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
目的:探讨灰色生成综合集成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与评价的应用,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评价方法提供实证分析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整群抽样方法,对深圳市罗湖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测评,并采用灰色生成综合集成法对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评价.结果:用灰色生成综合集成法和加权评分方法对同一测评对象进行测评,其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灰色生成综合集成法实用,计算方法简单,结果可靠,可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排序,有利于从基本上把握一个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的分布水平.
作者:陈旭嘉;罗利清;杨洁;庄芹;李晓惠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和继发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脑等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重症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而危及生命.
作者:杨娥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我院2003年7月~2006年11月包皮环切术后切口感染者共31名,感染切口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后取得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作者:张际青;刘家辉;苟举民;黄明亮;卲广仁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解热镇痛药种类较多,临床上应用广泛.现将常用的的解热镇痛药和应用原则浅谈如下:1 常用的的解热镇痛药1.1 阿司匹林:解热镇痛作用较强,对慢性疼痛效果较好.抗炎和抗风湿作用也较强,小剂量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作者:谭红玉 刊期: 2007年第14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慢性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影响着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作者:邢照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文章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思考,探索如何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来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论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必然性,阐明了其在教育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从而说明了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和在教学中的现实意义以及功能作用,透视出计算机多媒体手段教学的灵活性、直观性、仿真性、高容量性,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使我们看到了教育教学光明的前景.
作者:梁世军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滴虫性阴道炎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女性生殖道炎症,为常见阴道炎.我们用消糜栓外用治疗了50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并与甲硝唑片作为对照治疗的50例患者进行了疗效对比,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戴秀华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PSD)与患者年龄、性别、卒中类型、卒中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91例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完成一般情况、病史、神经病学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等资料的收集,进行神经心理学检查,对其中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91例患者中,28例发生抑郁,发生率为30.7%,其中轻度抑郁17例(18.7%),中度抑郁8例(8.8%),重度抑郁3例(3.3%).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53例,发生抑郁22例(41.5%),60岁以下者38人,发生抑郁6例(15.8%);男性患者63例,发生抑郁14例(22.2%),女性患者28例,发生抑郁14例(50%);轻型脑卒中患者28例,发生抑郁4例(14.3%),中型脑卒中患者40例,发生抑郁14例(35%),重型脑卒中患者23例,发生抑郁10例(43.5%);左侧大脑半球病变48例,发生抑郁15例(31.3%),右侧大脑半球病变43例,发生抑郁13例(30.2%);缺血性卒中患者58例发生抑郁18例(31%),出血性卒中25例,发生抑郁8例(32%),混合性卒中8例,发生抑郁2例(25%).分析表明,脑卒中后抑郁与年龄、性别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而与卒中部位及类型无关.讨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较高,与年龄、性别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尽早发现PSD并对症治疗对卒中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崇强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糖尿病控制不良所产生的一种需要急诊治疗的情况.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以至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作者:郭晓杰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近年来,小儿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我们对128例过敏性疾病患儿的血清IgE抗体含量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雪野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哮喘病人的用药状况.方法:调查24例哮喘初诊病人非急性发作期的治疗现状,执行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及自我管理等情况.结果:79%的病人有缓解药,58%有控制药,吸入给药的病人只有8例,其中只有5例使用方法正确,54%的病人用药依从性差,58%的病人不能正确区分控制药与缓解药,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5例病人中只有3例剂量正确,无1例病人记录哮喘日记与使用峰流速仪,7例病人对药物不良反应一无所知.结论:哮喘病人的用药和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加强交流,提高病人用药的依从性,多方宣传可提高哮喘的防治水平.
作者:龚省城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了解永州市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及苯丙酮尿症(PKU)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促甲状腺素(TSH)浓度,使用定量酶法测定苯丙氨酸(Phe)的浓度.结果:永州市部分地区15831例新生儿,初筛查出TSH>10μIU/ml 720例,确诊CH 10例,发病率为1/1584,高TSH血症4例;PKU未检出.结论: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数量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覆盖率是影响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发病率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只有扩大筛查范围,提高筛查率才能正确地反映全市的实际水平.
作者:唐爱宝;唐德国;许勇忠;陈轩;莫顺桂;谢慧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比较紫韵与米非司酮用于抗早孕的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05年12月期间接受药物流产患者120例中随机分两组:米非司酮组70例;复方米非司酮组50例,两组药物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均相同.结果:米非司酮组:70例中完全流产63例,流产率90%;复方米非司酮组:50例中完全流产50例,流产率100%.结论:复方米非司酮组在药物流产方面明显优于米非司酮组.
作者:祝新武 刊期: 2007年第14期
1 脑出血的原因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称为脑出血,又叫脑溢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脑出血的常见原因是高血压,有资料表明80%以上的脑出血病人有高血压病史,由于长期的高血压,脑内小动脉形成粟粒样大小的瘤体破裂而发生脑出血,长期有高血压还可使脑小动脉内膜变损,脂质沉积透明样变,管壁脆性增强,更易破裂出血,此外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也是出血的常见原因,凡是能使血压骤然升高的因素,如情绪激动、剧烈活动,饮酒过度,大便用力等都是脑出血的诱发因素.
作者:崔金虹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血小板功能异常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是脑梗死促发因素之一,也是造成脑梗死后缺血性损害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检测了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等参数并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洪珍;郝桂敏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恢复期收缩压异常升高对诊断冠心病价值的意义.方法:对96例运动试验阳性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运动后收缩压有无异常升高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以运动试验后(恢复期)6min内,收缩压后期比前期升高≥10mmHg(1mmHg=0.133kPa)为收缩压异常升高,以其为阳性判断标准.结果:运动后收缩压异常升高对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单纯ST段压低标准.两指标(收缩压异常升高和ST段压低)联用可显著提高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阳性率.结论:运动试验恢复期收缩压异常升高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植爱容;张小云;陈长安 刊期: 2007年第14期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40岁以下的青年人脑卒中患者已不少见.我们对58例青年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桂敏;孙洪珍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评价微创治疗掌跖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氟尿嘧啶皮损内注射疗法,液氮冷冻疗法,联合疗法治疗掌跖疣.结果:注射疗法,冷冻疗法,联合疗法痊愈率分别为63.2%、57.9%,88.9%.结论:联合疗法优于皮损内注射疗法,液氮冷冻疗法.
作者:胥兴文;邓勇;蒋亚辉;万焰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加强护理大专生临床实习效果,培养适应新模式的护理人才.方法:将2004级、2005级进院实习护理大专生216名分为对照组101名,实验组115名;对照组按常规进行临床实习,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职业素质强化训练.结果:实验组的责任与事业心、操作技巧、沟通技巧、书写能力、卫生宣教能力、仪容仪表、协作能力及尊敬师长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改革临床实习内容与方法,加强职业素质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作者:殷凤兰;狄利霞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运用瓜萎薤白桂枝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48例.结果:显效60例,有效7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0.2%.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由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痹阻胸阳所致.治疗时心绞痛发作期以宣痹通阳,活血祛瘀为主;缓解期以补气养阴通阳为主,佐以活血祛瘀.
作者:杨立志;冯德印 刊期: 200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