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副半奇静脉变异1例

刘健华;刘畅;钟光明

关键词:静脉变异, 现报道如下, 收集范围, 奇静脉, 男性, 解剖, 标本
摘要:作者在解剖一11岁男性小孩标本时,发现其副半奇静脉行程及收集范围异常,现报道如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右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矢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右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在矢状断面上的配布规律.方法:利用15例胸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和2例多层螺旋CT图像,追踪观察了右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并据此寻找在矢状断面上划分右肺肺段的方法.结果:在右主支气管杈层面上,右肺上叶动脉发出尖段动脉和前段动脉,右肺下叶支气管向后发出上段支气管、向下发出内侧底段支气管.在叶间动脉层面上,右肺上叶支气管发出尖、后、前段支气管,基底干支气管发出前、外侧和后底段支气管.在叶间动脉分叉层面上,后段静脉居前、后段支气管之间,尖段静脉与前段静脉合成尖前静脉,中叶支气管分为外、内侧段支气管,下叶动脉发出的段级动脉居相应支气管的上方.在右心房右侧第二层面上,右肺上、中叶的支气管和血管已为亚段级,在右肺下叶内,肺段支气管居中,其上、下方分别为相应的肺动脉和肺静脉.结论:在矢状断面上,右侧肺段内支气管和血管相对集中,且容易显示其发出处和长轴,故矢状断面是显示右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优势断面.

    作者:刘树伟;柳澄;王怀经;赵振美;王政;李振平;尹群生;刘书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喉返神经及其分支的变异与临床意义

    目的:为甲状腺手术中对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50具(100侧)人颈部尸体标本.在甲状腺手术区对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进行定位观测.结果:(1)86.0%的喉返神经分支呈树枝状,称树枝型(多支型);14.0%喉返神经分支与分支或分支与交感神经链、喉上神经间吻合成袢状,称喉返神经袢.(2)根据不同的交通形式,可分为3型:A型,喉返神经分支与分支相交通者3侧(3%);B型,其分支与交感链之间相交通者2侧(2%);C型,分支与喉上神经交通者2侧(2%);D型,分支与分支、分支与交感链、喉上神经之间相交通者7%(7侧).结论:在甲状腺及颈部手术中,应仔细分离、注意喉返神经的各种变异,以免损伤喉返神经和(或)其分支.

    作者:赵俊;孙善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不同延迟时间后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对CGRP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不同延迟时间后修复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切断分别预变性0、3、7、14和21 d后(n=6)以左侧自体新鲜神经桥接,神经再生6周后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GRP在脊髓和背根节(DRG)的表达变化.结果:术侧DRG CGRP表达均明显增强,其中21 d组明显强于0 d组(P<0.05);术侧脊髓后角CGRP免疫阳性面积明显增大,21 d组明显大于0 d组(P<0.05),其CGRP表达在0 d、3 d和21 d组均强于对侧(P<0.05),而3 d和21 d组又明显强于0 d组(P<0.05);3d组脊髓前角的CGRP表达在明显强于0 d组和对侧(P<0.05).结论:预变性处理可以影响CGRP的表达从而影响神经再生过程.

    作者:许愿忠;王瑞;张建伟;郑林丰;曾志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活动与稳定性的评价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颈椎活动与维持手术节段稳定性的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18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或/和混合型)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后置人Bryan人工颈椎间盘,按计划进行定期随访(6~20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手术前后颈椎的动力位X线片分析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并结合病人神经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效果优9例,良5例,一般3例,差1例.手术前平均JOA评分为12分,术后平均为15.5分;手术节段前屈后伸术前运动范围12.8.±5.7.,术后11.2.±5.4.;邻近间隙术前屈伸运动范围11.9°±5.8°,术后11.4°±4.9°.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发现假体松动和移位.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安全可靠,病人恢复快,既可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稳定,又可维持颈椎的生理活动度.

