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瑞;陈瑜
目的:对临床一次性输液器穿刺针头进行改进,防止针头脱落。方法对一次性输液器进行改进,在输液器的穿刺针头内壁处增加一活动弹片,弹片中下端有一活动按钮,弹片上端连接一球状端头。输液时,按住活动按钮后球状端头回缩至穿刺针头内,将穿刺针头完全刺入输液袋橡胶塞内,松开活动按钮后球状端头自动弹出固定穿刺针头,使其不易滑出。输液结束后再次按住活动按钮,球状端头回缩至针头内,然后穿刺针头即可顺利拔出。结果改进后的输液器适用于所有输液人群,特别是婴幼儿及昏迷患者。结论改进后的一次性输液器操作简单,能够有效防止输液过程中输液器的脱落,有利于减轻护士的工作量,保障患者输液时的安全。
作者:刘灿红;陈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总结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并发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经验。做好心理护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由于患儿化疗后骨髓受抑制,免疫功能低下,注意预防感染,做好保护性隔离,加强病房环境管理;重视口腔护理,严密监测患儿口腔溃疡进展及消退情况;重视饮食护理,保证足够营养供给;加强腮腺肿痛护理,采用局部冷敷,剥掉仙人掌外皮和小刺,捣烂外敷患处;监测体温,发热时以物理及药物降温为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本组6例患儿经精心治疗及护理,腮腺肿痛消退,流行性腮腺炎治愈出院,住院时间为8~14 d。
作者:李小红;李凤;赵仕勇;吴佳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认知功能现状,同时分析其人口学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人员实施有效的、有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基础。方法便利抽取2012年1月—2014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睡眠治疗室的299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人口学资料问卷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调查患者一般情况及认知功能情况。结果299例患者男性占84.6%,患者年龄(46.88±12.74)岁;59.9%的患者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总分(25.70±2.09)分。其中42.8%的患者认知功能异常,各维度平均得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4.06±0.90)分,命名(2.65±0.56)分,注意力(5.19±0.42)分,语言(2.54±0.49)分,延迟回忆(3.94±0.99)分,抽象思维(1.71±0.48)分,定向力(5.50±0.8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烟状况、失眠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对认知功能变异的解释度R2为10.5%。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认知功能异常发生率较高,人口学资料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认知功能的总体解释变异度较低,建议今后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扩大影响因素的范围,进一步深入开展可干预因素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尤丽丽;郭爱敏;赵艳伟;伍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生物制剂托珠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但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笔者选取11例使用托珠单抗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在观察药物疗效的同时,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护理。包括建立生物制剂注射室,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预防输液反应;密切观察中性粒细胞及有无相关感染症状,预防感染发生;注意保护肝功能,减少肝功能损害。本组患者治疗中出现1例输液反应,4例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肝功能异常,1例呼吸道感染,经干预治疗和及时有效护理,患者症状消失,临床指标在短期内恢复正常。
作者:刘雪梅;王江滨;庄建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微信健康教育在骨质疏松患者随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5月—2013年5月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16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在专科护士及医师的指导下实施基本相同内容的健康教育6个月,其中观察组采用微信随访,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机随访;两组患者均在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骨质疏松认知水平的评价及比较;并且在健康教育6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健康教育6个月后骨质疏松认知水平分别为(18.30±2.81)分、(16.36±2.58)分,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观察组患者的骨质疏松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在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按时服药、合理饮食、适度锻炼、戒烟戒酒及按时复诊的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信健康教育可以更有效地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认知水平和依从性,并且目前微信已得到了普遍应用,其推广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作者:李若和;周建丽;许兵;顾叶春;计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急性白血病患儿维持治疗期的应用经验。方法对64例急性白血病维持治疗期患儿,建立信息档案,为其提供电话随访、延伸护理,提高患儿遵医嘱医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本组59例患儿目前均能按照维持治疗期方案,定时服药、定期复查,接受随访,有5例病例失访。活动参与率:电话随访及家长见面会参与率分别是92%、88%;每月座谈会和面对面活动,患儿及其家长的参与率分别是62%、68%;QQ 在线解答参与率95%。结论延续护理有助于急性白血病患儿维持治疗期的遵医嘱行为,电话随访、家长见面会、QQ 在线解答是受欢迎的方式。
