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传统的内科治疗方法是药物止血、三腔二囊管止血.我科2000年2月~2002年2月采用内镜下皮圈结扎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20例,疗效显著,护理如下.
作者:郭爱勋;张冬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亚低温的研究深入和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亦促进了亚低温治疗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我院儿科于1999年4月~2001年9月运用亚低温治疗HIE38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范金凤;席凤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Mirtrofanoff可控性肠膀胱术[1]已在国外临床广泛应用,而在国内报道极少.我院自1997年5月~2001年12月共对8例病人进行此手术,经过我们手术前的心理护理、正确的导尿护理、与医生合作,使手术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陈照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公布,分析其正负效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特别强调了预防为主的原则,故本文提出:增强护士抗风险能力,加强法律知识学习,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高护士综合素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提高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病历质量管理,规范护理文件书写.
作者:林甦儿;陈彩芳;陈惠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HD)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而假性动脉瘤也可作为维持长期HD的血管通路[1,2].两者在形成原因、优缺点、并发症及护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笔者参考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下.
作者:刘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针对低体重婴幼儿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和体外循环的特殊要求,围绕如何缩短转流时间,减轻体外循环对患儿的生理干扰,增加患儿手术的安全系数,作者从重视术前访视患儿、合理准备用物、加强术中安全护理等几个方面提出婴幼儿体外循环术护理的特殊性.
作者:贺吉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对护理纠纷及其相关因素的认识程度.方法作者自设调查表,随机对本院108名护士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护理行为与法律关系、护理纠纷的含义及其处理方式等4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临床护士对护理纠纷及其相关因素的平均正确认识率为58%、22%.结论临床护士对护理纠纷及其相关因素的认识还很模糊,急需补充相关知识.建议将法律法规教育纳入继续教育的规范化培训中,加强护理纠纷与法律关系的宣传力度,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护理管理制度,提高护士对护理纠纷及其相关因素的正确认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作者:曾欣荣;刘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疾病及疾病控制措施的重要问题,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进人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少影响健康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2002年11月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 AP)首先在广东地区出现首批病例,随后在世界多个区域发生了流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命名这种疾病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传染性强、病程进展迅速,造成一定的社会恐慌.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教给病人相关的知识,减轻病人心理负担,调动主观能动性配合消毒隔离、治疗和护理,减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疾病蔓延非常重要.自2003年2月3日~5月12日,我科对94例住院期间的SARS病人进行了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院没有1例护理人员、病人或家属出现院内感染,现将健康教育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杨淑玲;李海兰;李亚洁;张秀华;刘立捷;尹军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社区是指长期在同一个地区居住和生活的整个人群,包括了每个家庭的母亲、父亲、儿童和老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老幼妇残为重点对象而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1].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社区人群能亲自确定自己的问题,了解及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及获取他人的帮助支持,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及心理,而采取积极有效的健康行为以促进健康.
作者:张丽萍;刘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腹腔灌洗是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中的主要措施,早期、有效的腹腔灌洗和护理是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我科自2000年以来,用腹腔灌洗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23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就腹腔灌洗的护理作一总结.
作者:仲月霞;柴青焕;罗斌;高素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2002年9月25日,我们遇到在静滴菌必治的过程中静推心律平致皮肤坏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连欣;张美华;王爱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胃底及十二指肠癌根治术,胃肠吻合多采用毕罗氏Ⅱ式,这类手术传统的胃管留置方法是将胃管头端留置在十二指肠残端,以便引流十二指肠残端渗液及胃肠消化液,达到减轻腹胀,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
作者:田昭鸾;崔敏;田秀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及观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7年1月~1998年12月收治的27例小儿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小儿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中,行血肿清除术13例,颅骨钻孔血管内置管+增强尿激酶外引流术6例,非手术治疗8例.26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进行性意识障碍、头痛、呕吐、贫血加重和生命体征不稳定是小儿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基本临床特征,伤后72小时这段时间是护理观察的重点.伤后72小时仔细观察以上症状、体征,为小儿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余良英;张成英;陈昌华;何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儿低钠血症性脑损害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的佳方法,改善预后.方法对34例小儿低钠血症性脑损害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及病例的总结,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治和护理质量.结果减少和预防了小儿低钠血症性脑损害的后果.结论小儿低钠血症性脑损害的临床观察和护理,重要的在于充分小儿低钠血症性脑损害的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重要的方法.
作者:夏蓓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现代康复的认识,探索促进康复护理发展的方向.方法采用个别问卷调查方式,对本院20个临床护理单元每科抽取6名护理人员,神经科、综合科、骨科护理单元各抽取在岗80%的护理人员参加问卷.结果 90%的护理人员缺乏现代康复知识;85.6%~91.1%的人不知道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而且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对康复治疗技术的了解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查显示护理人员缺乏康复知识,发展康复教育和培训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顺应时代要求的.
作者:商慧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降低重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率的护理措施及其意义.方法对68例在我院感染内科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护理组(31例)和常规护理组(37例),并对两组的医院感染率、合并医院感染后控制率及平均住院天数进行分析.结果强化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5.48%和59.46%(P<0.05);合并医院感染后控制率分别为63.64%和27.27%(P<0.05);强化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未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31.5±15.7)天和(39.5±28.9)天(P>0.05);两组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47.3±16.8)天和(64.5±28.5)天(P<0.05).结论固定护理人员的肝病监护室强化护理对重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和控制作用,合并医院感染后控制较常规护理组容易,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提高了重型肝炎患者抢救成功率.
作者:黄穗芳;吴惠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应用质量控制理论,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使护生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益.方法分别对1999~2002年在我院实习的178名护生采用质量控制方法贯穿于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和教学方式之中,观察其临床教学的效果.结果参加质量控制教学法的观察对象均不同程度的取得较大的收益,参加考试考生的各科成绩平均提高5.9%.其中基础理论提高2.8%、技术操作提高18.8%、健康教育提高17%、法律法规提高10%、人文知识提高8.3%.结论质量控制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占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麻醉恢复室即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是麻醉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任务是保障病人在麻醉恢复期的安全,监护和治疗在此阶段内出现的生理功能紊乱[1].本文分析了我院麻醉恢复室初创期收治288例患者的监测和护理.
作者:陈善桂;张健;顾尔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血管内支架治疗脑内动脉狭窄是神经外科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报告82例脑动脉狭窄病人行支架治疗的护理,通过脑血管造影确定动脉狭窄的部位及程度,而后将微导管插到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病灶处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后76例病人临床症状消失,6例病人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护理上强调术前护理、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神经功能观察、心电监护及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护理.
作者:丹金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系因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 cm 范围内5 条血管交叉部位任何两条以上血管闭塞引起的血液供应障碍而出现的一组临床征候群,这5条血管是: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CT 及MRI可显示在中脑、丘脑、枕叶、颞叶内侧面和小脑这一范围内出现2处或2处以上的缺血灶.临床表现多以突然眩晕、意识障碍、肢体瘫起病,合并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偏盲及感觉障碍等[1],该病预后不良.我科自1994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基底动脉尖综合征70例,经过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提高了生存率,降低了致残率.
作者:马桂英;于志刚;路子文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