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红;鲍修风
目的:建立人类寰椎枕骨化模型,进行生物力学测试,阐明寰椎枕骨化畸形对枕颈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新鲜人体枕颈部标本制作人类寰椎枕骨化实验模型,分别对标本和模型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确定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的运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标本比较,模型的枕寰关节各轴向的运动几近消失(P<0.001),大的运动参数是后伸运动范围,仅0.21°.寰枢关节屈曲运动的弹性区和运动范围分别从正常的11.71°和15.55°增加至16.63°和21.04°,相差显著(P<0.05),旋转运动的中性区和运动范围分别从正常的36.88°和48.24°增加至41.70°和52.24°,相差显著(P<0.05),屈曲运动的中性区、旋转运动的弹性区及后伸和侧曲运动各运动参数均相差不显著(P>0.05).结论:1.寰椎枕骨化畸形造成寰枕关节运动丧失,寰枢关节的负荷和旋转不稳定趋势增加,容易导致寰椎横韧带退变、松弛和寰枢关节不稳.2.建议对寰椎枕骨化畸形的患者密切观察,证实寰枢关节临床不稳,尽早手术融合.
作者:李青;贾连顺;陈雄生;钮心刚;丁祖泉;杨国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完善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方法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5具新鲜胸腰段脊柱(T9~L5)标本随机选取10个椎体节段行椎体成形术,观察PMMA在椎体内分布并进行椎体压缩试验.临床选择4例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10个椎体节段均穿刺顺利;PMMA骨水泥在椎体内沿骨小梁分布至整个椎体,有1例出现椎体后静脉窦渗漏;椎体成形术后抗压强度由(2197±355)N增加至(4861+1109)N;临床治疗4例患者疗效好,未出现椎体外漏导致的并发症.结论:在C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安全、可靠;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樊仕才;江振华;朱青安;万黎;赵卫东;钟世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斜坡区各结构的形态及相互间的毗邻关系,为斜坡区相关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①使用大脑切片机,对4个尸头标本切制0.5~1.0mm显微断层切片,对斜坡区及周围结构进行观测;②对30个颅底斜坡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果:斜坡区与脑桥、延髓腹侧及第Ⅴ~Ⅻ对脑神经关系密切,两侧毗邻破裂孔、颈内动脉、内耳门及颈静脉孔.斜坡长40.5 mm,可分为上、中、下斜坡三部.两破裂孔、两颈内动脉、两内耳门、两颈静脉孔间小间距分别为20.2、14.0、30.5和23.3 mm.结论:了解斜破区各结构的形态及相互间的毗邻关系,可提高该区相关手术时的安全度和成功率.
作者:丁自海;于春江;田德润;李云生;于春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28侧标本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解剖结构.结果:大脑外侧窝池蝶部位于蝶骨嵴后下方及额、颞叶之间,顶壁为后眶回下面的软膜,底壁为颞叶上面,后极为上下壁软膜的反折线.池内侧端宽大,57.%同颈动脉池间存在象片性的隔膜.池内静脉变异较大,大脑中浅静脉多行走于池的前上部,大脑中深静脉行于M1段后下面或穿行于池中.池内纤维小梁少者仅10余条,多者纵横交错达30~50条.35.7%池的上、下壁在M1段中1/3前方,通过短而密的纤维片膜相粘合.结论:经翼点入路手术中,切开大脑外侧窝池前壁时,不易伤及M1段主干.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列脉约1/4有蛛网膜鞘包裹,勿当作蛛网膜切断,可以其饱满的管状鞘膜索样鉴别.分开大脑外侧窝池蝶部上、下壁时,小区域粘合处宜沿切线方向锐性切开.大脑外侧窝池与颈动脉池间的隔膜不是池内侧端的可靠标志.
