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其转移形式包括同时性肝转移和异时性肝转移,我们称结直肠癌患者原发病灶切除术后大于6个月出现的肝转移为异时性肝转移,约有20%~40%结直肠癌患者在原发病灶手术切除后会出现这种情况,多在术后的3年内发生,因此及时发现并处理这样的转移病灶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十分重要。肝脏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其转移形式包括同时性肝转移和异时性肝转移,我们称结直肠癌患者原发病灶切除术后大于6个月出现的肝转移为异时性肝转移,约有20%~40%结直肠癌患者在原发病灶手术切除后会出现这种情况,多在术后的3年内发生,因此及时发现并处理这样的转移病灶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十分重要。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为常见,占90%以上[1],也是我们临床诊断及治疗的重点。在所有的实体瘤中,唯有HCC可在病理金标准之外采用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我国2011年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1]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为:同时满足下面条件中的(1)+(2)a两项或者(1)+(2)b+(3)三项时,可以确立HCC的临床诊断。
作者:王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患者男性,50岁。主因“便血3个月”在当地医院检查肠镜,提示直肠占位性病变,活检为腺癌。入院查体:心、肺、腹部未见明确阳性体征,肛门指诊,距离肛缘3cm触及菜花状肿物,质硬,指套染血。血常规提示白细胞8.3×109/L,血红蛋白105g/L,血小板135×109/L,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CEA 22ng/ml,AFP,CA19-9正常。腹、盆腔CT提示直肠下端肠壁增厚,考虑直肠癌,肝脏左内叶低密度灶,考虑转移。肝脏增强MRI:肝脏左内叶结节,考虑为转移瘤,余肝未见占位病变。术前诊断:直肠癌,肝转移。
作者:毕新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乙肝两对半即乙肝五项是常用的乙肝病毒标志物,乙肝两对半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检查只能提供定性结果,即阴性或是阳性。定量检查可以提供各项指标的精确数值,对乙肝病情的治疗和愈后有重要意义。HBV-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是HBV感染直接、特异性强和灵敏性高的指标,阳性提示HBV复制和有传染性。HBV-DNA越高表示病毒复制越厉害,传染性强。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术前短期和长期禁食状态对机体和肝脏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实验兔的短期禁食动物模型,比较饱食和禁食状态下,血激素水平、血生化指标和肝脏糖原含量的差异。进一步基于肝良性肿瘤患者和肝移植配型失败肝源的临床检查结果和肝糖原含量分析,比较术前短期和长期禁食对代谢的影响。结果在短期禁食动物模型中,过夜禁食后,兔血清中甲状腺素T4、皮质醇和多巴胺的水平增加约4倍,而肾上腺素水平降低约2.6倍,其余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在禁食后略升高,而肾上腺素略有下降,血糖水平下降8.2倍,丙酮酸水平增加了15.6倍。而择期手术患者术后长期禁食比起术前短期禁食,血总胆固醇和总胆酸水平显著降低。兔肝和人肝样本均表现为禁食后肝糖原含量的显著下降。结论禁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机体和肝脏的代谢改变源于体内和肝脏内大量代谢相关转录因子、酶表达水平和活性的改变。因此在临床工作和科研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并排除禁食对化验指标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孙玉琳;蔡建强;沈贵华;赵晓航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不可逆性电穿孔技术(IRE)是一项新的肿瘤消融技术,采用高电压短脉冲引起细胞膜发生纳米级穿孔,导致细胞凋亡。该治疗技术具有消融边界清晰,消融区域血管、胆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得以保留,治疗区域可快速被正常细胞取代等优点,已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批准进入临床应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近年来,肝癌的治疗有了积极的变化。既有治疗理念的转变,如多学科MDT治疗理念。也有着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如血管介入、局部消融治疗、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等。但是,外科手术治疗肝癌仍是确切的治愈性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巨大肝癌患者,常常是唯一选择。越来越多的文献报告,对于BCLC分期中晚期(B或C期)肝癌,在肝功能处于代偿、残肝容积能够满足需要的前提下,积极行手术切除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结直肠癌患者在诊治过程中有一半的患者会发生肝脏转移,其中有15%~25%的患者发生同时性肝脏转移,另外25%的患者出现异时性肝脏转移。孤立病灶肝转移患者在转移灶切除之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50%。因此,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达到治愈的效果。系统完整的随访复查是保证肝转移患者治愈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有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理念是治疗的基本原则。本例直肠癌患者在原发病灶切除后26个月发现右肝孤立转移病灶,手术切除右肝转移灶后给予6周期全身化疗,10个月后发现左肝孤立转移病灶,再次切除左肝转移病灶后全身化疗12周期。规律随访至今,患者无瘤生存7年。
