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鸣;陈心华;康仲涵
目的:比较人与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零应力状态.方法:取5例人和42例不同月龄猪的升主动脉、肺动脉干,沿其轴向均分为5个等长的血管环,再沿径向剪开各血管环,20 min后由计算机记录并测量各血管环的零应力状态张开角.结果:人升主动脉的张开角从近侧端的100.4°±12.8°增至远侧端的152.8°±18.6°,各月龄猪升主动脉张开角从近侧端的68°左右增至远侧端的130°左右;人肺动脉干张开角沿轴向无明显变化,各月龄猪肺动脉干的张开角从近侧端的65°左右增至远侧端的125°左右,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的张开角不随年龄增加而发生显著变化.结论:人和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零应力状态张开角存在一定差异(P<0.05),但在某些区段二者相应动脉的张开角相近;猪受试血管的张开角无明显年龄性变化(P>0.05).
作者:余明华;黄铁柱;周新华;孙万群;张兴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的数目、管径和配布特点.方法:7只成年家犬动脉灌注乳胶后取脊髓全长,对其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进行观测.结果:胸腰段脊髓的前根髓动脉(12.6±2.1)条,管径(0.2182±0.0773) mm,基本不成对分布,左侧者居多;大前根髓动脉位于中腰髓,管径(0.3836±0.0331) mm,动脉干长(9.17±1.68) mm.胸腰段脊髓后根髓动脉数目(12.7±3.4) 条,管径(0.1663±0.0372) mm,多不成对分布.前正中动脉在胸髓较细,管径为(0.1468±0.0252) mm,在腰髓较粗,管径为(0.2677±0.0414) mm.两条后外侧动脉均较细,其间多吻合.结论:与人类不同,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动脉血供相当丰富,以犬为实验动物,制作急性脊髓缺血损伤模型时必须考虑到被阻断血流动脉的级别、节段、侧别、数目等因素对局部脊髓血供的影响.
作者:徐明;杨惠林;倪才方;唐天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临床儿童肘部疾病的断层解剖影像学检查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18侧不同年龄儿童尸体肘部标本经X线摄片后,制作水平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标本,观察各断面解剖结构和关系,并与成人断面解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儿童肘部各断面的解剖结构和排列关系类似成人,但儿童肘部软骨性成份较多,年龄越小,软骨性比例越大.结论:①X线片对软骨性结构的显示不能提供帮助;②儿童肘部的断层解剖由于骨骺发育的不同阶段而有别于成人;③本研究为儿童肘部疾病特别是软骨性结构损伤的断层影像学检查如MRI、US等的临床应用打下了形态学基础.
作者:张敬东;彭明惺;刘利君;廖世华;彭庆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股深动脉是股动脉的大分支.一般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2~3 cm处,由股动脉后方发出.我们在解剖一具老年男尸时,发现其右侧股深动脉从股动脉内侧发出,且股静脉藏匿于股动脉后方,大隐静脉从股动脉与股深动脉之间穿入,汇入股静脉.上述变异未见文献报道.现报道如下:
作者:龙军;周维;游旭贵;郑琦君;朱星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大鼠大脑中动脉弹性纤维的变化.方法:运用光镜、电镜和图像分析仪对不同年龄的大鼠大脑中动脉弹性纤维作了系统研究.结果:随着年龄增加,内弹性膜折叠的幅度和数量均减小,弹性纤维含量显著减少(P<0.01),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的比值显著增加(P<0.01);24月龄以上组内弹性膜变薄,不均质,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向内弹性膜穿过,内弹性膜内出现脂质,并有分层、断裂现象.结论:弹性纤维的变化可能与年老后易发生脑血管疾病有关.
作者:文灿;朱星红;肖桃元;糜建红;宋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测下颌骨外侧面副孔的数量与分布,探讨其与肿瘤浸润的关系.方法:将74块下颌骨内侧面分为2区6部,在10~20倍显微镜下观察各区、部的副孔数及分布规律.结果:副孔的数量在不同的标本上相差很大,平均为(49.4±20.6)个.上区的副孔总数比下区的少,在上区,髁突部副孔数量多,其次为冠突部和下颌切迹部,平均分别为(2.3±1.8),(0.7±1.1)和(0.3±0.7)个;在下区,上部副孔数量多,其次为中部和下部,平均分别为(12.5±6.2),(5.0±3.8)和(3.8±2.6)个.结论:副孔为肿瘤由骨皮质表面进入网状骨质提供了直接通路,上部出现的副孔使这个区域易受肿瘤播散的侵及.
作者:李学雷;刘学敏;李和平;李德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手术方法,并提供相应的解剖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模拟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及其邻近结构的显露和解剖.结果:①岩大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通过它可以定位岩部颈内动脉、耳蜗和膝状神经节;②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可以充分暴露从鞍背到桥延沟的岩斜区.结论:①以岩大神经为标志磨除颞骨岩部为安全手术提供了保证;②此入路具有暴露好、神经血管损伤小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骑跨颅中、后窝的岩斜区病变.
