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华;罗敏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家族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IGF1是一个重要的调控因子,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能够阻滞IGF1与其受体结合而抑制IGF1的作用.对恶性细胞而言,IGF1是很强的丝裂原,并具有抗凋亡作用.研究肿瘤组织中IGF1和IGFBP3的水平有助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作者:王虹;万毅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呼出气冷凝水成分测定是一种新的生化肺功能检测法,它可以用来观察肺部炎症、肺肿瘤和过敏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对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收集方法、影响因素、所测物质的优、缺点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施劲东;邓星奇;蔡映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但是其发病机制仍不明了.本文近年来细胞因子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提供依据.
作者:黎国伟;许先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甲状腺激素与心血管系统关系密切,甲状腺激素不仅可以作用于甲状腺激素受体,而且可以影响肾上腺素能受体和胆碱能受体的功能,并调节腺苷酸环化酶、钠-钾ATP酶、钙转运及心脏肌球蛋白ATP同工酶等活性,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作用.不管是显性甲状腺疾病、亚临床甲状腺疾病还是甲状腺激素抵抗,都常伴有心血管血液动力学改变的症状和体征,并可出现二尖瓣脱垂、心率变异的改变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异常等.另一方面,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可出现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变化.
作者:袁庆新;刘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肾上腺髓质素(AM)是一种生物活性多肽,可以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降钙素受体样受体和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RDC-1、L1作用,这些受体活化后可通过激活cAMP、一氧化氮合酶等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实现生理功能.近年有文献报道,肾脏疾病明显影响肾脏中AM受体--主要是受体活性修饰蛋白的表达和调节,研究其病理生理作用和机制对临床肾病的诊疗、防治及新型药物的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许旌;缪珩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趋化因子是对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前沿的分子家族,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它广泛参与机体的各种病理生理过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重点阐述了趋化因子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在抗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庆华;何礼贤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肝肺综合征是各种慢性肝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主要的病理生理特点是肺血管扩张和低氧血症.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阐明,但涉及多种因素,是许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死亡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肝移植是唯一的根本治疗方法.本文就近年来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的进展进行.
作者:魏思忱;冯志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泌乳素(PRL)是一种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多肽,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细胞因子,PRL可刺激体内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直接或间接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与SLE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都有密切关系.
作者:吴毅梅;戴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甲状腺恶性肿瘤从病理学上主要分为乳头状甲状腺癌、滤泡状甲状腺癌、未分化甲状腺癌、Hurthle细胞癌和髓样癌等.研究表明Galectin-3的表达与甲状腺恶性肿瘤有关,其免疫检测对于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可靠的,但用于鉴别滤泡癌和滤泡腺瘤时不是一个很灵敏的标记;Galectin-3 mRNA不适合作为甲状腺癌的分子标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组织Galectin-3蛋白的翻译和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了改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卫华;罗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用人工合成猪胰泌素行内镜胰腺功能试验、缩胆囊素刺激后脂肪酶峰值测定及11C蛋氨酸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是较有前途地评价胰腺功能的新方法;粪弹性蛋白酶检测因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相对价廉且无侵入性,可作为筛选慢性胰腺炎高风险人群的首选.
作者:王伟;杨大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Persephin是转化生长因子2β家族中的一个新亚族,该亚族还有新发现的三个成员: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eurturin(NRTN/NTN)、enovin/artemin(EVN/ART).它们均不同程度地对多巴胺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后根神经节、颈上神经节等有生长促进作用.Persephin与其它三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具有许多共同点,但Perse-phin的基因结构、分布、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生理作用及信号转导途径具有其独特的一面,提示其在治疗帕金森病与运动神经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可能较其他几个营养因子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肖颂华;邢诒刚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