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剂量CT扫描技术联合图像重建在泌尿系结石诊治中的作用

马翼;陆凯

关键词:低剂量CT扫描, 图像重建, 泌尿系结石
摘要:目的 探讨低剂量CT扫描技术联合图像重建在泌尿系结石患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6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准.使用常规剂量、低剂量进行CT扫描各一次,并将其分为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且对低剂量组分别使用滤过反投影技术及域迭代重建算法对图像进行重建,比较两组全部结石检出率、肾结石检出率、输尿管结石检出率,记录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volume dose index,CTDIvol);比较不同图像重建技术的图像噪声、信噪比等图像质量,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低剂量组全部结石检出率、肾结石检出率、输尿管结石检出率分别为96.67%、93.75%及100.00%;而常规剂量组各部位结石检出率均为100.00%.两组检查方法的结石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的平均CTDIvol为(18.56±3.72) mGy,低剂量组为(2.91±0.34) mGy,低剂量组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比常规剂量组降低84%,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IRIS算法图像平均噪声低于FBP算法图像,平均信噪比高于FBP算法图像,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CT扫描技术联合IRIS对图像进行重建,可保证图像质量,且对泌尿系结石的检出率与常规剂量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可用于泌尿系结石的诊断.
中国CT和MRI杂志相关文献
  • MRI平扫与增强扫描诊断嗅神经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嗅神经肿瘤(olfactory nerve tumor,ONB)的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用以指导临床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ONB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10例患者中的9例患者的MRI平扫结果显示为T1WI上低信号软组织影,T2WI上高信号影,确诊率高达90%.10例患者的MRI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部分鼻副窦粘膜有强化,确诊率高达100%,MRI增强扫描的确诊率高于MRI平扫,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确认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影像分析可以清楚显示肿瘤所在部位及侵犯范围,在嗅神经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嗅神经肿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章凯敏;杜希剑;余开湖;于加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无颈动脉狭窄患者Willis环形态特征与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无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Willis环形态学特征与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AIS患者COW形态特征,根据有无CA狭窄分为CA重度狭窄或闭塞AIS 35例(I组)和无CA重度狭窄或闭塞AIS 40例(Ⅱ组),并纳入35例无脑梗死患者(Ⅲ组)进行对照,采用x 2检验和Bonferroni校正x 2检验对COW形态分型、血管发育情况、供血动脉病变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以上诸因素与AIS的关系,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的危险因素.结果 三组间COW形态分型及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第一段、大脑后动脉第一段发育不良、颅内供血动脉病变数、供血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 2分别为15.84,79.24,16.19,64.19,P值均<0.05);Ⅰ组和Ⅱ组间以上诸因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68、3.89、1.81、3.89,P值均>0.05);COW形态分型、COW血管发育状态与AIS相关系数r分别为-0.25、-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完整COW及ACoA、PCOA变异OR分别为0.01、6.55、3.19,95%CI:0.00-0.22、1.69-25.44、1.41-9.60.结论 即使无CA重度狭窄或闭塞,不完整COW及ACOA、PCOA变异仍为AIS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彩云;李绍东;苗新中;孟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脑胶质瘤瘤体及瘤周MRS、ADC值与p53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瘤体与瘤周水肿区的相关代谢物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物比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9月至2015年12月收集脑胶质瘤病人30例,术前均行常规MR扫描、1H-MRS及DWI扫描,术后对瘤体及瘤周组织进行p53基因突变表达的检测;对比分析瘤体及瘤周感兴趣区主要代谢产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比值及ADC值与相应肿瘤组织p53基因突变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胶质瘤瘤体及瘤周Cho/NAA比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呈正相关(r=0.621,P=0.012;r=0.421,P=0.022);胶质瘤瘤体Cho/Cr比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呈正相关(r=0.901,P=0.019);(2)胶质瘤瘤周水肿区Cho/Cr比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不相关(P=0.431);瘤体及瘤周NAA/Cr比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均不相关(P=0.912,P=0.742).(3)胶质瘤瘤体ADC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呈负相关(r=-0.792,P=0.014);瘤周ADC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表达不相关(P=0.291).结论 DWI检查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均可以准确反应脑胶质瘤p53基因突变表达的情况,其中Cho/NAA比值的诊断价值高,应用这些指标可以准确的评价胶质瘤恶性基因突变表达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刘畅;季学兵;王堂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脑双侧顶叶多发异常强化信号的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脑双侧顶叶多发异常强化信号的MRI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32例具有脑双侧顶叶多发异常强化特征患者的MRI检查资料,并对患者的病种类、影像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2例脑双侧顶叶多发异常强化中表现为叶片状异常强化者15例,结节样异常强化者9例,弥漫细线样异常强化者6例,结节样异常强化和细线样异常强化并存者2例.结论 MRI是检出脑顶叶病变敏感而有效的方法,不同形态的异常强化的MRI表现与不同病因之间有一定关系,对鉴别肿瘤性具有重要价值,对某些不同病因的脑顶叶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进一步的参考性意见.