作者:赵建军;蔡建强;毕新宇;黄振;赵宏;李聪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早期胚胎发育与肿瘤发生的生物学行为存在相似之处,且胚胎与肿瘤之间存在重要的相互作用。从发育生物学角度去认识肿瘤,可以为寻求治疗肿瘤开拓新的思路。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磷脂酰肌醇聚糖-3蛋白(Glypican-3,GPC3)与肝癌、结直肠癌、卵巢癌、黑色素瘤、乳腺癌、卵黄囊瘤等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对GPC3在胚胎生长发育与肿瘤发生中的不同细胞信号通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薛冉;孟庆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肝癌是世界上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居第5位,而在死亡原因中则排第2位。作为一个乙肝大国,我国一直是肝癌的高发区,世界上平均每两个罹患肝癌的患者就有一个来自中国。因此肝癌的治疗对于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手术治疗一直是肝癌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主要手段。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肝切除的安全性大大增加,围术期的管理也更加完善,许多按以往标准无法手术的患者又有了手术机会,从根本上改善了肝癌预后。但在肝癌外科治疗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新的一些临床问题又在不断出现,同时对过去的一些看法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
作者:蔡建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系统评价十年来国人原发性肝癌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治疗与单纯使用TACE治疗的总有效率与生存率。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BM、CNKI、万方数据库,查找比较国人原发性肝癌TACE联合3DCRT治疗与单纯TACE治疗近期疗效和1年、2年、3年生存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2004年1月至2014年2月,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同时,手工检索已发表的资料、会议论文及学位论文。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20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51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TACE联合3DCRT组与单纯TACE组总有效率比较[RR=2.90,95%CI(2.31,3.64),P<0.00001],1年生存率比较[RR=2.54,95%CI(2.02,3.19),P<0.00001],2年生存率比较[RR=2.75,95%CI(2.22,3.40),P<0.00001],3年生存率比较[RR=3.00,95%CI(2.33,3.87),P<0.00001]。结论 TACE联合3DCRT较单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总有效率提高;1年、2年、3年生存率明显增加,提示临床上TACE联合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较单纯使用TACE疗效好。
作者:祁亮;黄龙;黎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肝癌电子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的学术性电子期刊。杂志将于2014年6月创刊(CN11-9351/R,ISSN 2095-7815),现为季刊,采取光盘版、纸质媒体、网络版等多种出版形式,紧密结合国内外医学学科的前沿进展,充分发挥电子出版物的互动性和多媒体优势,是现有纸版专业期刊的有益补充。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来自加拿大Juravinski Hospital and Cancer Centre的Carol-Anne Moulton教授及其团队在2014年5月的JAMA杂志上发表了随机对照研究,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术前PET-CT检查对手术策略的影响[1]。在该研究之前,结直肠癌肝转移术前进行PET-CT检查依据的是小的、非随机研究,安大略健康署认为将PET-CT常规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术前证据尚不够,所以进行了多中心的随机研究,以明确术前PET-CT对手术处理肝转移病人的影响, PET-CT对生存的影响,以及SUV和总生存之间的关系。
作者:景灏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