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质骨圈在椎弓根钉固定系统中支撑作用的生物力学评价

杨军林;孙鸿涛;肖学军;彭成宏;肖进;费志军;王宏;朱青安;欧阳钧;阮默;钟世镇

关键词:皮质骨圈, 椎弓根钉, 压缩刚度, 生物力学
摘要:目的:了解脊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在人体皮质骨圈(allograft fusion cage,AFC)植入椎间隙前后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8具新鲜成年猪离体腰椎标本上,以L2~3、L3~4、L4~5节段为实验对象,测试各节段在正常状态下(正常组)、椎间盘切除并Steffee钢板固定(内固定组)、椎间盘切除AFC植入Steffee钢板固定(AFC组)等三种种状态下的轴向压缩刚度.结果:(1)内固定组节段轴向压缩刚度为正常组的14.0%;(2)AFC组节段的轴向压缩刚度明显增加,达到了正常椎间盘的轴向压缩刚度;(3)在相同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AFC组椎弓根钉受力移位较内固定组明显减小.结论:脊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在AFC椎间植入后,对脊椎稳定性较无AFC植入显著增强,其受力移位明显减小,即可显著减少临床断钉、钢板折弯的机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科和放射解剖学》杂志文题摘要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颞肌筋膜瓣促进几丁质室内面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带蒂颞肌筋膜瓣对几丁质室内兔颞骨内面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选用4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横断颞骨内面神经后,用几丁质管桥接形成人工室,实验组人工室外包绕带蒂颞肌筋膜瓣,对照组未包绕,动物均左耳为手术侧.术后3个月和5个月分别进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测试、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分析.结果:同期颞肌筋膜包绕组与对照组比较,再生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缩短,振幅增高,再生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增粗,髓鞘增厚.结论:带蒂颞肌筋膜瓣可促进几丁质室内颞骨内面神经再生.

    作者:蔡萍;刘公汉;华清泉;吴展元;肖伯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鼓室管上隐窝及其周围结构的胚胎发育

    目的:观察鼓室管上隐窝的胚胎发育和毗邻关系,为鼓室疾病的诊治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取12~35周死胎颞骨标本48侧,采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学切片两种方法,观察管上隐窝和该区域重要结构的胚胎发育特点和局部解剖学关系.结果:管上隐窝在胚胎20周出现,是上鼓室向前延伸的漏斗形骨龛,具有六个壁.骨帘在24~28周出现.结论:骨帘在匙突前方参与构成面神经管水平段外侧壁的一部分,切除骨帘是建立上鼓室通气和引流的理想通路.

    作者:郑鸣;陈心华;康仲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身体姿势对腰椎小关节受力的影响

    目的:分析脊柱处于不同姿势时腰椎小关节受力大小及变化情况.方法:采用8具新鲜脊柱腰骶段(L1~S1)标本,在MTS系统上用压敏片测量L4、5小关节面在中立位和前屈、后伸位时受力大小.结果:中立位时L4、5小关节受力为(31.16± 7.15)N,占轴向压缩载荷的15%;前屈时小关节受力减小,前屈10°、20°时受力大小为(18.32±4.46)N、(9.38±1.82)N,占压缩载荷的比例减为9%、5%;后伸时小关节受力增大,后伸10°、20°时受力大小为(45.92±11.06)N、(65.68±10.16)N,占压缩载荷的比例增至23%、33%.结论:腰椎小关节在中立位能承受脊柱的一部分压缩载荷,且随脊柱姿势不同小关节面受力也不同.

    作者:肖进;原林;赵卫东;樊继宏;邱洁;周倬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内侧颞叶结构的断层解剖与MRI的对照研究

    目的:为临床内侧颞叶结构的MRI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成人尸脑6例,经MRI扫描后,制成与MRI对应的0.5~1.0 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并与相应的MRI图片作对照、比较.结果:详细描述了内侧颞叶结构的断面形态及对应的MRI表现.结论:MRI检查时,宜选择倾斜冠状位的杏仁体-海马头部层面、海马体部层面观察相应的结构;乳头-丘脑束在海马旁回钩后部层面显示佳;与MRI对应的火棉胶薄层连续切片技术,是研究脑断层解剖的一种简单、经济、准确、实用的方法.