    作者:袁涛;刘建雄;江敏;彭晓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的超声、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总结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的超声、CT表现及二者对该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8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53例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超声、CT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41例行超声检查患者中,共15例明确诊断,诊断符合率为36.6%;CT检查共明确诊断4 3例,诊断符合率为81.1%.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可将HCLC患者分为破裂型与未破裂型.破裂型卵巢黄体囊肿合并出血患者超声表现为盆腔内囊实性肿物,声像图可见实性中强回声,形态欠规则,合并大量盆腹腔积液.未破裂型表现为盆腔内可见多房分隔的囊性肿物,分隔由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分布,即呈“章鱼样”分布,或具有分层征.CT检查表现为囊性肿块,密度欠均,囊肿壁不完整,可见破口,囊肿周围可见血液或血块,腹腔与盆腔内低密度影、囊肿内高密度影.结论 与腹部超声相比,CT诊断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具有更高诊断符合率,应用价值更高,且CT表现更利于与停经、阑尾炎、异位妊娠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疾病的鉴别,减少误诊.结合超声征象可对患者进行分型,终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作者:刘泉华;刘咸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低剂量CT扫描技术联合图像重建在泌尿系结石诊治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扫描技术联合图像重建在泌尿系结石患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6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准.使用常规剂量、低剂量进行CT扫描各一次,并将其分为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且对低剂量组分别使用滤过反投影技术及域迭代重建算法对图像进行重建,比较两组全部结石检出率、肾结石检出率、输尿管结石检出率,记录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volume dose index,CTDIvol);比较不同图像重建技术的图像噪声、信噪比等图像质量,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低剂量组全部结石检出率、肾结石检出率、输尿管结石检出率分别为96.67%、93.75%及100.00%;而常规剂量组各部位结石检出率均为100.00%.两组检查方法的结石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的平均CTDIvol为(18.56±3.72) mGy,低剂量组为(2.91±0.34) mGy,低剂量组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比常规剂量组降低84%,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IRIS算法图像平均噪声低于FBP算法图像,平均信噪比高于FBP算法图像,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CT扫描技术联合IRIS对图像进行重建,可保证图像质量,且对泌尿系结石的检出率与常规剂量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可用于泌尿系结石的诊断.

    作者:马翼;陆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优化CTA技术在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诊断的研究

