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55例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创伤救治分析

韩庆;庄礼钊;邓雪松;邓浩源;范子冰;倪勇;王成友

关键词:腹部损伤, 创伤, 急诊手术, 损伤控制性外科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创伤的诊断及救治措施.方法 对1999年9月~2012年9月救治的355例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创伤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急诊腹部手术319例/次,其中103例/次在一次麻醉下分组同台完成了两个以上部位的手术.重症监护病房(ICU)平均住院日28.6±10.8天.临床治愈237例(66.8%),致残78例(22.0%),死亡40例(11.2%).结论 病史和体格检查应同抢救治疗同步(如维持呼吸道通畅、止血措施,抗休克等);应积极采用诊断性腹腔穿刺、B超、CT等比较简洁和敏感的快速诊断方法;手术顺序应按受损器官的重要性和损伤的严重程度决定,尽可能在一次麻醉下分组同台处理不同部位的损伤;主动采用损伤控制性外科(DCS)策略,可有效降低死亡率.严重多发伤病人术后均应进入ICU监护和治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肌间脂肪瘤的高频彩超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肌间脂肪瘤的高频彩超特征.方法 对18例肌间脂肪瘤的高频彩超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中,其中位于下肢5例,上肢3例,颈部3例,肩背部2例,腰背部5例;类圆形1例、椭圆形12例、不规则形5例;5例边界清楚,7例边界部分清楚,6例边界不清楚.对比局部肌肉回声,高回声11例,低回声3例,等回声1例,混合回声3例.8例检出血流信号,均位于肿块周围,4例为静脉血流信号.结论 肌间脂肪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声图像表现,高频彩超可准确判断肿物的位置、深度,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华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插管困难的ERCP手术患者的护理配合及体会

    目的 总结50例插管困难的ERCP手术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插管困难患者50例,予行导丝占据胰管法进行胆管插管及配以熟练的配合和细致的护理.结果 插管成功46例,成功率92%.结论 熟练的配合和细致的护理是顺利完成导丝占据胰管法行困难ERCP的有效保障.

    作者:陈乃招;廖彩琴;张海嫦;夏梅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术中B超动态引导切除乳腺微小肿物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乳腺微小肿物在B超动态引导下切除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对100例临床检查不能触及的乳腺微小肿物女性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成2组,术中B超引导组56例,对照组44例,术中B超引导组在术中B超动态引导下切除肿物,对照组实行术前体表定位,按定位切除肿物.结果 术中B超引导组56例患者肿物皆被准确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8 min,对照组42例患者肿物被准确切除,2例漏切,平均手术时间27 min.结论 B超术中动态引导切除乳腺微小肿物,准确、快速、美观、经济,可用于乳腺微小肿块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陈伟荣;王宏;李佩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脊柱外科的回顾与展望

    脊柱外科已经历了一百多年历史.粗略划分有如下一些里程碑.就我所知,有文字记载是十九世纪1895年,英国伦敦泰晤士报报告一例颈椎损伤采用钢丝固定,也许这是早的脊柱外科手术,也是颈椎外科的先河.到了二十世纪20年代,Hipp脊柱植骨术治疗脊柱疾病问世,开始了脊柱外科的真正纪元.30年代,Mixture和Barr首先报导了髓核切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收到了很好的疗效,在世界范围上把脊柱外科推上了新高潮.40至50年代,由于链霉素的发明,我国方先之和国外一批学者如香港大学英国人Husson等开展了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加植骨外固定术,取得了惊人的疗效.这种手术几乎成了当时脊柱外科的典范.同时,对于脊柱骨折,是采用了减压、植骨、棘突间钢板固定再加外固定治疔.其后,生物力学证明棘突间钢板没有任何内国定作用.随之我国政府便禁用这种钢板.

    作者:刘尚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重度混合痔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PPH加痔核切除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8例Ⅲ-Ⅳ度重度痔用PPH加痔核切除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行了PPH加痔核切除,2例痔核大而硬,行PPH困难,改行痔核单纯切除,18例术后痔核均回复良好,排便时无痔核脱出,术后短时间大便时带血15例.无术后大便失禁及肛门狭窄.结论 PPH加痔核切除术可提高重度痔疮的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病人满意度.