    作者:梁秋发;原林;王文军;曹盛俊;刘利乐;朱一平;王麓山;姚女兆;全必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肝固有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1例

    作者在解剖一6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标本时,发现该尸体肝动脉变异与文献报道有不同,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强;韦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X线下梨状隐窝下极位置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梨状隐窝下极位置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置入高位食管内支架提供解剖学标志.方法:随机、自愿的原则对257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在胃肠造影机下口服钡剂进行咽腔及食管造影,分别摄直立仰头位、平头位、低头位和仰卧仰头位咽腔食管造影片;通过X线片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椎体相对位置.结果:直立仰头位梨状隐窝下极83.9%位于C4、C5椎体水平;直立平头位梨状隐窝下极75.9%在C5和相邻椎间盘水平;直立低头位梨状隐窝下极71.1%位于C5下1/3和C6水平;仰卧仰头位梨状隐窝下极位置79.7%位于C4和C5椎体水平.结论:临床上放置高位食管内支架时,梨状隐窝下极比椎体作为解剖学标志推断食管入口的位置更加合理、准确.

    作者:韩新巍;吴刚;李永东;高雪梅;马南;王艳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桡侧腕短伸肌双副腱1例

    作者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右桡侧腕短伸肌双副腱变异(图1).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永绥;张发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OGD增加小鼠离体海马组织内cPKC βⅡ和nPKCε的膜转位

    目的:通过观察无糖低氧(OGD)刺激对小鼠海马脑片内蛋白激酶C(PKC)特定亚型膜转位水平(激活程度)的影响,进一步证实我们在整体低氧预适应小鼠模型上所获实验结果,并为离体海马脑片缺血/低氧预适应(I/HPC)模型建立及后续药物干预实验打下基础.方法:急性分离小鼠海马组织、制备400μm厚度的脑片,并用无糖低氧(OGD)人工脑脊液(ACSF)模拟缺血/低氧刺激;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olt等生化技术,并结合GelDoc凝胶成像系统,半定量检测OGD刺激2、5、10、15和30min后海马脑片内cPKCβⅡ和nPKCε的膜转位水平.结果:OGD刺激可增高海马脑片内cPKCβⅡ和nPKCε的膜转位水平,且这种增高从刺激5 min开始持续至30 min均有显著差异(P<0.001,n=6).结论: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cPKCβⅡ和nPKCε可能参与脑缺血/低氧性预适应的形成过程,并提示OGD 10 min作为制备离体海马脑片I/HPC模型的预处理刺激较为合理.

    作者:李华;贾军;韩松;李俊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盲肠憩室并发化脓性炎症1例

    患者女性,48岁,因右下腹痛14 h就诊.伴恶心,无呕吐.查体:腹部无胃肠型,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局限性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血常规示:WBC:15.7×109/L,N:80.7%,L:16.6%,M:2.7%.彩超示:右下腹混合性包块,符合阑尾炎声像图.

    作者:槐业东;李莉;董学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舌下神经-面神经直接侧端吻合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舌下神经-面神经直接侧端吻合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①在21例防腐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上,测量面神经干及其颞骨内乳突段、鼓室段长度;面神经干分叉处至舌下神经颈部的短距离.②3例新鲜标本取舌下神经及面神经干行组织学检测,测定其神经束数目和横切面积.③2例标本摹拟术式设计.结果:舌下神经干在寰椎水平为单束形式,横切面积为(8.5±0.3)mm2;面神经干在出茎乳孔处为单束形式,横切面积为(5.1±0.2)mm2;面神经干的长度为(15.7±2.0)mm,颞骨内面神经乳突段的长度为(14.6±1.5)mm、鼓室段的长度为(9.6±1.2)mm;面神经干分叉处至舌下神经颈部的短距离为(17.2±2.3)mm.结论:舌下神经-面神经直接侧端吻合治疗面瘫具有可行性.

    作者:彭田红;徐达传;李学雷;李严斌;王兴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臂丛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与神经根GAP-43 mRNA表达

    目的:探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及其神经根GAP-43 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臂丛损伤的修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创立三种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C7前根撕脱(Ⅰ组);C7前根撕脱+切断同侧C5~T1后根(Ⅱ组);C7前根撕脱+C5和C6之间作同侧脊髓半横断(Ⅲ组).术后2周按CBS评分标准检查动物神经缺失症状,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及其神经根GAP-43 mRNA的表达改变.结果:根据CBS评分标准,对照组计为0分,Ⅰ组计分较低、Ⅲ组计分高.对照组C7神经元胞体和C7神经根中GAP-43 mRNA表达量相近,但三种损伤组术后2周神经元胞体内GAP-43 mRNA表达均上调,而神经根内表达却下调.结论:(1)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GAP-43 mRNA表达受突触前机制的调控;(2)臂丛损伤2周时神经元胞体内GAP-43 mRNA表达呈现高峰期,此时进行神经移位术将显著提高神经修复的效果.

