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昕;毛伟峰;秦建兵;田美玲;金国华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fMRI)探讨6名正常受试者及2例皮质发育障碍(DCDs)患者在进行汉语词汇加工过程中脑激活模式,探讨DCDs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之间脑激活区域的差异与临床意义.方法:本实验采用听觉刺激,以汉语单词理解为语言作业任务.结果:①正常受试者均出现显著的脑区激活,传统语言脑区Wernicke和Broca区激活在双侧大脑半球基本是对称的.除传统语言脑区激活外,还出现其它脑区激活现象.②两例DCDs患者表现为基本语言功能区的激活,诸如Wernicke区和Broca区激活.但脑激活表现为显著的不对称性,甚至完全偏侧性.结论:fMRI能够对大脑DCDs患者功能重塑皮质进行定位,为DCDs伴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治疗,避免损伤重要功能区提供了有益的保障.
作者:冯占辉;晏勇;吕发金;左宪华;黄华;马勋泰;方芳;晏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DTI)纤维跟踪技术来模拟显示脑的联络纤维,探讨结果与经典解剖学知识的一致性.方法:对1个志愿者行单次激发回波平面弥散张量成像,利用纤维跟踪技术来模拟显示其联络纤维,并观察与经典解剖学知识的一致性.结果:通过选择恰当的感兴趣区,各向异性阈值、角度阈值、步长和体素内采样数目等参数,利用弥散张量纤维跟踪技术可模拟显示扣带、上枕额束、下枕额束、钩束、下纵束等联络纤维.结论:利用弥散张量纤维跟踪技术可模拟显示人脑联络纤维,且与经典解剖学有高度热一致性,是在活体中研究人脑联络纤维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何敬振;赵斌;彭红娟;王海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腰椎椎间关节滑膜皱襞的解剖学组织结构,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对24具成人腰椎脊柱标本和40具儿童腰椎脊柱标本的解剖,观测腰椎间关节内滑膜皱襞的结构.结果: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各腰椎间关节均可出现滑膜皱襞.两者比较,成人滑膜皱襞的出现率为85.9%高于儿童(35.9%),且成人以大中型滑膜皱襞为主,而儿童以小型为主.成人滑膜皱襞主要出现在外上(14.6%)、外下(16.6%)及外侧(17%),而儿童主要出现在上(20.3%)、下缘(27.1%),成人与儿童的滑膜皱襞的形态均以片状为主.结论:成人腰椎椎间关节滑膜皱襞的出现率高,以大中型滑膜皱襞为主,这很可能是腰椎椎间关节滑膜皱襞嵌顿多见于成人,而儿童少见的解剖学基础,也可能是成人较儿童腰背痛多见的原因之一.
作者:俞阳;刘利君;彭明惺;唐学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在人体解剖学标本中,色彩斑斓的铸型标本被人们赞美为珊瑚、玛瑙,是科学加艺术的结晶,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珍品,以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在教学、科研和科普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它从无到有,从粗到精,从新苗到成熟的过程,却少有详细介绍,鲜为人知.
作者:李忠华;徐达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完整保留C2棘突半棘肌附着的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手术疗效.方法:A组27例行改良颈椎板成形术,即显露时保留半棘肌在C2棘突上的附着,切除C3椎板,C4~C7双开门术式.B组33例行常规颈椎板成形术,即分离切断C2棘突半棘肌附着,关闭时缝合重建,C3~C7双开门成形术式.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并发症、颈椎曲度和屈伸活动度(ROM)、病人自我评价.JOA计分法评价神经功能、Cobb's法测量颈椎曲度和ROM.结果:所有病例随访至少1年,A、B组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3.01%、60.83%(P>0.05).手术时间A、B组分别123±17.4min、175±12.7min,出血量分别380±18.6ml、564±21.5ml;A组较B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P<0.05).术后1年A、B组ROM分别保留术前的81.6%和65.3%(P<0.01);A组无后凸畸形、手术并发症少、局部症状轻微.结论:改良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脊髓减压满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无严重并发症;而且有助于早期颈椎功能锻炼、维持良好颈椎曲度和ROM.
作者:龙厚清;Kazumasa Ueyama;刘少喻;李佛保;万勇;廖威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软骨终板细胞凋亡与Caspase-3和Fas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45℃热刺激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终板细胞10 min以诱导软骨终板细胞凋亡.TUNEL法检测软骨终板细胞在正常培养和热刺激45℃10 min后0.5、1、3、5 h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Caspase-3和Fas表达情况及其与细胞凋亡程度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和未处理组相比,热刺激后软骨终板细胞凋亡明显,Caspase-3和Fas表达水平增高(P<0.01),Caspase-3表达与细胞凋亡程度一致.结论:热刺激可诱导软骨终板细胞凋亡;Caspase-3和Fas参与了软骨终板细胞的凋亡过程;Caspase-3是软骨终板细胞凋亡进程中的重要物质之一.
