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复苏期不停麻醉药拔管的效果观察

陈丽嫦;杨军良

关键词:全麻, 苏醒期, 不停药, 拔管, 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复苏期不停药拔管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7-12月的70例气管插管全麻苏醒期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拔管前不停用丙泊酚,血药浓度维持在1.3滋g/mL,拔管后再停药;对照组则完全停用丙泊酚后再拔除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前后5 min的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评估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和躁动情况,询问复苏室护士对每例患者配合护理操作的情况是否满意。结果观察组拔管前后5 min呼吸频率、心率和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拔管前后5 min镇静评分均较高;复苏室护士对观察组患者配合满意度高,观察组患者发生躁动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复苏期不停药拔管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躁动,并促进患者配合护理操作。
护理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虚拟现实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下肢血管性溃疡换药疼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分散患者注意力对下肢血管性溃疡换药的减痛效果。方法将90例下肢血管性溃疡患者,按首次换药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使用虚拟现实分散注意力,干预过程中患者观看3 D电影,对照组听音乐分散注意力,两组换药采用现有的常规方法由同一名伤口治疗师完成,采用数字疼痛计分尺和国际通用的0~10评分法评估换药时的疼痛及专注程度,并测定血压、心率。结果两组换药中的疼痛评分较换药前均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专注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压、心率均较换药前平稳(P<0.05),组间比较基本一致(P>0.05)。结论虚拟现实和听音乐均能缓解下肢血管性溃疡患者换药时的疼痛,稳定血压、心率,但虚拟现实因能提高专注程度,能获得更好的疼痛控制效果。

    作者:郭春兰;肖红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护理学报》第1期继续教育思考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描述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不同阶段生存质量水平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84例患者,应用一般资料问卷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存质量核心问卷量表(第3版,中文版)来收集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比较患者化疗不同阶段生存质量的差异,使用多元逐步回归确定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患者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总体状况、疲乏、食欲下降、便秘、经济困难等分值在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有临床分期、文化程度、化疗同时放疗、卡氏体能评分、主要陪护人员是否直系亲属和性别(P<0.01)。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生存质量整体水平较低,针对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应予以足够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改善患者化疗期间的生存质量。

    作者:骆海燕;姚红梅;郑亚华;李美珍;马腹婵;吴珊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护理学报》“静疗护理”专栏征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大面积烧伤患者切痂植皮术中体温变化特点分析

    目的:观察大面积烧伤切痂植皮手术患者术中体温变化规律。方法不同时间记录分析40例大面积烧伤手术患者100次手术术中体温变化。结果大面积烧伤切痂植皮手术患者体温随手术时间延长而降低,患者体温从消毒后开始下降,手术开始60 min后,低体温发生率即显著高于消毒前(P<0.01),达到12%,90 min低体温发生率为40%,120 min低体温发生率为59%,手术结束时低体温发生率为67%。结论大面积烧伤切痂植皮手术患者低体温发生率高,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创面暴露等措施对降低低体温的发生尤为重要。

    作者:安虹;李军;米雪飞;田潇潇;朱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90年,我国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至今,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成绩显著。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旨在培养思想、道德素质良好,学科理论知识扎实,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1]。毕业后可在各大医院从事临床专科护理工作,独立解决专科护理疑难问题,成为专科护士或某一专科领域的临床护理专家[2]。目前,我国护理学历教育已经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学历、学位,以及全日制、在职、函授多形式的办学体系,教育体系已基本完善[3]。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新的学科目录,将护理学设置为一级学科,这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4],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使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顺利过渡并发展成熟,是护理高等教育者要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并从培养目标、教育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质量评价体系5个方面,系统地分析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促进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作者:李梦诗;顾申;刘文庸(综述);周玲君(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降低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品管圈实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应用品管圈方法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实际造成患者跌倒的真因为:老年患者多,高风险药物广泛使用,护士防范能力不足,心血管疾病夜间发病率高4个方面。制定对策,如:鼓励老年患者进行有规律的活动和功能锻炼,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实施规范性、安全性的药品管理;改善住院环境,加强安全宣教,规范各种制度、细化各项流程,提高护士防范能力;对高危人群进行全面的评估、预防及监控,加强夜间巡视和病情观察等,实施标准化管理,并持续质量改进。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从活动前的3%降到活动后的0.2%。结论采用品管圈方法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进行防跌倒安全管理,有利于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