    作者:陈龙菊;李峰;刘娜;司文章;吴武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双侧膈神经走行异常伴卡压1例

    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双侧膈神经走行变异并伴有明显卡压,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智超;胡子娟;马泉;孔祥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应用腹腔镜技术量化研究腹股沟疝患者腹股沟应用解剖学特点,确定疝修补片大小的方法.方法:自2003年11月~2005年1月,完成50例腹股沟疝患者共57个腹股沟疝的腹腔镜疝补片修补术,分为斜疝组43个,直疝组14个,健侧作为对照组共43个.术中测量耻骨联合到腹壁下动脉发出处的长度(L)以及疝环直径(D),统计分析3组结果差异.结果:直疝组和斜疝组L值分别与对照组相比,t值为3.41和9.29,P值分别为0.001和0.000,说明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组的L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直疝组L值和斜疝组相比,t=3.66,P=0.001,即直疝组L值较斜疝组大,差异具有显著性.直疝组疝环D值和斜疝组相比,t=2.58,P=0.013,直疝组D值较斜疝组大,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腹股沟解剖结构具有显著差异,腹腔镜疝修补术中所用的补片大小应参照个体解剖学数据.

    作者:刘嘉林;周汉新;余小舫;鲍世韵;帅建;吴海雄;毕建钢;钟才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腰大肌作用与腰曲关系的动态下X线片研究

    目的:探讨腰大肌的作用及其与人类腰曲形成的关系.方法:选青春期健康青年男女28例,分别以站立位及端坐1h后摄侧位X线片,进行腰椎长短对照,并以站立位及步行(跨步)位摄正位、侧位X线片对照.结果:端坐1h后较原站立位侧位X线片显示短缩,平均为1.2 cm,跨步位显示腰椎向同侧旋转,同时腰曲加大.步行带动腰椎向前弯曲并随左右下肢运动而旋转、侧弯,其主要作用力来自腰大肌.结论:腰大肌的伸缩是腰曲形成和改变的主要运动力.腰椎在站立和端坐下有伸缩运动.

    作者:韦以宗;桂清民;孙永章;韦春德;韦云锋;高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翼腭窝内神经血管的定位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测翼腭窝内神经血管的走行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为该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5个(30侧)固定及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颅标本,正中矢状切开,从中线侧暴露翼腭窝,在手术显微镜(×10)下解剖并观测.结果:(1)上颌神经出圆孔后立即分为两支,一支在上颌窦上壁与后壁交界的中点处进入眶下管,另一支在上颌窦后壁与内侧壁交界处下行,两者走行方向垂直;(2)上颌动脉在翼腭窝内盘曲走行,其分支位于与上颌窦后壁平行的平面内;在翼腭窝外侧部,动脉位于上颌神经主干的下方,在翼腭窝上部,动脉位于翼腭神经节的前方,在翼腭窝内侧部,动脉恒定地位于腭降神经的外侧.结论:(1)翼腭窝内神经的定位及神经血管之间的关系,为该部位的手术操作提供了相关的解剖学基础;(2)在三叉神经切断术中应分别切断结扎上颌神经的眶下分支及腭降神经.

    作者:焦燕;姜晓钟;纪荣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髋臼开口形态特征的计算机三维结构分析

    目的:利用髋臼骨的CT三维结构重建图像,研究髋臼开口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选取40例正常成人髋臼CT二维图像,通过计算机软件重建髋臼骨三维结构,并对不同横断面的髋臼缘开口宽度(L)、不同横断面髋臼前倾角(AcAVA)进行定量测量.结果:横断面髋臼开口缘大宽度主要集中在髋臼中下层面处(70%层面),横断面髋臼开口缘大宽度的平均值为(63.06±3.75)mm,不同横断面髋臼开口缘宽度的变化并不呈现等比例关系;不同横断面髋臼前倾角(AcAVA)为11.91°±7.36°,前倾角由上至下出现前倾增加趋势,平均增值为1.92°±1.88°,其中,髋臼上半部大增值可至6.02°,而髋臼下半部前倾角增加幅度较小.结论:骨性髋臼开口缘不仅不是正圆形结构,而且还存在着前倾扭转的趋势,扭转变化在髋臼开口上中1/3交界处为显著.