作者:张振雨;YE Wei;叶伟;黄东生;丁悦;刘尚礼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在解剖一具70岁左右的成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侧高位桡动脉伴三条静脉异常走行,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彦东;沈岩;陈跃龙;黄宏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活动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一种新型CAD方法精确构建腰椎L4~5活动节段正常高度椎间盘(NHD)、单纯高度降低椎间盘(PHDD)、椎间盘高度降低合并严重退变(DHDD)三种有限元模型.垂直压缩载荷下,分别对3种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试.结果: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活动节段轴向移位、后外侧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应力大值有明显的影响,DHDD模型的椎体-终板界面应力分布与NHD和PHDD模型明显不同.结论:高度降低后椎间盘刚度明显增加,DHDD不易发生内层纤维环纤维破裂,关节突关节间隙与轴向移位比值是决定椎间盘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退变椎间盘对压缩应力有明显分散传递作用.
作者:刘耀升;陈其昕;廖胜辉;余世策;吴浩波;唐小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在5例(10侧)灌注红色乳胶标本上解剖观察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血供.对4例颌面部肿瘤手术后的软组织缺损应用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4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远端约1/4的皮肤坏死,随访3个月至1年,外形满意、语言及咀嚼功能良好.结论: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作者:殷之平;徐贤寅;杨代茂;杨亚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梗死灶边缘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纤维密度的变化,探讨AChE阳性神经纤维的再支配过程.方法:实验用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应用Karnovsky-Roots法和电镜组化技术,显示左心室梗死周围区1、2、12周AChE阳性神经纤维的密度变化.结果:①AMI后1、2周左心室梗死边缘区的AChE阳性神经纤维密度降低(P<0.05),②12周后梗死边缘区的AChE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升高,接近对照组.③电镜下见AChE阳性反应物以散在颗粒形式出现于肌间神经纤维走行处.结论: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12周,梗死周围区的存活心肌出现了神经再支配.
作者:薛红杰;赵玲辉;徐嘉惠;刘式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跟骨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公司Advantage workstation工作站,对5例单侧跟骨骨折患者行双侧跟骨三维重建,利用自制的曲线描绘工具,根据健侧跟骨外侧壁形状,等比例描绘出健侧跟骨外侧壁与树型钢板各分支对应的长度与曲线弧度,塑型出与曲线长度和弧度相一致的铝质模板,用于术前对树型钢板进行弧度塑型.结果:软件中的曲线测量工具可以准确量出健侧跟骨的长度和弧度,据此塑型铝质模板,指导术前选择树型钢板并进行预弯,使树型钢板与复位后的跟骨外侧壁良好吻合.结论:MSCT三维重建健侧跟骨可以指导术前选择树型钢板并对其进行有效预弯,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固定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赵长青;胡罢生;黄美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测脊柱侧凸患者胸椎弓根等结构的形态变化,于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应用自行设计的胸椎椎弓根外内固定技术,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脊柱侧凸患者行术前CT扫描,观测椎弓根形态变化及椎体旋转程度,主动脉位置变化等;对过窄或变形严重的椎弓根行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观察效果.结果:CT扫描发现,侧凸患者凹侧椎弓根直径明显窄于凸侧椎弓根直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凹侧及凸侧椎弓根直径都明显小于相应肋骨-椎弓根单元直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呈楔形变,主动脉位置相对向后外侧移位;临床选择5例侧凸病人共24个胸椎弓根过细(小于2 mm)或变形严重不适合经椎弓根内固定,而对这部分椎弓根行椎弓根根外内固定取得满意效果,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经3,6及12个月随访无螺钉拔出或松动,无矫正度丢失.结论:脊柱侧凸病人椎弓根等结构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在脊柱侧凸病人中应用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固定牢固可靠等优点,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孙建民;崔新刚;蒋振松;袁泽农;刘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为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尸体20只手逐层解剖观察手背侧动脉、静脉、神经走行方向及分布.结果:拇指尺侧指背动脉起点外径为(0.37±0.05)mm,示指桡侧指背动脉的起点外径为(0.40±0.07)mm,示指尺侧、中指两侧、环指两侧、小指桡侧指背动脉的起点外径为(0.32±0.06)mm,1~5指两侧指背静脉于近侧指间关节处外径为(0.51±0.07)mm.平掌指关节处拇指尺侧指背神经横径为(0.41±0.06)mm;示指桡侧指背神经横径为(0.38±0.07)mm.结论:以指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血管走行恒定,血运丰富,是修复手指邻近创面的理想皮瓣.
