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带血管蒂肋骨瓣转位治疗神经纤维瘤性脊柱侧弯的远期效果

马乐群;李振宇;阎洪印

关键词:神经纤维瘤病, 脊柱侧弯, 带血管蒂肋骨瓣, 骨移植
摘要:目的:评价采用带血管蒂肋骨转位治疗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弯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弯患者经过带血管蒂肋骨移植手术治疗后的随访资料.结果:16例患者经本术式治疗后,经5年以上随访,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全部病例平均6个月融合.结论:带血管蒂肋骨移植术是治疗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弯的理想术式之一.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股骨髌骨沟的解剖学定位及临床意义

    目的:用三维放射图像和数字技术测量股骨的多种解剖学中心线来定位正常髌骨沟的位置.方法:在20根股骨干标本上确定并标记髌骨沟部位后,再进行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拍片,确定解剖轴、机械轴、经髁上轴和经内、外侧髁轴的位置.结果:这四条主要的轴线在冠状面和水平面上角度均值范围在11°~16°之间.在冠状面上,髌骨沟的准确定位几乎完全与经髁上轴线垂直,但变化范围很大.在测量的全部解剖轴线中,没有一条可作为确定髌骨沟确切位置的参考线.结论:(1)正常髌骨沟的解剖学定位比既往推测的具有更大的可变性.(2)股骨不适应这种可变性解释在膝关节置换术中与髌骨有关的并发症.

    作者:舒先涛;周晓娟;许本柯;刘兵;杨忠平;卢木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带血管蒂腓骨头移植重建内外踝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设计带血管蒂的腓骨头移植重建内外踝提供依据.方法:在60根成人干燥胫腓骨标本上,对腓骨头和内外踝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与外踝形态比较,大周径:腓骨头为(7.3±0.9)cm,外踝为(6.7±0.6)cm;关节面横宽:腓骨头为(1.4±0.2)cm,外踝为(1.6±0.2)cm;关节面纵长:腓骨头为(1.5±0.2)cm,外踝为(2.0±0.2)cm;关节面夹角:腓骨头为(144°±11°),外踝为(162°±10°);腓骨头或外踝与腓骨干倾斜角:腓骨头为(173°±7°),外踝为(171°±6°);内踝关节面横宽纵长均为(1.3±0.2)cm.结论:腓骨头与外踝形态相似,设计带血管的腓骨头移植重建外踝具有可行性,而与内踝差别较大,不适宜用腓骨头移植重建内踝.

    作者:喻爱喜;张建华;陈振光;张发惠;郑晓辉;余贵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主要有3型:Ⅰ型:旋股外侧动脉发升支、横支和降支占76%;Ⅱ型:升支、横支、降支由两干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20%;Ⅲ型:升支、横支、降支单独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4%.升支恒定分支分布于阔筋膜张肌和髂嵴前外侧部;横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上部和大转子前外侧部;降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和股前外侧部皮肤.结论:76%可以旋股外侧血管为蒂形成:①升支阔筋膜张肌皮瓣和/或髂骨瓣;②横支大转子骨瓣或骨膜瓣;③降支股前外侧皮瓣.20%则可以升支和横支或横支和降支共干形成相应两个组织瓣.

    作者:冯运垒;叶淦湖;腾范文;冯仕华;徐达传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神经影像信息数据库构建与数据处理策略探讨

    目的:为解决目前神经科学所面临的海量数据及不同格式神经信息数据资源的整合分析问题,促进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了解,拟构建神经影像信息数据库.方法:采用数据库相关新技术,构建一个有关神经影像的专题文献信息数据库,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挖掘,终绘制出脑功能、结构和神经网络图谱.结果:论述了神经影像信息数据库的设计理念,探讨了神经影像数据的获取、表征、分析、整合、管理、可视化和数据共享等技术、方法,以及神经影像数据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基于现有的浪潮天梭TS10000集群系统,通过采用数据处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能够达到构建神经影像信息数据库的目的.

