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何中;崔婷婷;黄实
目的 探讨MRI在直肠癌患者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术前MRI和手术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评估术前MRI对直肠癌T分期、直肠癌系膜淋巴结分期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MRI对直肠癌T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3.3%(50/60),其中T1期为78.6%(11/14),T2期为85.0%(17/20),T3期为77.8%(14/18),T4期为100.0%(8/8);对直肠癌系膜淋巴结分期诊断准确率为73.3%(44/60),其中N1期为79.2%(19/24),N2期为68.4%(13/19),T3期为70.6%(12/17).结论 MRI在直肠癌的临床诊断及术前分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将其作为术前诊断及术后降期评估的有效依据用于诊疗工作中.
作者:谢英遂;顾峰;徐慧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嗅神经肿瘤(olfactory nerve tumor,ONB)的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用以指导临床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ONB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10例患者中的9例患者的MRI平扫结果显示为T1WI上低信号软组织影,T2WI上高信号影,确诊率高达90%.10例患者的MRI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部分鼻副窦粘膜有强化,确诊率高达100%,MRI增强扫描的确诊率高于MRI平扫,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确认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影像分析可以清楚显示肿瘤所在部位及侵犯范围,在嗅神经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嗅神经肿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章凯敏;杜希剑;余开湖;于加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临床特点及RI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1年2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36例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且入院后已完成MRI检查,且影像学资料完整,总结其临床特征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36例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MRI见形态不规则,盆腔内信号不规则,可见不均匀囊性、囊实性肿块;肿瘤直径(11.3±5.6) cm;单房1 5例,多房21例;20例伴盆腹腔积液;囊液T1WI见均匀水样信号27例,呈等信号或高信号9例,T2WI序列呈不均匀高信号;囊壁厚度(2.5±1.1) cm;增强扫描见囊壁强化27例;MRI分型:Ⅰ型0例,Ⅱ型36例,其中Ⅱa型15例,Ⅱb型16例,Ⅱc型5例,1例Ⅰ型误诊为Ⅱa型,分型准确率为97.22%.结论 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多为囊实性,双侧型多见,常侵犯周围组织,伴远处转移,大多数伴腹水,周围血管异常增多,分隔、囊壁增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是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典型MRI特点.
作者:彭一枝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扫描影像特点及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50例甲状腺结节样病变患者临床及64层螺旋CT影像资料,观察比较不同性质(良性与恶性)甲状腺结节影像表现(直径、数目、形态、边界、钙化等),同时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64层螺旋CT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诊断敏感性、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病理证实恶性结节20例,良性结节30例;甲状腺恶性结节单发、不规则、边界模糊、砂粒样钙化、邻近结构侵犯分别占80.00%、70.00%、75.00%、55.00%、55.00%,均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的33.33%、26.67%、26.67%、2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恶良性结节直径、囊变、密度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00%、90.00%、88.00%.结论 64层螺旋CT检查通过结节数目、形态、边界、邻近结构侵犯与否等征象显示有利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
作者:侯浩宇;杨金君;贾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多排螺旋CT对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对比增强检查,运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显示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Ⅰ型5例、Ⅱ型2例和Ⅲ型33例,CT增强扫描及重建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增宽、动脉壁钙化、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破口位置及内膜剥离范围.结论 多排螺旋CT对显示主动脉夹层具有无创、快速检查的优势,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有助于临床术前评估、制定治疗方案、降低手术风险,是一种可靠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作者:张贺诚;鲁春磊;刘悦;刘汀;赵天佐;张洁;陈正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优化低剂量CTA方案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前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CHD患儿139例(年龄1天-6岁),根据患儿就诊时间分别采用前门控和高级混合达代重建技术(iDose4)、前门控和滤波反投影重建(FBP)、非门控和FBP进行CTA检查.