作者:王玉海;卢亦成;王春莉;袁国樑;楼美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胆囊管注入十二指肠少见,作者在临床遇见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48岁,因右上腹痛10年,加重2天就诊入院.查体:右上腹压痛阳性,胆囊肿大,B超示:胆囊炎,胆总管结石.术前无黄疸.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辩认胆囊管困难,决定中转开腹手术,术中探查见胆囊肿大,张力高,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结石感,显露胆总管并切开,未见结石,决定逆行切除胆囊,于胆囊颈部找到胆囊管,并逐渐解剖分离,见胆囊管粗约0.6 cm,与胆总管并行向下注入十二指肠上部(附图),胆囊管内取出六枚黄豆粒大小结石,确认胆囊管无误后,于入十二指肠处切断结扎,胆总管内置T型管,术终.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武金虑;贾元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在解剖一男性尸体标本盆会阴部时,见髂内动脉发阴茎动脉及其他分支变异(附图),报道如下:
作者:韦培涌;姜苏明;刘金生;涂良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HR环重建枕颈部稳定性的生物力学作用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实验选用8具成人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制成颈1~2骨折脱位模型,随机先后采用HR环,枕颈钢板和枕颈后路钢丝固定,比较标本在不同内固定组别下的三维运动范围.临床应用HR环固定行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部不稳伴脊髓受压37例,术后定期X线检查,随访骨性融合时间,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出现的情况.结果:HR环固定组C0~C3节段的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和侧弯的运动范围分别是5.6°,5.4°,10.9°和6.3°,比后路钢丝组分别缩小84.5%,113.5%,162%,179.4%,比枕颈钢板组分别缩小161%,76.2%,125.1%,93.9%,临床37例病人全部获得随防,平均随访26个月,全部病例均获骨性融合,平均骨性融合时间3个月,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HR环固定能够较有效重建枕颈部的即时稳定性,临床应用骨性融合率高,外固定强度降低,并且手术操作简单、安全.
作者:黄建荣;刘尚礼;朱青安;席光庆;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大鼠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过程中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取正常SD大鼠坐骨神经和离断损伤后不同时间近侧端和远侧端神经组织,采用Anti-GAP-43抗体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AP-43的表达变化.结果:NC膜上43kDa位置出现阳性反应条带,在正常坐骨神经中反应微弱,损伤后明显加强,随损伤时间延长,神经近侧端的反应无明显改变,神经远侧端的反应逐渐加强,以第3周为强,之后逐渐减弱.结论:GAP-43在正常坐骨神经中低表达,损伤后近侧端与远侧端表达均增加,远侧端的表达增加以第3周为高峰.
作者:崔学芝;王志刚;顾晓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儿童颞骨岩部的解剖特点,以利于儿童岩部的手术.方法:对8例5~7岁的儿童头颅颞骨进行了骨性标志、面神经的走行、半规管的相对位置的观察,同时对6例成人头颅进行了比较性的观察,测量了有关数据.结果:儿童颞骨气房发育较成人差;65%儿童后半规管下脚平面神经垂直段的中点,水平半规管更向下倾斜;岩部的上下径、面神经垂直段较成人短[(36.3±2.6)<(45.1±3.2)]mm、[(9.3±1.2)<(13.9±2.3)].结论:儿童颞骨结构与成人有较大区别,乳突部气房形成与否对半规管的位置影响较大;儿童经岩部手术应考虑到这些区别.
作者:李劲松;丁美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膝上外侧逆行皮瓣修复腘窝创面的新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膝上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远端吻合情况.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设计膝上外侧逆行皮瓣修复腘窝创面.结果:膝上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等发出的肌间隙皮支、肌皮动脉有丰富的吻合,吻合支口径在0.6~1.5 mm之间.临床应用30例,皮瓣长宽比例达5∶1,全部成活,效果良好.结论:以膝上外侧动脉为蒂,可形成膝上外侧逆行皮瓣,转位修复严重腘窝瘢痕孪缩.
作者:黄书润;李小毅;张诚华;苏金荣;孙建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克隆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完整成熟肽的基因.方法:根据Genebank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基因序列化学合成两条引物,从人胎盘组织中提取得到总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扩增出长0.34 kb编码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成熟肽的基因序列.将所得的基因片段插入克隆载体PBluescript Ⅱ SK质粒中并转化大肠杆菌TG-1,提取重组质粒,酶切鉴定并测序.结果:RT-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一长约370bp的条带,阳性克隆质粒经双酶切可切出约350bp的片段,全自动DNA测序结果表明和Genebank中的序列完全相符.结论: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可从人胎盘组织中成功克隆出人BMP-4成熟肽基因.