    作者:游俊;王攀;骆清铭;曾绍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枕下海绵窦MRI与薄层断面及三维重建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枕下海绵窦MRI、断面解剖及三维图像,为临床开展颅颈交界区手术及影像学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MRI及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对枕下海绵窦及毗邻结构进行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在SGI工作站上对其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结果:枕下海绵窦在MRI和标本薄层断面中具有良好对应关系,二者各组数据测量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计算机三维重建图像可提供三维立体视觉,显示复杂的空间结构.结论:MRI及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能够提供完整而精确的断面数据,三维可视化图像可较好显示枕下海绵窦正常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

    作者:陈现红;张伟国;张绍祥;赵涛;刘正津;陈金华;谭立文;杜兴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肝门静脉造影成像效果及解剖学分析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肝门静脉造影(3DDCEMRP)的成像质量并观测肝内肝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方法:共进行61例门静脉3D DCE MRP检查,通过对MPV、LV、RPV、SV及SMV显示情况和对门脉右支显示能力的分析,评价3D DCE MRP的成像质量.测量门脉系统各主要干支的径线并对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做分型,计算各型的构成比.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整显示门静脉主干及肝内4级以上分支.61次成像中,4例(6.6%)显示门脉主干呈三叉状,3例(4.9%)门脉主干先发出右后支,继续上行分为左支和右前支,2例(3.3%)门脉右前支起自左支,1例(1.6%)门脉右支缺如,其余51例(83.6%)显示正常门脉分支.结论:肝内门脉变异并不少见,3DDCEMRP是一种有效、微创技术,能方便而清楚地显示肝内门脉的解剖和变异.

    作者:张水兴;张雪林;张玉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右肺门支气管和血管在横断面上的配布特点

    目的:探讨右肺门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在横断面上的配布特点.方法:在44例成人胸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和5例螺旋CT图像上,追踪观察了右侧第一、二、三肺门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及其毗邻关系.结果:从气管权开始,至底段上、下静脉出现,以7个典型横断面便可清晰显示右肺门管道结构的配布规律:①在气管权层面,尖段动脉、尖段支气管和后段静脉于奇静脉弓右侧由内向外依次排列;②在右肺上叶支气管层面,后段静脉居后段支气管与前段支气管之间;③在中间支气管层面,右肺上叶动脉上行于中间支气管前方,两者的深面为尖段静脉、前段静脉和后段静脉;④在叶间动脉层面,右肺上叶静脉、叶间动脉和中间支气管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在33例(75%)标本中可见到下叶上段动脉的起源;⑤于中间支气管权层面,中、下叶动脉走行于中、下叶支气管外侧;⑥于基底干支气管层面,在11例(25%)标本中可见中叶静脉直接汇入左心房,内侧底段支气管常与上段静脉段间支同时出现;⑦于底段上、下静脉层面,以各底段支气管为中心,相应动脉呈周围性分布,底段上、下静脉呈向心性走行.结论:通过寻找标志性结构,在横断面上可准确识别右肺门处肺叶和肺段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

    作者:刘树伟;王怀经;柳澄;李振平;尹群生;赵振美;王政;刘书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数字化人脑图谱演示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目的:设计并制作一个高精度、高速度、又易于操作的三维数字化人脑图谱,重建出人脑内部各个组织之间复杂的空间关系.方法:在PC机上使用自己开发的工具对采集到的二维人脑图像进行先期处理,并自动生成各组织的三维模型,然后使用VRML将三维模型组织在一起并在浏览器中显示出来.结果:成功构建出一个操作简单、效果逼真的脑图谱,适用于手术计划导航以及神经解剖教学.结论:利用可视化技术构建的数字化人脑图谱能够为医学研究、教学与临床提供形象而真实的模型,而且构造出的三维模型文件较小,适合于网络传输和资源共享.

    作者:黄绍辉;王博亮;黄晓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经腹股沟韧带髂股入路显露髋臼前内侧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暴露髋臼前内侧壁提供一种新的手术入路.方法:在尸体上作解剖,观察髂区、骨盆、腹股沟区、股三角的重要血管、神经与髋臼前内侧壁的关系,提出新的手术入路,并应用于临床.结果:经骨盆、腹膜外,保护好髂外血管、股神经等重要结构,髋臼前内侧壁、髂骨翼、耻骨上支可以得到良好的暴露,由此设计出经腹股沟韧带髂股切口新手术入路,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经腹股沟韧带髂股入路是暴露髋臼前内侧壁的理想手术入路.

