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枝
目的 探讨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左叶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48例肝左叶癌患者的检查资料,通过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得出的肝左叶癌的病灶影像特点,对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左叶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结果 本文共48例患者,通过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确诊左叶癌患者发生肝内转移的患者33例(占总人数的68.75%);发生腰椎转移的15例(占总人数的31.25%),通过增强扫描,可见肝左叶病灶无强化,边界清晰,低密度小结节影为病灶转移灶.结论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能够清晰反映病灶转移的位置,CT扫描结果和患者的临床病例特征基本吻合,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0%的水平,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国永;张翠禄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64排128层CT颅脑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7月我院经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已接受CTA检查,且影像学资料完整,总结颅内动脉瘤CTA影像学特点,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112例患者,CTA检出110例,2例阴性,阳性率为98.21%;CTA数据采集所需时间为(3.8±0.3)s,图像重建时间为(10.1±0.5)min;112例动脉血管瘤中,检出动脉瘤125个,动脉瘤多发10例,载瘤动脉:前交通动脉50个,后交通动脉41个,椎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23个,颈内动脉9个,小脑下动脉1个,2个动脉瘤漏诊;形态:27个为梭形,80个呈囊状,14个呈不规则表现,1个为夹层动脉瘤.结论 64排128层CTA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大小、形态及特点,准确测定瘤体直径,且检查时间短,费用低廉,配合后处理技术,可明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血管解剖关系,为术前评估提供参照,可将CTA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的首选方式.
作者:余东;黄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优化低剂量CTA方案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前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CHD患儿139例(年龄1天-6岁),根据患儿就诊时间分别采用前门控和高级混合达代重建技术(iDose4)、前门控和滤波反投影重建(FBP)、非门控和FBP进行CTA检查.采用方差分析及Post-Hoc双样本T检验对每组患儿有效射线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并以手术结果为诊断标准,采用CTA诊断结果与超声心动图(UCG)诊断结果进行符合一致性分析.结果 1.有效射线辐射剂量:前门控iDose4组较前门控FBP组降低13.8%、前门控iDose4组较非门控FBP组降低23.5%(P<0.05).2.图像质量评估:前门控iDose4组、前门控FBP组、非门控FBP组分别为:ⅡI级36、57、12例;Ⅱ级0、25、8例,(x2=15,.879,P<0.05).3.经手术治疗的CHD患儿(n=102),术前CTA、UCG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对比:CTA总诊断符合率94.5% (P<0.001),UCG诊断符合率90.4% (P<0.001).结论 低剂量前门控iDose4 CTA技术在小儿CHD的术前应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晓凡;王志伟;郝明珠;王芳;卓芝政;张毅;刘鑫春;徐守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多层CT征象与病理TN分期及CT-TN分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2 7例胃癌患者的CT检查资料,并对胃癌患者的肿瘤特征、TN分期、CT征象以CT-TN分期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多层CT扫描诊断出胃癌T1患者8例,T2患者13例,T3患者5例,T1患者1例,T分期的符合率为87.08%.诊断为N1期患者17例,N2期患者9例,N3期患者1例,N分期的符合率为91.35%.结论 胃癌的多层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征象与病理TN分期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CT征象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胃癌侵犯的深度,对胃癌TN分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于临床手术方案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曹丹;管庶春;石芳;莫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嗅神经肿瘤(olfactory nerve tumor,ONB)的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用以指导临床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ONB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10例患者中的9例患者的MRI平扫结果显示为T1WI上低信号软组织影,T2WI上高信号影,确诊率高达90%.10例患者的MRI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部分鼻副窦粘膜有强化,确诊率高达100%,MRI增强扫描的确诊率高于MRI平扫,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确认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影像分析可以清楚显示肿瘤所在部位及侵犯范围,在嗅神经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嗅神经肿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章凯敏;杜希剑;余开湖;于加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 angiography,3D-CEMRA)对颈性眩晕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医院收治的1 0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CT、CTA、MRI、3D-CEMRA.结果 CTA诊断显示阳性率为88.0%,与3D-CEMRA的8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扫描显示57例出现椎-基底动脉动脉变细或迂曲,部分末段显示不清;2 3例出现钩椎关节增生、发育不良等;3D-CEMRA显示58例椎-基底动脉动脉狭窄或迂曲,10例伴随椎-基底动脉轻度移位-扭曲,29例出现椎间失稳、钩椎关节增生等.结论 CTA、3D-CEMRA是诊断颈性眩晕的重要、无创影像学手段.