    作者:付倩;程惠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1例造口回缩合并造口旁伤口深部感染患者的护理

    伤口上开设造口容易发生粪水渗漏而引起伤口感染,如同时并发造口回缩,则大大增加粪水渗漏和伤口感染的可能性,护理难度大。通过对1例造口回缩合并造口旁伤口深部感染的患者进行护理,应用创面床准备理论对感染伤口及时扩创引流,清除坏死组织,感染期应用抗菌敷料控制感染,肉芽生长期应用新型敷料创造湿性愈合环境促进伤口愈合。同时,通过选用恰当的造口用品和辅助用品进行适当的剪裁、粘贴,有效收集粪水,避免了污染伤口,使伤口顺利愈合,并纠正了造口回缩的情况,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

    作者:黄漫容;彭利芬;李敏宜;郭少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女性排尿行为信念量表的编制及在女性护士中的信度效度检验

    目的:以健康信念模式为概念框架编制女性排尿行为信念量表,并检验量表的信度、效度。方法参照Lynn提出的编制认知领域量表的步骤,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编制女性排尿行为信念量表。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首先方便抽样抽取济南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245名女性护士进行问卷调查,2周后再从中随机抽取25名护士进行重测。采用SPSS 13.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Cronbach’sα系数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精简条目、确立量表维度,并检验量表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以和重测信度。结果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标(I-CVI)为0.83~1,量表内容效度指标(S-CVI)为0.96。量表包含24个条目,归属于5个维度:下尿道症状易感性的感知、下尿道症状严重性的感知、健康排尿行为益处的感知、健康排尿行为阻碍的感知和健康排尿行为的自我效能;各条目在其对应维度上的因素负荷为0.58~0.87,方差累计贡献率为61.34%。5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除维度“坚持健康排尿行为的自我效能”为0.60外)、校正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均大于0.70。结论本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可以在护士群体初步试用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作者:张瑜;万小娟;吴臣;刘妍;王克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银屑病患者社交回避及苦恼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了解银屑病患者社交回避及苦恼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一般状况及其相关性。方法运用一般资料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2012年3-10月住院的102例银屑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银屑病患者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为(14.20±7.17)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消极应对得分与社交回避及苦恼总分呈正相关(r=0.377,P<0.01);社会支持总分以及积极应对、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的得分与社交回避及苦恼总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394、-0.217、-0.291、-0.449、-0.196,P<0.01或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与患者社交回避及苦恼密切相关,应鼓励患者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并增强其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改善患者的社交回避及苦恼。

    作者:张明;高伟;杨文华;孙媛媛;李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疾病缓解期自杀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

    通过对9例恶性血液病处于疾病治疗缓解期自杀患者资料的回顾,分析其自杀原因及相关因素。主要原因有:患者的心理及个性素质因素,本组9例;患病后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本组8例;经济、家庭支持不良等,本组4例。认为在干预策略方面,全面评估自杀风险、加强安全管理、注重心理护理、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是预防自杀发生的关键因素;事件发生后,既要关注自杀未遂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援助,注意合理规避医疗风险;还要做好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以大限度降低恶性血液病的患者自杀发生率。

    作者:濮益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一种新型计量吸痰器的设计与应用

    报道一种新型计量吸痰器的制作与使用方法。根据吸痰的力学及材料学原理,设计一种新型计量吸痰器:包括计量筒、入口端连接管、出口端连接管、侧孔。使用时将计量吸痰器连接于一次性吸痰管上,吸痰完毕待观察痰液的颜色、性状及量后再行管道冲洗,以备2次使用。经临床使用,认为该装置能准确计量每次吸引痰液量,效果良好,操作方便,适用于临床推广。

    作者:钟惠;张靖哲;陶连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关于“《护理学报》版面费、征订费只接收银行汇款”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7例心脏死亡供体捐献肝移植患者的护理

