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带血供第2跖骨底移植重建外踝的解剖学基础

俞立新;高建明;吴水培

关键词:第2跖骨底, 外踝, 移植, 重建
摘要:目的:为第2跖骨底移植重建外踝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骨骼标本上,对第2跖骨底及外踝进行形态学测量,术中观察第2跖骨底的主要血供来源.结果:第2跖骨底、外踝形态比较,横径:第2跖骨底为(1.5±0.2)cm,外踝为(1.9±0.3)cm,跖骨体为(0.9±0.1)cm,腓骨下段为(1.1±0.1)cm.长度:第2跖骨底为(2.3±0.2)cm,外踝为(3.4±0.3 )cm.矢状径:第2跖骨底为(2.1±0.2)cm,外踝为(2.7±0.3)cm.结论:第2跖骨底与外踝形态相似,设计带足背血管的第2跖骨底转位修复外踝具有可行性,临床已应用6例,效果满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股骨头颈骨内、外静脉回流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探讨Legg-Perthes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巨微解剖、血管透明、组织切片、造影、扫描电镜等方法对45例胎儿、新生儿及儿童的股骨头颈骨内、外静脉回流途径、骨内微血管构筑特点进行观察.结果:(1)髋关节骨外静脉包括:旋股内、外侧静脉,闭孔静脉,臀上、下静脉,颈后静脉,髂腰静脉,股骨头韧带静脉,颈升静脉;骨内静脉包括:前、后、上、下骺静脉,内骺静脉,前、后、上、下干骺静脉.关节囊内存在丰富的滑膜下静脉网,髋关节周围形成两个彼此有吻合的环状结构.(2)一条微动脉一般有两条微静脉伴行,微静脉间有丰富的横行吻合支,在微动脉移行为毛细血管的部位,常可见到环形缩窄.结论:(1)Legg-Perthes病与股骨头、颈静脉回流障碍密切相关.(2)根据股骨头、颈骨内外静脉回流特点,Legg-Perthes病可以设计骨内、外双重介入治疗,骨内、囊内静脉搭桥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案.

    作者:刘永轶;胡俊清;钟震亚;陈克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迷走神经与舌下神经、C2前支交通1例

    作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左侧颈袢缺如(附图),现报道如下:该例左侧舌下神经经舌下神经管出颅后伴颈部血管、副神经、迷走神经下行,在第2颈椎横突末端下方0.4 cm处发出第1交通支行向下外,于第2颈椎横突末端下方1.8 cm处与迷走神经相连,此交通支起始处横径1.4 mm,长1.4 cm.舌下神经在发出第1交通支下方0.6 cm处发出舌下神经降支,此分支起始处横径1.2 mm,长6.9 cm,经颈内、外动脉的外前方行向下前,抵止胸骨甲状肌上部,支配肩胛舌骨肌上腹、胸骨甲状肌上部和胸骨舌骨肌.

    作者:安月勇;曲永松;韩文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横向连接装置在腰椎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横向连接装置在腰椎后路内固定器械中的作用,进而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应用6具新鲜腰骶椎尸体标本,在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模拟人体脊柱活动,分别测定腰椎不稳、予以短节段经椎弓根CD器械固定(应用或不应用横向连接杆)不同状态下L4~5节段运动范围(ROM).随后将安装CD后的标本试件在858Mini Bionix-MTS多轴实验机上模拟人体生理活动行1500次疲劳运动,并测定相应节段的ROM.结果:①安装CD内固定后,应用横向连接杆(DTT)组与不应用横向连接杆(NDTT)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位时L4~5 节段ROM小于完整结构组,但轴向旋转时无DTT组ROM大于完整结构组;②疲劳试验后DTT组与无DTT组ROM均增加,而DTT组在各方向的ROM值均明显小于NDTT组.结论:横向连接装置可明显增强失稳脊椎内固定的作用,并具有良好的抗疲劳稳定性.

    作者:丁宇;阮狄克;黄文华;赵卫东;张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脊髓血管胚胎发生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观察人胚胎脊髓血管的发生发育过程;分析胚胎脊髓血管的结构特征以及与成人脊髓血管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胎龄30 d~28周的胚胎及胎儿、新生儿和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对脊髓血管胚胎各期的发育特征进行了描述.神经管未闭合时,周围的间充质内已出现了毛细血管网,逐渐向基板和翼板集中,并沿神经根走行,进出椎管,每一节段均有两对,左右对称.表面的毛细血管垂直向脊髓内发出分支,部分分化成各级动、静脉,并在髓内发出分支,构成毛细血管网.原基板外周的毛细血管网随脊髓的生长,形成了脊髓前动脉纵轴.颈髓前动脉多保持双干结构.脊髓后动脉为双干,在外侧方.胎龄3个月以上的胎儿脊髓血管已与成人大致相仿.结论:脊髓前动脉在胎龄8周时,胸腰段就已经融合为一条.颈髓的脊髓前动脉多为双干,有相互靠近的趋势.胎龄3个月以上的胎儿脊髓表面血管形态已经与成人大致相仿.脊髓血管是神经管周围间充质中的毛细血管网随着脊髓的生长,通过相互融合和不均衡退化等机制,逐渐演化过来的.