作者:申放;张耀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声、MRI在筛查卵巢病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和手术证实的39例卵巢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超声、MRI检查资料.结果 术前14例行超声检查,25例行MRI扫描检查;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5.71%,MRI诊断准确率为88.00%;超声、MRI扫描检查准确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显示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患者卵巢可见呈椭圆形囊实混合型包块,内部无回声或有点状回声,有血流信号,盆腔内有积液;左右侧输卵管浆液性囊腺癌可见单右侧卵巢有实质性包块,内有强回声,血流信号较弱.MRI影像资料显示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患者卵巢可见呈椭圆形囊实混合型包块,边界模糊,呈混杂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厚薄不均及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左右侧输卵管浆液性囊腺癌患者单侧卵巢可见椭圆形或圆形实质性包块,TlWI呈低信号或低、等信号,D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囊内片状阴影及实性部分强化明显.结论 超声、MRI卵巢病变准确率较高,但仍有待提高;二者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均可较清晰显示病变特点,对卵巢病变的筛查及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覃俊;杨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X线、MRI影像学特点.方法 以2010年6月至2016年1月经影像学、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00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56例,设为观察组,均接受X线片、MRI检查,转移瘤继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42例,设为对照组,均行MRI检查,X线检查者15例,对两组骨折患者X线、MRI影像特点观察并比较.结果 X线片图像特点:观察组检出椎体骨折70个,椎体形态方面以凹陷形为主,占65.71%;椎体骨密度多降低,占95.71%;椎管变形占11.43%;累及终板占31.43%;对照组检出椎体2 2个,椎体形态方面以楔形压缩为主,占54.55%;其次是凹陷形,占31.82%;溶骨型占81.82%;椎管狭窄占18.18%;累及终板占40.91%.MRI图像特点:观察组显示椎体后缘上角或下角后翘占97.14%;T1WI序列显示局限性低信号27个,T2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高信号41个;对照组显示圆隆状椎体后缘占96.15%;不规则结节状椎体旁软组织肿块38个;骨折病灶T1WI显示弥漫性低信号43个;T2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高信号48个;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结论 X线、MRI在原发性骨质疏松与转移瘤继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郭宝英;朱魏;赵太茂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准确性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我院248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钙化积分、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及空腹血糖浓度的不同程度进行分组,以CAG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各组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冠脉狭窄≥ 50%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及CAG共同显影及评估的冠脉节段有2 036节段,其中男性1424节段,女性612节段;(2)以CAG为金标准,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轻度钙化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均高于重度钙化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心率分组(心率>70次/min及心率≤70次/min组)、心率波动分组(心率波动>15次/min及心率波动≤15次/min组)及空腹血糖分组(空腹血糖>10.00mmol/L及空腹血糖≤10.00mmol/L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诊断男性、女性组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均无明显差异,诊断女性组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低于男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重的冠脉钙化降低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的诊断准确性,在高心率及心率波动下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仍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诊断女性患者敏感度及阳性预测值低于男性,空腹血糖高低对其诊断准确性无明显影响.
作者:殷晶晶;肖甜甜;王昕怡;李明泉;舒磊;陈祥菲;王鹏;赵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各影像诊断方法对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的诊断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的20例脑发育性静脉畸形患者,均行CT平扫、CT血管造影、CT增强容积重建(VR)、CTMIP成像诊断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选取的20例脑发育性静脉畸形患者,CT平扫可见19例患者颅内多发散在点片状略高密度影,主要位于右侧额叶,边界清楚,周围无水肿,确诊率达95%;CT血管造影可见所有患者右侧额叶多发异常强化血管影,呈“海蛇头样”,周围无水肿,确诊率达100%;CT增强容积重建(VR)可见所有患者右侧额叶多发异常血管影,终汇入下矢状窦,确诊率达100%;CT MIP成像清楚显示所有患者的粗大静脉血管汇入下矢状窦,血管未见血栓,确诊率达100%;由此可见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确认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血管造影、VR、CT MIP成像的诊断率高于CT平扫.结论 诊断发现脑发育性静脉畸形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点,所以CT各影像学诊断方法在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刘凯莉;杨茂生;陈大有;杨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并分析椎弓根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 0月至2014年10月接受椎弓根针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74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X线正侧位片和CT轴扫影像学分析,分析两种诊断方法对患者Denis分型及椎体前缘受压分度诊断的准确性,比较手术前后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椎体后缘压缩率、后凸畸形角(Cobb角)变化差异.