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移植治疗股骨髁上骨折骨缺损

杨安群;袁太珍;郑坚

关键词:股骨骨折, 骨缺损, 骨移植, 膝关节, 治疗结果
摘要:目的 回顾性评价骨移植治疗股骨髁上骨折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收治了创伤导致的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骨缺损患者17例,采用骨移植及股骨髁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随访5~49个月,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评价按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法,优良率为88%(15/17).本组1例发生髁支撑钢板折弯、断裂,再次手术后骨折获得愈合,膝关节功能评分可.结论 骨移植及髁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骨缺损,可使骨折端获得较好的生物力学固定,有利于膝关节早期活动,骨折愈合率高,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应用

    异丙酚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靶控输注(TCI)是智能化连续控制输注系统,帮助麻醉医生精确地调控静脉麻醉深度,准确预测苏醒时间,减少了用药的盲目性.笔者旨在了解异丙酚TCI及手控输注(MCI)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麻醉效应,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和副作用.

    作者:金树安;张珺;晁磊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代谢综合征的实验诊断及临床应用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改变、活动量减少、身心应激反应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出现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DM)、糖耐量受损、肥胖等多因素聚集的疾病状态.

    作者:王文丽;王春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

    为了适应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的转变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图书馆馆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信息素质、身心素质与职业形象.

    作者:艾红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大隐静脉曲张致小腿炎性包块37例治疗体会

    我院自1991年6月~2005年6月共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致小腿炎性肿块3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国庆;张功照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脾大部分栓塞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疗效观察

    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是指门脉高压症伴发的胃粘膜病变,主要发生于肝硬化失代偿者.PHG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肝硬化方法,对PHG的治疗也仍在探讨中.单纯采用药物降低门脉高压治疗效果欠佳.我院近几年脾大部分栓塞(PSE)治疗PHG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荣;贺降福;曹汉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左侧结肠癌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1例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以排便习惯和粪便性质的改变,腹部肿块、腹痛、肠梗阻、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1],现将笔者近收治的1例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郑传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中青年胃癌手术后的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

    胃癌是常见的肿瘤之一,占消化道肿瘤的第一位[1].近几年的临床实践发现,胃癌发病年龄日趋减小,也就是胃癌有年轻化的趋势.由于年轻人生活阅历及对疾病的看法不同,不能对疾病本身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因此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减轻中青年胃癌患者的心理反应程度,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积极配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袁福珍;晏金玲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探讨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persistentecto picpregnancv PEP)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50例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200例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保守性手术10例发生了PEP,发生率为5%.采用综合方法保守治疗后6例痊愈,4例再次腹腔镜手术切除患侧输卵管.结论 异位妊娠腔镜保守性手术后可发生一定比例的PEP.术前正确选择病例,术中、术后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可降低其发生率.对已发生的PEP可采用综合治疗.

    作者:万筱慧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静脉滴注舒必利治疗躯体形式障碍临床分析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过分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疾病占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CCMD-3将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列入躯体形式障碍.常伴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使用静脉滴注舒必利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昝雪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铝对学习记忆的毒作用机制

    铝是自然界含量丰富的金属元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铝是一种慢性神经毒性物质,可使神经系统发生退行性改变.笔者叙述铝对信号转导通路、海马LTP、NMDA受体及其通道特性、神经递质等方面的影响,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阐述了铝对学习记忆的毒作用机制.

    作者:宋永喜;王洪涛;侯思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43例新生儿惊厥临床分析及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 探讨新生儿惊厥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资料.结果 新生儿惊厥病因中以缺氧缺血性脑病(15/43)和颅内出血(11/43)多见,发病时间多在产后3天内;惊厥发作类型以轻微型发作为主,占42.6%;43例中有26例惊厥与围产因素有关.结论 减少新生儿惊厥的关键是做好围产期保健,积极防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生;治疗目的不仅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更重要的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

    作者:唐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新老大学生体能变化测试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苏州科技大学新老大学生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体能进行了适量测定调查,掌握新老大学生在入学初和在校生活学习二年后的体能状况,并对测定结果作了对比分析.

    作者:杜德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AO跟骨钛钢板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

    自2001年2月~2005年3月对20例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AO跟骨钛钢板治疗,20例均获得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群峰;李林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86例伤寒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体会

    对86例伤寒病人在住院期间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主动热情的宣教.介绍住院环境,疾病发生、发展,治疗相关知识、饮食注意问题、情绪调节控制、良好的卫生习惯,用药知识及自我辨别疾病的能力,纠正病人片面的健康观,改变患者不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提高治疗效果,防止并发症,彻底治愈疾病和防止传播的目的.

    作者:王艳丽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介入治疗中X射线的防护

    介入治疗是在X射线等影像导向监视下进行的导管操作或穿刺技术.由于该治疗方法创伤小、效果确切、病人痛苦少、费用相对低廉而受到患者的欢迎.因此,临床应用日益扩大.但在介入放射操作中,由于工作人员在X射线照射下,距射线装置近、暴露时间长、防护设施简陋,致使操作人员各部位长时间受到X射线照射,如何在合理应用X射线的同时做好X射线的防护,减少不必要的照射非常重要.

    作者:贾宇;苗金萍;武恒;李风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珍珠草乙肝舒康胶囊联合贺普丁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珍珠草乙肝舒康胶囊联合贺普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法 珍珠草乙肝舒康胶囊联合贺普丁与单纯贺普丁治疗24周后检查HBV-M及肝功能对照比较.结果 治疗组肝功能好转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HBeAg、HBV-DNA阴转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两药联合应用效果肯定.

    作者:于明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凝视麻痹的临床意义(附124例分析)

    目的 提高凝视麻痹在急性脑血管中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 对124例伴有凝视麻痹的急性脑血管进行分析.结果 在124例患者中,男74例,女50例,脑出血的凝血麻痹的患者,意识障碍和死亡发生率增高.结论 伴有凝视麻痹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不好.

    作者:付金霞;周洁信;陈辉;方玉玲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川崎病9例误诊分析

    目的 分析川崎病易误诊的原因,探讨对早期明确诊断有价值的临床特征及防范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1995年1月~2005年6月被误诊的9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本组9例早期症状均不典型,症状或多或少缺如,达不到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部分病例可伴随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或体征.结论 部分川崎病患儿早期症状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临床上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的患儿应警惕川崎病的可能,对疑似病例应动态观察,积极寻找有价值的线索,结合必要的辅检以尽早确诊.

    作者:周光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郑州市2000~200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趋势分析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儿童生存状况的主要指标,为了解郑州市儿童保健工作情况并促进儿童保健工作进一步发展和加强,现将我市2000~200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周秀萍;崔玲;崔豫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电话回访对创伤骨科出院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目的 通过电话回访,对创伤骨科出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解决患者出院后存在的一些康复问题,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避免由于康复阶段处理不当而影响功能恢复,甚至致残.方法 对180例创伤骨科出院患者按出院先后分成对照组(90例)和试验组(90例),对照组按常规行出院指导,试验组在常规行出院指导同时建立健康档案,开始进行电话回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每周1~2次电话回访进行健康教育,并督促患者按出院医嘱规定的时间及时到医院复查.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饮食、休息指导;伤口护理;患肢血运观察;功能锻炼等,对两组患者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出院后对功能锻炼、休息及饮食知识的掌握、及时返院复查等遵医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采用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的开展体现了护理模式的转变,将健康教育延伸到出院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减少了由于康复阶段处理不当而导致的患者功能恢复不理想,值得推广.

    作者:邹珊;刘翠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