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华英;宁华秀
作者:李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早在19世纪,家庭就成为护理的工作对象.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家庭护理在发达国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以及在家庭护理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都有相当的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新兴的护理专业学科[1].随着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对家庭护理已有初步认识.从1998年开始,应用Friedman家庭评估模式先后对63户家庭实施了专业性的家庭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刘素珍;李小萍;徐世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预防和早期发现心内直视手术后心包填塞的发生,避免导致心搏骤停.方法通过对1例心内直视手术后发生两次心包填塞患者的观察、抢救:除术中须彻底止血、纠正体外循环所致的凝血机制紊乱外,术后注意保持心包及纵隔引流通畅,全面细致观察和分析病情,应高度警惕心包填塞的发生,若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备好急诊开胸包.结果抢救成功,痊愈出院.结论急性心包填塞是心内直视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除术中彻底止血、术后保持引流通畅、严密观察病情、减少并早期发现该并发症的发生外,及早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可避免心搏骤停,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吴桂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颅内动脉瘤特别是颅内巨大动脉瘤,在以往被认为不治或难治之症,并且,瘤体的破裂及死亡率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的[1].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动脉内栓塞,可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及手术的安全性,但是,栓塞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也是不可忽视的.我院从1999年10月~2001年10月经股动脉插管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46例,栓塞材料采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术后通过密切的病情观察及相关的处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黄兰芬;黄燕梅;陈群满 刊期: 2003年第03期
ICU是全院危重病人集中进行监测的单位,病人的病情好转、平稳就要转回原科室继续治疗,但是在转回原科室交接时,往往口头交接不清,影响患者的治疗护理,出现问题责任不明确,互相推诿,影响科间协作,甚至引起病人或家属不满意,有时还发生医疗纠纷.因此,在2000年我们设计了ICU病人转出交接班记录单,经过2年多的临床应用,成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金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董郑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Orem认为护理是一种帮助性服务,而不是一种替代性服务,护理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满足自己的治疗性自理需求,她提出了三个护理系统,即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教育支持系统.护理是为不能自理的个人提供治疗性活动,也是克服或预防自理缺陷发展的活动[1].
作者:赵青兰;唐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自制弹性绷带在心脏介入诊疗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92年1月1日~2001年12月31日为1827例施行介入性诊疗术后患者使用自制弹性绷带止血的效果.结果有效1787例,有效率98 .35%,无效30例,占1.65%.结论止血效果好,简便易行,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心脏介入术后弹性绷带的包扎止血,与指压止血者的经验与技术、包扎的经验与技术、患者活动的情况、患者感觉是否舒适、护士术后的健康教育及巡视的频率密切相关.
作者:郭晓岚;吴学勤;汤雁玲;段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并发症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本科10年来对入住我科的50例患者及家属进行了系统的防骨折及感染的操作示范和知识教育.结果经2~5年的随访,病人骨折发生率从入院前的46%降低到8%,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说明病人、家庭成员与护理人员的配合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病人的家庭护理教育越来越重要.
作者:付玲;张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寻找胃造瘘管饲并发症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胃镜下胃造瘘病人管饲情况,观察各种原因引起的并发症.结果以胃肠道症状、机械性并发症、造瘘口并发症为主.结论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病人康复.
作者:张月华;卢少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托臂板用于承托手术病人的上肢,使手术中病人体位舒适,便于手术中输血、输液和各种监测.
作者:王红丽;常庚申;贾春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前,肢体抬高是手外科乃至骨科常用的护理方法,以往使用的肢体抬高垫既不舒适,也不能有效的抬高患肢,影响手术效果,也增加病人的痛苦,针对这一问题,我科护理人员自行设计研究多功能肢体康复器,并用于临床实践得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新婷;曲丽琴;石艳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法复苏用于足月新生儿重度窒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年1月~2001年12月应用新法复苏的46例足月新生儿重度窒息病例(新法组),并与1996年1月~1997年12月采用旧法复苏的48例足月新生儿重度窒息病例(旧法组)进行5分钟Apgar评分及初期预后的对照分析.结果新法组5分钟Apgar评分1~3分2例,占4.35%;4~7分24例,占52.17%;8~10分20例,占43.48%;死亡1例.旧法组5分钟Apgar评分0分1例,占2.08%;1~3分9例,占18.75%;4~7分28例,占58.33%;8~10分10例,占20.83%;死亡9例.复苏成功率及病死率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足月新生儿重度窒息新法复苏明显优于旧法,普及推广新法复苏对抢救重度窒息新生儿有重要意义.
