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骨骨膜减张修补硬脑膜在急性小脑幕切迹疝去骨瓣减压手术中的应用

陈钦标;郭泳彤;胡智;赵义营;刘正豪;周志威;黄毓韬;邓跃飞;雷炳喜

关键词:急性小脑幕切迹疝, 去骨瓣减压术, 颅骨骨膜, 硬脑膜减张缝合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急性小脑幕切迹疝去骨瓣减压手术中,颅骨骨膜瓣减张修补硬脑膜与常规缝合硬脑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2016年1月份~2017年6月份我院急性小脑幕切迹疝去骨瓣减压手术患者的预后,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 U test)分析颅骨骨膜瓣减张修补硬脑膜(观察组,n=26)与常规缝合硬脑膜(对照组,n=241)两组患者GOS的差异.结果 两组组患者GOS比较,U检验发现硬脑膜减张缝合组(观察组)的GOS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脑膜减张缝合组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常规缝合组,并发症明显小于对照组.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和鼻内给药两种方式对小儿口腔日间手术术后躁动的影响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和鼻内给药两种方法对七氟烷吸入麻醉下小儿口腔日间手术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 随机纳入135例拟行口腔日间手术的患儿,年龄1~6岁,分为3组,每组45例,分别予麻醉诱导后右美托咪定1 μg/kg静脉泵注(VD组)、麻醉诱导前15 min右美托咪定1 μg/kg鼻内给药(ND组)或等量生理盐水对照(C组).所有患儿采用七氟烷全凭吸入麻醉.术后每5 min进行一次躁动评分(PEDA)及疼痛评分(FLACC);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结束时(T3)及苏醒时(T4)的HR、BP;记录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VD组和ND组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1);T2和T3时VD组心率明显低于ND组和C组(P<0.01),T3时ND组心率低于C组(P<0.05);VD组和ND组苏醒时间长于C组(P<0.01);3组患儿PACU停留时间没有差异;3组患儿高疼痛评分没有差异.VD组有4例患儿出现心动过缓需使用阿托品治疗.3组患儿均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和鼻内给药都能明显降低七氟烷麻醉后躁动的发生,右美托咪定鼻内给药对心率影响更小.

    作者:雷东旭;潘永英;陈柳妹;王怀贞;赵晴;宋兴荣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吗啡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究吗啡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并对PI3K-AKT-c-Myc信号通路的激活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将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N组)、1μmol/L吗啡组(1μM组)、10μmol/L吗啡组(10 μM组)以及100μmol/L组(100 μM组),分别予无血清培养基、含1 μmol/L吗啡的无血清培养基、含10 μmol/L吗啡的无血清培养基及含100 μmol/L吗啡的无血清培养基处理.处理后对各组细胞行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内VEGF、c-Myc的表达及AKT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N组相比,不同浓度吗啡处理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细胞内VEGF、c-Myc的表达及AKT蛋白磷酸化均有促进作用,其中以10 μM组作用为显著(P<0.05).结论 10 μmol/L吗啡可促进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VEGF的表达,此过程可能与激活细胞内PI3K-AKT-c-Myc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刘仲奇;曹铭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糖尿病患者TKA术后早期凝血状态变化趋势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初次TKA术后早期凝血状态变化趋势,旨在为其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住院诊断为骨性关节炎,并行初次单侧TKA手术的患者60例.入院时检测空腹血糖水平,根据空腹血糖水平及病史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糖尿病患者组及空腹血糖正常组.两组患者均为30例,年龄60~85岁,糖尿病组平均69.70±4.69岁,男5例,女25例.正常人组平均72.70±5.36岁,男4例,女26例.两组于围手术期给予相同的临床干预、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清晨空腹采集肘前静脉血液标本,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血液中Fib含量变化的趋势均为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在术后第3天时达到峰值(糖尿病组=5.25±0.82 g/L,正常人组=4.44±0.43 g/L),虽然术后第7天较术后第3天有所下降,但较术前水平仍有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糖尿病组患者血液中Fib指标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较正常人组偏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液PLT计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天较术前有明显下降,术后第3天下降到低值(糖尿病组=203.60±41.02/L,正常人组209.80±55.47/L),术后第7天时两组患者PLT计数恢复到术前水平.两组患者术后血液TT、APTT、PT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无明显变化趋势,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初次单侧TKA术后,膝关节骨关节炎伴糖尿病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较空腹血糖正常的患者更为严重.Fib是检测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术后监测Fib指标的变化有利于对评估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TKA术后的凝血状态.

