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CT在诊断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非透明细胞肾癌中的临床价值

张勇;马健;张旭辉

关键词:多层CT, 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非透明细胞肾癌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CT在诊断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非透明细胞肾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3年2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诊治的85例非透明细胞肾癌患者(肾癌组)与42例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脂肪瘤组)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与观察两组的多层CT常规扫描与增强扫描情况与特征.结果 肾癌组与脂肪瘤组的肿瘤大径为(72.34±21.48)mm和(43.67±15.20)mm,肾癌组明显大于脂肪瘤组(P<0.05).肾癌组的钙化、杯口征、边界模糊、假包膜、延迟强化、肾外转移等CT特征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脂肪瘤组(P<0.05).肾癌组平扫期、皮质期、实质期的CT值分别为(40.82±2.91)Hu、(74.29±17.30) Hu和(76.20± 13.30)Hu,都明显低于脂肪瘤组的(50.93±2.78)Hu、(123.95±17.20) Hu和(114.20±5.20) Hu (P<0.05).结论 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非透明细胞肾癌的临床特征比较类似,从肿瘤大径、CT特征与增强CT值能够对二者进行鉴别诊断,值得推广应用.
中国CT和MRI杂志相关文献
  • 低剂量CT扫描技术联合图像重建在泌尿系结石诊治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扫描技术联合图像重建在泌尿系结石患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6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准.使用常规剂量、低剂量进行CT扫描各一次,并将其分为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且对低剂量组分别使用滤过反投影技术及域迭代重建算法对图像进行重建,比较两组全部结石检出率、肾结石检出率、输尿管结石检出率,记录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volume dose index,CTDIvol);比较不同图像重建技术的图像噪声、信噪比等图像质量,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低剂量组全部结石检出率、肾结石检出率、输尿管结石检出率分别为96.67%、93.75%及100.00%;而常规剂量组各部位结石检出率均为100.00%.两组检查方法的结石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的平均CTDIvol为(18.56±3.72) mGy,低剂量组为(2.91±0.34) mGy,低剂量组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比常规剂量组降低84%,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IRIS算法图像平均噪声低于FBP算法图像,平均信噪比高于FBP算法图像,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CT扫描技术联合IRIS对图像进行重建,可保证图像质量,且对泌尿系结石的检出率与常规剂量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可用于泌尿系结石的诊断.

    作者:马翼;陆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功能CT评估肝癌患者肝储备功能与介入治疗风险关系的价值

    目的 研究功能CT对肝癌患者肝储备功能与介入治疗风险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保留完整的临床治疗及CT影像资料.入选患者均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介入治疗,且在TACE术前均给予双期增强扫描并行CT肝硬化分级.TACE术后1个月通过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等指标评价肝功能损害情况,回顾性观察TACE术后肝功能重度受损组(记为A组,23例)和肝功能轻度受损组(记为B组,41例)的CT影像数据资料,进一步比较不同CT肝硬化分级患者的2年生存率及吲哚氰绿潴留率(ICGR15)差异.结果 A、B两组TACE前CT扫描肝灌注参数数HAP、PVP、TLP、HBF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T肝硬化分级:Ⅰ级12例,Ⅱ级28例,Ⅲ级16例,Ⅳ级8例,预后分析显示CT肝硬化Ⅰ-Ⅱ级患者ICGR15 (7.45±2.14)%、2年随访生存率72.5%(29/40)均优于Ⅲ-Ⅳ级患者(16.22±3.16)%、45.8%(11/24),差异显著(P<0.05).结论 功能CT扫描肝灌注参数、CT肝硬化分级能较好的评估肝储备功能和TACE风险,为肝储备功能及临床治疗提供重要评估依据.

