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江奕恒;吴伟炽;张惠茹;毛莉颖
例1:男,8岁.上学途中被机动车撞伤,致左上臂畸形,活动受限1 h入院.检查:左上臂畸形,肿胀,左腕下垂,手指不能完全伸直.X线示:左肱骨中段斜形骨折,并有移位骨片,因骨折不稳定,并且有桡神经受损症状,立即在臂丛麻醉下切开复位行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及桡神经探查术.采用左上臂前外侧切口,术中发现桡神经在进入桡神经沟后约1 cm处分为深支和浅支,浅支靠内,深支偏外,粗细相当,深、浅两支均被骨折块所嵌压,淤血、肿胀,连续性完整,继续往远端解剖,深、浅两支相距约2 cm,浅支向前内、深支向后外方下行,骨折处用四孔钢板固定,桡神经深、浅支彻底松解,术后两月左手功能恢复.
作者:崔兆伟;张吉新;柳荣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髋关节去神经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54侧成人尸体下肢标本上,对支配髋关节的神经支进行解剖观测.结果:①股神经耻骨肌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约2.3 cm处,起自股神经内侧,横径约1.3 mm,向内下走行,穿经股动、静脉深面进入耻骨肌;②坐骨神经股方肌支于梨状肌下缘稍上方,自坐骨神经深面发出,沿孖肌深面内侧下行,至股方肌上缘水平发一髋关节支,股方肌支主干下行进入股方肌内;③闭孔神经前支主干在出闭膜管外口后向外侧发1支耻骨肌支和2支关节支,闭孔神经后支主干在出闭膜管外口后向外侧发1关节支.结论:支配髋关节的3个来源的神经支及其分支均具有解剖位置恒定,容易显露和手术创伤小等特点.
作者:陈振光;谢昀;陶圣祥;潘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构建含有人NT-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T-3.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编码神经营养素-3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再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的HindⅢ和BamHI位点.结果: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T-3经酶切鉴定证明NT-3基因正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中,碱基序列的测定证明重组质粒中含有人的NT-3基因序列.结论: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携有人NT-3cDNA序列,并且含有巨细胞病毒强启动子、ploy(A)加尾信号和neo标志基因,可能具有转染多种哺乳类细胞通用性,可用于NT-3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基因治疗的研究.
作者:陈昌杰;赵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时椎间隙中间高度和椎间角度的变化规律.方法:10具成人颈椎标本,截取C2~7节段,按照Smith-Robinson手术方法进行C4/5间隙减压,用Caspar型颈椎撑开器加压2 mm和撑开2 mm、4 mm,在CR机上摄4种情况下颈椎左侧位片,Pacsout程序软件测量椎间隙中间高度和椎间角度,并统计分析.结果:撑开器压缩2 mm,C4/5椎间隙中间高度的变化值x(mm)和椎间角度的变化值y(°),分别为-1.3±0.5和-2.7±0.89;从原始状态撑开2 mm时,该变化值分别为1.5±0.84和4.6±2.0,从2 mm撑开至4 mm则分别为1.2±0.6和4.7±1.2;两者回归方程式y=2.24508x+1.482462,r=0.824(P<0.001).结论:该方程式为解剖型颈椎间内植物的设计和应用等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应避免手术中过度撑开颈椎撑开器和在此状态下的植骨融合.
作者:袁峰;杨惠林;张志明;殷骏;金敏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心房切开术或经心房介入治疗术时防止伤及心房的动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例正常成人心脏标本,解剖观测心房动脉的分支分布特点.结果:右心房动脉有2~6支,平均3.4支,起于右冠状动脉外侧壁,起始处和分支处外径为(1.5±0.6)mm和(1.3±0.5)mm,主干长(20.0±9.8)mm.左心房动脉有2~4支,平均2.4支,左房前支和左房中支均起于左冠状动脉的上壁,左房后支有20%(4例)起始于右冠状动脉.起始处和分支处外径为(1.2±0.6)mm和(1.1±0.6)mm,主干长(14.6±5.6)mm.心房动脉多数与冠状动脉呈直角分布于心房肌,窦房结动脉行于右心房的界沟内.结论:(1)左、右心房的动脉多数以直角起于冠状动脉,向上分布于心房;(2)在心房切开术时应远离冠状沟,切口应与冠状沟呈直角方向,在右心房前外侧的切口应离开界沟2 cm左右并与该沟呈平行方向,能有效防止伤及心房和窦房结的动脉.
