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仲敏;赵远鹏;蔡颖;黄继东;邬晓薇;胡彦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急危重症患者紧急气道开通的时效性价值.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7月至2014年7月间在急诊科、ICU科工作时救治窒息及呼吸衰竭的153例行气管切开术的ICU患者,分为PDT组和常规气管切开手术(OT)组,PDT组56例,男性34例,女性22例;OT组97例,男性48例,女性49例.从操作时间、低氧持续时间、低血压发生率、术后出血、切口愈合等五方面比较PDT和OT在急危重症患者气道开通的急救时效性及临床应用安全性.结果 经皮穿刺气管扩切术操作时间PDT组为(6.0±2.2)min,OT组为(17.6±5.5) min(P <0.001);经皮穿刺气管扩切术低氧持续时间PDT组为(10.8±2.8) min,OT组为(37.6±6.1) min(P<0.001);经皮穿刺气管扩切术发生低血压PDT组为25%,OT组为24.7%(P>0.05);经皮穿刺气管扩切术术后出血PDT组为(7.3±4.2)mL,OT组为(28.4±19.8) mL(P<0.001);经皮穿刺气管扩切术切口愈合时间PDT组为(4.4±1.3)d,OT组为(7.8±2.5)d(P<0.001).结论 PDT在急重症患者紧急开通气道的时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OT.
作者:赵哲炜;于惠淑;何忠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氰化物是分子中含有氰离子(cyanion,CN-)的剧毒化合物,主要有氢氰酸、氯化氢、氰化钠和氰化钾,皮肤伤口接触、吸入、吞食微量就会中毒死亡,军事上属于速杀型战剂.氰化物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于基本化学合成、染料、电镀、冶金、有机合成医药、农药合成及金属处理等方面,尤其在金银等贵重金属提炼和电镀等行业用量很大.此外,有些装修装饰材料燃烧后产生的烟气中也含有氰化物.
作者:但国蓉;赵远鹏;赵吉清;王宾;叶枫;程晋;赛燕;蔡颖;邹仲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及工业化的发展,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存储、运输活动迅速增多,不可避免的出现多起泄漏、爆炸、污染等事故.不同于一般的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中经常伴随着中毒事件发生,可引起严重的二次损伤及次生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经济的损失[1-2].为了更好的处置危险化学品事故中的中毒患者,笔者结合本专业知识,将相关问题阐述如下.
作者:邱泽武;彭晓波;王永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北京时间2015年8月12日23:30,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两次爆炸相当于24吨TNT——这已经达到一枚微型战术核武器的爆炸当量.据官方数据统计,剧烈的爆炸造成了严重了人员伤亡(截至9月11日),遇难者总人数为165人,仍有8人失联.情况危重时住院人数达701例,危重症患者71例(8月14日).
作者:陈孝储;孙圣凯;樊毫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心脏骤停是临床研究上紧急的危险情况,因而心肺复苏术(CPR)是急救过程的关键步骤[1].有研究显示院外心搏骤停存活率仅2%~9%,而院内存活率可达18%[2].我国心搏骤停急救成功率不到1%,仅为世界平均水平2%的一半.与发达国家相比,则差距更大,西方发达国家的急救存活率则为60%,美国的一些城市甚至高达74%[3],这可能与国外向社会公众广泛普及培训CPR技能有关[4].
作者:瞿琴;黄日清;王铁英;陆荣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简言之,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率占总地震7% ~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
作者:刘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影响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通过对69例心跳呼吸骤停经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的病例进行分析,按照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按照脑功能表现评分分为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和不良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年龄、心跳停博时间等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以受试者工作曲线描述各指标对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的预测价值.结果 生存组和死亡组在年龄、心跳停搏时间、肾上腺素剂量,入院时PaO2、PaCO2、血乳酸和APACHE Ⅱ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生存组GCS评分和入院时平均动脉压(MAP0)、24h内低平均动脉压(MAPlow)、24 h乳酸清除率(DLC)均显著高于死亡组,复苏所用时间,大去甲肾上腺用量明显低于死亡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GCS评分、血糖、MAP和DLC均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复苏中所用肾上腺素用量和去甲肾上腺剂量均低于预后不良组.MAP0和MAPlow、DLC、GC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0.794、0.771和0.804.结论 自主循环功能恢复后血压水平、GCS评分以及24 h乳酸清除率可有效预测心肺复苏患者预后.