    作者:黄宝;张秀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X线检查阴性乳腺导管原位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 探讨乳腺X线检查(MG)阴性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DCIS伴微浸润(DCIS-MI)的临床及诊断特点.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32例MG检查阴性的DCIS及DCIS-MI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G阴性导管原位癌临床表现为单纯乳头溢液占71.9%(23/32),乳腺肿块占15.6%(5/32)例,良性钙化12.5%(4/32)例.MG检查阴性导管原位癌中腺体高密度、低核分级、PR阳性、HER2(-)或(+)病例的比例明显高于同期MG检查阳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其他诊断检查的结果显示,乳腺超声敏感性为18.7%(6/32),磁共振(MRI)敏感性可达为87.5%(28/32),对表现为乳头溢液的病例,乳管镜诊断的敏感性为52.2%(12/23).结论 MG阴性的导管原位癌临床病理生物学指标相对较好,MRI检查可进一步提高其检出率,乳管镜对于乳头溢液的病例是有益的补充检查手段.

    作者:连臻强;张安秦;韩晓蓉;张嫣;郜红艺;王颀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目的 评价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2月,观察4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行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比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在CT上测量C5节段椎管术前、术后6个月的矢状径,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观察单开门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18个月(6~24个月).术前平均JOA评分8.2分,术后平均JOA评分14.8分.C5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8.6±1.1mm,术后6个月为16.1±0.9 mm,椎管扩大率为(74.3±14.4)%.术后6个月,可以观察到单开门门轴侧骨融合,无螺钉松动及再“关门”现象.结论 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满意,防止再关门.

    作者:陈嘉裕;刘展亮;李晓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胰腺腺泡细胞癌1例报告

    胰腺腺泡细胞癌(pancreatic acinar cell carcinoma,ACC)属胰腺外分泌肿瘤,比较罕见,有关其治疗和诊断方面的信息有限,文献仅是零星的个案报道.我科近期对一例胰头占位性病变实施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腺泡细胞癌,其诊治经过如下.

    作者:孙号;刘吉奎;林泽伟;田佩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靶向ABCG2的RNA干扰逆转乳腺癌球囊细胞化疗耐药的研究

    目的 通过靶向ABCG2的RNA干扰逆转乳腺癌球囊细胞化疗耐药.方法 以ABCG2为靶点,设计ABCG2-siRNA,构建ABCG2干扰慢病毒载体并包装好病毒,稳定转染到筛选好的MCF-7球囊细胞中,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BCG2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RNAi沉默ABCG2基因对球囊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同时流式细胞术检测RNAi沉默ABCG2对MCF-7球囊细胞在耐药情况下的细胞周期变化和凋亡状况.结果 ABCG2干扰慢病毒载体成功构建并包装病毒,建立起ABCG2稳定沉默的MCF-7乳腺癌球囊细胞系.Western Blot显示球囊细胞中高表达的ABCG2,在RNAi沉默后表达下降;MTT结果显示,在5-Fu的作用下的MCF-7贴壁细胞抑制率高于MCF-7球囊细胞,而沉默ABCG2的MCF-7球囊细胞其抑制率会随着5-Fu量的增加而增高;流式细胞仪也显示球囊细胞大多处于G0/G1期,加入5-Fu和沉默ABCG2后,处于Go/G1期细胞数会增加,凋亡率会明显增加.结论 乳腺癌球囊细胞高表达ABCG2蛋白,其5-Fu耐药性高于亲本MCF-7细胞,沉默ABCG2后能够增加球囊细胞在5-Fu的作用下的细胞抑制率及凋亡率,从而逆转对5-Fu的耐药性.

    作者:杨星;胡倩;丁林潇潇;蒋君霞;林潇;姚和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40例接受经脐单孔L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完成的40例传统四孔法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使用镇痛药的患者例数、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全部80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经脐单孔LC组与传统四孔法LC组相比,手术时间较长[(50.3±24.9)min vs.(35.1±17.6)min,P<0.05],但术后使用镇痛药者少(5%vs.27.5%,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3.9±0.7)d vs.(6.2±0.9)d,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3.7±4.6) mL vs.(22.1±4.3)mL,P>0.05]和[(23.6±6.5)h vs.(24.9±7.7)h,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更微创的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它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腹部疤痕不明显等优点.