    作者:梁熙;安洪;李加乐;倪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猫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糖代谢的18F-FDG PET/CT研究

    目的:研究猫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糖代谢的变化规律.方法:14只猫作为实验对象,取自体股动脉血1.0 ml,在立体定向仪下注入猫右侧基底节处,制作猫脑出血模型,模型组按脑血肿手术形成后的时间分为2、6、12、24、48、72、120 h共7组,每组2只;对照组2只,除不注血外,手术操作同模型组.每组动物行MR检查后,从股静脉注入18F-FDG 5 mCi,40 min后行PET/CT检查,并依据PET图像,对血肿周围脑组织进行放射计数的统计与分析.结果:①PET/CT能较清楚地显示猫脑正常结构及血肿、血肿周围组织的代谢变化;②从PET图像上观察,血肿形成2 h,血肿周围脑组织18F-FDG浓聚程度已发现明显减低,并明显低于镜像侧,术后6 h达低水平,72 h开始明显恢复,120 h双侧接近一致并开始恢复至对照组水平;③模型组血肿周围脑组织18F-FDG放射计数值的分布呈现2~48 h低计数,72 h计数开始升高,120 h时双侧接近并开始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血肿形成后2~48 h双侧脑组织糖代谢率明显降低,目患侧明显低于镜像健侧,72 h开始恢复,120 h接近于对照组.

    作者:林祥涛;刘树伟;刘庆伟;姚树展;侯中煜;宁国庆;柳澄;杨贞振;程葆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肺段的冠状断层解剖:断层标本与多层螺旋CT图像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肺段在冠状断面上的划分及分布.方法:利用20例胸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2例多层螺旋CT图像、5侧游离肺剥离标本和7侧肺管道铸型,追踪观察了肺叶和肺段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并据此在冠状断面上划分了肺段.结果:肺段主要分布于从胸骨角至脊柱的10个断面里,气管杈层面是在冠状断面上划分肺段的佳开始层面.在冠状断面上有6个划分肺段的关键层面:①升主动脉层面,划分肺段的标志性结构尖段静脉、外侧段静脉、尖后段静脉、左前段静脉和上舌段静脉均出现;②肺动脉权层面,于肺动脉权下方可见到左、右上肺静脉,在11例(55%)标本中出现尖后段静脉、前段静脉和舌静脉干同时汇入左上市静脉的情形;③气管权层面,左、右肺上叶支气管及其分支显示清晰,于气管权下方可见到左、右下肺静脉汇入左心房;④中间支气管层面,可见到两肺下叶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起源;⑤胸主动脉层面,主要为两肺上段和外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⑥脊柱层面,两肺下叶主要表现为上段、外侧底段和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结论:通过仔细辨认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可在冠状断面上精确划分肺段.

    作者:刘树伟;王怀经;柳澄;赵振美;王洪波;李振平;王政;田广平;尹群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影像解剖特征及治疗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影像解剖特征及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42例病人,其中腰椎不稳合并腰椎管狭窄20例,退行性滑脱18例,退行性侧弯4例.全部病例均常规行X线正侧位片、左右斜位片以及腰椎动力性侧位片检查,观察脊柱不稳部位及节段;同时行CT或MRI检查,了解椎管及冲经根管情况;依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案,术后佩戴外固定支柱并进行随访.结果:全部病例随访中X线片显示,除1例因严重骨质疏松造成螺钉松动外,椎弓根断裂1例,其余固定牢固、螺钉、棒无折断,复位无丢失,无感染及脊髓冲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植骨融合良好,优良率达93%.结论:L45过屈时移位>8%、过伸时移位>9%;L5/S1过屈时移位>6%、过伸时移位>9%;或椎体前后移位>4mm,椎体间成角>10°为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影像学特征.神经减压和椎管成型辅以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疗效优良.

    作者:田长庆;顾洪生;肖建德;李振宇;阎洪印;余铮;陈杨;周文钰;林建泽;颜滨;罗新乐;曾腾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双侧闭孔动脉变异1例

    正常闭孔动脉大约从第一骶前孔水平,从髂内动脉发出,沿小骨盆侧壁前行穿闲膜管出骨盆,至大腿内侧,分支营养大腿内侧肌群和髋关节.在制作自然腐蚀盆部铸型标本中,有1例双侧闭孔动脉的变异(附图).

    作者:王昌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膝上外侧血管髂胫束骨瓣移植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膝上外侧血管髂胫束骨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6例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髂胫束膝部和膝上外侧动脉.3例摹拟髂胫束骨瓣切取术.结果:(1)髂胫束膝部,长(6.7±0.5)cm,上端宽(2.1±0.1)cm,下端宽(5.9±0.2)cm,中部厚度(1.3±0.1)mm,下端可区分为髁束和髌束,分别止于胫骨外侧髁和髌骨.(2)膝上外侧动脉在距股骨外上髁上方(5.6±0.4)cm处发自腘动脉,起始处外径(2.2±0.3)mm,外上行(2.9±0.4)cm后分为升、降支.升支起始外径(1.5±0.3)mm,发出肌支和髂胫束穿支.降支起始外径(1.5±0.2)mm,发出肌支、骨膜支及髂胫束穿支.髂胫束穿支外径(1.1±0.2)mm,在距胫骨外侧髁近侧(6.6±0.4)cm处分上、中、下支入髂胫束.髂胫束骨瓣血管蒂长(5.8±0.2)cm.结论:以膝上外侧血管为蒂设计多种不同类型髂胫束骨瓣,用于移植修复组织缺损.

