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彬;吴贵云;曾志文;林伟雄;吕玮敏
目的 比较Quadrant微创通道系统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MIS-TLIF)手术与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4例患者采用MIS-TLIF手术(MIS-TLIF组);36例采用PLIF手术(PLIF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MIS-TLIF组手术后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PLIF组(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PLIF组,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JOA评分较术前1d升高,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1d降低(P<0.05).MIS-TLIF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较PLIF组术后6个月升高,VAS评分、ODI评分均较PLIF组术后6个月降低(P<0.05).MIS-TLIF组术后感染发生率、硬囊破裂发生率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PLIF组(P<0.05).结论 从当前的资料反映出Quadrant微创通道系统下MIS-TLIF手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效果显著、创伤小且恢复快.
作者:李贤坤;武明鑫;张云帆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脊髓损伤是交通、劳动和运动意外事故中常见的创伤类型,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功能严重障碍.导致脊髓损伤难以治疗的关键是继发性损伤,所以如何治疗继发性损伤成为治疗脊髓损伤的重点.脊髓损伤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或者药物缓解脊髓损伤引起的继发性损伤.随着对生物机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一些药物或者干细胞疗法在治疗脊髓损伤表现出巨大的潜力,这将为治疗脊髓损伤提供新的视野和希望.本文就脊髓损伤病理生理,以及一些近年来出现的治疗脊髓损伤新的药物及手段做综述.
作者:刘震;龙浩;张寰;仲冬;姚爱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坐骨神经阻滞和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33名符合条件的全膝关节手术患者,ASA分级Ⅰ或Ⅱ级,分为坐骨神经阻滞组(SNB组,16例,术毕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进行坐骨神经阻滞);局部浸润麻醉组(LIA组,17例,术毕给予0.2%的罗哌卡因150 mL加曲马多100 mg和0.5mg肾上腺素混合液行膝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于术后2h、8h、16h、24 h、36 h、48 h评估静止状态下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分值的变化;观察术后恶心呕吐发生,局麻药中毒症状,皮疹发生,KSS评分在两组患者中的状况.结果 ①与SNB组相比,术后2h、8h、16 h LIA组患者静止状态下的VAS评分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24 h、36 h和48 h LIA组患者的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SNB组相比,LIA组患者术后2h、8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IA组患者在术后16h、24 h、36 h和48 h的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局麻药中毒症状,皮疹发生,KSS评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NB或者LIA都能为全膝关节手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但从操作便捷的角度来看,后者更适用于此类手术.
作者:林奕彬;吴贵云;曾志文;林伟雄;吕玮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和鼻内给药两种方法对七氟烷吸入麻醉下小儿口腔日间手术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 随机纳入135例拟行口腔日间手术的患儿,年龄1~6岁,分为3组,每组45例,分别予麻醉诱导后右美托咪定1 μg/kg静脉泵注(VD组)、麻醉诱导前15 min右美托咪定1 μg/kg鼻内给药(ND组)或等量生理盐水对照(C组).所有患儿采用七氟烷全凭吸入麻醉.术后每5 min进行一次躁动评分(PEDA)及疼痛评分(FLACC);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结束时(T3)及苏醒时(T4)的HR、BP;记录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VD组和ND组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1);T2和T3时VD组心率明显低于ND组和C组(P<0.01),T3时ND组心率低于C组(P<0.05);VD组和ND组苏醒时间长于C组(P<0.01);3组患儿PACU停留时间没有差异;3组患儿高疼痛评分没有差异.VD组有4例患儿出现心动过缓需使用阿托品治疗.3组患儿均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和鼻内给药都能明显降低七氟烷麻醉后躁动的发生,右美托咪定鼻内给药对心率影响更小.
作者:雷东旭;潘永英;陈柳妹;王怀贞;赵晴;宋兴荣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乳腺X线在青年乳腺癌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调取2011年1月到2016年12月北大深圳医院初诊初治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乳腺X线胶片,请专科医生读取并复核乳腺X线的结果,按照乳腺密度、TNM分期和免疫组化分型对结果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收集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198例.按照乳腺密度分组,180例为C类乳腺,18例为D类乳腺,不同密度乳腺在各位相检查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按照TNM分期分组,其中0、I、Ⅱ、Ⅲ和Ⅳ期病例分别有2例、47例、103例、39例和7例,不同TNM分期病例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按照免疫组化分型分组,其中luminal A,luminal B,三阴和HER-2过表达型分别有17例、106例、54例和21例,不同免疫分型病例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X线摄片检查对青年乳腺癌有较高的阳性率,临床分期晚的阳性率高,乳腺结构致密的阳性率低.对于致密型乳腺,可以加做乳腺X线数字断层摄片,提高阳性率.