    目的 探讨优化低剂量CTA方案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前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CHD患儿139例(年龄1天-6岁),根据患儿就诊时间分别采用前门控和高级混合达代重建技术(iDose4)、前门控和滤波反投影重建(FBP)、非门控和FBP进行CTA检查.采用方差分析及Post-Hoc双样本T检验对每组患儿有效射线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并以手术结果为诊断标准,采用CTA诊断结果与超声心动图(UCG)诊断结果进行符合一致性分析.结果 1.有效射线辐射剂量:前门控iDose4组较前门控FBP组降低13.8%、前门控iDose4组较非门控FBP组降低23.5%(P<0.05).2.图像质量评估:前门控iDose4组、前门控FBP组、非门控FBP组分别为:ⅡI级36、57、12例;Ⅱ级0、25、8例,(x2=15,.879,P<0.05).3.经手术治疗的CHD患儿(n=102),术前CTA、UCG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对比:CTA总诊断符合率94.5% (P<0.001),UCG诊断符合率90.4% (P<0.001).结论 低剂量前门控iDose4 CTA技术在小儿CHD的术前应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晓凡;王志伟;郝明珠;王芳;卓芝政;张毅;刘鑫春;徐守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形态学特征评分联合能谱CT参数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形态学特征评分联合能谱CT参数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我院2014年6月~2015年7月经病理结果证实的46例SPN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结节组与良性结节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能谱CT检查,经专业工作站分析图像并显示肺结节形态学特征,同时对病灶行能谱分析,有效结合其形态学特征及能谱参数,评价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恶性结节组形态学特征主观评分、综合评分分别为(4.23±0.12)分、(4.14±0.21)分,分别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组的(2.07±0.21)分、(2.41±0.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形态学特征评分结合能谱分析结果:方案一对SPN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8.4%/91.7%/96.0%,方案二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6.9%、88.9%、94.0%,方案三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2%、80.6%、88.0%.结论 形态学特征评分联合能谱CT参数诊断SPN有重要价值,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

    作者:练伟;姚立正;梁志鹏;颜利辉;李新;李运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的CT影像特征及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CT各影像诊断方法对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的诊断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的20例脑发育性静脉畸形患者,均行CT平扫、CT血管造影、CT增强容积重建(VR)、CTMIP成像诊断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选取的20例脑发育性静脉畸形患者,CT平扫可见19例患者颅内多发散在点片状略高密度影,主要位于右侧额叶,边界清楚,周围无水肿,确诊率达95%;CT血管造影可见所有患者右侧额叶多发异常强化血管影,呈“海蛇头样”,周围无水肿,确诊率达100%;CT增强容积重建(VR)可见所有患者右侧额叶多发异常血管影,终汇入下矢状窦,确诊率达100%;CT MIP成像清楚显示所有患者的粗大静脉血管汇入下矢状窦,血管未见血栓,确诊率达100%;由此可见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确认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血管造影、VR、CT MIP成像的诊断率高于CT平扫.结论 诊断发现脑发育性静脉畸形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点,所以CT各影像学诊断方法在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刘凯莉;杨茂生;陈大有;杨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CT与MRI联合诊断右侧顶颞叶脑脓肿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CT与MRI联合在诊断右侧顶颞叶脑脓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经我治疗的45例右侧顶颞叶脑脓肿患者的CT平扫和MRI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病例.结果 通过CT与MRI联合诊断,45例右侧顶颞叶脑脓肿患者共发育52个脓肿,32例患者处在初期脑炎,12例在晚期脑炎,1例为早期包膜.CT扫描确诊出42例病患,发现脓肿48个;MRI扫描确诊出44例病患,发现脓肿49个.结论 CT与MRI联合,能有效弥补互相在诊断脑脓肿中的不足,两者联合能100%的确诊脑脓肿,有效的减少患者漏诊的发生,并且能精准判断脓肿时期,为右侧顶颞叶脑脓肿的临床诊断及后期治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婕;卓丽华;龙拥军;李经国;王艳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探讨不同专业层次的医学影像学题库建设

    目的 探讨不同专业层次的医学影像学题库在考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针对我教研室原有题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该基础上进行大力改革,提出了优化题库管理、专人负责、按专业层次分类、动态维护等改进策略.结果 通过对试题库优化建设和分类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考试制度,提高了试卷质量和教学质量,使得试题能大程度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在专家检查和学员评价中受到一致好评.结论 不同专业层次的医学影像学题库建设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促进了考试管理的科学化、正规化进程.

