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王乃利;寇印华;张晓东
目的:评价HR环重建枕颈部稳定性的生物力学作用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实验选用8具成人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制成颈1~2骨折脱位模型,随机先后采用HR环,枕颈钢板和枕颈后路钢丝固定,比较标本在不同内固定组别下的三维运动范围.临床应用HR环固定行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部不稳伴脊髓受压37例,术后定期X线检查,随访骨性融合时间,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出现的情况.结果:HR环固定组C0~C3节段的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和侧弯的运动范围分别是5.6°,5.4°,10.9°和6.3°,比后路钢丝组分别缩小84.5%,113.5%,162%,179.4%,比枕颈钢板组分别缩小161%,76.2%,125.1%,93.9%,临床37例病人全部获得随防,平均随访26个月,全部病例均获骨性融合,平均骨性融合时间3个月,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HR环固定能够较有效重建枕颈部的即时稳定性,临床应用骨性融合率高,外固定强度降低,并且手术操作简单、安全.
作者:黄建荣;刘尚礼;朱青安;席光庆;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临床儿童肘部疾病的断层解剖影像学检查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18侧不同年龄儿童尸体肘部标本经X线摄片后,制作水平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标本,观察各断面解剖结构和关系,并与成人断面解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儿童肘部各断面的解剖结构和排列关系类似成人,但儿童肘部软骨性成份较多,年龄越小,软骨性比例越大.结论:①X线片对软骨性结构的显示不能提供帮助;②儿童肘部的断层解剖由于骨骺发育的不同阶段而有别于成人;③本研究为儿童肘部疾病特别是软骨性结构损伤的断层影像学检查如MRI、US等的临床应用打下了形态学基础.
作者:张敬东;彭明惺;刘利君;廖世华;彭庆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手术方法,并提供相应的解剖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模拟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及其邻近结构的显露和解剖.结果:①岩大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通过它可以定位岩部颈内动脉、耳蜗和膝状神经节;②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可以充分暴露从鞍背到桥延沟的岩斜区.结论:①以岩大神经为标志磨除颞骨岩部为安全手术提供了保证;②此入路具有暴露好、神经血管损伤小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骑跨颅中、后窝的岩斜区病变.
作者:王玉海;卢亦成;王春莉;袁国樑;楼美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脊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在人体皮质骨圈(allograft fusion cage,AFC)植入椎间隙前后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8具新鲜成年猪离体腰椎标本上,以L2~3、L3~4、L4~5节段为实验对象,测试各节段在正常状态下(正常组)、椎间盘切除并Steffee钢板固定(内固定组)、椎间盘切除AFC植入Steffee钢板固定(AFC组)等三种种状态下的轴向压缩刚度.结果:(1)内固定组节段轴向压缩刚度为正常组的14.0%;(2)AFC组节段的轴向压缩刚度明显增加,达到了正常椎间盘的轴向压缩刚度;(3)在相同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AFC组椎弓根钉受力移位较内固定组明显减小.结论:脊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在AFC椎间植入后,对脊椎稳定性较无AFC植入显著增强,其受力移位明显减小,即可显著减少临床断钉、钢板折弯的机会.
作者:杨军林;孙鸿涛;肖学军;彭成宏;肖进;费志军;王宏;朱青安;欧阳钧;阮默;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利用腰椎斜位片判断椎弓根螺钉进钉深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在33套腰椎骨标本上按人字嵴顶点进钉方法打入椎弓根螺钉,拍腰椎横断面片,其中18套拍腰椎左右前斜位片,观察进钉角度与螺钉穿出椎体前侧骨皮质部位的关系及螺钉顶端与椎体前方骨皮质显影的关系.结果:该进钉方法的出钉点76.6%位于椎体前侧方,6.3%位于椎体侧方.斜位片上螺钉顶端63.9%恰位于前侧方骨皮质显影处,18.3%螺钉顶端距前侧骨皮质1 mm.结论:斜位片上椎体前方显影部位是椎弓根螺钉穿出骨皮质的部位,当进钉角度在5~10°时,斜位片可准确地判断螺钉进钉深度,此判断方法简单、实用,适于推广.
作者:杜心如;赵玲秀;张一模;孔祥玉;万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的数目、管径和配布特点.方法:7只成年家犬动脉灌注乳胶后取脊髓全长,对其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进行观测.结果:胸腰段脊髓的前根髓动脉(12.6±2.1)条,管径(0.2182±0.0773) mm,基本不成对分布,左侧者居多;大前根髓动脉位于中腰髓,管径(0.3836±0.0331) mm,动脉干长(9.17±1.68) mm.胸腰段脊髓后根髓动脉数目(12.7±3.4) 条,管径(0.1663±0.0372) mm,多不成对分布.前正中动脉在胸髓较细,管径为(0.1468±0.0252) mm,在腰髓较粗,管径为(0.2677±0.0414) mm.两条后外侧动脉均较细,其间多吻合.结论:与人类不同,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动脉血供相当丰富,以犬为实验动物,制作急性脊髓缺血损伤模型时必须考虑到被阻断血流动脉的级别、节段、侧别、数目等因素对局部脊髓血供的影响.