作者:张萍;李娟;周望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爱肤超薄敷料预防阿昔洛韦致静脉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静脉滴注阿昔洛韦的住院患者76例,按门诊就诊时的登记号奇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在静脉穿刺处透明敷料上方沿血管走向外敷多爱肤超薄敷料,对照组在静脉穿刺处透明敷料上方沿血管走向外敷50%硫酸镁。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严重程度及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程度低于对照组(Z=2.550,P=0.017);观察组发生静脉炎12例,对照组发生静脉炎24例,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爱肤超薄敷料对静脉炎的预防作用优于50%硫酸镁,多爱肤超薄敷料粘贴于皮肤后不易脱落,具有良好的弹性,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钱海兰;顾冬梅;沈王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优化机器人辅助手术计命器械的管理流程,提高器械的管理质量。方法分析原流程的问题,对机器人辅助手术计命器械的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建立流程再造小组,设立《机器人辅助手术器械记录本》,将原来信息系统记录的7个环节增加到10个环节,且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人工签名操作,明确职责,有效监督,并对流程再造前后器械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程再造后,器械质量明显提高,器械的问题检出率由原来的30.0%下降至6.7%,下降率为23.3%。结论流程再造有利于提高计命器械的管理质量,减少不当损耗,降低器械的问题检出率,是保证计命器械安全、有效的重要管理方法。
作者:张圣洁;曹润泽;王珏;刘洋;牛荣;高歌;蒲霞;张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规范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随访工作,创建随访表格,旨在关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护理结局。方法以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为评估导向,以病历和文献回顾为理论依据,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并使用奥马哈干预系统对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整理分类,采用奥马哈结局评价Likert5点记分法,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将上述内容做为主要框架,形成符合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随访表。结果2012年1月—2013年11月,应用本随访表格,对46例出院患者,进行了共138例次的随访。发现对生理领域、健康相关行为领域的7项护理问题干预效果良好,而对社会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的3项护理问题干预效果一般。结论以奥马哈系统为基础,构建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出院随访表格,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现了个性化护理指导,改变了临床护士只关心患者住院期间疾病转归,不关注患者整体护理结局的思维模式。
作者:高莹;彭珍荣;何云开;董胜男;杨娟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暴力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尤以卫生保健服务行业的发生率居高[1]。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高于医院其他医护人员,尤其以儿科护士输液时发生率高[2]。仅2014年就有多例儿科护士由于输液穿刺失败遭受暴力侵袭的案件,甚至仅仅因为寻找静脉时间稍长就遭暴力侵袭。据调查,大部分的护士在输液操作时遭遇过工作场所暴力[3]。WHO将工作场所暴力定义为卫生保健人员在其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或袭击,从而造成对其安全、幸福和健康明确或含蓄的挑战,包括侮辱、攻击、折磨、威胁、伤害他人身体、性攻击、破坏医院或个人财产、干扰正常工作秩序等[4]。国际劳工协会、国际护士会和WHO将工作场所暴力定义为:工作人员在职业场所受到明的或暗示的个人安全、健康或幸福的挑战或攻击[5]。笔者查阅文献,对医院儿科护士输液穿刺不顺利时遭受暴力侵袭的原因及对策进行综述,报道如下。
作者:徐景霞;章赛春;张丽;宋元玉;何婷;杨丽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健康教育食谱库的建立与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行化疗的肿瘤患者160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饮食教育,观察组患者采用食谱举例的方式进行饮食教育,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饮食知识掌握情况、饮食满意率和饮食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饮食知识掌握率和饮食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期间观察组饮食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营养良好率高。结论食谱举例方式在肿瘤化疗患者的饮食教育中效果显著。