采用方差分析及Post-Hoc双样本T检验对每组患儿有效射线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并以手术结果为诊断标准,采用CTA诊断结果与超声心动图(UCG)诊断结果进行符合一致性分析.结果 1.有效射线辐射剂量:前门控iDose4组较前门控FBP组降低13.8%、前门控iDose4组较非门控FBP组降低23.5%(P<0.05).2.图像质量评估:前门控iDose4组、前门控FBP组、非门控FBP组分别为:ⅡI级36、57、12例;Ⅱ级0、25、8例,(x2=15,.879,P<0.05).3.经手术治疗的CHD患儿(n=102),术前CTA、UCG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对比:CTA总诊断符合率94.5% (P<0.001),UCG诊断符合率90.4% (P<0.001).结论 低剂量前门控iDose4 CTA技术在小儿CHD的术前应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晓凡;王志伟;郝明珠;王芳;卓芝政;张毅;刘鑫春;徐守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功能CT对肝癌患者肝储备功能与介入治疗风险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保留完整的临床治疗及CT影像资料.入选患者均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介入治疗,且在TACE术前均给予双期增强扫描并行CT肝硬化分级.TACE术后1个月通过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等指标评价肝功能损害情况,回顾性观察TACE术后肝功能重度受损组(记为A组,23例)和肝功能轻度受损组(记为B组,41例)的CT影像数据资料,进一步比较不同CT肝硬化分级患者的2年生存率及吲哚氰绿潴留率(ICGR15)差异.结果 A、B两组TACE前CT扫描肝灌注参数数HAP、PVP、TLP、HBF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T肝硬化分级:Ⅰ级12例,Ⅱ级28例,Ⅲ级16例,Ⅳ级8例,预后分析显示CT肝硬化Ⅰ-Ⅱ级患者ICGR15 (7.45±2.14)%、2年随访生存率72.5%(29/40)均优于Ⅲ-Ⅳ级患者(16.22±3.16)%、45.8%(11/24),差异显著(P<0.05).结论 功能CT扫描肝灌注参数、CT肝硬化分级能较好的评估肝储备功能和TACE风险,为肝储备功能及临床治疗提供重要评估依据.
作者:杨海南;何广明;吴辉;陈志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平扫+三维重建技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弓根宽度变化的评估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骨科201 3年4月至2016年4月所收治的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n=58)纳入A组,胸腰椎骨折患者(n=46)纳入B组.比较脊椎两侧POW值及A组与B组脊椎POW值,计算A组与B组患者的椎弓根细小发生率.结果 58例患者脊椎两侧POW测量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11-L3的POW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与L5的POW与B组之间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CT平扫+三维重建技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检查可有效测量患者椎弓根宽度,从而评估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穿刺及椎弓根置钉的可行性,为手术提供指导.
作者:潘海英;妥渊茹;李霞;上展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各影像诊断方法对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的诊断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的20例脑发育性静脉畸形患者,均行CT平扫、CT血管造影、CT增强容积重建(VR)、CTMIP成像诊断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选取的20例脑发育性静脉畸形患者,CT平扫可见19例患者颅内多发散在点片状略高密度影,主要位于右侧额叶,边界清楚,周围无水肿,确诊率达95%;CT血管造影可见所有患者右侧额叶多发异常强化血管影,呈“海蛇头样”,周围无水肿,确诊率达100%;CT增强容积重建(VR)可见所有患者右侧额叶多发异常血管影,终汇入下矢状窦,确诊率达100%;CT MIP成像清楚显示所有患者的粗大静脉血管汇入下矢状窦,血管未见血栓,确诊率达100%;由此可见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确认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血管造影、VR、CT MIP成像的诊断率高于CT平扫.结论 诊断发现脑发育性静脉畸形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点,所以CT各影像学诊断方法在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刘凯莉;杨茂生;陈大有;杨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形态学特征评分联合能谱CT参数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我院2014年6月~2015年7月经病理结果证实的46例SPN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结节组与良性结节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能谱CT检查,经专业工作站分析图像并显示肺结节形态学特征,同时对病灶行能谱分析,有效结合其形态学特征及能谱参数,评价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恶性结节组形态学特征主观评分、综合评分分别为(4.23±0.12)分、(4.14±0.21)分,分别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组的(2.07±0.21)分、(2.41±0.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形态学特征评分结合能谱分析结果:方案一对SPN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8.4%/91.7%/96.0%,方案二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6.9%、88.9%、94.0%,方案三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2%、80.6%、88.0%.结论 形态学特征评分联合能谱CT参数诊断SPN有重要价值,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