    作者:张鸿祺;凌锋;李萌;支兴龙;缪中荣;宋庆斌;夏家骝;陈莉;田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小儿异位睾丸8例

    目的:对小儿异位睾丸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8例异位睾丸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外型7例,腹内型1例,均行睾丸复位固定术.随访3~7年,无异常发现.结论:异位睾丸在发病机制,解剖位置,精索、睾丸状况均不同于睾丸未降,但在处理上都应尽早手术,行睾丸复位固定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贺晓伟;庄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鼻背断层解剖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进一步确认隆鼻术假体植入的佳层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0例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和5例新鲜成人头部标本逐层解剖的基础上,2例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制作鼻部矢状面和横断面标本,从矢状断面和横断面观察鼻背的解剖层次特点.结果:⑴在鼻背筋膜下存在一薄的疏松结缔组织层,与骨膜之间为一潜在间隙.⑵鼻背分为软骨部和骨性部.软骨部主要由2块鼻外侧软骨组成,向上与鼻骨相连.骨性部由2块鼻骨、额骨鼻突和上颌骨鼻突共同构成.在鼻背骨与骨之间,软骨与软骨之间,骨与软骨之间均为缝隙连接,其表面的骨膜较薄并伸入到缝隙连接中,因此鼻背的骨膜(软骨膜)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而不是完整的一块.结论:假体理想的植入层次是鼻背筋膜下疏松组织层与骨膜之间(植入在骨膜的表面),而在鼻根部可少许植入在额骨鼻突的骨膜下.

    作者:陈兵;徐达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脑功能成像研究进展

    功能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和内禀光学成像等断层影像技术能直视活体脑的解剖和功能变化,能在屏幕上看到人脑的思维活动,从而将我们推向了绘制人类思维图像(mapping the human mind)的时代.现就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刘树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旋肱后动脉降支延续为桡侧副动脉1例

    旋肱后动脉降支延续为桡侧副动脉少见,作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右侧旋肱后、肱深动脉分支、走行变异,报道如下.

    作者:汪新民;阮默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旋前圆肌三头及尺动脉走行异常1例

    旋前圆肌起端为肱、尺二头,偶有三头现出,三头为肱、尺头兼具斜索头或肌间隔头或二头肌腱膜头;尺动脉经旋前圆肌尺头的深面穿过,经肱、尺二头之间的少见.作者在对一成年男性尸体制作上肢教学标本时,见其双上肢旋前圆肌为三头并有尺动脉走行变异,这两种变异同时存在很少见,报道如下.

    作者:汪新民;阮默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闭孔淋巴结清扫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探讨淋巴结染色在闭孔淋巴结清扫术中的作用.方法:在56例(112侧)成人尸体标本,观察闭孔淋巴结的形态、分布及其与闭孔血管神经等结构的毗邻关系.将20例宫颈癌病人分为淋巴结染色组和对照组.在淋巴结染色组,子宫颈注射0.3%叶绿素,显示闭孔淋巴结.结果:闭孔淋巴结1~3个,体积较小,主要分布于闭孔血管神经的上段周围和闭膜管内口处.在87侧标本(78%),闭孔血管神经的排列关系自前而后为神经、动脉、静脉.出现异常闭孔动脉(13%)、异常闭孔静脉(4%)和闭孔疝(61%).在宫颈癌病人,淋巴结染色组切除闭孔淋巴结的数目比对照组多.结论:闭孔淋巴结体积较小,位置较深,且与闭孔血管神经毗邻密切.经子宫颈注射叶绿素可有效地提高闭孔淋巴结的清除率.

    作者:王海杰;王枚博;李奇;解家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国产股骨交锁髓内钉锁钉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测定股骨交锁髓内钉锁钉的生物力学变化,分析易发生疲劳断裂的锁钉位点.方法:取成人全长新鲜股骨标本6例,远端用牙托粉包埋固定,安装交锁髓内钉与锁钉,于MTS试验机轴向加载0~1000 N,速度为50 N/s.每1标本模拟6个状态:a正常股骨;b骨折愈合;c稳定骨折;d稳定骨折、远端1枚锁钉固定;e不稳定骨折;f不稳定骨折、远端1枚锁钉固定.结果:各种状态下近端锁钉间应变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近、远端锁钉之间应变存在显著差异(P<0.05);远端锁钉间应变除a及c外均有显著差异(P<0.05);远端仅1枚锁钉固定时应变增大,第3枚锁钉在所有状态间应变均有明显差异.结论:骨折线远端的锁钉易发生断裂,尤其是靠近骨折线者;尽量以2枚锁钉固定远端并远离骨折线.