作者:纪荣明;林宁;刘芳;张炎;秦永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网;(3)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踝管动脉穿支的后纵向血管网.形成3个层面的血管网:(1)骨膜血管网;(2)深筋膜血管网;(3)皮神经浅静脉血管网.内踝区骨膜、筋膜、大隐静脉、隐神经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结论:内踝区血供来源为多源性,有明显的方向性,吻合十分丰富,可以设计3种包含浅深筋膜、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的小腿内侧远端蒂皮瓣:(1)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凸出点上3cm;(2)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3)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凸出点平面.
作者:张发惠;郑和平;宋一平;田万成;岳素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内踝前血管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观测内踝前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邻近吻合及胫骨远端内侧面的骨膜血管.结果:内踝前动脉起于胫前动脉或足背动脉,紧邻胫骨前肌腱内侧行向前内,在楔骨内缘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或跗内侧动脉后行支形成吻合.动脉沿途发出3~6支外径为0.3~1.0 mm的内踝骨膜支,分布内踝区骨膜,并与其它来源的胫骨远端内侧面骨膜动脉相吻合.结论: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顺行移位可修复胫骨远端骨不连,顺行或逆行移位可用于修复距骨颈骨折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作者:张发惠;陈振光;郑和平;谢昀;陶圣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经耻骨上、耻骨下及会阴三种手术入路暴露尿道膜部的优劣,并探讨耻骨下部分切除入路治疗复杂性后尿道狭窄的应用.方法:35例成年男性尸体标本解剖后测量耻骨联合上缘(A)、下缘(B)及会阴部两坐骨结节连线上缘中点(C)距尿道球膜部交界处(D)、前列腺尖(E)连线距离及其相关角度;复杂性后尿道狭窄8例,全部采用耻骨下部分切除入路治疗.结果:AD=(6.5±0.5)cm,BD=(2.2±0.5)cm,CD=(3.4±0.6)cm,BD<CD<AD(P<0.05,SNK法);AE=(6.6±0.5)cm,BE=(3.0±0.5)cm,CE=(4.4±0.7)cm,BE<CE<AE(P<0.05,SNK法);∠EAD(α1)=9.3°±2.0°,∠EBD(α2)=17.4°±3.8°,∠ECD(α3)=9.2°±1.6°,d1<α2(P<0.05,t=11.1),α3<α2(P<0.05,t=12.1);8例患者中7例手术一次成功,效果良好.结论:经耻骨下途径暴露尿道膜部佳;对于反复手术的复杂性后尿道狭窄,经耻骨下部分切除入路后尿道成形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小明;何恢绪;胡卫列;吕军;聂海波;杨槐;姚华强;李忠华;罗积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眶上裂(superior orbitalfissure,SOF)的发育特征及其解剖特点.方法:福尔马林灌注的小儿尸头25具,无畸形足月死婴、1、3、7、12岁各5具.一侧观察SOF骨性结构;另一侧研究SOF区内容、血管神经分布及其邻近结构.结果:小儿SOF随年龄的增长,形状由等腰三角形向锐角三角形演变.SOF外侧至眶颧缝的距离足月死婴为17.0 mm,1岁为20.0 mm,3岁时24.0 mm,7岁26.2 mm,12岁31.0 mm.动眼神经在SOF硬膜-骨膜延续处分叉,其夹角随发育逐渐变大.额神经在3岁以前与滑车神经在眼外肌总环腱(Zinn环)处不易分开.3岁以前泪腺神经紧靠额神经.鼻睫神经在3岁以前与展神经分离困难.结论:小儿SOF骨性结构、神经分布及其邻近关系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