    作者:常丽荣;张文波;李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儿童颞骨岩部解剖学特征

    目的:了解儿童颞骨岩部的解剖特点,以利于儿童岩部的手术.方法:对8例5~7岁的儿童头颅颞骨进行了骨性标志、面神经的走行、半规管的相对位置的观察,同时对6例成人头颅进行了比较性的观察,测量了有关数据.结果:儿童颞骨气房发育较成人差;65%儿童后半规管下脚平面神经垂直段的中点,水平半规管更向下倾斜;岩部的上下径、面神经垂直段较成人短[(36.3±2.6)<(45.1±3.2)]mm、[(9.3±1.2)<(13.9±2.3)].结论:儿童颞骨结构与成人有较大区别,乳突部气房形成与否对半规管的位置影响较大;儿童经岩部手术应考虑到这些区别.

    作者:李劲松;丁美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在腰椎斜位片上判断椎弓根螺钉进钉深度的放射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利用腰椎斜位片判断椎弓根螺钉进钉深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在33套腰椎骨标本上按人字嵴顶点进钉方法打入椎弓根螺钉,拍腰椎横断面片,其中18套拍腰椎左右前斜位片,观察进钉角度与螺钉穿出椎体前侧骨皮质部位的关系及螺钉顶端与椎体前方骨皮质显影的关系.结果:该进钉方法的出钉点76.6%位于椎体前侧方,6.3%位于椎体侧方.斜位片上螺钉顶端63.9%恰位于前侧方骨皮质显影处,18.3%螺钉顶端距前侧骨皮质1 mm.结论:斜位片上椎体前方显影部位是椎弓根螺钉穿出骨皮质的部位,当进钉角度在5~10°时,斜位片可准确地判断螺钉进钉深度,此判断方法简单、实用,适于推广.

    作者:杜心如;赵玲秀;张一模;孔祥玉;万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左冠状动脉旋支异位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1例

    成年男性,心脏正常.右冠状动脉发自右冠状动脉窦中1/3,开口处内径5 mm,经右冠状沟分布于右心.左冠状动脉旋支直接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紧接右冠状动脉口的后方.此口略呈园形,内径3 mm(附图).此支发出后,贴绕主动脉起始部急转变向后方行走,管腔呈裂隙样,平对右主动脉窦上界行向左,发窦房结动脉(外径1 mm),此动脉穿房间肌束上行,以逆时针方向绕上腔静脉口达结区.旋支主干沿主动脉壁向左前达左冠状沟,分支分布于左心.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直接开口于左冠状动脉窦,开口处内径4 mm.前室间支起始段与旋支未段平行,两者相距约10 mm.

    作者:姚友生;姜华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HR环固定行枕颈融合术的生物力学评价及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HR环重建枕颈部稳定性的生物力学作用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实验选用8具成人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制成颈1~2骨折脱位模型,随机先后采用HR环,枕颈钢板和枕颈后路钢丝固定,比较标本在不同内固定组别下的三维运动范围.临床应用HR环固定行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部不稳伴脊髓受压37例,术后定期X线检查,随访骨性融合时间,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出现的情况.结果:HR环固定组C0~C3节段的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和侧弯的运动范围分别是5.6°,5.4°,10.9°和6.3°,比后路钢丝组分别缩小84.5%,113.5%,162%,179.4%,比枕颈钢板组分别缩小161%,76.2%,125.1%,93.9%,临床37例病人全部获得随防,平均随访26个月,全部病例均获骨性融合,平均骨性融合时间3个月,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HR环固定能够较有效重建枕颈部的即时稳定性,临床应用骨性融合率高,外固定强度降低,并且手术操作简单、安全.

    作者:黄建荣;刘尚礼;朱青安;席光庆;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生长相关蛋白在损伤坐骨神经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大鼠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过程中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取正常SD大鼠坐骨神经和离断损伤后不同时间近侧端和远侧端神经组织,采用Anti-GAP-43抗体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AP-43的表达变化.结果:NC膜上43kDa位置出现阳性反应条带,在正常坐骨神经中反应微弱,损伤后明显加强,随损伤时间延长,神经近侧端的反应无明显改变,神经远侧端的反应逐渐加强,以第3周为强,之后逐渐减弱.结论:GAP-43在正常坐骨神经中低表达,损伤后近侧端与远侧端表达均增加,远侧端的表达增加以第3周为高峰.