作者:韩旭东;黄晓英;张素燕;孙维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 将我院1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为采用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为采用绿色通道快速救治,比较两组的抢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急诊室停留时间平均(16.0±3.5) min、特殊检查时间平均(17.9±2.6) min、急诊至手术室时间平均(7.2±1.1) min、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41.7±8.9) min,对照组急诊室停留时间平均(23.0±5.1) min、特殊检查时间平均(25.9±3.1) min、急诊至手术室时间平均(8.3土1.8)min、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56.9.7±11.0) min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41例(82%)救治成功,4例(8%)发生并发症,对照组30例(60%)救治成功,对照组13例(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实施急诊绿色通道可显著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姚世斌;何忠杰;李志辉;张宏达;邓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动态监测创伤脓毒症及非脓毒症血浆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1,HMGB-1)的量,初步探究创伤脓毒症发生发展中部分细胞因子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脓毒症提供依据.方法 将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28例患者及体检中心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创伤脓毒症组(14例)、创伤非脓毒症组(14例),正常对照组(20例).收集确诊时、第1天和第2天患者血浆,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HMGB-1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创伤非脓毒症组和创伤脓毒症组患者HMGB-1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创伤非脓毒症组各时相点比较,创伤脓毒症组HMGB-1含量明显升高(P<0.05),但在两组组内各时相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监测HMGB-1含量的变化,可更敏感地判断创伤脓毒症的发生,评估其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沈文明;岳茂兴;李瑛;毛商;尹进南;楚鹰;潘奕尧;陆洁;钱武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对室颤大鼠脑神经元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电刺激致颤法建立大鼠心室颤动/心肺复苏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CPR组.用Clark氧电极法检测线粒体呼吸功能;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液氮冻存海马神经元线粒体通过效液相色谱检测磷酸肌酸(PCr)、三磷酸腺苷(ATP)和乳酸(Lac)含量.结果 CPR组大鼠脑线粒体态Ⅲ呼吸和RCR值显著降低.电镜下三组大鼠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缺血组和CPR组PCr和ATP含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 心跳骤停引起脑线粒体呼吸功能严重损伤,心肺复苏可以改善神经元的线粒体功能,减轻脑线粒体损伤.
作者:罗燕玲;蒋龙元;符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2014年镇江地区院前救治的道路交通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镇江市急救中心从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间救治的所有> 14岁的道路交通伤患者的年龄、性别、日期和时间、患者的损伤部位、伤害类型等.结果 2 583例患者中,男性1 455例(56.3%),女性1 128例(43.7%),男∶女为1.29∶1,年龄15~93岁,平均(46.49±15.58)岁,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47(34,58)岁.一年中,10月份发生道路交通伤的患者多,共336例(13.01%),二月份少,共107例(4.14%).一天中,8:00-9:00时发生道路交通伤的患者多,共194例(7.51%),03:00-04:00时发生道路交通伤的患者少,共9例(0.35%).头部和四肢是常见的身体损伤部位,2204例(78.17%),出现2处及以上损伤部位的人数为220例,占总人数的8.52%.道路交通伤害导致的严重患者124例(4.81%),中度患者647例(25.04%),轻度患者1812例(70.15%).结论 2014年镇江地区交通伤害一年中10月份发生多,一天中8:00-9:00损伤多,损伤以头部和四肢为主,大部分是轻度患者.