作者:徐明;杨惠林;倪才方;唐天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本实验采用反复牵张肌腱的生物力学测定方法对临床常用的3种屈肌腱缝合进行研究,以评价早期主动活动对肌腱缝合强度的影响.方法:取24只猪后足作为实验对象并分为3组,于Ⅱ区切断第2趾深屈肌腱后分别行改良Kessler法、Silfverskiold法及Tang法缝合,使用Instron反复牵张屈肌腱10次,记录第1次至第10次的牵张功耗,求出功耗衰减率及功耗衰减方程,第11次牵拉肌腱直至断裂,记录功耗.结果:Tang法的第1次牵张功耗大,Silfverskiold法大于Kessler法;第10次牵张功耗上Tang法与Silfverskiold法间、Silfverskiold与Kessler法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经反复牵张10次后,3种缝合方法的牵张功耗都有一半以上的衰减,Tang法的牵张功耗衰减率与Silfverskiold法相近,Kessler法小.结论:3种肌腱缝合方法在反复牵拉后功耗减少,减少程度依Kessler、Silfverskiold、Tang法递增,提示一定程度的主动活动能提高肌腱抗张能力.
作者:顾宇彤;汤锦波;曹毅;陈浩;张德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大鼠大脑中动脉弹性纤维的变化.方法:运用光镜、电镜和图像分析仪对不同年龄的大鼠大脑中动脉弹性纤维作了系统研究.结果:随着年龄增加,内弹性膜折叠的幅度和数量均减小,弹性纤维含量显著减少(P<0.01),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的比值显著增加(P<0.01);24月龄以上组内弹性膜变薄,不均质,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向内弹性膜穿过,内弹性膜内出现脂质,并有分层、断裂现象.结论:弹性纤维的变化可能与年老后易发生脑血管疾病有关.
作者:文灿;朱星红;肖桃元;糜建红;宋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人与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零应力状态.方法:取5例人和42例不同月龄猪的升主动脉、肺动脉干,沿其轴向均分为5个等长的血管环,再沿径向剪开各血管环,20 min后由计算机记录并测量各血管环的零应力状态张开角.结果:人升主动脉的张开角从近侧端的100.4°±12.8°增至远侧端的152.8°±18.6°,各月龄猪升主动脉张开角从近侧端的68°左右增至远侧端的130°左右;人肺动脉干张开角沿轴向无明显变化,各月龄猪肺动脉干的张开角从近侧端的65°左右增至远侧端的125°左右,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的张开角不随年龄增加而发生显著变化.结论:人和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零应力状态张开角存在一定差异(P<0.05),但在某些区段二者相应动脉的张开角相近;猪受试血管的张开角无明显年龄性变化(P>0.05).
作者:余明华;黄铁柱;周新华;孙万群;张兴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确定ATS/AJCC胸内淋巴结CT、MRI分区中一些重要界线.方法:在5具尸体上观察胸内淋巴结分布,用胸部横断层标本(4套)与CT(50例)、MRI(20例)图像对照观察.确定了2条辅助线和2个影像解剖标志来区分4、5、6及10区淋巴结.结果:在主动脉弓上缘至肺动脉干区段,经升主动脉断面圆心的冠状线分开5区与6区,升、降主动脉断面圆心间连线分开5区与4L(ATS、AJCC)或10L区(ATS).左肺动脉分开5区与4L或(AJCC)10L区(ATS).奇静脉弓分开4R区与10R区(ATS)或4R上、下组(AJCC).结论:文中设计的组间界线使ATS和AJCC 分区系统易于使用,有利于肺癌准确的影像学分期.
作者:王震寰;孙静;黄瑜;秦登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临床内侧颞叶结构的MRI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成人尸脑6例,经MRI扫描后,制成与MRI对应的0.5~1.0 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并与相应的MRI图片作对照、比较.结果:详细描述了内侧颞叶结构的断面形态及对应的MRI表现.结论:MRI检查时,宜选择倾斜冠状位的杏仁体-海马头部层面、海马体部层面观察相应的结构;乳头-丘脑束在海马旁回钩后部层面显示佳;与MRI对应的火棉胶薄层连续切片技术,是研究脑断层解剖的一种简单、经济、准确、实用的方法.
作者:常丽荣;张文波;李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颈椎棘突分叉的规律性及其对颈部推拿的指导意义.方法:在64具(套)汉族男性干燥颈椎骨骼标本上对颈椎棘突的分叉情况进行大体解剖学观测.结果:C2棘突分叉的出现率高(94.4%);而在C7几乎所有标本的棘突都没有分叉(96.9%);颈椎中段(C3~C6)棘突的分叉分别为82.8%、81.3%、78.1%和60%,各节段之间的分叉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C2和C7可以分别作为颈部推拿的定位标志,在应用手法治疗之前必须要分清是由先天性颈椎棘突分叉所致棘突偏歪还是由颈椎偏移所引起的棘突偏歪.
