的病理性损伤得到了明显缓解.结论:灵芝孢子油对铝中毒引起的中枢神经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作者:沈志勇;郭家松;钟志强;李振林;李新顺;秦建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一种特殊类型的移行椎及其临床意义

    腰骶部移行椎是常见变异,该变异与腰痛的关系尚有争议,其临床意义主要集中在腰骶椎手术定位问题上,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些资料为临床手术定位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1~4].

    作者:杜心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神经营养素3和受体在早期人胚脑发育中的定位表达

    目的:了解在早期人胚脑的发育过程中,大脑神经元的增殖情况;了解神经营养素3 (NT-3)和受体TrkC在人胚脑发育过程中的影响.方法:用6周龄的人胚进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以PCNA作为大脑神经元的增殖的指标,NT-3和受体作为了解影响人胚脑发育因素的指标.结果:在人胚胎早期发育阶段,PCNA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人胚前脑的神经细胞核中,NT-3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前脑脑室神经上皮层的胞质中和神经细胞的轴突中,其受体TrkC散在分布于人胚前脑神经细胞膜;发育过程中NT-3及其受体在脑室神经上皮层上呈现不同程度的免疫阳性反应.结论:NT-3及其受体TrkC在早期的人胚胎脑发育中呈现表达,提示NT-3可能诱导神经细胞增殖,并协同其它生长因子促进轴突的生长,保证神经元胞体的存活.

    作者:马大军;张晓;田青;梁楠;米永杰;李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胃右动脉起自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后支变异1例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其胃右动脉起自胰十二指肠上动脉的后支,现报道如下:

    作者:孟镔;朱传军;杨志欣;蔡明志;崔英健;陶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