作者:李朋;杨满;程苒;韩彬;韦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氟马西尼对全麻肝叶切除术患者促醒作用及恢复期脑电双频指数(BIS)、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50例全麻肝叶切除术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氟马西尼分为氟马西尼组(n=25)和非氟马西尼组(n=25),两组均采取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麻,术中维持BIS在40~60之间.术毕入麻醉苏醒室即刻,氟马西尼组给予氟马西尼静脉推注,非氟马西尼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静脉推注.记录两组术后复苏时间指标及入苏醒室后不同时间点BIS值变化,并分别于术前ld及术后ld、3d、5d采用简易智能精神检查量表(MMSE)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结果 氟马西尼组较非氟马西尼组术后白主呼吸恢复时间、指令下睁眼时间、指令下握拳时间、拔管时间及回忆起出生日期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氟马西尼组BIS值从进入麻醉苏醒室后4 min开始明显增高(P<0.05),非氟马西尼组BIS值从进入麻醉苏醒室后6 min开始明显增高(P<0.05).氟马西尼组进入麻醉苏醒室4 min、6 min、8 min、10 min、12 min、14 min、16 min的BIS值均明显高于非氟马西尼组(P<0.05).在术后ld、3d、5d等时间上,氟马西尼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非氟马西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马西尼可促进全麻肝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苏醒,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作者:於兆颖;徐珊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预防性护理对临床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5月到2016年11月的75例长期卧床(入院时间>2个月)的住院患者,分为预防护理组(纳入病例38例)和常规护理组(纳入病例38例).预防护理组采用交常规护理更积极的护理,主要包括增加依从性的专人护理监督、预防饮食呛咳和加强口腔护理.结果 预防性护理组35例完成项目,常规护理组完成研究34例.预防性护理组5例(14.29%)、常规护理组有8例(23.53%)发现坠积性肺炎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964,P=0.326);预防性护理组的依从性高于常规护理组(74.28% vs 50.00%,x2=,P=0.037);预防性护理组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91.43% vs 70.59%,x2=4.899,P=0.027).结论 预防性护理提高护士的工作依从性,增加患者满意度;但是否减少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尚需要更多病例观察.
作者:黄丽霞;蓝静;陈燕珊;彭彩金;李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整体护理对于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减少静脉血栓(VTE)的预防作用.方法 研究选择对象为佛山市顺德区两家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拟行限期胸部恶性肿瘤根治术的患者11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术后早期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给予整体护理模式.记录两组护理效果和患者高凝患者比例及术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凝血相关指标.结果 该项目共有38名外科护士得到参与这项研究检查,平均年龄为32岁(21~55岁).对照组患者依从性达42.3%,观察组患者为95.0%.在对照组评估中伴有下肢轻度肿胀的5位患者中只有1位被发现,并且6位患者的肢体中有温暖或热量增加的证据都没有记录在护理记录中.在观察组在评估中伴有下肢轻度肿胀的4位患者中全部被发现,8名有肢体温暖证据的患者中只有3名没有记录.两组血液高凝患者比例及血栓性疾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LT、APTT组间比较及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及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PT、D-Dimer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观察组PT与术前比较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D-Dimer术后1天较术前均上升(P<0.05),术后14天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Fib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术后14天与术前相比增高显著(P<0.05).结论 整体护理方式对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观察使用低分子肝素后的护理有利于预防术后VTE的发生.