作者:李广恒;侯筱魁;杨冠珍;吴祥甫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主动脉手术中脊髓保护提供形态基础和术式设计.方法:解剖观察了31例成人标本的奇静脉系、椎静脉丛,以及脊髓静脉回流途径.结果:观测奇静脉系及相关静脉,其直径为(±s):奇静脉为(9.2±1.9)mm,半奇静脉为(5.5±1.2)mm,副半奇静脉为(3.8±0.9)mm,左上肋间静脉为(2.0±0.4)mm,右上肋间静脉为(1.9±0.4)mm,左腰升静脉为(2.3±0.5)mm,右腰升静脉为(2.2±0.6)mm.根据奇静脉属支的配布和肋间静脉汇入形式,将奇静脉系分为4种类型.奇静脉及其属支中存在静脉瓣,有个体差异.脊髓静脉密集,与椎内静脉丛有丰富的网络连接,并通过神经根静脉与椎外静脉丛、奇静脉系相交通.结论:在主动脉手术中应用奇静脉逆行灌注脊髓保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术式.
作者:张平;王乃利;寇印华;张晓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猪活体肝移植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例新鲜成年猪肝大体和管道铸型标本上,观测猪肝分叶、分段,动脉、肝门静脉、胆管和肝静脉的分布和汇注规律.结果:猪肝外观由三大叶组成,即左外叶、中叶和右后叶,尾状叶与邻叶界限不明显.中叶的中分线是左右半肝的真正分界线,此界面内无重要的管道结构.结论:猪活体肝移植是一个良好的实验动物模型,猪肝移植物应以左半肝为好.
作者:蒲淼水;钟世镇;石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颅后窝手术入路提供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的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测量16例成人头颅标本.结果:乳突尖至茎突尖、寰椎横突外侧端和茎突尖至寰椎横突外侧端三者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0.67±6.38) mm,(24.15±4.46) mm和(15.20±3.50) mm.乳突尖至面神经、颈静脉孔的外缘和颈动脉管外口的外缘、枕骨髁外侧缘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0.11±3.02) mm,(22.93±3.59) mm,(30.40±3.37) mm和(31.43±3.11) mm.乳突尖至Ⅸ、Ⅹ、Ⅺ和Ⅻ对脑神经出颅处的距离分别为(26.13±5.49) mm,(24.27±4.11) mm,(21.17±4.34) mm和(24.64±4.64)mm.结论:在颅后窝外侧入路的手术中,应重视乳突至茎突、寰椎横突外侧端和茎突至C1横突外侧端的间距,以及乳突至颈内静、动脉,Ⅸ、Ⅹ、Ⅺ和Ⅻ对脑神经的位置和距离等能有效地在手术时保护它们.
作者:纪荣明;李玉泉;熊剑;黄章翔;周晓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确定ATS/AJCC胸内淋巴结CT、MRI分区中一些重要界线.方法:在5具尸体上观察胸内淋巴结分布,用胸部横断层标本(4套)与CT(50例)、MRI(20例)图像对照观察.确定了2条辅助线和2个影像解剖标志来区分4、5、6及10区淋巴结.结果:在主动脉弓上缘至肺动脉干区段,经升主动脉断面圆心的冠状线分开5区与6区,升、降主动脉断面圆心间连线分开5区与4L(ATS、AJCC)或10L区(ATS).左肺动脉分开5区与4L或(AJCC)10L区(ATS).奇静脉弓分开4R区与10R区(ATS)或4R上、下组(AJCC).结论:文中设计的组间界线使ATS和AJCC 分区系统易于使用,有利于肺癌准确的影像学分期.
作者:王震寰;孙静;黄瑜;秦登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临床内侧颞叶结构的MRI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成人尸脑6例,经MRI扫描后,制成与MRI对应的0.5~1.0 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并与相应的MRI图片作对照、比较.结果:详细描述了内侧颞叶结构的断面形态及对应的MRI表现.结论:MRI检查时,宜选择倾斜冠状位的杏仁体-海马头部层面、海马体部层面观察相应的结构;乳头-丘脑束在海马旁回钩后部层面显示佳;与MRI对应的火棉胶薄层连续切片技术,是研究脑断层解剖的一种简单、经济、准确、实用的方法.
作者:常丽荣;张文波;李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颈椎棘突分叉的规律性及其对颈部推拿的指导意义.方法:在64具(套)汉族男性干燥颈椎骨骼标本上对颈椎棘突的分叉情况进行大体解剖学观测.结果:C2棘突分叉的出现率高(94.4%);而在C7几乎所有标本的棘突都没有分叉(96.9%);颈椎中段(C3~C6)棘突的分叉分别为82.8%、81.3%、78.1%和60%,各节段之间的分叉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C2和C7可以分别作为颈部推拿的定位标志,在应用手法治疗之前必须要分清是由先天性颈椎棘突分叉所致棘突偏歪还是由颈椎偏移所引起的棘突偏歪.
作者:李义凯;叶淦湖;刘晓华;王伟善;李鉴轶;原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