作者:王守森;章翔;张发惠;王如密;郑和平;谢汉国;张锡增;荆俊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手部指屈肌腱功能为重要的A2滑车的解剖学及其所在区域(Ⅱc亚区)内肌腱的滑动.方法:本研究采用10只成人尸体手共40个手指,观察A2滑车的位置,并测定其长度、管径的垂直高度和横径;测定指深、浅屈肌腱由Ⅱb亚区向A2滑车区域以及A2滑车向Ⅱd亚区的滑动幅度.切开10个中指测定A2滑车近侧半或远侧半时手指屈曲度总和.结果:A2滑车位于的节指骨中部和近侧A2滑车长度为近节指骨长度的2/3.A2滑车的中部口径是为细小,在手指完全屈曲时,几乎整个长度的Ⅱc亚区内指深屈腱滑动至Ⅱd亚区,切开A2滑车近侧或远侧半对手指屈曲功能影响很小.结论:A2滑车的解剖学位置和形态特殊,A2滑车中远部份为细缩,部分切开A2滑车对肌腱功能影响不明显.本研究还提示Ⅱd亚区鞘管对Ⅱc亚区内肌腱功能有很大影响.
作者:汤锦波;侍德;谢仁国;崔志明;徐燕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为切取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的髂骨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6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的走行、分支和分布.结果:臀中肌支入肌点距髂前上棘平面下方约5 cm,入肌后臀中肌支主干与纵轴呈35°~40°夹角行向髂骨后上方,沿途分出诸升支以第一升支为优势支.结论:设计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髂骨瓣的改良术式,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和骨瓣血供丰富等特点.
作者:陈振光;张发惠;徐达传;谭金海;郑和平;陶圣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在左侧盆腔股凹的后方,相当闭膜管内口处发现闭孔疝疝囊颈,边缘轻度隆起(附图).此疝囊颈(大小为0.8 cm×0.9 cm)连接疝囊,斜向前下方,伸入闭膜管,在卵圆窝深部达耻骨肌深面.闭膜管长约3 cm,管径0.8 cm.此管上外界为耻骨上支闭孔沟,下内界为坚韧的闭孔膜上缘.闭孔神经和血管通过闭膜官时紧接疝囊,由后外侧行向前内侧,出骨盆达股部.疝囊中无肠袢,推测为生前嵌入的肠袢已自行回纳.
作者:姚友生;任国良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报道尺骨头进针固定尺骨骨折的解剖基础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观察7具14侧成人上肢标本,测量尺骨茎突的长度.以尺侧腕伸肌腱沟内缘2 mm尺骨茎突远端以上15 mm处为进针点,测量该点到尺神经手背支的距离、该点在前后两侧到尺骨头环状关节面的距离.以该点进针模拟手术并试用于临床.结果:①尺骨茎突长为(6.0±1.2) mm;②进针点与尺神经手背支距离为(14.1±3.8)mm;③进针点在前后两侧到尺骨头环状关节面的距离分别为(16.7±0.7) mm、(16.6±1.1) mm,配对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P>0.05);④术后随访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自尺骨头背侧进针能避免传统的从尺骨鹰嘴进针的并发症,且钢针尾部不影响前臂的旋转运动和腕关节活动.
作者:李厂杰;庄炜华;曾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左侧颈袢缺如(附图),现报道如下:该例左侧舌下神经经舌下神经管出颅后伴颈部血管、副神经、迷走神经下行,在第2颈椎横突末端下方0.4 cm处发出第1交通支行向下外,于第2颈椎横突末端下方1.8 cm处与迷走神经相连,此交通支起始处横径1.4 mm,长1.4 cm.舌下神经在发出第1交通支下方0.6 cm处发出舌下神经降支,此分支起始处横径1.2 mm,长6.9 cm,经颈内、外动脉的外前方行向下前,抵止胸骨甲状肌上部,支配肩胛舌骨肌上腹、胸骨甲状肌上部和胸骨舌骨肌.