作者:欧阳仲霞;陈少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腔隙韧带切开术治疗嵌顿股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8年3月腹腔镜下腔隙韧带切开术治疗嵌顿性股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嵌顿股疝患者行腹腔镜下腔隙韧带切开术治疗(TAPP术式),其中男5例,女18例.术中无肠管副损伤,无因复位不了嵌顿内容物而中转开腹,但有4例患者肠坏死中转开腹行肠切除术.1例患者因术中损伤膀胱于腔镜下修补.手术时间50~180 min(平均103.36±52.87 min),出血量2~50 mL(平均13.7±10.2 mL),住院时间3~15 d(平均5.80±3.25 d).术后15例皮下气肿,7例血清肿,1例患者伤口感染经换药治愈,1例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好转.随访1个月至48个月,无复发,无补片感染.结论 腹腔镜下腔隙韧带切开术治疗嵌顿性股疝可以有效避免肠管副损伤,降低开腹中转率.
作者:范国勇;甄作均;姚干;张庆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帕洛诺司琼对剖宫产病人围术期寒战发生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剖宫产手术患者80例,分为帕洛诺司琼组(帕洛诺司琼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每组40例.记录患者术中寒战、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记录患者术中生命体征以及胎儿出生后Apgar评分.结果 帕洛诺司琼组术中寒战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及胎儿出生后的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帕洛诺司琼可以安全及有效地降低剖宫产患者围术期寒战的发生率.
作者:林宗航;杨春鹤;李恒;付宝军;杨秀环;陈卿梅;陆文敏;姜静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Pipelle内膜取样器和Tao Brush内膜采样器在子宫内膜癌(EC)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间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收治拟行诊刮术的200例患者,分入Tao刷组和Pipelle吸管组各100例,分别用Tao Brush内膜采样器和Pipelle内膜取样器进行子宫内膜取样,然后行诊刮术,均行液基细胞学分析和组织病理学分析,比较两种内膜取样器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以两组取材满意度、疼痛评分(VAS)、出血量、患者的依从性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Pipelle内膜取样器和Tao Brush内膜采样器在出血量和疼痛程度、并发症、依从性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Tao Brush内膜采样器和Pipelle内膜取样器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均为98%,敏感度分别为95.0%和93.1%,特异度分别为96.0%和93.9%,阳性预测值96.0%和93.0%,阴性预测值95.0%和93.0%;在控制相关因素下,Tao Brush内膜采样器和Pipelle内膜取样器相比刮诊的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子宫内膜癌的筛查,但Tao Brush价格和诊断价值优于Pipelle吸管,可为作为首选.
作者:申孝;王雪莱;谭艳;张雪芳;方光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经验和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于2015年1月~2017年6月采用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60例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患者的PSA、IPSS、QOL,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 本组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03±.32.3 min,平均出血量62.6±34.4 mL,无输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平均7.4±1.1 d.术后3月Qmax 19.8~ 26.3 mL/s,平均23.2± 1.7 mL/s;IPSS 6~17分,平均11.6±2.5分;QOL 0~3分,平均1.26±0.78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1、29.5、36.6,所有P<0.001.术后5例出现暂时性尿失禁,1例发生术后尿道狭窄,经对症处理情况改善后出院.平均随访15.68±7.32月,均未出现尿潴留,排尿畅.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是安全的、有效的.
作者:张河元;黄敏志;邓利民;黄裕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近些年来胸腰椎骨折的发生率正逐年提升,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我们更多是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帮助伤椎恢复高度.随着脊柱生物力学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虽然椎弓根钉复位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术后患者脊柱后凸仍是我们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就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时机,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原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张天奇;房清敏;王大巍;张岱捷;叶伟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外固定支架联合VSD负压引流术治疗GustiloⅢ型下肢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80例GustiloⅢ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40例患者.A组患者行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VSD引流术治疗,B组患者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创面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患者骨折愈合的优良率为87.50%;B组患者骨折愈合的优良率为62.50%.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B组患者为4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外固定支架联合VSD负压引流技术可以有效治疗GustiloⅢ型下肢骨折,不仅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快其骨折愈合,且患肢功能恢复较好,并发症少.