结果 经X线检查Denis分型诊断的准确性为86.49%较CT扫描95.95%显著较低(P<0.05);经X线诊断患者椎体前缘受压分度的准确性为81.08%较CT扫描显著较低(P<0.05);经椎弓根针内固定术治疗后患者的椎体前后压缩率与Cobb角较术前显著较低(P<0.05).结论 X线和CT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检查中各具优势,X线能准确的显示出受损伤椎体的平面、范围和程度,而CT检查能更清晰的观察骨折细节,两种诊断方式相结合诊断的准确率越高;经影像学检查发现,椎弓根针内固定术治疗后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稳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家祺;王建华;刘刚;孙娟;新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与MRI联合在诊断右侧顶颞叶脑脓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经我治疗的45例右侧顶颞叶脑脓肿患者的CT平扫和MRI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病例.结果 通过CT与MRI联合诊断,45例右侧顶颞叶脑脓肿患者共发育52个脓肿,32例患者处在初期脑炎,12例在晚期脑炎,1例为早期包膜.CT扫描确诊出42例病患,发现脓肿48个;MRI扫描确诊出44例病患,发现脓肿49个.结论 CT与MRI联合,能有效弥补互相在诊断脑脓肿中的不足,两者联合能100%的确诊脑脓肿,有效的减少患者漏诊的发生,并且能精准判断脓肿时期,为右侧顶颞叶脑脓肿的临床诊断及后期治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婕;卓丽华;龙拥军;李经国;王艳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MRI在直肠癌患者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术前MRI和手术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评估术前MRI对直肠癌T分期、直肠癌系膜淋巴结分期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MRI对直肠癌T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3.3%(50/60),其中T1期为78.6%(11/14),T2期为85.0%(17/20),T3期为77.8%(14/18),T4期为100.0%(8/8);对直肠癌系膜淋巴结分期诊断准确率为73.3%(44/60),其中N1期为79.2%(19/24),N2期为68.4%(13/19),T3期为70.6%(12/17).结论 MRI在直肠癌的临床诊断及术前分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将其作为术前诊断及术后降期评估的有效依据用于诊疗工作中.
作者:谢英遂;顾峰;徐慧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多层CT在诊断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非透明细胞肾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3年2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诊治的85例非透明细胞肾癌患者(肾癌组)与42例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脂肪瘤组)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与观察两组的多层CT常规扫描与增强扫描情况与特征.结果 肾癌组与脂肪瘤组的肿瘤大径为(72.34±21.48)mm和(43.67±15.20)mm,肾癌组明显大于脂肪瘤组(P<0.05).肾癌组的钙化、杯口征、边界模糊、假包膜、延迟强化、肾外转移等CT特征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脂肪瘤组(P<0.05).肾癌组平扫期、皮质期、实质期的CT值分别为(40.82±2.91)Hu、(74.29±17.30) Hu和(76.20± 13.30)Hu,都明显低于脂肪瘤组的(50.93±2.78)Hu、(123.95±17.20) Hu和(114.20±5.20) Hu (P<0.05).结论 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非透明细胞肾癌的临床特征比较类似,从肿瘤大径、CT特征与增强CT值能够对二者进行鉴别诊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勇;马健;张旭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不同专业层次的医学影像学题库在考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针对我教研室原有题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该基础上进行大力改革,提出了优化题库管理、专人负责、按专业层次分类、动态维护等改进策略.结果 通过对试题库优化建设和分类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考试制度,提高了试卷质量和教学质量,使得试题能大程度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在专家检查和学员评价中受到一致好评.结论 不同专业层次的医学影像学题库建设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促进了考试管理的科学化、正规化进程.
作者:李然;张伟国;易坤明;熊坤林;龚水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MR对胎盘植入产前治疗方案选择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确诊为胎盘植入的产前MRI图像,观察指标包括胎盘植入部位、胎盘植入附着面的大径线D1、D1与胎盘大径线D2比值D1/2、胎盘植入部位T2WI低信号影距离子宫肌层的长度L1、L尚胎盘厚度L2比值L1/2及胎盘植入部位T2WI低信号基底宽R.针对子宫切除与否,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ROC曲线对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胎盘植入部位(P=1.000)、基底宽R(t=1.08,P=0.299)对子宫切除与否的均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D1(t=4.44,P=0.001)、D1/2(t=6.04,P=0.000)、L1(t=5.05,P=0.000)、L1/2(t=4.77,P=0.000)两者之间均数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子宫切除的临界值分别为72.75mm、0.205、17.50mm、0.409,其相应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2、0.956、0.944、0.917.结论 MR对胎盘植入产前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林剑军;张卫;王映飞;彭宁;莫亚宁;梁志杰;班统幸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磁共振全泪道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并优选佳扫描方案.方法 选择30例无如何眼疾的健康志愿者(60侧泪道)进行泪道MRI检查.检查前向双侧结膜囊内滴入玻璃酸钠滴眼液,采用颈动脉线圈,30例均行3D-CISS(结构干扰稳态进动成像)、3D-SPC(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和2D-T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其中8例加扫3D-DE(双回波稳态进动成像)和3D-ME(多回波合并成像)序列.分析各序列原始图像,并进行大强度投影(MIP)处理.观察不同序列图像的泪道各结构的显示情况.结果 3D-CISS、3D-SPC和2D-TSE序列均可全程显示泪道各结构,但以2D-TSE显示佳,其图像对比度和信噪比高,对泪道各部分的显示率均可达到接近100%,3D-SPC序列显示率也达到80%以上.结论 采用高分辨率颈动脉线圈和玻璃酸钠滴眼充盈泪道的方法,可完美实现全汨道无创成像.薄层2D-TSE序列可作为泪道检查的优选序列,3D-SPC序列可作为补充序列.