作者:安月勇;曲永松;韩文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为进一步确认隆鼻术假体植入的佳层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0例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和5例新鲜成人头部标本逐层解剖的基础上,2例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制作鼻部矢状面和横断面标本,从矢状断面和横断面观察鼻背的解剖层次特点.结果:⑴在鼻背筋膜下存在一薄的疏松结缔组织层,与骨膜之间为一潜在间隙.⑵鼻背分为软骨部和骨性部.软骨部主要由2块鼻外侧软骨组成,向上与鼻骨相连.骨性部由2块鼻骨、额骨鼻突和上颌骨鼻突共同构成.在鼻背骨与骨之间,软骨与软骨之间,骨与软骨之间均为缝隙连接,其表面的骨膜较薄并伸入到缝隙连接中,因此鼻背的骨膜(软骨膜)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而不是完整的一块.结论:假体理想的植入层次是鼻背筋膜下疏松组织层与骨膜之间(植入在骨膜的表面),而在鼻根部可少许植入在额骨鼻突的骨膜下.
作者:陈兵;徐达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为涉及下腔静脉肾静脉以下段的手术提供该段下腔静脉及属支的解剖学数据.方法:对42例成人尸体标本下腔静脉的肾静脉以下段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该段下腔静脉长(13.03±1.76)cm,宽(2.34±0.33)cm.静脉属支为(8.74±2.02)支,其中前壁有66.3%,上段有66.3%.右睾丸(卵巢)静脉83.3%开口于前壁,距左肾静脉开口上缘平面(3.56±0.85)cm.未见有腰升静脉,28.6%例数的腰静脉与奇静脉或半奇静脉相连.腰静脉不成对且与腰动脉数目不相等,有63.8%的腰动脉有腰静脉伴行.结论:下腔静脉肾静脉以下段的属支多而复杂,手术时应特别注意该段下腔静脉的上段及后壁.右睾丸(卵巢)静脉位置较稳定,可作为临床标志.传统概念的腰升静脉并不存在,有关腰静脉的传统描述与实际出入较大.
作者:郭学利;赵渝;时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在参加2002年全国显微外科应用解剖学习班解剖时,发现1例(双侧)尺动脉腕上皮支由骨间前动脉发出,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德洪;邢进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测下颌骨内侧面副孔的数量与分布,探讨其与肿瘤浸润的关系.方法:将74块下颌骨内侧面分为2区6部,在10~20倍显微镜下观察各区、部的副孔数量及分布规律.结果:副孔数量在不同的标本上相差很大,平均为(78.7±34.4)个.上区的副孔数比下区的少,在上区,下颌切迹部副孔数量多,其次为髁突部和冠突部;在下区,中部副孔数量多,其次为上部和下部.在下颌孔的内侧面副孔的出现率高(99.3%),其次为两侧的颏结节(72.8%)、颏结节上方的正中孔(68.9%)及二腹肌窝(66.2%).结论:副孔为肿瘤由骨皮质表面进入网状骨质提供了直接通路,在下颌孔的内侧面及沿下颌管出现的副孔使这个区域易受肿瘤播散的侵及.
作者:李学雷;张建斌;刘学敏;李德明;李和平;杨永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与海绵窦相关的脑神经走行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关系,为经该区的直接显微手术提供依据.方法:用3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海绵窦内脑神经(CN)及周围结构直接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经海绵窦的脑神经在后面大多在外侧壁,较易分辨,Parkinson切口前限可从动眼神经入口平面延长到前床突(ACP)尖平面.脑神经向前则行走于ACP下缘,经床突间隙(CS)入路磨除ACP时极易损伤,其中以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距离近,在ACP根部,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均紧贴ACP根部底层硬膜入眶,距离分别只有(0.64±0.22)mm (0.26~1.08 mm)和(0.55±0.06)mm (0.16~0.96 mm).结论:为途经海绵窦外侧壁手术入路和经CS手术磨除ACP时避免损伤脑神经提供了显微解剖学资料.