作者:王春生;边进财;温省初;赵强;郝华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下颈椎前路手术中颈交感干易于损伤的部位及预防方法.方法:25具经防腐处理的颈椎标本,解剖观测颈交感干距前正中线、颈长肌内缘和横突前结节的距离,与前正中线及颈长肌内缘的交角.结果:颈交感干由外上行向内下,距前正中线和颈长肌内缘的距离从C3~C7依次减小,C3分别为(25.1±4.5)mm,(20.5±5.8)mm;C7分别为(19.4±2.9)mm,(12.9±3.7)mm.颈交感干在C5平面以上多位于颈椎横突前结节的外侧,在C6平面位于前结节的前方或内侧.颈交感干距前正中线近点在C6.7平面多(56%).颈交感干与中线及颈长肌内缘的交角分别为10.1°±4.6°和17.3±6.2°.结论:颈交感干与颈椎横突前结节关系紧密,在C6.7平面距前正中线及颈长肌内缘近,在以上部位手术时颈交感干易于损伤.
作者:李立新;原晓景;徐达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腰椎定点旋转手法作用时咔哒声响与拇指大推扳力的量效关系,为推拿手法的量化提供定量化依据.方法:应用压力传感器检测系统,检测并记录旋转手法作用时出现咔哒声响时术者拇指推扳腰椎棘突的大推扳力.结果:以出现咔哒声响作为腰椎旋转手法成功的标志,此刻术者左右手拇指的大平均推扳力分别为5.1±1.3kg和6.6±1.5kg.结论:利手对拇指的推扳力有显著的影响(P<0.001),咔哒声响的发生与拇指推扳力的大小无直接关系.
作者:李义凯;王国林;徐海涛;邱桂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髌骨假体的设计提供解剖参数.方法:在73块成人干燥髌骨标本上,对髌骨大宽度、高度和厚度、髌骨骨床厚度、髌骨关节面高度等进行测量,对各侧测量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相关分析.结果:(1)80.8%髌骨大厚度在17~21mm内,74.0%髌骨骨床厚度在12~15 mm内,87.7%髌骨关节面高度在24~32 mm内,86.3%髌骨关节面厚度在4~8 mm内.髌骨大厚度和髌骨骨床厚度、髌骨关节面高度和厚度的测量值分别为:(19.17±1.58)、(13.53±1.27)、(27.91±2.38)、(5.64±1.32)mm.(2)髌骨骨床厚度与髌骨厚度呈显著相关(r=0.580,P<0.01);髌骨关节面高度与髌骨高度呈显著相关(r=0.554,P<0.01);髌骨关节面厚度与髌骨骨床厚度呈负相关(r=-0.27.1,P<0 05).结论:本文测量结果可供髌骨骨床保留厚度与设计髌骨假体提供解剖参数.
作者:罗滨;徐能全;吴东保;刘畅;简晓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肝的营养动脉来自肝固有动脉,在肝门处分左、右支入肝,而有关副肝动脉的报道亦不少.其中副肝动脉出现率11%~25%,通常发自胃左动脉,副肝右动脉出现率较低,为8%~12%,通常发自肠系膜上动脉,但同时出现副肝左动脉和副肝右动脉的情况极为少见,尚未有出现3支副肝动脉的报道.作者在解剖一老年女性标本时,发现有2支副肝左动脉及1支副肝右动脉,现报道如下:
作者:乐率;张洪;邓先见;周雷;唐世川;朱振宇;向丽沙;朱星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在解剖一具成人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胃左动脉起源、分支及营养范围特殊(附图),特报道如下:成年男性尸体,经防腐固定后解剖发现:其胃左动脉(A)直接起源于腹主动脉前壁,腹腔干上方约1.5 cm处.沿贲门、胃小弯走行,起始处直径为2.12 mm,在距起点3.5 cm处发出2支:一支直径1.8 mm的副肝左动脉(B)经肝脏脏面的静脉韧带沟入肝;另一支副肝左动脉(C)直径1.75 mm走行于肝脏左三角韧带内并分布于膈肌的下面.另有正常的肝固有动脉,直径为2.5mm,起自肝总动脉(D)经肝总管的后面入肝门.
