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来生
目的 有效分析颈部淋巴结的CT与MR的各种检查方法,评价转移性淋巴结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2005年3月~2008年4月间的头颈部肿瘤患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明确诊断患者300名,对所检查的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数据做了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CT的检查中,转移性淋巴结中等度均匀性强化占70%以上,有中心坏死的淋巴结占有的比例虽然少,但具有很高的影象特异性.在MR检查中,组织间的分辨率高,提高淋巴结的检出比例,尤其对可疑淋巴结ADC的值测定,转移性淋巴结的平均ADC值为(1.09±0.11)×10-3mm2/s左右;在MR波谱分析中,肿大淋巴结及周围组织的代谢产物,胆碱和肌酸的数值明显增高.结论 头颈部恶性肿瘤致颈部早期淋巴结转移非常多见,采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分析转移性淋巴结的CT与MR的影像诊断,采用科学的检查方法,正确认识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影像学特点,对有效地鉴别转移性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非常重要;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孙占友;陈国财;安粤生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粃杷为蔷薇科植物粃杷的果实,又名芦桔、芦枝、金丸、炎果、粗客、焦子等.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果品,属于早春水果,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林远凤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母乳性黄疸晚发性是指黄疸出现的时间稍晚,常紧接着生理性黄疸发生,亦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又加重,即常在出生后7~14d出现.
作者:张红梅 刊期: 2008年第27期
通过对两起儿童集体癔症共46例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暗示治疗效果的分析,提示农村欠发达地区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文化素质较低、生活环境的不和谐因素,禁锢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判断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外界因素对该病的发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针对儿童的特点运用安慰性药物治疗,合理的心理暗示和正确的解释工作.有效地消除暗示影响,揭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姚超;余启尚 刊期: 2008年第27期
在进行白细胞根据大小分配在不同计算机通道中,从而得到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反之从图形的变化可以估计被测血液中的细胞群体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细胞图并无特异性,比如中间细胞可包括大淋巴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作者:任志琴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观察急性脑卒中致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1)基础训练:对摄食-吞咽障碍的各个部位进行训练,增加了其协调能力;(2)摄食训练:注意选择适于患者进食的体位,食物的形态及进食的一口量,有效地防止了误咽.结果 患者摄食-吞咽功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提高了生存质量.结论 对急性脑卒中致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具有明显效果.
作者:刘丽萍;姚艳梅 刊期: 2008年第27期
小儿身心的生长发育都不成熟,不完善,无论从生理或心理上都与成人存在着很大差异.故对患病的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叙述了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所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使患儿保持接受治疗和护理的佳心理状态,促其早日康复.
作者:黄文胜;陈春霞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急性心脑血管病常可引起比较特异的心电图表现,国内外均有报道,严重者将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及预后.
作者:王志华 刊期: 2008年第27期
南丁格尔这样说过:护理是一门艺术、进行艺术创作需要全身心的付出、精心准备.由于护理的对象是人,因此必须说护理是一门精细的艺术,他们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随着社会和医学护理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需求,对身体健康及医疗护理水平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了.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如今的护理模式发生变化.由原来执行医嘱,治疗疾病,转变为对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层次的整体护理模式,人们提出了人性化护理,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现在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王彩霞;包荣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了解本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人的治疗现状,制定综合防治对策.方法 通过门诊和深入社区,对400名老年高血压病人的病程、认知程度、治疗现状及并发症、住院费用等参数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高血压认知程度低,多数不规律服药,基本控制率仅22.6%,心脑血管并发症高,4年内住院达47.2%,住院费用达100余万元.结论 应采取政府参与、医院专家指导、社区医生健康咨询、长期深入的健康教育、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医疗保障的经济支持等综合防范措施.从而提高控制率,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节约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
作者:王立勤;王利民;武立昕;赵瑞风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恶性肿瘤合并重度水肿患者皮肤极易出现压疮,此类患者的皮肤护理是临床护理的重点和难点,我院根据本疾病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素玲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医院是一个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特殊行业,服务对象是病人.医院发展的关键靠人才.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是实现医院又快又好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必然要求.
作者:肖延林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观察纳洛酮与氨茶碱联合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 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9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用纳洛酮、氨茶碱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氨茶碱,用法与治疗组相同.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2.96%和88.89%,对照组分别为17.24%、37.93%.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纳洛酮与氨茶碱联合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优于单用氨茶碱.
作者:李一欣;刘小平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观察多巴胺注射液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60例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分为加用多巴胺注射液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7d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加用多巴胺注射液治疗组,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有效率为73.3%.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多巴胺治疗肺心病合并心衰疗效高于常规治疗组.
作者:朱晓莺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的缺血性心肌病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利尿剂、硝酸酯制剂、拜阿司匹林、ACEI及他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和通心络胶囊治疗,6个月后观察心衰症状、体征变化,记录血压、心率及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治疗前后用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以及Tei指数,行动态心电图判定心律失常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LVEDD[(60.4±7.5)mm比(65.6±6.3)mm]、LVESD[(48.5±7.3)mm比(54.2±8.2)mm]、Tei指数(0.52±0.26比0.68±0.21)显著下降(P<0.05),LVEF[(44.2±12.6)%比(34.4±11.6)%]、CO[(4.44±1.56)mm比(3.76±1.68)L/min]显著升高(P<0.05).心律失常亦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卡维地洛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能显著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以及心律失常,提高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作者:和惠云;吴丽珍;徐青;王胜华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总结腹镜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及微创处理技巧.方法 对62例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手术及甲氨蝶呤局部注入治疗,从手术效果、病人选择、手术微创处理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62例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治疗无一例转开腹及持续异位妊娠,全部治愈.结论 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效果确实、可靠,手术微创、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
作者:魏玉坤 刊期: 2008年第27期
合并脑外伤的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加快,目前研究较多的有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目前研究表明:脑外伤后血液中的这些生长因子显著增加,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沈红雷;路通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临床常见的中毒疾病,中间综合征(IMS)是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所引起的发生在急性胆碱能危象和迟发性神经病变之间的一组以肌无力为突出表现的综合征,因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故发生后应及时行有效的机械通气,而气管湿化和温化、吸痰、预防感染等护理工作对是否抢救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作者:刘红秀 刊期: 2008年第27期
麻疹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多于冬春季节发病.麻疹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支气管肺炎,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支气管肺炎多不严重,并发细菌感染时病情加重,严重者导致心肺功能衰竭,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上.为提高麻疹合并支气管肺炎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我们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给予患儿精心的护理也是相当重要的.我科对2006~2007年间收治的89例麻疹合并支气管肺炎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丽荣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 总结在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针数的方法.方法 57例疑似肾脏弥漫性病变的患者,超声引导下进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术,获取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57例患者共穿刺182次,每例穿刺1~5次,平均(2.56±0.56)次,每例患者光镜下肾小球数目7~20个,9例出现肾周血肿,30例出现镜下血尿加重.结论 术者、超声引导者及患者的有效配合是提高取材成功率,减少穿刺针数的有效手段.
作者:毛永炎;李东风;张献 刊期: 2008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