作者:尹嘉;曹瑞华;丁学华;廖建春;张光霁;楼美清;骆纯;卢亦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统计,高位桡动脉的出现率为6.15%,但大多起自肱动脉,起自腋动脉的高位桡动脉仅占1.09%.作者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发现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同时存在高位桡动脉及Ⅲ型肌皮神经两种变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鉴轶;刘晓静;尹东;吴玉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为探讨Legg-Perthes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巨微解剖、血管透明、组织切片、造影、扫描电镜等方法对45例胎儿、新生儿及儿童的股骨头颈骨内、外静脉回流途径、骨内微血管构筑特点进行观察.结果:(1)髋关节骨外静脉包括:旋股内、外侧静脉,闭孔静脉,臀上、下静脉,颈后静脉,髂腰静脉,股骨头韧带静脉,颈升静脉;骨内静脉包括:前、后、上、下骺静脉,内骺静脉,前、后、上、下干骺静脉.关节囊内存在丰富的滑膜下静脉网,髋关节周围形成两个彼此有吻合的环状结构.(2)一条微动脉一般有两条微静脉伴行,微静脉间有丰富的横行吻合支,在微动脉移行为毛细血管的部位,常可见到环形缩窄.结论:(1)Legg-Perthes病与股骨头、颈静脉回流障碍密切相关.(2)根据股骨头、颈骨内外静脉回流特点,Legg-Perthes病可以设计骨内、外双重介入治疗,骨内、囊内静脉搭桥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案.
作者:刘永轶;胡俊清;钟震亚;陈克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皮瓣转移或移植不但可以一期覆盖创面,还可以在治疗感染性创面、慢性骨髓炎等方面发挥作用.皮瓣转移或移植术,成为许多创伤骨科医生所应该掌握的一门不可或缺的技术.既往对皮瓣转移或移植术的并发症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皮瓣的成活率上,而对供区因手术操作引起的并发症却甚少注意.本文报道2个病例,以供同道参考,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作者:林立;谭雄进;闫英伟;金明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体外培养条件下松果体细胞的形态、生长、增殖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无菌技术手术显微镜下剥离、收集乳鼠松果体,胰酶消化分离细胞,用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四唑盐比色测定细胞活性和增殖,Hortega染色及5-HT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松果体细胞及其功能状态.结果:体外培养可获得生长旺盛的松果体细胞,细胞的生长倍增时间为第9d,第10d达高峰.Hortega染色后松果体细胞呈黑色,5-HT免疫阳性细胞占培养细胞的决大部分.在生存期内,阳性细胞数量恒定,不因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改变.结论:体外培养可获得有增殖潜力的松果体细胞,细胞在体外功能活跃,其活性不因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作者:廖华;余磊;熊绍虎;徐达传;钟世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为第2跖骨底移植重建外踝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骨骼标本上,对第2跖骨底及外踝进行形态学测量,术中观察第2跖骨底的主要血供来源.结果:第2跖骨底、外踝形态比较,横径:第2跖骨底为(1.5±0.2)cm,外踝为(1.9±0.3)cm,跖骨体为(0.9±0.1)cm,腓骨下段为(1.1±0.1)cm.长度:第2跖骨底为(2.3±0.2)cm,外踝为(3.4±0.3 )cm.矢状径:第2跖骨底为(2.1±0.2)cm,外踝为(2.7±0.3)cm.结论:第2跖骨底与外踝形态相似,设计带足背血管的第2跖骨底转位修复外踝具有可行性,临床已应用6例,效果满意.
作者:俞立新;高建明;吴水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咽腔解剖结构与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关系密切,研究文献早有报道[1~3],但见解不一.关于中国人咽部尸体解剖结构的测量,至今尚未见报道.作者根据人体各部解剖结构都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比例关系的设想,和国内外对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研究资料的基础上[4~5],设计了咽腔的测量项目及标准,对30具中国人正常咽部尸体解剖结构及咽腔测量,并做量化解剖比例关系(称之为解剖关系指数)计算,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彭玉成;谢允平;朱杭军;孙爱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