作者:练伟;姚立正;梁志鹏;颜利辉;李新;李运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左叶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48例肝左叶癌患者的检查资料,通过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得出的肝左叶癌的病灶影像特点,对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左叶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结果 本文共48例患者,通过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确诊左叶癌患者发生肝内转移的患者33例(占总人数的68.75%);发生腰椎转移的15例(占总人数的31.25%),通过增强扫描,可见肝左叶病灶无强化,边界清晰,低密度小结节影为病灶转移灶.结论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能够清晰反映病灶转移的位置,CT扫描结果和患者的临床病例特征基本吻合,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0%的水平,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国永;张翠禄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的超声、CT表现及二者对该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8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53例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超声、CT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41例行超声检查患者中,共15例明确诊断,诊断符合率为36.6%;CT检查共明确诊断4 3例,诊断符合率为81.1%.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可将HCLC患者分为破裂型与未破裂型.破裂型卵巢黄体囊肿合并出血患者超声表现为盆腔内囊实性肿物,声像图可见实性中强回声,形态欠规则,合并大量盆腹腔积液.未破裂型表现为盆腔内可见多房分隔的囊性肿物,分隔由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分布,即呈“章鱼样”分布,或具有分层征.CT检查表现为囊性肿块,密度欠均,囊肿壁不完整,可见破口,囊肿周围可见血液或血块,腹腔与盆腔内低密度影、囊肿内高密度影.结论 与腹部超声相比,CT诊断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具有更高诊断符合率,应用价值更高,且CT表现更利于与停经、阑尾炎、异位妊娠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疾病的鉴别,减少误诊.结合超声征象可对患者进行分型,终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作者:刘泉华;刘咸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LELC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原发性肺LELC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 CT主要表现为单发类圆形肿块,中央型10例,周围型4例;其中左肺8例,右肺6例;边界清楚,直径1.8-7.3cm,平均直径(5.01±2.12) cm.密度多均匀,肿块呈分叶征7例,边缘可见短毛刺4例,出现血管支气管包埋征5例,2例可见小斑点样钙化,其中4例合并阻塞性肺炎,9例伴有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本组14例中均匀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5例.结论 原发性肺LELC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但单凭CT诊断仍有一定困难,终确诊还需依靠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作者:鲍军芳;魏新华;江新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瘤体与瘤周水肿区的相关代谢物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物比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9月至2015年12月收集脑胶质瘤病人30例,术前均行常规MR扫描、1H-MRS及DWI扫描,术后对瘤体及瘤周组织进行p53基因突变表达的检测;对比分析瘤体及瘤周感兴趣区主要代谢产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比值及ADC值与相应肿瘤组织p53基因突变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胶质瘤瘤体及瘤周Cho/NAA比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呈正相关(r=0.621,P=0.012;r=0.421,P=0.022);胶质瘤瘤体Cho/Cr比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呈正相关(r=0.901,P=0.019);(2)胶质瘤瘤周水肿区Cho/Cr比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不相关(P=0.431);瘤体及瘤周NAA/Cr比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均不相关(P=0.912,P=0.742).(3)胶质瘤瘤体ADC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呈负相关(r=-0.792,P=0.014);瘤周ADC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表达不相关(P=0.291).结论 DWI检查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均可以准确反应脑胶质瘤p53基因突变表达的情况,其中Cho/NAA比值的诊断价值高,应用这些指标可以准确的评价胶质瘤恶性基因突变表达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刘畅;季学兵;王堂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肝脏灌注评价血吸虫性肝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4排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76例,其中20例轻度血吸虫性肝硬化,18例中度血吸虫性肝硬化,25例重度血吸虫性肝硬化,健康志愿者及因其他疾病行腹部CT检查者13例作为对照组,测量各组的肝脏灌注参数,包括肝血容量(BV)、肝血流量(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分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等5个指标,对获得的各组不同的肝脏灌注参数进行肝硬化分级分析.