作者:闫玉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腰椎牵引术后病人引起尿潴留的原因与减少导尿机率的护理对策.方法将180例接受腰椎牵引术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骶管注射给药后接受腰椎牵引治疗的病人90例为治疗组.未用骶管给药直接牵引整复者为对照组90例,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体重、骶管给药与否、牵引方法、牵引时机、排尿时间、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术后女性病人导尿率高于男性病人,且骶管给药向会阴部传感的术后病人较之向腰及下肢部放射者导尿率为高.影响腰椎牵引术后尿潴留的相关因素有性别、文化程度、体重、骶管给药传感部位、牵引时机、术后饮食状况.结论女性病人较男性易发生尿潴留,且与骶管给药传感部位有关.术后第1次排尿时间以4~5小时为佳.加强术前宣教及训练床上排尿习惯、术后饮食指导,以降低术后导尿率.
作者:宁华英;宁华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防止热能摄入比例不合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的发病率.方法对120例社区老年人进行了3天膳食调查对其热能的摄入是否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三大产热营养素所产热能占总热能比例均不合理,占调查总数的22%.脂肪占总热能30%以上者占70%,蛋白质占总热能15%以上占88.3%,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55%以下占75%(有14例在40%以下).肥胖者占12.5%.冠心病患者占调查人数65%,高血压患者占调查人数42.5%,糖尿病患者占调查人数33%等.并发现部分老年人对饮食结构不合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原因主要是观念陈旧及缺少正确信息来源.结论对患慢性病恢复期的社区老年人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加强三大产热营养素摄入平衡的指导.
作者:姜洪蕾;张玲;冯树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行鼻腔冲洗对鼻腔粘膜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利用对照的方法将10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冲洗组和对照组.冲洗组采用术后进行鼻腔冲洗,对照组则术后不采用鼻腔冲洗并对其疗效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冲洗组5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行鼻腔冲洗其一期治愈38例,治愈率为76%.对照组50例其术后一期治愈21例,其治愈率42%.结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行鼻腔冲洗优于只采用传统的方法,缩短了临床疗程提高了一期治愈率.
作者:李连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围术期胃液pH变化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 44例CPB 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术前留置胃管,随机分为两组.Ⅰ组:CPB手术对照组20例,未使用洛赛克治疗;Ⅱ组洛赛克治疗组24例;分别在术前12h、麻醉诱导后、CPB30min、CPB60min、术后1、4、14和38h等时间点进行胃液pH测定、镜检(红细胞计数)和潜血试验.结果Ⅰ组各时间点胃液pH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pH=2左右),Ⅱ组胃液pH在CPB30min后明显高于Ⅰ组(P<0.01).Ⅰ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10%;Ⅱ组无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结论胃液的pH与胃肠道的损伤关系密切,胃液的pH保持在4以上,可能是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作者:薛卫斌;高照波;谭红梅;马爱英;臧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药通过灌肠、热敷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药口服、灌肠、热敷及心理治疗等综合疗法,对照组3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单纯中药口服疗法,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中药灌肠、热敷等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月君;张卫红;张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是目前治疗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患者常用的机械性辅助循环方法之一,可使冠状动脉灌注增加,改善外周循环,减少主动脉舒张末期容量及心脏收缩时的左心室后负荷,从而增加心排血量,减少心肌氧耗,可明显改善心肌氧供及心功能情况[1].我科自1998年11月~2001年8月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治疗了7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发重症急性左心衰及心源性休克患者,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帼英;孙淑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机械通气病人因大量消耗,极易导致营养不良,从而对病人产生许多有害的影响.我科自1999年1月~2002年5月收治机械通气病人26例,均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肠内营养的实施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华卓君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