作者:王亦素;李霞;林海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工作10年内护士护理危重患者的能力,探讨交接班联合随机查房对工作10年内护士护理危重患者能力的影响。方法科室共有工作10年内护士25名,2013年7—12月,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2014年1—6月在传统交接班模式基础上,采用每日早晚交接班过程中随机确定1例危重患者进行临时查房,比较两种不同交接班模式对工作10年内护士护理危重能力的影响。结果采用交接班联合随机查房后,工作10年内护士的交接班规范性,对危重患者诊断、治疗、阳性体征、风险评估、病情动态观察、每班护理重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均优于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P<0.05)。结论交接班联合随机查房可显著提高工作10年内护士护理危重患者的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史晓芬;谢瑛;金珠凤;朱亭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报道1例癫疒间合并气管食管瘘行修补术患儿的护理体会。本例患儿因病毒性脑炎昏迷于外院行气管切开后并发气管食管瘘,转至我院全麻下行气管食管瘘探查+气管食管瘘修补+气管袖状式切除+气管端端吻合术。术前给予心理护理增强其疾病治疗信心,按时按量口服抗癫疒间药物;加强营养支持,经空肠造瘘口输注营养液;术前留置硅胶气管套管,雾化吸入加强气道湿化,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取颏胸位,保持头颈前曲屈15°~30°;加强呼吸功能监测,以低流量持续面罩吸氧;术后遵医嘱口服抗癫疒间药物,体温过高给予物理及药物降温,皮下气肿留置引流条排气。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病情好转出院。
作者:官维果;蔡永华;侯雪;董晓兰;潘晓晶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高职助产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助产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校一年级和二年级助产专业护生198名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自我导向学习能力量表进行调查。分析高职助产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高职助产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总分为(70.73±8.35)分;各维度得分为:学习动机(22.10±3.05)分,计划与实施(20.23±3.22)分,自我监控(13.67±2.28)分,人际沟通(14.74±2.35)分。个人学习资源丰富情况、参加小组学习情况、学习需求是高职助产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结论高职助产护生具有一定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但有待提高,护理教育者鼓励和引导护生建立学习小组,营造学习氛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帮助助产护生充分利用资源,进而提高助产护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作者:张玉红;许红;周滋霞;王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防范与减少血液科住院患者跌倒事件,降低跌倒的发生率。方法参考相关文献,结合血液科患者情况,设计《血液科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报告及预防记录表》,对1325例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分,≥3分者应用跌倒危险因素评估报告及预防记录表进行护理干预,与未使用前1252例患者跌倒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应用跌倒危险因素评估报告及预防记录表后,血液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对高危跌倒患者进行评估报告,有效做好三级监控,针对性采取防范措施,能有效避免患者跌倒的发生。
作者:刘波;张楠;孙秀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报道一种新型四肢约束带的制作及应用方法。约束带由承托带、2条紧固带和4条系带3部分连接而成。主体材料均采用4层纯棉软质厚白布。新型四肢约束带能实现对患者腕、踝部关节的固定和限位固定。本新型四肢约束带具有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对患者身体压迫小,较好地保护性约束四肢,能减少压疮的产生。
作者:赵艳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总结31例精神分裂症合并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手术前、后的护理。认为术前重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做好环境的安全管理,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术后第1次下床活动时,防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注重疼痛护理,以免诱发精神症状;细致观察判断阴道出血的情况等。本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术后切口愈后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作者:杨海敏;黄飞;叶海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设立与实践医患沟通护士专职岗位的效果。方法医院于2010年10月在神经内科、心内科、骨科、普外科4个易发生医患矛盾的科室试行医患沟通护士专职岗位,确立任职资格,经筛选面试上岗的沟通护士制定沟通重点关注对象,辅助做好医疗工作,指导做好护理工作,协调医患、护患关系,组织健康讲座等,并对工作内容进行记录与考核。结果医务人员对沟通护士的评价较高(P<0.05),设立此岗位的科室无一起医疗护理投诉发生。结论医患沟通护士专职岗位加强了医患沟通,减少了医疗纠纷,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作者:袁惠萍;潘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导丝外撤5 cm联合按压颈内静脉在PICC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置入PICC患者252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组,2013年9-12月置入PICC患者126例为对照组,2014年1-4月置入PICC患者12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操作送管法,观察组采用导管送入20 cm时,导丝外撤5 cm联合按压颈内静脉再送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20例、腋静脉2例,观察组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2例、腋静脉1例、左侧上腔静脉1例,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3.895,P=0.001)。结论对置入PICC患者当送入导管20 cm时,将导丝外撤5 cm联合按压颈内静脉后送管,能有效降低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其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值得借鉴。
作者:王碧芸;赵锐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