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免疫组化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彭毅莎;郭伟源

关键词:
摘要: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的一个实验.以成为病理诊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随着试剂盒的不断优化,正确率也在不断提高.但免疫组化实验过程步骤繁多,稍不注意容易影响结果 .本人谈谈工作中发现的注意事项.
健康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探析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研究案例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35例、单纯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35例.3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为实验组,35例单纯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特点.结果:实验组的心界向左偏几率22.86%、心肌梗死几率17.14%、心绞痛几率82.86%、心悸几率91.43%、呼吸困难几率6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心界向左偏几率2.86%、心肌梗死几率2.86%、心绞痛几率14.29%、心悸几率17.14%、呼吸困难几率25.71%;实验组合并糖尿病几率22.86%、高血脂几率51.43%、高血压几率28.57%,明显高于对照组合并糖尿病几率11.43%、高血脂几率31.43%、高血压几率14.29%,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为提高对患者的诊断效率,应全面了解病史、掌握各项临床症状表现,从而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对症治疗提供有效指导.

    作者:傅秀慧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小儿肺炎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小儿肺炎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小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按照常规小儿肺炎护理流程护理患儿,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对患儿的健康教育,比较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的停止咳嗽时间、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X线示肺炎病灶吸收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肺炎护理中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康复.

    作者:朱妞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浅谈急诊护理纠纷产生和应对

    目的:提高护士应变能力,培养宽容豁达的胸怀与稳定的情绪,化解护患矛盾;方法:分析急诊科频发纠纷产生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结论:提高护士风险意识、业务素质,同时强化人文关怀、法律素养.减少了护理纠纷.

    作者:吴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72例报告

    目的:探讨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优越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4月至2014年4月为72例患者行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7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并发症发生.结论: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的基础上,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手术安全、有效、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侯延君;张正旭;张毅奎;姜长滨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水合氯醛两种给药途径对小儿镇静效果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目的:探讨水合氯醛两种给药途径对小儿镇静效果的影响和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来我院行MR、CT、彩超、听力筛查的儿童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均采取水合氯醛镇静,按给药途径分为口服组与灌肠组各50例,对两组镇静效果进行观察对比,并研究护理方法.结果:灌肠组镇静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口服组,且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口服组,P<0.05.结论:水合氯醛通过灌肠给药镇静效果更佳,可作为小儿临床检查中的首选镇静方式.

    作者:莫畅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服务的价值探析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服务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9月-2017年5月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8例随机分两组.A组应用常规护理服务,B组应用针对性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前和护理后患者生存情况的差异.结果:B组患者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B组并发症发生少于A组,P<0.05;护理前两组生存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生存质量均显著改善,但B组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服务的价值高,可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作者:赵兰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预防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患者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及护理方法,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思路.方法:以收治的128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在期内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患者DVT、术后感染、便秘及压疮情况.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液粘稠度,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

    作者:黄妙妙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三种维护方式的建立与效果评价

    目的:观察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三种维护方式的维护效果.方法:选取本院PICC带管出院患者93例作为样本,将其随机分为自护组、返院组、社区组三个组别,分别采用不同方法维护导管.结果:自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180.04±0.13)d、维护费用(26.35±0.17)元、并发症发生几率6.45%,与社区组与返院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应加强对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以家庭自我护理,代替返院护理或社区护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作者:刘苏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脑梗塞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锻炼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塞(CI)的偏瘫患者在早期进行综合康复锻炼的疗效.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锻炼、治疗;研究组增加综合康复锻炼.结果:治疗后研究组Barthel、FMA得分为69.05±6.92、66.03±5.98,分别较对照组高出8、6分左右,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的综合康复锻炼的疗效较为良好,值得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作者:罗顺荫;赵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循证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纳入本次临床研究的研究对象来自于2016年内来我院治疗的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共纳入80例患者.患者入选后按照护理方案进行分组,共设置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组内均包含4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显著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和生活质量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减少患者的并发症,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董瑞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72例,具体选取时间为2016年3月到2017年4月期间,同时将患儿随机划分成两组,即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在对照组患者中36例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中36例患儿予以循证护理,对两组患儿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患儿有效率97.2%,比对照组患儿的80.5%高,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儿进行MDI、PDI评分时,实验组两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来讲,在对患儿进行临床护理时,对循证护理予以应用,可以实现治疗效果的全面提升,同时提升患者远期疗效,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张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避免中转开腹的体会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避免中转开腹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为72例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2例患者中4例中转开腹,余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愈出院.结论:术中严格按原则进行精细操作,尽量减少出血、胆囊破裂,以免影响视野,腔镜下熟练的基本操作是避免中转开腹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正旭;候延君;宋传健;张毅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影响医院药品调剂质量因素初探

    本文展开对影响医院药品调剂质量因素的分析,其主要目的 在于了解当前医院药品调剂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其质量的具体因素.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国家逐渐加强对卫生事业的重视,医疗机构逐渐通过创新内部管理模式的方式,提升了医疗机构的发展水平.目前,不少医疗机构在发展中,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药品调剂质量仍存在不过关现象.本文在研究中,首先分析影响医药品调剂质量的主观因素,同时重点研究影响医药品调剂质量的客观因素.