    作者:陈小伍;王卫东;陈坚平;吴志强;冯剑平;刘清波;何威;林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Kocher切口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相关血管和筋膜的解剖学特点,为腹腔镜下解剖定位和操作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收中心提供的5具成人新鲜尸体腹部标本,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Kocher切口手术入路及相关的安全外科平面进行解剖,对相关外科平面、解剖标志及筋膜间隙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胰前间隙和胰后间隙及其延伸是手术的两个主要的宏观外科平面,胰腺后融合筋膜及筋膜间隙是腹腔镜下外科手术操作的天然平面,一旦偏离则会导致邻近血管和脏器的损伤.LPD手术中沿着适宜的外科平面进行游离,特别是Kocher切口手术入路的运用,能充分体现手术无损伤原则和肿瘤根治原则.供应胰十二指肠的重要血管均位于筋膜和胰腺实质之间,LPD中注意保护好胰十二肠区域相关的血管,保留筋膜的完整性即可保护后动脉弓.结论 掌握LPD相关血管和筋膜的解剖学特点可为腹腔镜手术的设计和规范提供形态学依据,从而提高腹腔镜下操作的安全性和根治的彻底性.

    作者:周小波;丁自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层医院开展TST治疗重度混合痔临床疗效与价值

    目的 探讨选择性痔上粘膜切除术(TST)治疗重度混合痔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02例重度混合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02例患者根据意愿中,48例施行TST术,54例行传统外剥内扎术(M-M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TST组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ST组在术后疼痛、伤口水肿、排尿困难及复发率方面均优于M-M组;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由于TST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安全、有效、微创等特点,在基层医院开展患者能够接受.

    作者:沈荣华;许艾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发挥综合影像学优势,实现精准人工关节置换

    随着人工关节技术、手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及临床医师对关节解剖及生物力学等方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工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在关节创伤、关节炎、肿瘤、骨坏死、严重关节畸形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人工关节置换术手术失败、置换术后发生多种并发症(如感染、假体松动、脱位、断裂),术后继发退行性变等多种问题并不少见,直接影响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如何使人工关节置换术更安全、有效,大程度恢复患肢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翻修率是临床医师迫切期望解决的问题.这其中,人工关节精准的术前评估及设计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者:沈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从调节性T细胞免疫角度评估丙泊酚降低围手术期结肠癌患者应激的作用

    目的 从T细胞亚群免疫角度评价丙泊酚降低围手术期结肠癌患者应激的作用.方法 将50例围手术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持续泵注,对照组给予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比较麻醉诱导前(T1)、摘除病变结肠后10分钟(T2)及术后24 h(T3)共3个时相点的生命征和应激指标差异;ELISA法测定外周血白介素-6(IL-6)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上述三个时相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胞内细胞因子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结果 1)生命征:T2及T3时相观察组患者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应激指标:T2及T3观察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及白介素-6(IL-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免疫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2及T3时相的Treg、IL-10及TGF-β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相关性分析显示Treg、IL-10及TGF-1三者的水平均与HR、MAP、CRP、Glu及IL-6任意一者成显著负相关性(r绝对值>0.65,P<0.05).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与结肠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应激有密切关系,丙泊酚可能通过改善Treg的活性从而发挥抗应激的效果,且其效价优于芬太尼.