    总结分析7例心脏死亡供体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肝移植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认为积极做好供、受体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病情监测及护理,及时监测肝功能和呼吸功能,给予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严格执行保护性隔离措施,预防感染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针对特殊患者给予个体化心理干预,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并完善出院指导是提高DCD受体肝移植存活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通过总结7例DCD同种异体肝移植术的护理,对心脏死亡供体捐献行肝移植的流程及围术期护理重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今后开展DCD肝移植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金艳军;谢海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护理学报》影响因子稳居护理学学科期刊第3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虚拟床位应用于待产妇的护理管理

    虚拟床位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我院自2009年5月开始将虚拟床位服务模式应用于孕36周以上的待产妇。护理管理经验有:制定了纳入虚拟床位标准及具体实施方法、服务措施;增强安全服务意识教育;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做好医护患沟通及健康教育;做好预约检查、抽血检验等,密切关注已预约虚拟床位待产妇,安排人员每日追踪等管理,给待产妇提供人性化、个体化服务。与传统医疗模式相比,在保证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本方法能缩短无价值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孕产妇及家属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郭丽丹;沈红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口腔刺激和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干预效果

    目的:探讨口腔刺激和非营养性吸吮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12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4组,其中非营养性吸吮组28例,在管饲喂养期间,喂养前、喂养后各给予安慰奶嘴吸吮5 min,7~8次/d;口腔刺激组29例,在管饲喂养前15 min进行12 min 的口腔刺激,1次/d;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组33例,在管饲喂养之前15 min进行12 min 的口腔刺激和3 min的非营养性吸吮,1次/d;对照组32例,接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喂养护理常规。记录4组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并对4组早产儿的喂养表现进行测定。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从管饲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之间喂养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早产儿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高于对照组,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4组早产儿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能够缩短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增加喂养效率,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有助于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的提高。

    作者:吕天婵;张玉侠;胡晓静;曹云;任平;王玥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荆州市8家医院临床护士付出-获得不平衡和工作投入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付出-获得不平衡与工作投入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付出-获得不平衡量表和工作投入量表,对荆州市8家医院589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临床护士付出-获得不平衡比值为1.41,处于付出-获得不平衡状态的护士411名(69.8%),超负荷状态的护士430名(73.0%);工作投入总均分为(3.35±0.86)分。付出-获得不平衡中的付出、获得维度与工作投入及其活力、奉献、专注3个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超负荷维度与其呈负相关(P<0.01)。结论护士付出-获得不平衡状态及超负荷状况突出,工作投入处于中等水平;建议丰富护士的获得,平衡其付出-获得状况及减轻超负荷状况,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投入。

    作者:刘克英;陈兰;熊飞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Critical Thinking”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中国护理界,被译为“评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相关护理研究多着眼于其字面含义的“评判”“批判”,然而“Critical Thinking”是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导向,基于对问题的认知,训练有素且公正地收集、评估和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质疑、反思和评判,进而应用逻辑推理和归纳的方法,做出佳决策的综合性思维模式”,故“评判”“批判”仅仅是“Critical Thinking”的一部分,这也就导致了部分护理工作者对“Critical Thinking”概念的局限性理解和学术上的误导。为厘清“Critical Thinking”的概念,本刊名誉主编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孟菲斯大学鲁文贝格护理学院院长、终身教授、护理学博士詹林教授,以及鲁文贝格护理学院Lee Shirleatha教授和Fleming Belinda教授共同撰写3篇专题稿件,本期刊登第1篇《Critical Thinking I:Seeking Conceptual Clarity》,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护理学角度阐释“Critical Thinking”的定义、特征及构成要素,并介绍“Critical Thinking”在护理临床实践和护理教育领域的引申含义,旨在引发护理同仁针对“Critical Thinking”的思考与讨论,欢迎广大读者就该主题撰稿探讨。投稿方式为登录护理学报网站www.hlxb.com.cn在线投稿,文题后加括号注明“讨论”二字。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医护沟通的影响因素及沟通方式研究进展

    保障患者安全是医院的基本职能,是医院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与患者安全息息相关。卫生部编制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提出的十大安全目标中,目标二为“严格执行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把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对医务人员之间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沟通方式及其应用和效果评价进行综述。

    作者:秦春香;毛平;肖鹏(综述);丁四清(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护理学报杂志

护理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