    作者:李然;张伟国;易坤明;熊坤林;龚水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采用多层螺旋CT评价急性肺动脉栓塞与右心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评价急性肺栓塞与右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严重程度.方法 采用非心电门控技术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1月间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患者107例,其中肺栓塞组患者57例,对照组50例.采用CT后处理软件测量主肺动脉及胸主动脉内径比值(PA/AO)、右心室相关参数包括四腔心层面左右室短轴内径比(RVD/LVD)及截面积比(RVA/LVA)、横断面左右心室大短轴内径比值(RV/LV-LD).对中心死亡、中心存活、周围型肺栓塞及对照组之间右心功能各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肺栓塞组右心室相关参数RVD/LVD、RV/LV-LD、RVA/LVA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PA/AO于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肺栓塞组中中心死亡组与中心存活、周围、对照组的RVD/LVD、RV/LV-LD及RVA/LVA三项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中心存活与周围组的RVD/LVD、RVA/LVA两参数间有差异(P<0.05);而周围组与对照组的以上三项指标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中心死亡组右心计量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得出,RVA/LVA预测APE早期死亡准确性佳(AUC=0.873),敏感性为100%,特异度为71.2%.结论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不仅能够准确诊断急性肺栓塞,还能客观评价右心室各相关参数,对评估肺动脉栓塞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杰;李彩英;赵梦鸥;郭福倩;于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胃癌患者多层CT征象与病理TN分期及CT-TN分期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多层CT征象与病理TN分期及CT-TN分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2 7例胃癌患者的CT检查资料,并对胃癌患者的肿瘤特征、TN分期、CT征象以CT-TN分期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多层CT扫描诊断出胃癌T1患者8例,T2患者13例,T3患者5例,T1患者1例,T分期的符合率为87.08%.诊断为N1期患者17例,N2期患者9例,N3期患者1例,N分期的符合率为91.35%.结论 胃癌的多层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征象与病理TN分期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CT征象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胃癌侵犯的深度,对胃癌TN分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于临床手术方案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曹丹;管庶春;石芳;莫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于肿瘤影像学异质性分析CT在诊断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价值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肿瘤血流量存在的异质性及容积灌注CT成像对降低肿瘤异质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十二指肠结节病例的132例,其中腺癌48例,间质瘤52例,淋巴瘤32例.所有的病例均行单层面灌注CT和容积灌注CT成像扫描,比较两者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采用变异系数评价两者在影像学异质性的差异,评价肿瘤影像学异质性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影响.结果 容积灌注CT成像与单层面灌注CT诊断恶性结节的效能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中高分化组及低分化组两个亚组的容积灌注CT成像的变异系数也均小于单层面灌注CT的变异系数,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流量差异性的大小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容积灌注CT成像与单层面灌注CT检查在诊断效能上无明显差异,稳定性好,肿瘤影像学异质性对评价十二指肠肿瘤血流量有着一定影响,容积灌注CT成像能够降低肿瘤异质性的影响.

    作者:杜竑兵;任勇;蒲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多原发癌一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8岁,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结核、肝炎及药物过敏.曾于2004年因自服敌敌畏20ml而住院治疗,治愈后出院.此次患者自述发现右颈部肿物7天,于2010年9月17日在我院住院,颈部超声提示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甲状腺多发结节.CT进一步检查提示颈部囊性淋巴管瘤(图1),颈部小淋巴结.

    作者:张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多函数重建降低四肢骨关节MSCT辐射剂量的应用

    目的 比较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多函数重建和固定管电流技术在四肢骨关节多层CT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价该技术降低四肢骨关节辐射剂量的效果.方法 将108例需进行四肢骨关节多层CT扫描的患者分为两组,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多函数重建组(试验组)和固定管电流组(对照组),每组各54名.试验组的目标噪声水平设置为10HU,设备根据定位像扫描时获取的扫描部位密度信息自动设置扫描时的管电流值;对照组的管电流设置为100mA,其他的扫描参数完全相同.分别记录两组的CT剂量容积(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试验组的大管电流值,测量两组图像肌肉和均匀脂肪的图像噪声.重建层厚为0.5mm的图像用于三维重组,试验组采用柔和软组织算法(FC41)用于VR,骨算法(FC30)用于MPR,对照组采用标准软组织算法(FC01)用于VR,骨算法(FC30)用于MPR.图像质量评估采用Likert 5分制法,3分以上图像满足诊断需求,由1名CT副主任技师和1名副主任医师在不知道重建参数的情况下对图像进行评价分级.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试验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但试验组的所有图像均能满足诊断需求;试验组的图像噪声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四肢骨关节多层CT扫描时应用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多函数重建可大幅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并使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在临床工作中有很大使用价值.