作者:黄健斌;严超仪;陈元庄;黄远翘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食道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不良症状,为探讨护理应对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85例食道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进行不良症状调查.结果 食道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不良症状发生率为100.0%,其中发生率高的不良症状依次为体重减轻(100.0%)、胃口差(100.0%)、脱发(98.8%)、吞咽不适(97.7%)、恶心(97.7%)、疲乏(97.7%);症状严重程度高的依次是睡眠差、脱发、恶心和吞咽不适,而且不同的化疗疗程出现的主要不适症状不尽相同.结论 护理工作者应根据患者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应对方法,并动态的评估影响患者的不良症状,建议使用临床路径规范护理行为,以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作者:王玉翠;刘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比较急性小脑幕切迹疝去骨瓣减压手术中,颅骨骨膜瓣减张修补硬脑膜与常规缝合硬脑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2016年1月份~2017年6月份我院急性小脑幕切迹疝去骨瓣减压手术患者的预后,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 U test)分析颅骨骨膜瓣减张修补硬脑膜(观察组,n=26)与常规缝合硬脑膜(对照组,n=241)两组患者GOS的差异.结果 两组组患者GOS比较,U检验发现硬脑膜减张缝合组(观察组)的GOS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脑膜减张缝合组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常规缝合组,并发症明显小于对照组.
作者:陈钦标;郭泳彤;胡智;赵义营;刘正豪;周志威;黄毓韬;邓跃飞;雷炳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1%甲哌卡因与0.5%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 择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成年患者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n=15);1%甲哌卡因组(M组)和0.5%罗哌卡因组(R组).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以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M组和R组分别注入1%甲哌卡因25 mL和0.5%罗哌卡因25 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不良反应及麻醉满意度.结果 与R组比较,M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阻滞恢复时间缩短(P<0.05),术后6h、12h的VAS评分增加(P<0.05).结论 1%甲哌卡因与0.5%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满足锁骨骨折手术.采用1%甲哌卡因较0.5%罗哌卡因起效更快,且感觉、运动恢复更早,利于早期活动,但术后镇痛效果不如0.5%罗哌卡因.
作者:洪玉;刘嘉羿;王寿平;张磊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儿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收治的36例胰腺假性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及有无并发症及复发等.结果 男24例,女12例,年龄2岁5个月至12岁9个月,平均8岁2个月.保守治疗15例,其中1例术中发现为胆总管囊肿合并胰腺假性囊肿,行胆总管囊肿切除+空肠肝总管Roux-en-Y吻合术,胰腺假性囊肿保守治疗治愈,6例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择期行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直接行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14例;囊肿外引流术6例;多发性囊肿1例行部分囊肿摘除+囊肿外引流术1例,所有病例均治愈,术后随访半年至两年未见复发.结论 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应根据病程长短、囊肿大小、部位、与临近器官的关系及有无并发症采取个体化治疗.
作者:吴强;柴成伟;何小兵;朱德力;兰梦龙;罗媛圆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空间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临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对118患者实施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所有患者按手术空间分为小空间腔镜下甲状腺结节切除组(小空间组)60例,普通空间腔镜组(常规组)58例.观察两组手术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小空间组及常规组患者手术时间相当(P>0.05);小空间组术后出血量及引流量均较常规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空间组胸壁皮肤不适感少于常规组(2/60vs 42/58,P<0.05);小空间组无皮下积液发生,常规组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声音嘶哑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空间腔镜下甲状腺切除可行、有利于术后颈部皮肤的恢复.
作者:龚家权;罗杰龙;李德亮;王小刚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骨科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和提出降低骨科清洁切口SSI发病率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选择某三甲医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实施骨科清洁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基础疾病史(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术前ASA评分、皮肤准备方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操作者资历、急诊手术、留置引流管、手术部位感染情况.采用2001年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感染诊断,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骨科清洁切口手术的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共监测患者792例,发生SSI 17例,SSI发病率为2.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高龄、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ASA评分Ⅲ级以上、急诊手术是骨科清洁切口SSI相关阳性危险因素(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的4个危险因素以及临床上普遍认为高危的2个因素(传统备皮方法、手术时间> 180 min)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ASA评分Ⅲ级以上、传统备皮法、手术时间> 180 min、急诊手术为骨科清洁手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患者ASA评分Ⅲ级以上、传统备皮法、手术时间>180 min、急诊手术会增加骨科清洁手术后SSI的风险,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和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在围手术期大可能地优化各项可调控因素,大限度地降低骨科清洁切口SSI的发生率.
作者:潘丽芬;谭淑芳;曹林岚;冯晓玲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