    作者:杨海南;何广明;吴辉;陈志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于肿瘤影像学异质性分析CT在诊断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价值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肿瘤血流量存在的异质性及容积灌注CT成像对降低肿瘤异质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十二指肠结节病例的132例,其中腺癌48例,间质瘤52例,淋巴瘤32例.所有的病例均行单层面灌注CT和容积灌注CT成像扫描,比较两者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采用变异系数评价两者在影像学异质性的差异,评价肿瘤影像学异质性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影响.结果 容积灌注CT成像与单层面灌注CT诊断恶性结节的效能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中高分化组及低分化组两个亚组的容积灌注CT成像的变异系数也均小于单层面灌注CT的变异系数,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流量差异性的大小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容积灌注CT成像与单层面灌注CT检查在诊断效能上无明显差异,稳定性好,肿瘤影像学异质性对评价十二指肠肿瘤血流量有着一定影响,容积灌注CT成像能够降低肿瘤异质性的影响.

    作者:杜竑兵;任勇;蒲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影像学分析

    目的 观察并分析椎弓根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 0月至2014年10月接受椎弓根针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74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X线正侧位片和CT轴扫影像学分析,分析两种诊断方法对患者Denis分型及椎体前缘受压分度诊断的准确性,比较手术前后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椎体后缘压缩率、后凸畸形角(Cobb角)变化差异.结果 经X线检查Denis分型诊断的准确性为86.49%较CT扫描95.95%显著较低(P<0.05);经X线诊断患者椎体前缘受压分度的准确性为81.08%较CT扫描显著较低(P<0.05);经椎弓根针内固定术治疗后患者的椎体前后压缩率与Cobb角较术前显著较低(P<0.05).结论 X线和CT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检查中各具优势,X线能准确的显示出受损伤椎体的平面、范围和程度,而CT检查能更清晰的观察骨折细节,两种诊断方式相结合诊断的准确率越高;经影像学检查发现,椎弓根针内固定术治疗后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稳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家祺;王建华;刘刚;孙娟;新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多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多排螺旋CT对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对比增强检查,运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显示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Ⅰ型5例、Ⅱ型2例和Ⅲ型33例,CT增强扫描及重建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增宽、动脉壁钙化、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破口位置及内膜剥离范围.结论 多排螺旋CT对显示主动脉夹层具有无创、快速检查的优势,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有助于临床术前评估、制定治疗方案、降低手术风险,是一种可靠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作者:张贺诚;鲁春磊;刘悦;刘汀;赵天佐;张洁;陈正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优化CTA技术在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诊断的研究

    目的 探讨优化低剂量CTA方案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前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CHD患儿139例(年龄1天-6岁),根据患儿就诊时间分别采用前门控和高级混合达代重建技术(iDose4)、前门控和滤波反投影重建(FBP)、非门控和FBP进行CTA检查.采用方差分析及Post-Hoc双样本T检验对每组患儿有效射线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并以手术结果为诊断标准,采用CTA诊断结果与超声心动图(UCG)诊断结果进行符合一致性分析.结果 1.有效射线辐射剂量:前门控iDose4组较前门控FBP组降低13.8%、前门控iDose4组较非门控FBP组降低23.5%(P<0.05).2.图像质量评估:前门控iDose4组、前门控FBP组、非门控FBP组分别为:ⅡI级36、57、12例;Ⅱ级0、25、8例,(x2=15,.879,P<0.05).3.经手术治疗的CHD患儿(n=102),术前CTA、UCG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对比:CTA总诊断符合率94.5% (P<0.001),UCG诊断符合率90.4% (P<0.001).结论 低剂量前门控iDose4 CTA技术在小儿CHD的术前应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晓凡;王志伟;郝明珠;王芳;卓芝政;张毅;刘鑫春;徐守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多层面螺旋CT三维重建对脊椎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脊椎骨折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60例外伤性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脊椎X线平片、磁共振成像及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三维表面重建、容积重建检查.记录并分析各种检查方式对脊椎骨折检出率与骨折位置、骨折类型及合并椎管狭窄诊断准确率的差异.结果 60例受试者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检出全部骨折椎节(100.0%),且骨折位置及合并椎管狭窄诊断准确率均为100.0%,稳定性骨折、爆裂骨折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2%和95.8%;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检查结果(P<0.05),略高于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有效提高脊椎骨折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于患者针对性治疗措施的顺利开展有利.