    作者:袁知东;冯飞;石桥;范秀松;林兰英;王成林;成官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腹盆部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CT及MRI在腹盆部韧带样纤维瘤(desmoid fibromatosis,D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 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腹盆部DF患者的CT、MRI资料和病理结果,其中4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MR检查.结果 7例病变位于腹壁、2例位于腹腔内,4例位于盆部肌间隙跨坐骨大孔或闭孔向盆腔蔓延.CT表现:平扫7例为软组织密度,与邻近肌肉相近,未见钙化、坏死,3例内见条索状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肌肉相对比,T1WI上7例表现为不均匀等低信号,2例为均匀等信号,T2WI上病灶信号不均匀,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7例内可见条索状低信号区,增强扫描8例呈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轻度强化,其中长T1短T2信号区未见强化.组织病理学上肿瘤组织内成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间胶原组织包绕,偶见核分裂.结论 腹盆部DF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术前诊断有重要的价值;MRI优于CT,能更好的显示肿瘤内部结构及周围神经、血管、深部脏器等结构的关系.

    作者:董天发;吴美仙;刘祎;麦慧;陈永露;曹晶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CT平扫+三维重建技术在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弓根宽度变化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平扫+三维重建技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弓根宽度变化的评估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骨科201 3年4月至2016年4月所收治的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n=58)纳入A组,胸腰椎骨折患者(n=46)纳入B组.比较脊椎两侧POW值及A组与B组脊椎POW值,计算A组与B组患者的椎弓根细小发生率.结果 58例患者脊椎两侧POW测量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11-L3的POW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与L5的POW与B组之间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CT平扫+三维重建技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检查可有效测量患者椎弓根宽度,从而评估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穿刺及椎弓根置钉的可行性,为手术提供指导.

    作者:潘海英;妥渊茹;李霞;上展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超声心动图与CT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Echo)与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A)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79例经病理证实为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均同时接受MSCTA、Echo诊断,比较两种检测方式检出、漏诊、误诊率,并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计算灵敏度及假阴性率.结果 45例心内结构异常患者,MSCTA共检测出29例,漏诊16例,Echo检出42例,漏诊3例.208例心外结构异常者MSCTA检出195例,漏诊10例,误诊3例,Echo检出1 37例,漏诊60例,误诊11例,漏诊多类型为肺动脉异常增宽及右位主动脉弓,分别18处、15处;MSCTA诊断心内结构异常灵敏度为64.44%,假阴性率35.55%,Echo诊断心内结构异常灵敏度为93.33%,假阴性率6.67%,Echo灵敏度显著高于MSCTA(P<0.05);MSCTA诊断心外结构异常灵敏度为93.75%,假阴性率6.25%,Echo诊断心外结构异常灵敏度为65.87%,假阴性率34.13%,MSCTA灵敏度显著高于Echo(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与CT技术均为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方式,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内结构异常灵敏度较高,但诊断心外结构异常准确度低于64层螺旋CT,因此建议两者联合以提高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检出率.

    作者:刘彦;何中;崔婷婷;黄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CT及MRI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CT及MRI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行手术病理确诊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100例,术前均有CT及MRI检查,比较分析CT及MRI与病理诊断(黄金标准)的符合率,并分析CT与MRI的影像诊断特点.结果 病检起源部位检出率100%明显高于CT的85%,病检分期检出率100%显著高于CT的83%,比较差异明显(P<0.05),病检恶性检出率100%与CT75%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病检恶性检出率100%显著高于MRI的25%,比较差异显著(P<0.05),病检起源部位检出率100%与MRI的97%比较无差异,病检分期检出率100%与MRI的94%比较差异不大(P>0.05);CT恶性检出率75%显著高于MRI的25%,CT起源部位检出率85%显著低于MRI的97%,CT分期检出率83%显著低于MRI的94%,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CT联合MRI检查可以全面显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范围及其与周围软组织的界线,有助于术前肿瘤临床分期以及肿瘤起源的准确评估,从而更有利于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江雪;冯丽春;代保强;李立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