结果 对照组、轻度血吸虫性肝硬化组、中度血吸虫性肝硬化组、重度血吸虫性肝硬化组BV值、BF值随着血吸虫性肝硬化程度的加重逐步下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上述各组MTT值、HAF值、HAP值随着血吸虫性肝硬化程度的加重逐步增高,各组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V与BF与血吸虫性肝硬化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MTT、HAF、HAP则与血吸虫性肝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能反映血吸虫性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临床上血吸虫性肝硬化分级评估有一定的价值,对血吸虫性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治疗及疗效的观察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文广;贾济波;陈晟;牛雪花;陈允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与MRI联合在诊断右侧顶颞叶脑脓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经我治疗的45例右侧顶颞叶脑脓肿患者的CT平扫和MRI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病例.结果 通过CT与MRI联合诊断,45例右侧顶颞叶脑脓肿患者共发育52个脓肿,32例患者处在初期脑炎,12例在晚期脑炎,1例为早期包膜.CT扫描确诊出42例病患,发现脓肿48个;MRI扫描确诊出44例病患,发现脓肿49个.结论 CT与MRI联合,能有效弥补互相在诊断脑脓肿中的不足,两者联合能100%的确诊脑脓肿,有效的减少患者漏诊的发生,并且能精准判断脓肿时期,为右侧顶颞叶脑脓肿的临床诊断及后期治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婕;卓丽华;龙拥军;李经国;王艳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脊椎骨折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60例外伤性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脊椎X线平片、磁共振成像及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三维表面重建、容积重建检查.记录并分析各种检查方式对脊椎骨折检出率与骨折位置、骨折类型及合并椎管狭窄诊断准确率的差异.结果 60例受试者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检出全部骨折椎节(100.0%),且骨折位置及合并椎管狭窄诊断准确率均为100.0%,稳定性骨折、爆裂骨折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2%和95.8%;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检查结果(P<0.05),略高于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有效提高脊椎骨折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于患者针对性治疗措施的顺利开展有利.
作者:杨志永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胼胝体发育不良合并脂肪瘤的MRI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 6年1月期间于我院诊断的12例胼胝体发育不良合并脂肪瘤的MRI影像资料,并对胼胝体发育不良合并脂肪瘤病患者的MRI影像特征进行总结.结果 胼胝体发育不良合并脂肪瘤的MRI表现:8例双侧侧脑室体部平行分离;5例胼胝体全部或部分缺如;3例因海马发育低下导致侧室颞角明显扩大;9例纵裂与三室前部相通;3例合并透明隔缺如.结论 胼胝体发育不良合并脂肪瘤的MRI的表现具有特征性,MRI能够准确的确定病变的位置、范围并做出正确的诊断.
作者:辛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妇科盆腔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女性盆腔肿瘤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均行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恶性肿瘤组(n=62)及良性肿瘤组(n=50),分析CT诊断妇科盆腔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采用PHILIPS Extended BrillianceTM workspace V4.0工作站对扫描图像进行处理,观察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特征,比较良恶性肿瘤组CT图像显示的肿瘤边界、盆腔淋巴结肿大情况,并根据所得灌注图像分析其血流(BF)、血容(BV)、毛细血管通透性(PS).结果 CT诊断妇科盆腔肿瘤的灵敏度为74.19%,特异度为72.00%,准确度为73.21%;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结果显示妇科盆腔肿瘤肿块呈实性、囊性及实囊混合性,其中实性肿块表现为软组织密度,亦有脂肪密度肿块,向囊内突起呈结节状,内可见脂肪、毛发及钙化,钙化肿块表现为点、片、环状及结节状,未成熟性畸胎瘤表现为较多散在分布的片状及块状钙化;恶性肿瘤组CT影像边界不清晰比例91.90%、伴盆腔淋巴结肿大比例85.48%及BF(150.26±3.11)ml/min· 100g、BV(6.38±1.26)m1/100g、PS (18.16±1.54)ml/min· 100g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结论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妇科盆腔肿瘤具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恶性肿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白秋利;赵春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64排128层CT颅脑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7月我院经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已接受CTA检查,且影像学资料完整,总结颅内动脉瘤CTA影像学特点,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112例患者,CTA检出110例,2例阴性,阳性率为98.21%;CTA数据采集所需时间为(3.8±0.3)s,图像重建时间为(10.1±0.5)min;112例动脉血管瘤中,检出动脉瘤125个,动脉瘤多发10例,载瘤动脉:前交通动脉50个,后交通动脉41个,椎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23个,颈内动脉9个,小脑下动脉1个,2个动脉瘤漏诊;形态:27个为梭形,80个呈囊状,14个呈不规则表现,1个为夹层动脉瘤.结论 64排128层CTA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大小、形态及特点,准确测定瘤体直径,且检查时间短,费用低廉,配合后处理技术,可明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血管解剖关系,为术前评估提供参照,可将CTA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的首选方式.
作者:余东;黄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