作者:潘鑫;花长松;何斌;陈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NPPV)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左心衰患者60例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参附组(B组)和参附+ NPPV组(C组),每组各20例,分别予以常规治疗方案,静推参附注射液和使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不同方案组合.观察各组的临床症状指标、临床症状缓解的时间、血气分析及NT-proBNP指标.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参附组和参附+NPPV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缩短,但参附+ NPPV组缓解时间较参附组缩短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较治疗前降低,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治疗前升高,且以参附+NPPV组的改善程度较参附组更显著;常规治疗组、参附组和参附+ NPPV组治疗后pH值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治疗前后的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参附注射液联合无创通气对急性左心衰患者早期的治疗,特别是呼吸功能及心功能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刘绍辉;何明丰;彭嘉健;张英俭;陈景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西医结合是一个方法学范畴,涉及中西医结合工作方法、临床(诊疗)方法、科研方法、教学方法、思维方法等方面.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中西医学之不同、但密切互补,即“和而不同”或“不同而和”的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中西医药学的理论与方法、综合运用相互交叉渗透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是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作者:马晓媛;田李星;梁华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2014年,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批示要求,不断推进军事训练实战化,切实提高部队实战能力.军队学历教育院校学员军事技能竞赛就是落实军事训练实战化的重要举措.作为技术院校参加高强度军事技能比赛,无论是日常的学习内容还是专业训练,医学院校都有很多薄弱和短板.如何通过合理、高效的组织和施训,在体能、战术、战救等方面得到提升,这是参训教员和学员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邹仲敏;赵远鹏;蔡颖;黄继东;邬晓薇;胡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是整个社会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1].而院前出诊又是急诊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院前急救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已成为增强城市功能的迫切任务.因此,我们通过分析威海市区院前急救患者转运情况,有利于掌握威海市区各急救站院前急救水平的现状,因地制宜,逐步完善威海市区的院前急救管理方针和政策,为提高威海市区总体院前急救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庞丽;郑艳杰;杨小震;薛令合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维生素B6联用20AA复方氨基酸治疗创伤性凝血病有关机制.方法 114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创伤性凝血病大鼠模型建立实验使用60只大鼠,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50只),其中模型组分别于造模后4h,6h,12 h,24 h和48 h时间点采集标本,每个时间点10只;新疗法疗效实验使用24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9%等渗盐水对照组,维生素B6与20AA复方氨基酸联合治疗组,共3组,每组8只;新疗法作用机制实验使用30只大鼠,正常组3只、假手术组3只、新疗法组与对照组各12只,其中新疗法组与对照组分别在伤后4h,6h,12 h及24h四个时间点采集标本,每个时间点3只.通过造成大鼠重型颅脑损伤、双股骨骨折、开腹及腹主动脉放血20%,制成大鼠多发伤模型,进行干预后,按各时间点采集标本进行相应检测.创伤性凝血病大鼠模型建立实验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凝血功能变化,新疗法疗效实验分别采用血栓弹力图与凝血4项检测检测凝血功能变化,新疗法作用机制实验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凝血因子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1)创伤性凝血病大鼠模型建立实验:R值(反应时间)48h达到高峰,24 h,48 h与正常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K值(血块生成时间)和Angle值(血块生成率)各组变化不大,与正常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MA(大宽度值)4h开始延长,48 h达到高峰,24 h,48 h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新疗法疗效实验:新疗法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栓弹力图R值为(2.24±0.68) 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1±0.30)min(P<0.05);新疗法组血栓弹力图Angle值为(81.98±1.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4±2.13)°(P<0.05).传统凝血试验结果: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新疗法治疗组均比对照组低,而纤维蛋白原(FIB)新疗法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其差异不显著.(3)新疗法作用机制实验:与正常组相比,除FⅪ与FⅩⅢA亚基外,新疗法组和对照组的肝脏凝血因子基因表达明显上调,但随着造模时间延长,其表达水平逐渐下降;新疗法组与对照组相比,肝脏凝血因子基因表达水平更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与临床基本相符的大鼠创伤性凝血病模型,利用该模型验证了维生素B6联用20AA复方氨基酸疗法对创伤性凝血病大鼠凝血功能的改善作用,并发现该新疗法能够通过提高肝脏凝血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从而改善动物模型的凝血功能.
作者:楚鹰;岳茂兴;包卿;郑旭文;沈文明;刘政;周培根;李瑛;卞晓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三高”特点,是导致我国老年人死亡的首位原因.一直以来,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难度都较大,特别是有深部血肿形成的患者,治疗更是棘手.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而言,在提高手术疗效的同时大程度降低手术创伤是治疗的关键[1].
作者:王坤;李冰;赵鹏;樊永帅;刘东伟;袁萍;陈建勇;刘光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2015年8月5日,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一AB型产妇在剖腹产过程中突发羊水栓塞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抢救过程中,已经使用悬浮红细胞、冷深沉、病毒灭活血浆、血小板等各类血液成分约1万多毫升,仍急需大量AB型血液及血液成分.
作者:仇铭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