    作者:崔学芝;王志刚;顾晓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AJCC/ATS胸内淋巴结影像分区中某些重要界线的确定--断层解剖与CT、MRI对照研究

    目的:确定ATS/AJCC胸内淋巴结CT、MRI分区中一些重要界线.方法:在5具尸体上观察胸内淋巴结分布,用胸部横断层标本(4套)与CT(50例)、MRI(20例)图像对照观察.确定了2条辅助线和2个影像解剖标志来区分4、5、6及10区淋巴结.结果:在主动脉弓上缘至肺动脉干区段,经升主动脉断面圆心的冠状线分开5区与6区,升、降主动脉断面圆心间连线分开5区与4L(ATS、AJCC)或10L区(ATS).左肺动脉分开5区与4L或(AJCC)10L区(ATS).奇静脉弓分开4R区与10R区(ATS)或4R上、下组(AJCC).结论:文中设计的组间界线使ATS和AJCC 分区系统易于使用,有利于肺癌准确的影像学分期.

    作者:王震寰;孙静;黄瑜;秦登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膝上外侧逆行皮瓣修复腘窝创面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

    目的:为膝上外侧逆行皮瓣修复腘窝创面的新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膝上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远端吻合情况.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设计膝上外侧逆行皮瓣修复腘窝创面.结果:膝上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等发出的肌间隙皮支、肌皮动脉有丰富的吻合,吻合支口径在0.6~1.5 mm之间.临床应用30例,皮瓣长宽比例达5∶1,全部成活,效果良好.结论:以膝上外侧动脉为蒂,可形成膝上外侧逆行皮瓣,转位修复严重腘窝瘢痕孪缩.

    作者:黄书润;李小毅;张诚华;苏金荣;孙建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不同年龄大鼠大脑中动脉弹性纤维的变化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大鼠大脑中动脉弹性纤维的变化.方法:运用光镜、电镜和图像分析仪对不同年龄的大鼠大脑中动脉弹性纤维作了系统研究.结果:随着年龄增加,内弹性膜折叠的幅度和数量均减小,弹性纤维含量显著减少(P<0.01),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的比值显著增加(P<0.01);24月龄以上组内弹性膜变薄,不均质,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向内弹性膜穿过,内弹性膜内出现脂质,并有分层、断裂现象.结论:弹性纤维的变化可能与年老后易发生脑血管疾病有关.

    作者:文灿;朱星红;肖桃元;糜建红;宋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儿童肘部的断层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临床儿童肘部疾病的断层解剖影像学检查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18侧不同年龄儿童尸体肘部标本经X线摄片后,制作水平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标本,观察各断面解剖结构和关系,并与成人断面解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儿童肘部各断面的解剖结构和排列关系类似成人,但儿童肘部软骨性成份较多,年龄越小,软骨性比例越大.结论:①X线片对软骨性结构的显示不能提供帮助;②儿童肘部的断层解剖由于骨骺发育的不同阶段而有别于成人;③本研究为儿童肘部疾病特别是软骨性结构损伤的断层影像学检查如MRI、US等的临床应用打下了形态学基础.

    作者:张敬东;彭明惺;刘利君;廖世华;彭庆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了解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的数目、管径和配布特点.方法:7只成年家犬动脉灌注乳胶后取脊髓全长,对其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进行观测.结果:胸腰段脊髓的前根髓动脉(12.6±2.1)条,管径(0.2182±0.0773) mm,基本不成对分布,左侧者居多;大前根髓动脉位于中腰髓,管径(0.3836±0.0331) mm,动脉干长(9.17±1.68) mm.胸腰段脊髓后根髓动脉数目(12.7±3.4) 条,管径(0.1663±0.0372) mm,多不成对分布.前正中动脉在胸髓较细,管径为(0.1468±0.0252) mm,在腰髓较粗,管径为(0.2677±0.0414) mm.两条后外侧动脉均较细,其间多吻合.结论:与人类不同,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动脉血供相当丰富,以犬为实验动物,制作急性脊髓缺血损伤模型时必须考虑到被阻断血流动脉的级别、节段、侧别、数目等因素对局部脊髓血供的影响.