    作者:杨志永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能力.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38例,其中良性肿瘤14例,恶性肿瘤24例,术前均行DCE-MRI扫描,选取感兴趣区测量肿瘤的DCE-MRI定量参数Ktrans(容量转移常数)、Kep(速率常数)、Ve(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肿瘤组间定量参数的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定量参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乳腺良性肿瘤组Ktrans、Kep、Ve平均值分别为(0.134±0.121)min-1、(0.273±0.137)min-1、(0.633±0.096);乳腺恶性肿瘤组Ktrans、Kep、Ve平均值分别为(0.339±0.128)min-1、(0.515±0.169)min-1、(0.680±0.116).Ktrans、Kep在良、恶性肿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Ve在良、恶性肿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大约登指数确定佳诊断界值,Ktrans、Kep的敏感性、特异性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9.17%、93.83%;94.56%、85.71%和0.929、0.902.结论 定量参数Ktrans、Kep可作为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且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作者:费莹;许建铭;沈钧康;沈玉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MRI平扫与增强扫描诊断嗅神经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嗅神经肿瘤(olfactory nerve tumor,ONB)的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用以指导临床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ONB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10例患者中的9例患者的MRI平扫结果显示为T1WI上低信号软组织影,T2WI上高信号影,确诊率高达90%.10例患者的MRI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部分鼻副窦粘膜有强化,确诊率高达100%,MRI增强扫描的确诊率高于MRI平扫,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确认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影像分析可以清楚显示肿瘤所在部位及侵犯范围,在嗅神经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嗅神经肿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章凯敏;杜希剑;余开湖;于加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64排螺旋CT肝脏灌注评价血吸虫性肝硬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肝脏灌注评价血吸虫性肝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4排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76例,其中20例轻度血吸虫性肝硬化,18例中度血吸虫性肝硬化,25例重度血吸虫性肝硬化,健康志愿者及因其他疾病行腹部CT检查者13例作为对照组,测量各组的肝脏灌注参数,包括肝血容量(BV)、肝血流量(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分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等5个指标,对获得的各组不同的肝脏灌注参数进行肝硬化分级分析.结果 对照组、轻度血吸虫性肝硬化组、中度血吸虫性肝硬化组、重度血吸虫性肝硬化组BV值、BF值随着血吸虫性肝硬化程度的加重逐步下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上述各组MTT值、HAF值、HAP值随着血吸虫性肝硬化程度的加重逐步增高,各组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V与BF与血吸虫性肝硬化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MTT、HAF、HAP则与血吸虫性肝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能反映血吸虫性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临床上血吸虫性肝硬化分级评估有一定的价值,对血吸虫性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治疗及疗效的观察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文广;贾济波;陈晟;牛雪花;陈允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颈性眩晕的CTA、3D-MRA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 angiography,3D-CEMRA)对颈性眩晕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医院收治的1 0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CT、CTA、MRI、3D-CEMRA.结果 CTA诊断显示阳性率为88.0%,与3D-CEMRA的8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扫描显示57例出现椎-基底动脉动脉变细或迂曲,部分末段显示不清;2 3例出现钩椎关节增生、发育不良等;3D-CEMRA显示58例椎-基底动脉动脉狭窄或迂曲,10例伴随椎-基底动脉轻度移位-扭曲,29例出现椎间失稳、钩椎关节增生等.结论 CTA、3D-CEMRA是诊断颈性眩晕的重要、无创影像学手段.

    作者:申放;张耀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MRI在直肠癌患者诊断及评估疗效中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MRI在直肠癌患者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术前MRI和手术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评估术前MRI对直肠癌T分期、直肠癌系膜淋巴结分期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MRI对直肠癌T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3.3%(50/60),其中T1期为78.6%(11/14),T2期为85.0%(17/20),T3期为77.8%(14/18),T4期为100.0%(8/8);对直肠癌系膜淋巴结分期诊断准确率为73.3%(44/60),其中N1期为79.2%(19/24),N2期为68.4%(13/19),T3期为70.6%(12/17).结论 MRI在直肠癌的临床诊断及术前分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将其作为术前诊断及术后降期评估的有效依据用于诊疗工作中.