    作者:彭珍山;丁自海;谭建国;陈胜华;欧阳四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迎接断层影像解剖学新时代的到来

    断层影像解剖学(sectional and imaging anatomy)是针对USG、CT、MRI、SPECT与PET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外科手术等的需要而研究机体形态结构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有其独到的知识体系.若将其视为一项技术,它在生物学、医学、农业和其它领域又有着更为广泛的用途.

    作者:刘树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活体正常脾体积的多层螺旋CT测量

    目的:探索多层螺旋CT快捷、简便、准确测量活体脾体积大小的方法.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的SSD重建技术测量了168例正常成人脾的体积,并与以往的肋单元记数法、脾厚度测量法和脾指数测量法等进行比较.结果:测得正常脾体积为(88.22~374.30 cm3),平均(171.71±24.27)cm3.其中男性92例、女性76例,年龄16~60岁,平均42岁.提示脾体积与年龄、性别因素相关,与体重、身高因素相关关系不大.经比较,SSD重建技术是目前简便、准确的测量脾体积的方法.结论:认为SSD重建技术测量脾脏体积较为准确,且简便易行.

    作者:王洪波;柳澄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局部VEGF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局部及关节囊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光镜观察(HE)和免疫组织化学(SP-9000法)对60例(分为早中晚期组)股骨颈骨折病人的股骨头及关节囊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及VEGF检测.结果:随着股骨颈骨折的时间延长,在股骨头及关节囊标本中VEGF表达呈增高趋势,在晚期组表达高,所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股骨头VEGF阳性骨细胞计数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关节囊组织VEGF阳性血管计数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病人股骨头及关节囊中VEGF的表达与骨折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修复密切相关,增加股骨头局部VEGF的表达可能有助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修复及骨折愈合.

    作者:于腾波;赵鹏;夏玉军;王学智;魏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缝匠肌深层肌间筋膜蒂髂骨瓣转位的应用解剖和临床应用

    目的:为带缝匠肌深层肌间隙筋膜蒂的髂前上下嵴问骨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部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上,对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三者之间的肌间筋膜的血管分布和走行进行观察.并进行12例手术应用.结果:所需的肌间筋膜位于髂前上棘下10 em的范围内,由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三者之间的肌间的近侧段所组成.该肌间行走的主要血管:来自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及其分支-髂嵴支、臀中肌支、髂前下棘支和来自旋髂浅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的缝匠肌节段性血管,上述血管相互吻合形成丰富的肌间筋膜血管网.采用缝匠肌深面肌间筋膜蒂的髂前上下棘间骨瓣移植,髂嵴支和缝匠肌的节段性血管可保留,肌筋膜蒂的长度可以达到6~8 cm.结论:采用带缝匠肌深层肌间筋膜蒂的髂前上下棘间骨瓣转位移植治疗股骨颈部病变,方法简便,是治疗股骨颈部病变中需要植骨时可选用的简便方法.

    作者:陈书连;王永奎;郑作超;史欣良;刘志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腮腺区面神经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5具5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头部标本上观测面神经干的长度、横径以及各个分支再分支前长度和各个分支的解剖特点.结果:颞支横径为(1.1±0.2)mm,分支有(1 7±0.8)支;颧支横径为(1.8±0.3)mm,分支有(1.6±0.6)支,位置恒定;颊支有上下颊支型、融为一支型和一支再分型3种类型,上下颊支多位于距腮腺导管上下0.5cm以内的浅层;下颌缘支横径为(1.2±0.4)mm;颈支横径为(0.9±0.2)mm,走行长度为(2.3±0.3)cm,分支有(1.1±0.4)支.结论:面神经与腮腺区关系密切,腮腺区手术时循颊支向后追踪面神经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靖;张秋红;张春瑞;李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左肾静脉走行及注入部位变异1例

    正常成人左肾静脉多在第1或第2腰椎高度出肾门从左肾动脉前方横行注入下腔静脉,末端位于腹主动脉的前方,紧贴肠系膜上动脉起点下方,平均长约7.5 cm.作者在解剖腹腔血管时,发现左肾静脉走行及注入下腔静脉的部位变异.此种变异较为少见,为积累人类学资料,为临床肾脏等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丰刚;张凤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