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东生;赵莉
拉米夫定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有效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HBeAg血清转换常作为判断抗乙肝病毒(HBV)疗效的指标.拉米夫定疗效及HBeAg血清转换持久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决定拉米夫定治疗前应注意考虑患者的多因素影响,把握好适应证,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和持久的HBeAg血清转换.
作者:沈建坤;侯金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结肠癌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现象,临床分期越晚表现越明显,且随着肿瘤的转移而加重.测定结肠癌患者外周血多项免疫指标,对手术治疗、术后免疫增强治疗、病情判断及预后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牛东生;赵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为了通过非侵入性的方法使用胰岛素,人们进行了长时间多方面的探索.吸入性胰岛素是比较有希望的一种方式.由于肺脏本身的解剖生理特点,使其成为一个潜在的药物吸收脏器.对吸入性药物自身空气动力学特点研究的一系列成果,使吸入性胰岛素终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相关的短期研究表明:吸入性胰岛素在控制血糖方面是有效的,同时也比较安全.但是,吸入性胰岛素的长期使用效果和不良反应,以及在特殊人群中的使用规律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作者:潘晓东;何戎华;卞茸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抗高血压药物血管紧张素Ⅱ(AngⅡ)AT1受体拮抗剂对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 58例以前未治疗过且超声心动图证实有LVH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或β2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治疗,8个月后,比较两种药物对LVH的影响.结果共获得52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8个月后,缬沙坦组左室重量指数(LVMI)从(127±23)g/m2降低到(106±25)g/m2(比值R:0.83;95%CI:0.79~0.87;与基础值相比P<0.0001).倍他乐克组LVMI降低的幅度较小,从(127±25)g/m2降到(117±27)g/m2(R:0.92;95%CI:0.86~0.98;与基础值相比P=0.0082).LVMI的平均下降缬沙坦组为21g/m2,而倍他乐克组仅为10g/m2(与基础值相比R:0.91;90%CI:0.85~0.97).结论 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的逆转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蒋爱忠;李金峰;揭红波;张惠琪;李子彬;吉伟青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鉴别前庭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6例临床诊断为前庭系统性眩晕的患者进行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测.结果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的有76例,异常率为71.6%.其中表现为外周性29例,中枢性47例.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听通路受损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于鉴别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洗珊;陈健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α-干扰素是国内外公认有确切疗效的抗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药物,近年来发现它对肝纤维化发生和进展有一定影响,但确切机制尚不明了,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其抗病毒、抗氧化激酶、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等作用有关.
作者:李蕴如;魏来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肠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神经肽不仅在肠神经元合成,而且在肠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也有合成.淋巴细胞表达大部分神经肽的受体.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肠上皮细胞都能对这些神经产生应答,并促增生或抗增生的反应,还能影响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一些神经肽,特别是胆囊收缩素、促胃泌素释放肽和神经降压素,似乎可为因疾病或胃肠道切除而不能接收肠正常反馈的患者维持黏膜免疫.
作者:陈敏;罗和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静脉血栓形成(VT)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该病未能够得到全面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近年来发现炎症与静脉血栓形成之间关系密切.本文重点介绍VT在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与炎症之间关系的一些研究.
作者:杨晓玲;杨林花;肖传实 刊期: 2005年第07期
1-磷酸神经鞘氨醇(S1P)是一种有生物活性的脂质代谢产物,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再生、迁移及细胞内钙离子移动、黏附分子表达和激活单核细胞黏附内皮细胞等生物功效,在血管生理性再生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S1P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生理病理作用.
作者:周奋;胡申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肝脂酶主要在肝细胞中合成,能水解各种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和磷脂.血浆中肝脂酶活性增高,可使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等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水平增高,同时动脉壁内肝脂酶的表达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肝细胞膜上的肝脂酶作为配体能与多种脂蛋白结合,表现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肝脂酶基因变异是影响肝脂酶合成、活性改变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海芳;王瑞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结肠黏膜的免疫学异常尤其是细胞因子的作用已得到公认.白细胞介素(IL)-10属于抗炎性细胞因子,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表明,IL-10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发展,重组IL-10能改善其临床症状.
作者:魏思忱;白文元 刊期: 2005年第07期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破坏,软骨下骨和滑膜反应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目前发现在骨关节炎发病的各个阶段,细胞因子、炎症因子及蛋白酶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骨关节炎病理改变及微观分子的改变,弄清分子间相互作用机制,将对骨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王卓;王连唐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