    作者:谢英遂;顾峰;徐慧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多层CT在诊断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非透明细胞肾癌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CT在诊断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非透明细胞肾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3年2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诊治的85例非透明细胞肾癌患者(肾癌组)与42例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脂肪瘤组)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与观察两组的多层CT常规扫描与增强扫描情况与特征.结果 肾癌组与脂肪瘤组的肿瘤大径为(72.34±21.48)mm和(43.67±15.20)mm,肾癌组明显大于脂肪瘤组(P<0.05).肾癌组的钙化、杯口征、边界模糊、假包膜、延迟强化、肾外转移等CT特征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脂肪瘤组(P<0.05).肾癌组平扫期、皮质期、实质期的CT值分别为(40.82±2.91)Hu、(74.29±17.30) Hu和(76.20± 13.30)Hu,都明显低于脂肪瘤组的(50.93±2.78)Hu、(123.95±17.20) Hu和(114.20±5.20) Hu (P<0.05).结论 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非透明细胞肾癌的临床特征比较类似,从肿瘤大径、CT特征与增强CT值能够对二者进行鉴别诊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勇;马健;张旭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CT表现:附1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LELC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原发性肺LELC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 CT主要表现为单发类圆形肿块,中央型10例,周围型4例;其中左肺8例,右肺6例;边界清楚,直径1.8-7.3cm,平均直径(5.01±2.12) cm.密度多均匀,肿块呈分叶征7例,边缘可见短毛刺4例,出现血管支气管包埋征5例,2例可见小斑点样钙化,其中4例合并阻塞性肺炎,9例伴有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本组14例中均匀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5例.结论 原发性肺LELC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但单凭CT诊断仍有一定困难,终确诊还需依靠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作者:鲍军芳;魏新华;江新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多函数重建降低四肢骨关节MSCT辐射剂量的应用

    目的 比较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多函数重建和固定管电流技术在四肢骨关节多层CT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价该技术降低四肢骨关节辐射剂量的效果.方法 将108例需进行四肢骨关节多层CT扫描的患者分为两组,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多函数重建组(试验组)和固定管电流组(对照组),每组各54名.试验组的目标噪声水平设置为10HU,设备根据定位像扫描时获取的扫描部位密度信息自动设置扫描时的管电流值;对照组的管电流设置为100mA,其他的扫描参数完全相同.分别记录两组的CT剂量容积(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试验组的大管电流值,测量两组图像肌肉和均匀脂肪的图像噪声.重建层厚为0.5mm的图像用于三维重组,试验组采用柔和软组织算法(FC41)用于VR,骨算法(FC30)用于MPR,对照组采用标准软组织算法(FC01)用于VR,骨算法(FC30)用于MPR.图像质量评估采用Likert 5分制法,3分以上图像满足诊断需求,由1名CT副主任技师和1名副主任医师在不知道重建参数的情况下对图像进行评价分级.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试验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但试验组的所有图像均能满足诊断需求;试验组的图像噪声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四肢骨关节多层CT扫描时应用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多函数重建可大幅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并使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在临床工作中有很大使用价值.

    作者:袁知东;冯飞;石桥;范秀松;林兰英;王成林;成官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50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患者行64层螺旋CT扫描影像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扫描影像特点及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50例甲状腺结节样病变患者临床及64层螺旋CT影像资料,观察比较不同性质(良性与恶性)甲状腺结节影像表现(直径、数目、形态、边界、钙化等),同时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64层螺旋CT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诊断敏感性、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病理证实恶性结节20例,良性结节30例;甲状腺恶性结节单发、不规则、边界模糊、砂粒样钙化、邻近结构侵犯分别占80.00%、70.00%、75.00%、55.00%、55.00%,均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的33.33%、26.67%、26.67%、2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恶良性结节直径、囊变、密度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00%、90.00%、88.00%.结论 64层螺旋CT检查通过结节数目、形态、边界、邻近结构侵犯与否等征象显示有利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