    作者:栾非凡;张光明;刘永轶;王新亮;陈铭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局部注射氨甲环酸对首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观察

    目的 总结局部注射氨甲环酸对于首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情况的临床数据,探讨使用经验和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80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因骨性关节炎入院,且均为首次手术.依据使用氨甲环酸与否将选择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观察组在关闭关节腔前在其关节囊内注射10 mL氨甲环酸,常规组注射10 mL生理盐水,两组均在注射后放置高负压引流瓶.对比两组术后血红蛋白(Hb)情况、引流量、输血情况以及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24 h引流量以及失血情况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术后红细胞比容(Hct)以及Hb指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量和输血率等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负压引流的基础上行氨甲环酸局部注射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降低患者输血需求,同时不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作者:梁传兴;黄健;郭伟康;王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NDI评分的影响观察

    目的 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6例,分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进行颈椎前路髓核摘除加植骨内固定术,观察组进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术.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椎间丢失高度,并统计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N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植骨融合率和术后改善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椎间丢失高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植骨融合率96.43%与对照组的82.14%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改善率86.94±3.52%高于对照组的83.77±4.16% (P<0.05).结论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可明显降低患者NDI.

    作者:肖建斌;艾福志;李世平;严越茂;肖建勇;廖焕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癌筛查的临床方法比较

    目的 探讨Pipelle内膜取样器和Tao Brush内膜采样器在子宫内膜癌(EC)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间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收治拟行诊刮术的200例患者,分入Tao刷组和Pipelle吸管组各100例,分别用Tao Brush内膜采样器和Pipelle内膜取样器进行子宫内膜取样,然后行诊刮术,均行液基细胞学分析和组织病理学分析,比较两种内膜取样器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以两组取材满意度、疼痛评分(VAS)、出血量、患者的依从性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Pipelle内膜取样器和Tao Brush内膜采样器在出血量和疼痛程度、并发症、依从性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Tao Brush内膜采样器和Pipelle内膜取样器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均为98%,敏感度分别为95.0%和93.1%,特异度分别为96.0%和93.9%,阳性预测值96.0%和93.0%,阴性预测值95.0%和93.0%;在控制相关因素下,Tao Brush内膜采样器和Pipelle内膜取样器相比刮诊的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子宫内膜癌的筛查,但Tao Brush价格和诊断价值优于Pipelle吸管,可为作为首选.

    作者:申孝;王雪莱;谭艳;张雪芳;方光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术前肠内营养作为肠道准备方式对老年大肠癌术后早期康复的观察

    目的 探讨采用肠内营养作为肠道准备对老年大肠癌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前肠道准备的不同分为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肠内营养组术前口服肠内营养混悬液,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普通流质食物),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接近,均未发现吻合口漏及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肠内营养组患者术中肠道清洁度及术后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肠道准备期间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 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肠道术前准备使用肠内营养安全可行,避免传统方法的缺点,且为手术期效果良好.

    作者:陆路;唐武;丁玉杰;吴辉;曾育杰;褚忠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某三甲医院2015~2016年度骨科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和分析骨科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和提出降低骨科清洁切口SSI发病率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选择某三甲医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实施骨科清洁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基础疾病史(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术前ASA评分、皮肤准备方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操作者资历、急诊手术、留置引流管、手术部位感染情况.采用2001年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感染诊断,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骨科清洁切口手术的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共监测患者792例,发生SSI 17例,SSI发病率为2.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高龄、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ASA评分Ⅲ级以上、急诊手术是骨科清洁切口SSI相关阳性危险因素(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的4个危险因素以及临床上普遍认为高危的2个因素(传统备皮方法、手术时间> 180 min)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ASA评分Ⅲ级以上、传统备皮法、手术时间> 180 min、急诊手术为骨科清洁手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患者ASA评分Ⅲ级以上、传统备皮法、手术时间>180 min、急诊手术会增加骨科清洁手术后SSI的风险,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和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在围手术期大可能地优化各项可调控因素,大限度地降低骨科清洁切口SSI的发生率.

