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来氟米特对IgA-肾病肾小球电荷屏障损伤的干预

徐炳侠;李明红;武文斌

关键词:
摘要:IgA-肾病是当今世界上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2],以往认为预后良好,现已明确该病病理变化差异很大,呈进展性,终15%~40%的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2],严重影响着广大患者的生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此我们将48例肾活检病理确诊的IgA-肾病患者分为来氟米特治疗与对照两组应用清除法检测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电荷屏障(GCB),以期了解来氟米特对IgA-肾病GCB损伤的干预情况.
中国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烧伤致一过性Niagara瀑布样T波的意义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7岁.因面部、躯干及双上肢烧伤4h入院.伤后无昏迷、呕吐、无胸闷、憋气.面部、躯干及双上肢烧伤8%(Ⅲ度1%)感伤处疼痛剧烈.既往高血压10年,糖尿病3年.体检:血压170/110mmHg,神志清,心率68次/min,心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钟舒;邢磊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实现中药现代化应从何方入手

    中药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理论、方法、手段、开发研究中药,使中药产品具有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与国际天然药物接轨.为此必须注意把好中药材质量关,并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改革剂型,提高产品质量来开发国际市场适销对路产品.

    作者:张春华;郑海燕;任英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羊水栓塞的早期诊断及处理体会(附6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6例羊水栓塞的早期诊断及处理体会,旨在提高认识.方法:对1996~2006年间我院6例羊水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有明显的诱因存在,其中4例有前驱症状,2例则表现为产后大出血、出血不凝及休克,依据发病诱因及典型的临床症状早期作出诊断.在积极纠正缺氧、解除肺动脉高压、抗休克的同时,及早应用较大剂量皮质激素及合理、适量应用肝素是抢救羊水栓塞的重要环节.发生在产时者及时结束分娩,对不可控制的凝血功能障碍大出血者快速切除子宫.结论:羊水栓塞发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早诊断、早处理、早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吴小敏;林卡妮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产妇的饮食护理

    产妇的饮食与产妇的康复、婴儿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但在临床中产妇的饮食问题常被忽视,给产妇的康复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笔者于2005年5月~2006年6月对100例产妇进行饮食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徐博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成分输血的护理

    成分输血的护理操作要求与静脉输注全血基本相同,但根据其成分不同,护理要求与注意事项也略有不同,现将临床常用的成分输血的护理探讨如下:

    作者:张玉梅;张玉萍;崔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联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症状持续且对各种治疗反映较差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重点放在重新估价原有心脏病的诊断、深入分析改变了心脏生理机制、明确有无使心力衰竭持续的心外因素和分析,既往治疗的经验和教训,然后作出处理.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联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研究如下:

    作者:刘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肺癌患者化疗期间的护理体会

    多数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已基本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对于一些根治无望的晚期肺癌患者,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化疗药物治疗是当今主要手段之一.

    作者:张旭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椎动脉形态异常对老年人椎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响

    椎动脉供血不足是老年人常见病,随着年龄增长,颈椎发生退行性变而增生,压迫椎动脉;椎动脉出现动脉硬化,内径变细,从而引起眩晕、恶心、呕吐等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椎动脉超声作为一种客观、简便的检查手段,可以直接观察椎动脉的基本形态,对本能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我们用该设备研究椎动脉形态异常,对老年人椎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响.

    作者:孙锦丽;张艳;陈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临床护理记录缺陷分析与管理对策

    临床护理记录是医疗病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病人客观症状的观察、治疗、护理的原始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应的重要文件.为切实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通过对护理记录写作质量的检查,分析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探讨管理对策.提出: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从多方面教育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护理记录在医疗纠纷举证、证明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医疗护理行为,提高护理人员写作的能力及对护理记录的准确性、及时性、客观性、真实性的主动负责精神和自觉维护意识.

    作者:渠敬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甲氰咪胍预防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1.1 脑出血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专题会议所修订的标准,且均经头颅CT检查所证实,其出血量依多田计算公式估计在40ml以上.预防组60例,对照组50例.所有病例均排除了原发性消化道溃疡出血及未用甲氰咪呱前已发生胃出血者.男64例,女46例,年龄42~82岁,平均年龄62岁.

    作者:齐秀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胰腺癌的外科治疗102例报告

    目的:总结胰腺癌根治性手术的经验体会.方法:对1993~2005年间行胰腺癌根治性手术的102例患者的早期诊断方法、手术情况、手术切除率、5年生存率及手术死亡率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加有价值的化验室及影象检查,实现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手术以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为主.手术切除率为30.4%,5年生存率为10.78%,手术死亡率为10.96%.结论: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率,建立胰腺专业组,掌握高超的手术技能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合理选择术式,进行规范的手术操作,科学的术后管理,防治并发症发生,能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杨晓龙;尹铁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104例布鲁氏菌病调查报告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染疫的家畜,由于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疫区范围也不断扩大,为掌握疫情动态,了解流行特点,我们用40d时间对104例病例进行调查走访,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刘春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2006年哈尔滨市8~12岁碘缺乏病监测结果分析

    为了解哈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防治工作现状,根据《全国第五次碘缺乏病监测实施方案》的统一要求,哈市于2005年4~6月开展了碘缺乏病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辉;马莉莉;吕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自拟通阳复脉汤治疗室性早搏32例

    室性早搏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多种心脏病,危害较大,可危及生命,中医论述室性早搏多为脉结或代,本人运用中药治疗该病,效果满意.

    作者:曲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子宫动脉缝扎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13例疗效观察

    目的:应用子宫动脉缝扎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意义.方法:回顾2004年6月~2∞6年6月份,应用子宫动脉缝扎术治疗剖宫产产术中大出血13例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子宫动脉缝扎术控制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无1例产妇死亡及子宫切除.结论:子宫动脉缝扎术是控制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应急处理方法,常规处理无效时,尽快用此方法.

    作者:孙桂臻;张丰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社区护理干预对腹膜透析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腹膜透析(CAPD)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出院后的60例患者按出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实验组进行了社区护理干预,对照组未施加影响.比较两组出院6个月时的遵医率及相关并发症.结果:6个月后实验组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透析相关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在帮助患者提高遵医率,降低透析相关并发症方面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晓琴;蔡国梅;秦玉霞;郝爱霞;张洪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双管置换疗法治疗急性脑室出血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室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脑血肿穿刺引流或单侧侧脑室穿刺引流(对照组29例)和双侧侧脑室置管引流或侧脑室及脑血肿穿刺引流结合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组31例)等方法,对60例急性脑室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4.2%,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4.8%,(P<0.05),并且其血肿清除时间(6d)也明显短于对照组(8d).结论:双管置换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脑室出血的方法.

    作者:王志艺;劳国权;陈宫彪;林松;殷汉贤;刘付群秀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

    目的:观察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采取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20例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随访9~18个月.结果:术后植片存活良好,无排斥反应和其他并发症.随访期间20只眼复发1例,手术成功率为95%.结论:采取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和羊膜移植治疗可以为受损的角膜缘提供健康的干细胞,可以有效的维持角膜和结膜之间的屏障,防止结膜上皮的长入和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

    作者:胡水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用药时间、饮食对药物疗效影响的探讨

    药品的服用方法是一个和药品副作用同样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如果时间不正确与饮食的搭配不合理.不仅不利于药效的发挥,甚至疗效降低,毒性增加.因此,临床用药应掌握和应用时辰药理学知识,且避免药物与食物间的不良影响,提供佳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陈瑜;陈丽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180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的护理体会

    2001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在为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的患者护理过程中,加强气道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郭庆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国保健杂志

中国保健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