    作者:周斌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门诊分诊、导诊护理纠纷防范与对策

    目的:探讨分析导致门诊分诊、导诊护理纠纷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和解决方案,从而有效减少门诊导诊、分诊护理纠纷发生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门诊部2014年2月-2014年6月期间发生的门诊分诊、导诊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结果:导致纠纷事件的原因包括:门诊部门管理制度不完善;门诊护理人员专业素养较差,服务不到位;患者自身的素质问题.解决对策:完善管理制度,提升门诊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强化其服务意识,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结论:深入分析导致门诊分诊、导诊护理纠纷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案,可有效控制门诊纠纷事件发生率,提高门诊分诊、导诊护理质量和水平.

    作者:苏湘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医护一体化在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 将100例肝衰竭采用人工肝治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服务模式.实施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人工肝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所降低(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可以降低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柴利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浅谈肠外营养的临床护理

    肠外营养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从护理方式、输注方式、肠外营养的实施、观察和预防并发症、护理措施、导管护理、促进病人舒适感等方面讨论肠外营养的临床护理,以期为我国肠外营养护理积累宝贵经验.

    作者:李莹;张伟利;朱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心理干预在胃癌术后快速康复的应用

    目的 探究心理干预在胃癌术后心理患者中的效果,以及对患者焦虑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肿瘤科接受心理的胃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胃癌术后心理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认知干预护理、胃肠道护理、家庭、社会支持护理.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焦虑率、SAS评分,QOL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6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焦虑率为32.2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率6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S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QO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QO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在胃癌术后心理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对患者焦虑情绪和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值得推广并使用.

    作者:任芳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全州县8—10岁儿童尿碘与食用盐碘的动态评价分析

    目的:分析全州县2014~2016年8~10岁儿童的尿碘水平以及食用盐碘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2014~2016年全州县8~10岁儿童600名,对所选儿童的尿碘水平进行检测,并检测儿童家中食用盐的碘含量.结果:600名儿童的中位尿碘含量为120.5?g/L,不同年份8~10岁儿童的尿碘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州县8~10岁儿童的盐碘中位数为23.4mg/kg,非碘盐食用率为0.0%,合格碘盐食用率为89.3%,不合格碘盐率为10.7%.各年度儿童盐碘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州县8~10岁儿童碘营养状况基本达标,全州县未检出非碘盐,但仍存在碘盐不合格的问题,还应进一步提高合格碘盐食用率.

    作者:唐秀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浅谈口腔医院的感染控制

    目的 提高口腔专科医院的感染控制,促进医疗护理质量的提升,预防和减少口腔专科医院的感染发生.方法 了解院内口腔感染的常见临床类型和特征,建立健全口腔专科医院的感染管理体系,加强口腔医院的感染控制及医院感控知识的教育,增强医务人员和患者对医院感染的防范意识,严格规范各项操作,彻底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结果 在完善了口腔专科医院的感染控制体系,严格实施感染控制的各个环节以及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范意识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医疗安全隐患,提高了消毒灭菌的质量,减少和预防了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利益.结论 口腔医院感染控制,体现了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

    作者:王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比较观察X线平片、CT和MRI在检查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早期腕关节病变中的作用

    目的:本文主要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早期腕关节病变检查之中应用X线平片、CT和MRI的诊断价值,了解其准确性.方法:选2014年05月份到2017年05月份在我院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50例,全部患者都采取X线平片、CT和MRI扫描检查,将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之中,CT检测出32例64个腕关节出现早期病变,X线平片检测出21例42个腕关节出现早期病变,而MRI检测之中100个腕关节出现了骨侵蚀病变,X线平片、CT和MRI扫描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将数据与数据进行对比,数据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早期腕关节病变的诊断之中应用MRI或者是CT,能够明确诊断出患者病灶,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值得应用.

    作者:邱勇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健康前沿杂志

健康前沿杂志

主管: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