    作者:潘丽芬;谭淑芳;曹林岚;冯晓玲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腹腔镜下腔隙韧带切开术治疗嵌顿股疝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腔隙韧带切开术治疗嵌顿股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8年3月腹腔镜下腔隙韧带切开术治疗嵌顿性股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嵌顿股疝患者行腹腔镜下腔隙韧带切开术治疗(TAPP术式),其中男5例,女18例.术中无肠管副损伤,无因复位不了嵌顿内容物而中转开腹,但有4例患者肠坏死中转开腹行肠切除术.1例患者因术中损伤膀胱于腔镜下修补.手术时间50~180 min(平均103.36±52.87 min),出血量2~50 mL(平均13.7±10.2 mL),住院时间3~15 d(平均5.80±3.25 d).术后15例皮下气肿,7例血清肿,1例患者伤口感染经换药治愈,1例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好转.随访1个月至48个月,无复发,无补片感染.结论 腹腔镜下腔隙韧带切开术治疗嵌顿性股疝可以有效避免肠管副损伤,降低开腹中转率.

    作者:范国勇;甄作均;姚干;张庆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中控制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因腰椎管狭窄症,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植骨内固定术的患者共96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手术方法止血,试验组术中除常规外科止血外,同时使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等综合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应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后,其术中出血量(180.7±15.6)mL、手术时间(95.6±13.8) min,均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216.8±19.2) ml、手术时间(103.7±18.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第1、2、3天的引流量分别为(186.8±29.2)mL、(286.7±27.1) mL、(320.7±30.2) mL,与对照组(210.8±36.1) mL、(315.5±20.5) mL、(372,8±22.2) 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口发生感染的情况,试验组发生率为2/48,对照组发生率为3/48,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流体明胶可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并不增加伤口感染的风险.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剂,在腰椎后路手术中有其应用价值.

    作者:官志平;吴镇权;温健;邱瑞珊;王文豪;石岩;于滨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坐骨神经阻滞和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坐骨神经阻滞和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33名符合条件的全膝关节手术患者,ASA分级Ⅰ或Ⅱ级,分为坐骨神经阻滞组(SNB组,16例,术毕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进行坐骨神经阻滞);局部浸润麻醉组(LIA组,17例,术毕给予0.2%的罗哌卡因150 mL加曲马多100 mg和0.5mg肾上腺素混合液行膝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于术后2h、8h、16h、24 h、36 h、48 h评估静止状态下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分值的变化;观察术后恶心呕吐发生,局麻药中毒症状,皮疹发生,KSS评分在两组患者中的状况.结果 ①与SNB组相比,术后2h、8h、16 h LIA组患者静止状态下的VAS评分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24 h、36 h和48 h LIA组患者的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SNB组相比,LIA组患者术后2h、8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IA组患者在术后16h、24 h、36 h和48 h的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局麻药中毒症状,皮疹发生,KSS评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NB或者LIA都能为全膝关节手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但从操作便捷的角度来看,后者更适用于此类手术.

    作者:林奕彬;吴贵云;曾志文;林伟雄;吕玮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MIS-TLIF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Quadrant微创通道系统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MIS-TLIF)手术与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4例患者采用MIS-TLIF手术(MIS-TLIF组);36例采用PLIF手术(PLIF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MIS-TLIF组手术后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PLIF组(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PLIF组,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JOA评分较术前1d升高,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1d降低(P<0.05).MIS-TLIF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较PLIF组术后6个月升高,VAS评分、ODI评分均较PLIF组术后6个月降低(P<0.05).MIS-TLIF组术后感染发生率、硬囊破裂发生率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PLIF组(P<0.05).结论 从当前的资料反映出Quadrant微创通道系统下MIS-TLIF手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效果显著、创伤小且恢复快.

    作者:李贤坤;武明鑫;张云帆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预防性护理减少坠积性肺炎发生的临床观察

    目的 预防性护理对临床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5月到2016年11月的75例长期卧床(入院时间>2个月)的住院患者,分为预防护理组(纳入病例38例)和常规护理组(纳入病例38例).预防护理组采用交常规护理更积极的护理,主要包括增加依从性的专人护理监督、预防饮食呛咳和加强口腔护理.结果 预防性护理组35例完成项目,常规护理组完成研究34例.预防性护理组5例(14.29%)、常规护理组有8例(23.53%)发现坠积性肺炎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964,P=0.326);预防性护理组的依从性高于常规护理组(74.28% vs 50.00%,x2=,P=0.037);预防性护理组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91.43% vs 70.59%,x2=4.899,P=0.027).结论 预防性护理提高护士的工作依从性,增加患者满意度;但是否减少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尚需要更多病例观察.