    作者:董建东;王友;薛文东;朱振安;戴尅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带血管蒂面颊部皮瓣移位修复鼻尖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带血管蒂面颊部皮瓣修复鼻尖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动脉内注红色乳胶的头颈部标本,解剖双侧面动脉发出至口角外上方、颧弓下方颊区内的直接皮支,测量皮支的外径、长度.将两侧口角连线的延长线定义为横线,眶上孔和颏孔中点连线定义为垂线,分别测量皮支起点与两者间的距离,以此定位皮支起点的体表投影.1例铸型标本以观察面动脉直接皮支的起点和与其他动脉的吻合情况.结果:面动脉发出上唇动脉后,由其后壁向上发出1支至颊部的皮动脉,出现率86.7%.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98±0.20)mm,长度为(1.40±0.54)cm.皮支起点的投影位于横线上方者占76%,与横线的垂直距离为(0.65±0.22)cm;皮支起点的投影均位于垂线外侧,与垂线的水平距离为(2.64±0.82)cm.结论:带血管蒂面颊部皮瓣转移经临床证实是修复或再造鼻尖部缺损的良好供区.

    作者:纪荣明;熊绍虎;李玉泉;李军辉;刘芳;林宁;蒋尔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显示肛管和肛周结构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应用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技术对肛管和肛周结构显示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应用体外圆形极化相位阵列脊柱线圈对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高分辨MR扫描,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轴位、矢状和冠状平面T2WI及Gd-DTPA增强扫描的T1WI,轴位和冠状扫描平面分别垂直和平行于肛管的长轴.结果:肛管的粘膜、粘膜下层、肛门括约肌及会阴部结构如会阴体、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等在T2WI上均可清楚显示.男性和女性的肛管结构存在差异,女性外括约肌的前部明显短于后部,会阴体较男性大,而男性的球海绵体肌较女性厚.结论: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技术可清楚显示肛管和肛周结构的正常解剖,可为肛管区域病变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较精确的解剖信息.

    作者:蔡香然;孟悛非;张中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翼腭窝区的多层螺旋CT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正常翼腭窝区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CT,MSCT)图像上的影像解剖学特征,为临床正确诊断该区病变和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例(20侧)翼腭窝区MSCT扫描图像、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图像进行观察.结果:①在不同的层面和方位,翼腭窝形态表现多样,毗邻关系复杂;②翼腭窝各壁组成复杂,在不同层面构成不同;③翼腭窝各通道可在不同方位的MSCT及MPR图像上佳显示.结论:MSCT轴位图像与MPR冠状位、矢状位图像相结合,可清晰、精确地显示翼腭窝及其通道的形态、结构,对提高该区疾病的诊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玉婷;韩卉;庞刚;高斌;侯立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左髂总静脉的形态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左髂总静脉(LCIV)受压部位及相邻节段的结构特征,以探讨LCIV受压段的血管重塑及力学特性.方法:解剖80例成年尸体(男42例,女38例),观测LCIV受压段及相邻节段外径、右髂总动脉(RCIA)与LCIV的相交角度以及右髂总静脉(RCIV)相应部位的外径;随机选择18例标本采用 Masson染色,观测受压段及其近侧、远侧段以及对侧相应部位的平滑肌(SM)、弹力纤维(EF)、胶原纤维(CF)等组织成分的变化.结果:受压段静脉管壁塌陷、菲薄.与对侧相应部位及受压处近侧和远侧段相比,受压处管径扩大(P<0.01);与RCIV比较,LCIV各节段SM相对含量降低,而CF和EF相对含量增加(P<0.05);与相邻节段相比,除近侧段的EF以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都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LCIV的受压,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导血管重塑,管壁弹性成分改建以及粘连结构的出现.(2)上述形态改变进一步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从而加剧组织学的改变.(3)这一系列变化可能是导致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和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盛华均;孙善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