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观察五型肝炎在临床中不同的症状及病因病理变化

胡学贤;郑继玄

关键词:肝炎病毒, 临床, 症状, 病因, 肝脏肿大, 病人, 消化道, 传染病, 疼痛, 损坏, 食欲, 黄疸, 发热, 恶心, 程度
摘要: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不适、肝区疼痛、乏力等为主要症状.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多数病人肝脏肿大有压痛,伴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坏.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93例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妊娠高血压疾病(简称妊高病)是妇女妊娠严重的并发症,极大地威胁母婴生命,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于2004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妊高征患者93例,由于观察细致、处理及时,无一例发生重大并发症及产妇死亡,现将有关资料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温艳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岷县2007年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结果报告

    根据国家<学校卫生管理条例>和卫生部<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在教体局、卫生局领导下,在各学校的配合下,为了我县学生的身体健康,防治学生各种常见疾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预防保健服务,我中心承担了此项工作,并顺利的完成城区中小学生预防性健康体检工作.

    作者:郑继玄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小剂量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

    收集我院2003年~2007年7月住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下称TIA)病人共160例,应用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80例TIA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本组160例患者均符合TIA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及脑梗死,无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及近期出血病史,无使用抗凝血及溶栓药等禁忌证.

    作者:陈晓玲;栗迪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手术室医院感染及控制对策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它担负对病人进行手术和急危重病人的抢救任务,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病人的预后及医院的医疗效果,感染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的生命.避免手术室感染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现将我院手术室感染因素及控制对策讨论如下.

    作者:付国庆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新生儿窒息处理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处理措施.方法 1997年7月~2007年7月间,共处理新生儿窒息218例,经采用清理呼吸道后立即给新生儿脐静推5%碳酸氢钠5ml,10%葡萄糖酸钙5ml,地塞米松2~5mg.1~5min内,新生儿Apgar评分均在8分以上.然后常规抗感染和防止颅内出血及保暖治疗.结果 218例患儿无1例死亡.结论 此法实为新生儿简便易行的处理方法 .

    作者:王杏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浅议医学管理年中的医院图书馆工作

    2007年是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第三年,按照卫生部部署,此项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开展.随着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深入,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同时,也给医院图书馆的工作提出新内涵和新要求.

    作者:李琴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腹腔手术引流的临床体会

    腹腔手术率高、术后并发症较多,为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正确放置引流物是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腹部外科手术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根据我们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谈谈对腹腔手术放置引流的体会.

    作者:常爱林;崔成斌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膝关节骨析治疗后骨性关节炎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与探讨膝关节骨折治疗后骨性关节炎发生情况.方法 收集1987年5月~1997年5月50例膝关节骨折治疗产生骨性关节炎后遗症病例,回顾分析骨折损伤程度及治疗方法 对产生骨性关节炎的影响.结果 本组50例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膝关节活动受限,反复肿胀,疼痛,生活、劳动能力均受到影响,非手术治疗18例(36%),手术治疗32例(64%).结论 治疗方法 不当对骨性关节炎发生率有很大影响.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复位不良,固定不妥的手术治疗后,骨性关节炎发生率较高.

    作者:吴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体会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在急性胰腺炎(AP)中约占1/3,是一种凶险的急腹症,起病急、发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达20%~30%.我院从2003年5月~2007年4月,采取中西医治疗,极大地减少了SAP患者的病死率,取得了显著疗效.

    作者:张红伟;杨丽敏;袁艳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无症状心肌缺血是指有客观证据的心肌缺血,而无心绞痛的有关症状,临床约有半数的冠心病患者可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故早期发现及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可改善患者的预后.2004年1月~2007年1月我们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冠心病患者180例,观察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现总结如下.

    作者:牛雪梅;胡伟;吴增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产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呈日益增长趋势,特别是并发肺栓塞,直接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笔者对2006年1月~2007年10月我院收治的23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进行了观察,分析了形成血栓的高危因素,提出了预防和护理措施.

    作者:杨化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a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0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的基础上,加用a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2.2%、74.5%(P<0.05),治疗组对心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a受体阻滞剂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作者:毛广泽;卜繁强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浅谈截肢患者的护理干预

    通过护理干预,让截肢患者正确地面对伤残以后的生活,消除悲观心态,积极配合护理干预,主动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恢复自理能力,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作者:孟令敏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过期妊娠对母婴的影响与防治

    平时月经周期规律,妊娠达到或超过42wk尚未临产,称为过期妊娠.其发生率占妊娠总数的5%~12%,过期妊娠增加了围产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病发生率,其围产儿死亡率仅次于早产.因此,切实加强对过期妊娠的围产期保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已是产科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作者:冯秀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鼻塞CPAP在新生儿呼吸衰竭应用中的护理

    目的 探讨鼻塞法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0.5~5d的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方法 ,使呼吸衰竭新生儿得到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 对我科2006年9月~2007年9月出现呼吸衰竭的新生儿18例,于出现呼吸困难时尽早使用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2~5d,观察疗效.结果 16例均在2~3d显效,1例在5d显效,1例自动放弃.结论 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显著,且操作简便,经济实用.

    作者:黄萍;陈友芬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合并多发性骨髓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3岁.因双膝关节疼痛伴发热9mo入院.曾在当地医院行骨髓穿刺,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给予CDOP方案化疗两个疗程完全缓解,继而先后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2次、鞘内注射6次预防脑膜白血病.但患者2mo后双膝关节疼痛复发,无法站立行走.

    作者:徐新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浅谈医疗体制改革对医院薪酬制度的影响

    卫生事业主要的责任是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治疗患者而获取经济收益.建立以医疗服务和效率为分配核心的薪酬制度是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框架、实现医疗公益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杨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宫腔纱条填塞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一直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及时有效地处理产后出血,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十分关键.我院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淑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胸腔镜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护理

    恶性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侵及胸膜的常见晚期表现.传统的诊治方法是反复胸腔穿刺抽液、胸腔内注药等,但疗效差,不良反应大(胸痛、发热),消除胸水的成功率低.

    作者:刘淑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产后抑郁症的心身护理

    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孕期及分娩前后因精神压力过重导致情绪变化,引起心理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方面的原因所致,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婴儿、家庭、婚姻、社会,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了解本病,及时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极为重要.笔者对我院29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发病原因进行调查了解,并针对性对其进行心身护理.结果 29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仅1例在1年后复发.

    作者:张敏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