    作者:黄丽霞;蓝静;陈燕珊;彭彩金;李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颅骨骨膜减张修补硬脑膜在急性小脑幕切迹疝去骨瓣减压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比较急性小脑幕切迹疝去骨瓣减压手术中,颅骨骨膜瓣减张修补硬脑膜与常规缝合硬脑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2016年1月份~2017年6月份我院急性小脑幕切迹疝去骨瓣减压手术患者的预后,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 U test)分析颅骨骨膜瓣减张修补硬脑膜(观察组,n=26)与常规缝合硬脑膜(对照组,n=241)两组患者GOS的差异.结果 两组组患者GOS比较,U检验发现硬脑膜减张缝合组(观察组)的GOS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脑膜减张缝合组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常规缝合组,并发症明显小于对照组.

    作者:陈钦标;郭泳彤;胡智;赵义营;刘正豪;周志威;黄毓韬;邓跃飞;雷炳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帕洛诺司琼对二次剖宫产患者术中寒战的影响

    目的 探讨帕洛诺司琼对剖宫产病人围术期寒战发生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剖宫产手术患者80例,分为帕洛诺司琼组(帕洛诺司琼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每组40例.记录患者术中寒战、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记录患者术中生命体征以及胎儿出生后Apgar评分.结果 帕洛诺司琼组术中寒战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及胎儿出生后的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帕洛诺司琼可以安全及有效地降低剖宫产患者围术期寒战的发生率.

    作者:林宗航;杨春鹤;李恒;付宝军;杨秀环;陈卿梅;陆文敏;姜静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管状牵开器辅助下单侧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估微创Quadrant通道下单侧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月~ 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经后路单侧肌间隙入路,微创Quadrant通道下行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对患者再次手术前、手术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腰椎CT检查评估是否椎体间融合.结果 所有的患者均随访6~25个月,平均12.6个月.术前VAS平均评分为7.31±1.6分,术后末次随访VAS平均评分为3.15±0.5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平均38.54±3.21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为5.96±3.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间植骨均融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和融合器移位.结论 微创Quadrant通道下单侧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作者:张惠城;陈嘉裕;刘展亮;杨志发;杨永迁;李伟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食道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不良症状研究及护理应对探讨

    目的 了解食道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不良症状,为探讨护理应对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85例食道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进行不良症状调查.结果 食道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不良症状发生率为100.0%,其中发生率高的不良症状依次为体重减轻(100.0%)、胃口差(100.0%)、脱发(98.8%)、吞咽不适(97.7%)、恶心(97.7%)、疲乏(97.7%);症状严重程度高的依次是睡眠差、脱发、恶心和吞咽不适,而且不同的化疗疗程出现的主要不适症状不尽相同.结论 护理工作者应根据患者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应对方法,并动态的评估影响患者的不良症状,建议使用临床路径规范护理行为,以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作者:王玉翠;刘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中FAM135B基因的表达及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直肠癌与正常结肠粘膜间基因表达的差异,找出关键的差异表达基因,从而预测参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基因.方法 从GEO表达谱数据库中下载表达谱基因芯片数据GSE50760(包括18例结直肠癌样本及配对的正常结肠粘膜组织).利用Morpheus在线软件对基因芯片GSE50760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在结直肠癌与正常结肠粘膜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构建聚类分析热图.利用human protein atlas在线数据库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在结直肠癌与正常结肠粘膜组织中的免疫组化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利用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的数据对差异表达基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高低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GSE50760获得前10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利用human protein atlas在线数据库对这100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免疫组织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发现,FAM 135B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比正常结肠粘膜中的表达明显下调.生存分析也提示当FAM 135B基因高表达时,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结论 FAM135B可能是结直肠癌中潜在的抑癌基因,其表达下调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成为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梁家宏;许侨东;严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胸腰椎骨折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近些年来胸腰椎骨折的发生率正逐年提升,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我们更多是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帮助伤椎恢复高度.随着脊柱生物力学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虽然椎弓根钉复位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术后患者脊柱后凸仍是我们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就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时机,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原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张天奇;房清敏;王大巍;张岱捷;叶伟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柠檬酸合成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柠檬酸合成酶(CS)在乳腺癌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CS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芯片中的CS表达情况,分析CS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中CS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患者组织中CS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28),CS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P=0.035)、临床分期(P<0.001)、是否淋巴结转移(P<0.001)相关,CS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降低(P=0.007).结论 CS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与乳腺癌的进展与临床预后相关,有望成为乳腺癌新的生物标记物.

    作者:何广宁;蔡志煅;邓润枢;温润耀;邓丁梅;张爱玲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