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急性心机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分析

谢旺荣

关键词:富马酸比索洛尔, 急性, 心机梗死
摘要:目的:探讨富马酸比索洛尔作用于急性心机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急性心机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富马酸比索洛尔进行治疗,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冠脉再闭塞率、死亡率分别为10.0%、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5.0%、15.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85.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3,P<0.01)。结论临床上使用富马酸比索洛尔作用于急性心机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降低冠脉再闭塞率、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领域推广应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和护理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及临床治疗效率。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采用抗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和气雾疗法治疗,并采取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呼吸肌锻炼和饮食护理等,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对其治疗及护理效果进行评判。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有30.3%啰的患者咳嗽、咳痰及肺部音较前明显减轻,但仍未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有2例患者治疗后无效。结论综合药物治疗和护理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及速度,值得临床参考和使用。

    作者:黄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探讨胺碘酮对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心功能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78例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将其依据随机方式划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38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抗冠心病药物予以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慢心律行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胺碘酮口服且实施长期维持治疗。治疗1疗程后(14d),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47%)相比于对照组(65.0%),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hs-CRP和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6min步行距离均显著长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NT-proBNP水平及6min步行距离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min步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现呕吐及恶心等不良反应为6例(15.0%),观察组为2例(5.26%),两组患者停药之后,病情均得到相应缓解,对照组出现3例(7.89%)窦性心动过缓,减少剂量后,心律正常恢复。结论针对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对其采用胺碘酮予以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缓解患者体征,不良反应较小,经临床证实,此药半衰期长,用药次数较少,安全有保证,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春茹;吕健;郝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目的:分析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探讨有效干预对策。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8例妇科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取尿液前,采用清水擦拭外阴部位,待排除前段尿液后,应用无菌容器,收集中段尿液进行相关检测。观察组患者取尿液前,则采用0.02%的呋喃西林溶液,擦洗外阴部位,并于患者阴道口置入棉球,待患者排除前段尿液后,应用无菌容器,收集中段尿液进行相关检测。结果观察组白细胞检出3(5.56%)例,红细胞检出17(31.48%)例,蛋白质检出0(0.00%)例,上皮细胞检出0(0.00%)例。对照组白细胞检出25(46.30%)例,红细胞检出47(87.04%)例,蛋白质检出11(20.37%)例,上皮细胞检出4(7.41%)例。经过比较,两组患者尿液样本中白细胞、红细胞,蛋白质及上皮细胞等检出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阴道分泌物可对尿常规检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并导致假阳性率升高,因此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重视,严格规范的采集尿液样本,避免影响因素干扰,以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沈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倍他乐克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关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入院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倍他乐克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关表现。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1所示。在超声心动图的LVEF、LVEDD、LVESD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面,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倍他乐克效果比单一的应用常规性治疗有显著改善,且能够保证安全有效。

    作者:林美明;卢仁荣;余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的入院编号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常规组入院后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护理组进行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护理。结果护理组入院后行溶栓治疗时间、NGF以及NTF急救效率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护理组的护理效果满意度为1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6.92%(P<0.05)。结论急诊护理流程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对其日后身体健康的恢复作出了贡献,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许丽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我卫生队及福州总院476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0例心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参与缬沙坦口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收缩压与舒张压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有显著下降,但均为达到治疗水平,两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率5%,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的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参与缬沙坦进行口服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对临床医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高志鹏;郑钰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24例骨科患者,经随机抽签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接受预见性护理指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指引,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16%、5.22%;61.29%、16.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护理中,实行预见性护理指引,能够缩短患者实际住院的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且安全、可靠,不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情况,值得临床方面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杨瑞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长期日常血压监测及日常行为干预对高血压控制的影响

    目的:通过分析日常血压监测数据,探讨日常血压测量和日常行为干预对个体高血压控制的效果。方法利用腕式电子血压计,采用日常血压测量的监测方式,采集2014年3月30日至2016年5月4日的日常血压数据,并得到非睡眠时间段以及不同季节的家庭血压监测数据。结果测试期间,测试者HBPM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为129/86mmHg,诊室测量血压比日常测量血压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升高4/5mmHg。非睡眠时间段内的日常血压监测结果,可以近似代替ABPM非睡眠时间段内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测试者日常血压随季节的变化情况。结论坚持长期日常血压监测和日常行为干预,能够调动测试者的参与积极性,达到积极的血压控制效果。

    作者:徐静波;陈永波;陈林海;张海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46例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用药效果,并评价其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的疗效显著,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且用药安全,值得推荐。