作者:郭学军;高敏;戚玉龙;王成林;成官迅;石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扫描技术联合图像重建在泌尿系结石患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6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准.使用常规剂量、低剂量进行CT扫描各一次,并将其分为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且对低剂量组分别使用滤过反投影技术及域迭代重建算法对图像进行重建,比较两组全部结石检出率、肾结石检出率、输尿管结石检出率,记录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volume dose index,CTDIvol);比较不同图像重建技术的图像噪声、信噪比等图像质量,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低剂量组全部结石检出率、肾结石检出率、输尿管结石检出率分别为96.67%、93.75%及100.00%;而常规剂量组各部位结石检出率均为100.00%.两组检查方法的结石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的平均CTDIvol为(18.56±3.72) mGy,低剂量组为(2.91±0.34) mGy,低剂量组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比常规剂量组降低84%,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IRIS算法图像平均噪声低于FBP算法图像,平均信噪比高于FBP算法图像,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CT扫描技术联合IRIS对图像进行重建,可保证图像质量,且对泌尿系结石的检出率与常规剂量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可用于泌尿系结石的诊断.
作者:马翼;陆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多层螺旋CT(MSCT)轴位扫描结合冠状面多平面重组(MPR)与矢状面MPR图像在诊断胸部骨折患者中应用.方法 分析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经病理学诊断证实为胸部骨折的35例患者的常规轴位CT图像、冠状面MPR及矢状面MPR图像,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准,观察胸骨骨折类型及检出率,胸骨骨折患者胸部创伤的检查.结果 35胸骨骨折患者中,斜形骨折7例、横断骨折27例、粉碎性骨折3例、错位性骨折11例、无错位性骨折23例、错位性横断骨折10例、无错位性横断骨折2 0例.常规轴位CT检出胸骨骨折25例,检出率为71.43%;斜形骨折、横断骨折、无错位性骨折、无错位性横断骨折均有漏诊,结合冠状面MPR图像,可避免斜形骨折的漏诊;矢状面MPR可清楚的检查出各种骨折类型,检出率均为100%.常规轴位CT发现患者并发椎体骨折6例、多发肋骨骨折19例、锁骨骨折4例,胸腔积液20例,胸骨后纵隔血肿9例,胸骨后纵隔气肿3例,肺挫伤18例.结合冠状面MPR及矢状面MPR图像后,另发现胸骨后纵隔血肿7例(常规轴位CT漏诊).结论 MSCT轴位扫描结合冠状面MPR与矢状面MPR图像可有效提高多种骨折类型的检出率,尤其是矢状面MPR可避免横断骨折、无错位性骨折、无错位性横断骨折的漏诊,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学方;郭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及MRI在腹盆部韧带样纤维瘤(desmoid fibromatosis,D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 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腹盆部DF患者的CT、MRI资料和病理结果,其中4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MR检查.结果 7例病变位于腹壁、2例位于腹腔内,4例位于盆部肌间隙跨坐骨大孔或闭孔向盆腔蔓延.CT表现:平扫7例为软组织密度,与邻近肌肉相近,未见钙化、坏死,3例内见条索状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肌肉相对比,T1WI上7例表现为不均匀等低信号,2例为均匀等信号,T2WI上病灶信号不均匀,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7例内可见条索状低信号区,增强扫描8例呈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轻度强化,其中长T1短T2信号区未见强化.组织病理学上肿瘤组织内成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间胶原组织包绕,偶见核分裂.结论 腹盆部DF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术前诊断有重要的价值;MRI优于CT,能更好的显示肿瘤内部结构及周围神经、血管、深部脏器等结构的关系.
作者:董天发;吴美仙;刘祎;麦慧;陈永露;曹晶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