    作者:侯浩宇;杨金君;贾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MRI在股骨滑车发育不良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究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应用MRI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48例膝关节疼痛,行MRI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诊断结果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24例为正常病例,实验组24例为股骨滑车发育不良者;分别观察2组患者股骨滑车间距、外侧倾斜角度、内外关节滑车关节面比值、髌骨Wiberg指数及分型.结果 对照组外侧倾斜角、内外侧关节面比值、髌骨wiberg指数(P<0.05);实验组股骨滑车间距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RI在股骨滑车发育不良诊断中具有较大临床意义,不仅能够使股骨形态更真实的反应出来,其测量数据的可重复性高,能大程度的降低测量误差,使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得到提高,且MRI诊断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对患者软组织分辨率更高,能使其韧带、肌肉等软组织的情况与关节面下细微骨质水肿、囊变及关节软骨磨损的程度等均清晰显示,为髌骨关节功能提供较为详细的信息,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刘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X线、MRI影像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X线、MRI影像学特点.方法 以2010年6月至2016年1月经影像学、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00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56例,设为观察组,均接受X线片、MRI检查,转移瘤继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42例,设为对照组,均行MRI检查,X线检查者15例,对两组骨折患者X线、MRI影像特点观察并比较.结果 X线片图像特点:观察组检出椎体骨折70个,椎体形态方面以凹陷形为主,占65.71%;椎体骨密度多降低,占95.71%;椎管变形占11.43%;累及终板占31.43%;对照组检出椎体2 2个,椎体形态方面以楔形压缩为主,占54.55%;其次是凹陷形,占31.82%;溶骨型占81.82%;椎管狭窄占18.18%;累及终板占40.91%.MRI图像特点:观察组显示椎体后缘上角或下角后翘占97.14%;T1WI序列显示局限性低信号27个,T2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高信号41个;对照组显示圆隆状椎体后缘占96.15%;不规则结节状椎体旁软组织肿块38个;骨折病灶T1WI显示弥漫性低信号43个;T2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高信号48个;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结论 X线、MRI在原发性骨质疏松与转移瘤继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郭宝英;朱魏;赵太茂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3.0T MR全泪道成像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索磁共振全泪道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并优选佳扫描方案.方法 选择30例无如何眼疾的健康志愿者(60侧泪道)进行泪道MRI检查.检查前向双侧结膜囊内滴入玻璃酸钠滴眼液,采用颈动脉线圈,30例均行3D-CISS(结构干扰稳态进动成像)、3D-SPC(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和2D-T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其中8例加扫3D-DE(双回波稳态进动成像)和3D-ME(多回波合并成像)序列.分析各序列原始图像,并进行大强度投影(MIP)处理.观察不同序列图像的泪道各结构的显示情况.结果 3D-CISS、3D-SPC和2D-TSE序列均可全程显示泪道各结构,但以2D-TSE显示佳,其图像对比度和信噪比高,对泪道各部分的显示率均可达到接近100%,3D-SPC序列显示率也达到80%以上.结论 采用高分辨率颈动脉线圈和玻璃酸钠滴眼充盈泪道的方法,可完美实现全汨道无创成像.薄层2D-TSE序列可作为泪道检查的优选序列,3D-SPC序列可作为补充序列.

    作者:郭学军;高敏;戚玉龙;王成林;成官迅;石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左叶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左叶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48例肝左叶癌患者的检查资料,通过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得出的肝左叶癌的病灶影像特点,对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左叶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结果 本文共48例患者,通过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确诊左叶癌患者发生肝内转移的患者33例(占总人数的68.75%);发生腰椎转移的15例(占总人数的31.25%),通过增强扫描,可见肝左叶病灶无强化,边界清晰,低密度小结节影为病灶转移灶.结论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能够清晰反映病灶转移的位置,CT扫描结果和患者的临床病例特征基本吻合,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0%的水平,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国永;张翠禄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