    作者:胡美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远程心电图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心律失常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远程心电图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心律失常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到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纳入患者均进行12导联心电图和电话传输检查,观察对比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结果12导联心电图监测检出心律失常为64.1%(25/39)、远程传输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76.9%(30/39),2种方法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远程心电图评价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值得进行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德隆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川穹嗪防治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川穹嗪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成功的患者共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内科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川穹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①两组患者新增病变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穹嗪用于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1年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杜国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早期康复的应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早期康复的应用。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前来就诊的10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常规护理,包括健康知识宣教、对症治疗及护理、观察患者的病情等。护理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临床效果。结果护理组与护理后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前评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对比护理后护理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ADL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具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莫洪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间收治入院的实施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8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原则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54例,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研究组:5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比较两组自我护理能力及相关知识知晓率。结果研究组经过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后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对照组高,同时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中,能显著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推广。

    作者:杨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血浆NSE水平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血浆NSE(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浆NSE水平及肢体功能恢复评分。结果两组组内比较,患者入院时、护理2周后及护理4周后NSE评分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体功能恢复评分中,两组患者随着护理时间的延长,评分逐渐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入院时,两组患者NSE及肢体功能恢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周后,观察组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4周后,两组NSE水平比较中,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可使患者肢体功能尽快恢复病前水平,血浆中NSE水平下降,降低对脑神经及脑组织的损伤,对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陈淑烟;余高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急性脑梗死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评价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形成早期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4-2015年收治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108例,依据所采取的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将本组病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脑梗死临床常规护理,在观察组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为期3个月护理,将观察组与对照组入院前与出院后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作以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6.3%明显高于对照组72.3%,组间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为(89.7±7.44)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80.4±8.3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5.2±8.86)分、(54.9±7.83)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干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是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的理想护理方法。

    作者:陈福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舒适护理在预防ICU综合征患者中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舒适护理应用于预防ICU综合征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ICU住院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护理方法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120例,观察组患者予以舒适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ICU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经不同的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患者ICU综合征的发生率为20.8%,而对照组患者综合征的发生率为41.7%,观察组明显要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0.8%显著优于对照组68.3%(P<0.05)。结论在对ICU患者护理的过程中,采取舒适护理的方法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同时还能减少患者ICU综合征的发生,在临床上特别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林海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X线平片与CT对HIV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X线平片与CT用于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60例在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HIV肺部感染患者资料,对肺部真菌感染进行分组诊断,对照组(X线平片检查)、观察组(CT检查);结合诊断结果,对比2组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阳性率,对真菌感染者提出科学的治疗方案。结果本次6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真菌培养100%阳性,2组诊断结果中,观察组43例阳性,阳性率71.7%,对照组6例阳性,阳性率10%;CT检查明显优越X线平片检查。从真菌分布来看,本次检出60珠真菌,白色假丝酵母菌42例,占70%,热带假丝酵母菌10例、光滑假丝酵母菌6例、毛霉菌属1例、曲霉菌属1例。结论 CT检查用于HIV肺部真菌感染诊断效果更高,为感染症状治疗提供了临床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作者:陆舜钦;管竹春;金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QT离散度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QT离散度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QT离散度,并研究观察组室速、室颤、心脏骤停与其他心律失常、无心律失常QT离散度的比较,此外还针对观察组静脉溶检与未溶栓QT离散度进行对比,针对QT离散度不小于100ms与QT离散度小于100ms死亡率对比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入院后QT离散度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静脉溶栓与未溶栓QT离散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QT离散度小于100ms死亡率低于QT离散度大于等于100ms的死亡率,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测量QT离散度,可有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同时,还能为预测室速、室颤、心脏骤停以及其他心律失常症状提供重要的参考。

    作者:孙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实施床旁心脏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观察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应用床旁心脏超声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诊治的1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63例为房间隔缺损(ASD),24例为室间隔缺损(VSD),13例为动脉导管未闭(PAD)。术前通过床旁心脏超声对缺损部位、范围以及程度进行检查,手术过程运用超声心动图实施监测,封堵术成功后立即观察分流是否消失;术后1个月进行超声复查。结果通过分析,本文所选的100例患者中,97例封堵成功,3例存在残余分流。VSD残余分流2例,PDA残余分流1例。ASD患者实施封堵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OD)及肺动脉内径(PAD)均比术前小,手术前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前后左心室内径(LVD)、主动脉内径(AOD)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SD和PDA患者实施封堵操作后AOD即LVD均明显比术前小,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手术前后RVEOD、PAD、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实施床旁心脏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显著,术后随访能够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白雪萍;刘达怡;黄志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微信平台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电子病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电子病历的质量控制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12月500份采用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的归档的心血管内科护理电子病历作为对照组,2015年1-6月应用微信平台进行质量控制的500份护理电子病历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缺陷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缺陷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有明显的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应用微信平台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电子病历进行质量控制,能有效地提高护理电子病历的质量。

    作者:聂立华;张丽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