作者:李义凯;叶淦湖;刘晓华;王伟善;李鉴轶;原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大鼠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过程中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取正常SD大鼠坐骨神经和离断损伤后不同时间近侧端和远侧端神经组织,采用Anti-GAP-43抗体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AP-43的表达变化.结果:NC膜上43kDa位置出现阳性反应条带,在正常坐骨神经中反应微弱,损伤后明显加强,随损伤时间延长,神经近侧端的反应无明显改变,神经远侧端的反应逐渐加强,以第3周为强,之后逐渐减弱.结论:GAP-43在正常坐骨神经中低表达,损伤后近侧端与远侧端表达均增加,远侧端的表达增加以第3周为高峰.
作者:崔学芝;王志刚;顾晓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家兔脊髓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家兔18只,随机分为Ⅰ组(假手术组)、Ⅱ组(缺血预处理组)和Ⅲ组(缺血再灌组),每组6只.Ⅰ组开腹后,在左肾动脉起点以下0.5cm处暴露并分离腹主动脉即关腹;Ⅲ组一次性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0 min,松夹后关腹;Ⅱ组阻断腹主动脉血流5min,松夹后再灌注10 min(如此反复2次),后再持续夹闭腹主动脉30 min,松夹后关腹.结果:Ⅰ组术后后肢运动功能全部正常,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组织结构变化甚微.Ⅲ组术后后肢运动功能发生严重障碍,脊髓组织严重损伤.与Ⅲ组比较,Ⅱ组术后后肢运动功能障碍较轻微,脊髓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神经功能评价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12h=0.006和P36h=0.001).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脊髓组织损伤,提示预处理对脊髓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廖进民;叶赤;谢玲;蔡康荣;李忠华;黄文华;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测下颌骨外侧面副孔的数量与分布,探讨其与肿瘤浸润的关系.方法:将74块下颌骨内侧面分为2区6部,在10~20倍显微镜下观察各区、部的副孔数及分布规律.结果:副孔的数量在不同的标本上相差很大,平均为(49.4±20.6)个.上区的副孔总数比下区的少,在上区,髁突部副孔数量多,其次为冠突部和下颌切迹部,平均分别为(2.3±1.8),(0.7±1.1)和(0.3±0.7)个;在下区,上部副孔数量多,其次为中部和下部,平均分别为(12.5±6.2),(5.0±3.8)和(3.8±2.6)个.结论:副孔为肿瘤由骨皮质表面进入网状骨质提供了直接通路,上部出现的副孔使这个区域易受肿瘤播散的侵及.
作者:李学雷;刘学敏;李和平;李德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股深动脉是股动脉的大分支.一般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2~3 cm处,由股动脉后方发出.我们在解剖一具老年男尸时,发现其右侧股深动脉从股动脉内侧发出,且股静脉藏匿于股动脉后方,大隐静脉从股动脉与股深动脉之间穿入,汇入股静脉.上述变异未见文献报道.现报道如下:
作者:龙军;周维;游旭贵;郑琦君;朱星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主动脉手术中脊髓保护提供形态基础和术式设计.方法:解剖观察了31例成人标本的奇静脉系、椎静脉丛,以及脊髓静脉回流途径.结果:观测奇静脉系及相关静脉,其直径为(±s):奇静脉为(9.2±1.9)mm,半奇静脉为(5.5±1.2)mm,副半奇静脉为(3.8±0.9)mm,左上肋间静脉为(2.0±0.4)mm,右上肋间静脉为(1.9±0.4)mm,左腰升静脉为(2.3±0.5)mm,右腰升静脉为(2.2±0.6)mm.根据奇静脉属支的配布和肋间静脉汇入形式,将奇静脉系分为4种类型.奇静脉及其属支中存在静脉瓣,有个体差异.脊髓静脉密集,与椎内静脉丛有丰富的网络连接,并通过神经根静脉与椎外静脉丛、奇静脉系相交通.结论:在主动脉手术中应用奇静脉逆行灌注脊髓保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术式.
作者:张平;王乃利;寇印华;张晓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鼓室管上隐窝的胚胎发育和毗邻关系,为鼓室疾病的诊治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取12~35周死胎颞骨标本48侧,采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学切片两种方法,观察管上隐窝和该区域重要结构的胚胎发育特点和局部解剖学关系.结果:管上隐窝在胚胎20周出现,是上鼓室向前延伸的漏斗形骨龛,具有六个壁.骨帘在24~28周出现.结论:骨帘在匙突前方参与构成面神经管水平段外侧壁的一部分,切除骨帘是建立上鼓室通气和引流的理想通路.
作者:郑鸣;陈心华;康仲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猪活体肝移植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例新鲜成年猪肝大体和管道铸型标本上,观测猪肝分叶、分段,动脉、肝门静脉、胆管和肝静脉的分布和汇注规律.结果:猪肝外观由三大叶组成,即左外叶、中叶和右后叶,尾状叶与邻叶界限不明显.中叶的中分线是左右半肝的真正分界线,此界面内无重要的管道结构.结论:猪活体肝移植是一个良好的实验动物模型,猪肝移植物应以左半肝为好.
作者:蒲淼水;钟世镇;石瑾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