    作者:徐明;杨惠林;倪才方;唐天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股骨头韧带的研究进展

    股骨头韧带是髋关节内的一个重要结构,由于位置深在,普通影像学及临床查体不容易对其进行细致的观察,因此长期以来未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迄今,人们对股骨头韧带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仍停留于浅显的水平,对其是否具有生物力学功能争议较大,对其病损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更是知之甚少.本文就现有对股骨头韧带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阮默;徐达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3例

    尺动脉腕上皮支是指尺动脉在腕豆骨近侧约4 cm处发出、自尺侧腕伸、屈肌之间穿出的皮支血管.以该皮支为蒂可形成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血管解剖恒定曾被认为是该皮瓣的优点之一,但作者自1999年12月至2001年11月,发现3例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增涛;丁自海;张庆;周海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胆囊管注入十二指肠伴串珠样结石1例

    胆囊管注入十二指肠少见,作者在临床遇见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48岁,因右上腹痛10年,加重2天就诊入院.查体:右上腹压痛阳性,胆囊肿大,B超示:胆囊炎,胆总管结石.术前无黄疸.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辩认胆囊管困难,决定中转开腹手术,术中探查见胆囊肿大,张力高,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结石感,显露胆总管并切开,未见结石,决定逆行切除胆囊,于胆囊颈部找到胆囊管,并逐渐解剖分离,见胆囊管粗约0.6 cm,与胆总管并行向下注入十二指肠上部(附图),胆囊管内取出六枚黄豆粒大小结石,确认胆囊管无误后,于入十二指肠处切断结扎,胆总管内置T型管,术终.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武金虑;贾元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早期主动活动对肌腱缝合强度影响的研究

    目的:本实验采用反复牵张肌腱的生物力学测定方法对临床常用的3种屈肌腱缝合进行研究,以评价早期主动活动对肌腱缝合强度的影响.方法:取24只猪后足作为实验对象并分为3组,于Ⅱ区切断第2趾深屈肌腱后分别行改良Kessler法、Silfverskiold法及Tang法缝合,使用Instron反复牵张屈肌腱10次,记录第1次至第10次的牵张功耗,求出功耗衰减率及功耗衰减方程,第11次牵拉肌腱直至断裂,记录功耗.结果:Tang法的第1次牵张功耗大,Silfverskiold法大于Kessler法;第10次牵张功耗上Tang法与Silfverskiold法间、Silfverskiold与Kessler法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经反复牵张10次后,3种缝合方法的牵张功耗都有一半以上的衰减,Tang法的牵张功耗衰减率与Silfverskiold法相近,Kessler法小.结论:3种肌腱缝合方法在反复牵拉后功耗减少,减少程度依Kessler、Silfverskiold、Tang法递增,提示一定程度的主动活动能提高肌腱抗张能力.

    作者:顾宇彤;汤锦波;曹毅;陈浩;张德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颅后窝外侧入路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颅后窝手术入路提供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的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测量16例成人头颅标本.结果:乳突尖至茎突尖、寰椎横突外侧端和茎突尖至寰椎横突外侧端三者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0.67±6.38) mm,(24.15±4.46) mm和(15.20±3.50) mm.乳突尖至面神经、颈静脉孔的外缘和颈动脉管外口的外缘、枕骨髁外侧缘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0.11±3.02) mm,(22.93±3.59) mm,(30.40±3.37) mm和(31.43±3.11) mm.乳突尖至Ⅸ、Ⅹ、Ⅺ和Ⅻ对脑神经出颅处的距离分别为(26.13±5.49) mm,(24.27±4.11) mm,(21.17±4.34) mm和(24.64±4.64)mm.结论:在颅后窝外侧入路的手术中,应重视乳突至茎突、寰椎横突外侧端和茎突至C1横突外侧端的间距,以及乳突至颈内静、动脉,Ⅸ、Ⅹ、Ⅺ和Ⅻ对脑神经的位置和距离等能有效地在手术时保护它们.

    作者:纪荣明;李玉泉;熊剑;黄章翔;周晓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