    作者:马为民;钟世镇;余斌;徐明球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颞肌与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修复晚期面瘫的应用解剖

    目的:通过分组进行人类颞区组织的应用解剖学研究,阐明颞区帽状腱膜、颞肌复合组织瓣动力修复晚期面瘫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15具乳胶灌注、10%福尔马林固定的新鲜颞区标本,分层进行局部解剖观察,精确记录筋膜、肌肉组织的血管神经分布.结果:颞区组织从浅入深分为:颞浅筋膜、颞深筋膜和颞肌,帽状腱膜是颞浅筋膜的向上延伸,各层均有独立的神经血管支配,并且互相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颞肌的显微解剖显示其有三条独立的血管神经束.结论:晚期面瘫眼、鼻和口三个部位畸形的动力矫正可选用颞肌独立的三条神经血管束与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一期完成.

    作者:齐向东;胡志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皮瓣手术致局部神经牵拉伤2例

    皮瓣转移或移植不但可以一期覆盖创面,还可以在治疗感染性创面、慢性骨髓炎等方面发挥作用.皮瓣转移或移植术,成为许多创伤骨科医生所应该掌握的一门不可或缺的技术.既往对皮瓣转移或移植术的并发症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皮瓣的成活率上,而对供区因手术操作引起的并发症却甚少注意.本文报道2个病例,以供同道参考,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作者:林立;谭雄进;闫英伟;金明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大鼠松果体细胞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了解体外培养条件下松果体细胞的形态、生长、增殖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无菌技术手术显微镜下剥离、收集乳鼠松果体,胰酶消化分离细胞,用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四唑盐比色测定细胞活性和增殖,Hortega染色及5-HT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松果体细胞及其功能状态.结果:体外培养可获得生长旺盛的松果体细胞,细胞的生长倍增时间为第9d,第10d达高峰.Hortega染色后松果体细胞呈黑色,5-HT免疫阳性细胞占培养细胞的决大部分.在生存期内,阳性细胞数量恒定,不因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改变.结论:体外培养可获得有增殖潜力的松果体细胞,细胞在体外功能活跃,其活性不因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作者:廖华;余磊;熊绍虎;徐达传;钟世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目的:完善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方法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5具新鲜胸腰段脊柱(T9~L5)标本随机选取10个椎体节段行椎体成形术,观察PMMA在椎体内分布并进行椎体压缩试验.临床选择4例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10个椎体节段均穿刺顺利;PMMA骨水泥在椎体内沿骨小梁分布至整个椎体,有1例出现椎体后静脉窦渗漏;椎体成形术后抗压强度由(2197±355)N增加至(4861+1109)N;临床治疗4例患者疗效好,未出现椎体外漏导致的并发症.结论:在C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安全、可靠;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樊仕才;江振华;朱青安;万黎;赵卫东;钟世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Chiari畸形的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hiari畸形的病理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结合术前MRI检查和术中探查研究128例Chiari畸形的解剖特点,并据此选择手术方式.对96例合并脊髓空洞患者及13例无脊髓空洞但硬膜束带明显者行颅后窝、C1、C2减压加硬膜成形术,19例无脊髓空洞但有临床症状并进行性加重者行单纯颅后窝、C1、C2减压.结果:128例中全部有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96例(75%),颅底凹陷53例(41%),寰枕融合36例(28%),硬膜束带109例(85%),横窦下移50例(39%),枕窦粗大21例(16%),蛛网膜下腔粘连80例(63%),小脑下后动脉下移60例(47%).手术总有效率92%.结论:Chiari畸形病变并不仅限于小脑扁桃体下疝,常合并寰枕区骨质、硬脑膜、蛛网膜、血管、脑室及脑池等结构的异常,手术时应详细了解病变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

    作者:刘小红;鲍修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国人咽部解剖结构测量及解剖关系指数

    咽腔解剖结构与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关系密切,研究文献早有报道[1~3],但见解不一.关于中国人咽部尸体解剖结构的测量,至今尚未见报道.作者根据人体各部解剖结构都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比例关系的设想,和国内外对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研究资料的基础上[4~5],设计了咽腔的测量项目及标准,对30具中国人正常咽部尸体解剖结构及咽腔测量,并做量化解剖比例关系(称之为解剖关系指数)计算,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彭玉成;谢允平;朱杭军;孙爱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冠状动脉右缘支与前降支交通1例

    左右冠状动脉吻合较多见,但右缘支与前降支之间的交通则少见.笔者在修洁一心肺型标本时,见其右缘支与前降支之间有一交通动脉,报道如下:

    作者:王兴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供研究进展

    90年代初,有几位国外学者重新研究了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发现围绕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对皮肤血供有重要作用,提出了神经皮瓣(neurocutaneous flap)的概念[1,2].近,Nakajima等[3]发现,四肢浅静脉也有一套营养血管系统,这套血管系统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系统相似.这样,在有浅静脉、皮神经或浅静脉与皮神经伴行的部位,都可切取相应的营养血管皮瓣.因此,单纯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概念已不足以反映皮瓣血供的实质,有必要提出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概念.

    作者:傅小宽;徐达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高位桡动脉及Ⅲ型肌皮神经变异1例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统计,高位桡动脉的出现率为6.15%,但大多起自肱动脉,起自腋动脉的高位桡动脉仅占1.09%.作者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发现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同时存在高位桡动脉及Ⅲ型肌皮神经两种变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鉴轶;刘晓静;尹东;吴玉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