作者:崔英健;朱传军;孟镔;曲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带血管的肋间神经与髂腰肌支吻接重建屈髋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成人标本上对支配髂肌、腰大肌的神经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支配腰大肌的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L2,其次是L3,肌支纤维在L2神经干的外上部走行,部位较恒定.髂肌肌支则在股神经合干起始处发出,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L4,其次为L3及L2.结论:将肋间神经转位从背侧手术入路与L2神经根前支外上部端侧吻接,或经腹手术入路于股神经起始部与髂肌肌支吻接术式具有可行性.
作者:麻文谦;张少成;张传森;党瑞山;黄会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32岁,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流脓不愈6周.患者入院前6周因转移性右下腹部疼痛48 h而在外院行阑尾切除术,病理检查结果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腹部平软,右下腹部见5.0 cm长手术切口疤痕,上1/2裂开,斜向外下探及3.0 cm腔隙,有灰白色浑浊脓液溢出.其周围有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B超检查见切口下近腹壁处有混杂回声,其内有一强回声团伴后方声影.
作者:崔彦;孙卫国;周金莲;李成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颈后路寰枢椎Atlas钛缆固定术和相关器械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0例中国成人干燥标本上,观察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的形态学特点并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1)寰椎后弓较纤弱,横截面呈扇形,内侧面从后上方向内下方倾斜;内侧面宽度:左侧(6.5±1.9)mm,右侧(6.3±1.7)mm;扇形角度:左侧(68±10)°,右侧(71±9)°.(2)枢椎椎板较粗大,上窄下宽,上缘厚度:左侧(4.5±1.3)mm,右侧(4.8±1.4)mm,下缘厚度:左侧(8.1±1.5)mm,右侧(7.8±1.6)mm;椎板高度:左侧(14.3±4.1)mm,右侧(14.5±3.6)mm,内侧面基本垂直,内侧面下缘多形成一骨嵴.结论:(1)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穿绕钛缆时宜自上向下操作;(2)设计枢椎椎板穿绕钛缆的引导器械时需考虑到其内侧面的骨嵴.
作者:徐瑞生;王立邦;王刊石;丁涛;张传森;沈小松;吴洁石;王雪松;包聚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肌内注射是护理工作的常用操作技术,具有安全、方便、见效快的特点,是临床主要给药途径.作者长期临床实践表明,肌内注射安全区的选择必须以解剖学为依据,否则不但达不到治疗目的,还可能造成局部结构的损伤.
作者:白雪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内窥镜蝶腭孔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20侧正中线切开的颅骨标本的蝶腭孔骨性标志及毗邻关系进行观察测量.结果:(1)蝶腭孔可分为3型:Ⅰ型:占35.9%,孔位于上鼻甲、上鼻道的后方;Ⅱ型:占4.6%,孔位于中鼻甲或中鼻道的后端;Ⅲ型:占59.6%,位于上鼻甲或上鼻道后方并向下至中鼻甲或中鼻道的后方(甚至到下鼻甲上缘).(2)蝶腭孔与蝶窦底及后筛关系密切,孔上缘与蝶窦底间距离、与后筛骨壁间距离、孔的后缘与翼管前口的距离、孔的前后径、上下径、与前鼻棘距离、与硬腭水平板的夹角等,经统计学处理左右侧无明显差异.结论:本文结果可供临床手术时参考.
作者:贵平;周水淼;梁伟平;纪荣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