    作者:吴启胜;林世清;杨开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并分析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 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17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笔者查阅大量参考文献,采用自编问卷收集颅脑外伤术中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 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发生率为38.46%(45/117),以躁狂型多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额叶损伤(β=4.14,P<0.001)、颅内感染(β=5.81,P<0.001)、低氧血症(β=6.40,P<0.001)和脑室受压(β=7.17,P<0.001)是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 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发生率较高,在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临床医治过程中,针对高危人群,加强巡视和监督,及时发现患者精神症状,根据患者的精神障碍类型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谢贤生;刘胜初;谢凝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经多裂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一期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评价经多裂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在治疗30例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的30例诊断为胸腰椎结核的患者均采用I期后路手术治疗与抗结核治疗,14例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组),16例传统正中入路(传统组),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病灶清除、矫正后凸畸形.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及植骨融合情况等.结果 微创组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0±70 mL和550±96 mL,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组与传统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85.4±56.3 mL和479.2±117.7 mL,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前血沉在55~75 mm/h,术后随访3~9个月时血沉达到正常水平(《20 mm/h),两组的血沉术后随访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测量微创组与传统组Cobb角分别为19.9±5.6.和17.6±4.5.,术后分别为8.9±5.4.和9.6±5.7.,两组均较术前有明显纠正,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obb角纠正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6周内VAS评分、ODI较传统组缓解快,随访24~36个月后,评分差异分别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后凸畸形矫正角度、植骨融合率、神经功能恢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疗效肯定,且术后恢复快.

    作者:郭时湘;熊波;刘晓岚;黄大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双极射频Habib 4X在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腹腔镜肝切除术在肝脏手术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在肝脏良性病变的处理中优势明显,而且手术的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针对肝脏恶性肿瘤,腹腔镜肝切除在术后的复发及预后都与开腹手术相仿,因此,其开展单位及手术量逐年增多.但腹腔镜肝切除缺少开腹手术的及时有效的止血方法如压迫、缝扎止血及入肝血流的阻断等,一旦出血,处理非常棘手.防治术中出血是腹腔镜肝切除术成功的关键之一,这不仅需要娴熟的腹腔镜手术技术,良好的器械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科近3年来使用双极射频Habib 4X在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无流血”切肝效果.本文着重介绍Habib 4X在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王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胰岛细胞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18例胰岛细胞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 收集我院自2000年7月~2013年7月间共手术治疗胰岛细胞瘤18例的临床资料,介绍术前护理,术后护理以及并发症护理情况以及血糖监测.结果 18例患者术后血糖均上升,无再出现低血糖反应,血清胰岛素水平逐渐降至正常;2例出现反跳性高血糖,经胰岛素三餐前皮下注射治疗后恢复;死亡1例;平均住院时间21 d.术后随访6个月,血糖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胰岛细胞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应做到针对性的术前护理,如血糖监测、安全护理;术后应关键做好生病体征观察、血糖监测、并发症护理.

    作者:刘伟燕;李妹红;褚忠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IL-8激活AKT通路促进肾癌EMT的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IL-8在肾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肾癌细胞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化(EMT)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ELISA检测肾癌及癌旁中IL-8的表达,观察IL-8处理前后肾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通过细胞侵袭试验观察IL-8对肾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检测IL-8刺激后肾癌细胞表面的上皮标记物(E-cadherin)和间质标志物(N-cadherin)以及细胞中磷酸化AKT的表达水平变化,抑制AKT活化后同法检测IL-8对肾癌EMT的影响.结果 20例肾癌组织标本中IL-8的表达均较癌旁组织高;IL-8刺激后786-0肾癌细胞由上皮样细胞形态向梭形转变,细胞极性消失,呈分散生长状态;同时,肾癌细胞表面的E-cadherin表达降低,而N-cadherin表达升高;IL-8处理后肾癌细胞穿透能力增强;另外,IL-8可以促进肾癌细胞内AKT的磷酸化,抑制AKF磷酸化后可以明显抑制IL-8刺激引起的肾癌EMT改变.结论 IL-8可以通过AKT信号通路促进肾癌细胞EMT的发生,促进肾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这可能是肾癌发生转移的重要机制.

    作者:陆福鼎;许可慰;毕良宽;刘成;玄绪军;林天歆;黄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联合断流术与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联合断流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选择性断流术28例(断流组),选择性断流联合食管下段横断术18例(联合组).结果 两组术中自由门静脉压力(FPP)下降程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近期再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静脉消失率为联合组94.4%(17/18)和断流组64.3%(18/28),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联合断流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较高,但术后近期再出血率与选择性断流术相差不大,我们认为临床上全身情况较好的患者适合选择联合断流术.

    作者:孙号;刘吉奎;尹耀新;龙光辉;林泽伟;田佩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