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连蕊
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使手术病人除了承受疼痛刺激外,还有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障碍可导致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变化而影响手术效果,手术室护士若能给予病人适当的心理护理,使病人解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对手术的成功和术后护理更为有益.
作者:袁红霞;袁丽薇;莫光燕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产科DIC的发病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01年5月~2007年4月20例产科DIC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DIC的发病诱因依次为重度子痫前期、羊水栓塞、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子宫破裂.结论:加强孕产期保健、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能导致DIC的原发病,是预防产科DIC发生的重要环节,补充凝血因子、适时果断切除子宫是抢救产科DIC成功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远流;罗正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IFMA法是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测定的简称,是继免疫吸附试验和放射免疫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免疫酶技术.它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将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金属铕标记抗体作用相结合,再加入增强液将复合物标志记抗体上的Eu3+解离到溶液中,并与增强液中有效成份形成高荧光强度的螯合物,其荧光强度与溶液中的待测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作者:陈雪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甲状腺疾病手术治疗中,快速冰冻切片的病理诊断是外科医生决定手术方式的主要依据,为提高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正确率,我们对286例甲状腺疾病手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延迟诊断和误诊原因,以便进一步提高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甲状腺病的正确率.现将我院1998~2005年286例甲状腺病变快速切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时景文;庞霞 刊期: 2007年第15期
观察总结临床应用纳洛酮在急症抢救中的作用.且毒副作用小,安全性较好,是临床急救中值得推广的药物.
作者:邓慧敏;包飞建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心绞痛(AP)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4例成功实施PCI的AP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指标,包括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率(WMSD).结果:自术后3个月LVEF、FS明显改善(P<0.01),而A、E、A/E及WMSD好转出现在术后6个月.结论:PCI可在近期内改善AP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而左室舒张功能的改善是个较缓慢的过程.
作者:闫培全;王淑芹;任末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早产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早产约占分娩总数的5%~15%,约80%的新生儿死亡与早产有关,且在存活的早产儿中10%~30%留有后遗症,因此要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早产发病率,重要的措施之一是防止早产和延长妊娠期.寻找安全、有效的子宫收缩抑制剂,一直是众多临床医学家和产科医生多年来十分关注的问题.β2受体激动药是目前有效的子宫收缩抑制剂,利托君在治疗早产的过程中,可有效的抑制宫缩延长孕期.为探讨利托君与硫酸镁治疗早产的临床疗效,我院将200名先兆早产孕妇随机分成利托君组100例,硫酸镁组100例.结果:利托君控制子宫收缩和延长孕周的效果明显好于硫酸镁,且显效时间短.
作者:李银珠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评价50mg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在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防治冠脉血栓的效果.方法:120例PTCA+冠脉植入支架术患者,服用氯吡格雷50mg按服用国产和进口药随机双盲分为两组,随访1年,观察防治急性和亚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出血等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总疗效相同,并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同.结论:国产和进口50mg氯吡格雷均能有效的防治PTCA+冠脉植入支架术后1年内急性和亚急性冠脉血栓形成,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同,疗效相似.
作者:李纲;李玉东;牛桂林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急性脑血管病系脑部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病引收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本病发生于中老年,尤其是高血压病患者,其发病特点为起病急骤,短时间内脑损害症状达到高峰,临床治疗棘手,死亡率、病残率均较高,我们自2004~2006年采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脑血管病78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仲良 刊期: 2007年第15期
血液一直被视为活力与健康之源,输血更是现代医学治病救命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科学技术还不能制造出人造血液的今天,临床用血只能来自健康的人体.
作者:段付莲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发生急性肾衰竭(ARF)的病因、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3年12月~2005年12月期间所有住院的老年ARF患者共37例的临床资料,并做分析.结果:老年ARF主要病因为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肾后梗阻及药物性因素等,且血液净化治疗可显著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结论:老年患者ARF发病率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且易发生MODS,治疗难度大,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可及早应用血液净化方法,改善预后.
作者:肖爱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对自我健康的期望值大大提高.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人性化的护理,适应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已从原来的被动服务转变为全方位优质的主动服务,随着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分配制度不断深化,使每一位护士充分认识到懒惰、麻木、冷漠、推诿、不求上进的工作态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护理工作的需要.2002年1月,我院门诊输液室护理工作实行量化考核,通过5年的实践,使我科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思想意识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玉珍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由于观念的陈旧及经济利益的驱动,静脉输液已出现过滥现象.特别是在我门基层医院,凡住院病人几乎给予静脉输液,随着静脉输液的增多,一些不可避免的输液所致的静脉炎也相应增加.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对其进行治疗更快速有效?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作者:陈和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通过对我科2005年和2006年返修护理文件书写缺陷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示护理文件书写质量的提高,不仅要统一认识,规范书写,注重护士的整体专业素质培养,更注重护理质量的管理过程.
作者:李彩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心房纤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流行病学显示,心房纤颤的发生率在普通人群为0.4%,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是心房纤颤的主要原因,而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诊断基础疾病是冠心病还是风心病所致的心房纤颤在基层医院仍比较困难.为探讨冠心病和风心病中发生心房纤颤患者心电图特征,对36例患者心电图进行了分析对照,现分析如下:
作者:贾建波;张玉忠;江红政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应用综合性行为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促进康复.方法:将收治的146例脑梗死、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70例)和对照组(76例).对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配合健康教育.进行行为干预,观察两组的遵医行为.结果:干预组主动配合率为6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P<0.01).结论:对住院患者经常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是改善遵医行为,提高遵医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黄素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180例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者采用B超监测,必要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协助诊断.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决定药物或手术干预.结果:155例B超阳性结果者行清宫术均见残留组织,B超结果与宫内清出物符合率为100%;25例B超阴性结果者给予药物干预,其中20例血止,5例药物干预失败,经清宫术证实少量残留物,B超结果符合率80%.结论:B超检查在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的诊断上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冠朝;苗凤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程度,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手术治疗的78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的病人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比较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效果.手术时机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保守治疗的疗效与术后近期远期有很大差别,伤后12个月以内手术近期和远期脊髓功能恢复都较满意,伤后12月以上近期恢复较明显,但远期可出现脊髓功能倒退现象.结论: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效果.手术时机对脊髓功能恢复有重要影响,迟不应超过伤后12个月.
作者:李晓光;赵栓柱;桑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对7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三大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认为及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特别是严重的心律失常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本文强调了护士必须熟练掌握三大并发症发生的规律、特点,及早发现,及早诊断,为医疗提供充分的治疗依据和时机.同时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如适当休息、合理饮食、注意通便、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张艳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老年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减)并不少见,其患病率一般为老年人口的0.5%~3.8%,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2004~2006年就诊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探讨误漏诊原因及治疗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作者:张桂云 刊期: 200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