作者:王琛;徐静;张莉;熊竹友;李光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近年随着对上颈椎疾病病理生理认识的加深和内固定器材的发展,出现了前路经口咽钢板固定术、前路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固定术;后路寰椎侧块螺钉技术、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等寰枢椎内固定的新术式[1-4].本文试就针对这些新技术进行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昌耘冰;徐达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为临床施行经小腿骨间膜前方游离腓动、静脉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和足背外侧岛状皮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用46侧成尸下肢标本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观测腓动脉穿支及其外径,外踝前动脉弓和足背外侧动脉弓的外径及其皮支.结果:腓动脉下1/3段紧贴小腿骨间膜后方走行,发出2~5支穿支营养小腿前外侧皮肤,动脉外径(1.2±0.4)mm,穿支之间相距10~20 mm不等.外踝前动脉弓外径(1.3±0.5)mm,两条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1.7±0.5)mm和(1.3±0.4)mm.足背外侧动脉弓外径(1.1±0.5)mm,两条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1.3±0.5)mm和(1.1±0.4)mm,发出皮支营养足背外侧皮肤.皮瓣切取范围为小腿外侧和足背外侧.结论:经小腿骨间膜前方游离腓动脉及其穿支与外踝前动脉和跗外侧动脉吻合形成的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外侧串联岛状皮瓣,增加了血管蒂的长度,扩大了皮瓣的切取面积,增加了临床应用的灵活性.
作者:史增元;尹维刚;刘振新;王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介绍组合移植再造拇、手指重建血液循环的新方法.方法:根据桡动脉远端的形态特点,在组合移植再造拇、手指手术时,桡动脉掌浅支、桡动脉终支与两个移植组织的动脉分别吻合.结果:本组15例,再造31指全部成活,恢复感觉和手的捏持、握拳功能.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血管吻合通畅率高的优点.移植的两个组织具有独立的血液供应来源,一组出现循环危象需再次手术探查时,不会影响另一组移植组织的血液供应.
作者:李景峰;刘亦军;季晓石;霍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采用兔腰椎间盘内显微注射120KDa Fn片段构建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并探讨该模型的有效性和优势.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侧前方入路前方暴露L4~6椎间盘,微量注射器于L4、6注射120 kDa Fn片段作为试验组,L5注射PBS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第2、4、8、12、16周对椎间盘进行X线、MRI、大体解剖和HE、Massion、高碘酸-Schiff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大体组织观察见术后第8周开始纤维环各层间分界模糊,外侧可见瘢痕样增生,16周出现骨样组织形成.病理染色见术后4周开始纤维环胶原出现断裂等退行性变,蛋白多糖含量降低.MRI观察发现第12周髓核高信号区强度下降,16周信号基本消失.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120kDa Fn片段是诱导兔腰椎间盘退变简单、确切的方法,该方法为建立腰椎间盘退变模型提供了新思路,建立了新的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作者:胡宝山;丁悦;李春海;刘尚礼;吕浩然;叶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经皮螺丝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0块干燥成人骶骨及30个骨盆防腐标本,测量S1、S2侧突、侧块厚度等指标,观察骶髂关节周围神经血管分布,定位进针点;通过标本断层及正常骨盆CT片测量螺钉进针方向及深度.结果:S1侧突高度为(22.1±4.6)mm,厚度为(27.8±3.1)mm,S2侧突高度为(13.4±3.6)mm,厚度为(20.9±2.2)mm.S1进针点位于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连线中后1/3交点附近,S2进针点位于髂结节-髂后上棘连线前4/5与后1/5交点附近.S1侧突中轴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5°,S2则约为80°,S1侧突中轴与冠状面的夹角约为36°,S2则约为15°.结论:(1)S1侧突能容纳直径为6.5~7.0 mm的螺丝钉2枚,S2侧突可容纳1枚.(2)S1侧突螺丝钉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5°,与冠状面夹角约为36°;对S2则分别约为80°和15°.S1进针深度为68 mm,S1为55 mm.(3)经皮骶髂螺丝钉固定手术应严格限制在骨折精确复位的病例.
作者:阮默;徐达传;汪新民;徐永清;汤逊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