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裕修;陈智国;蔡望青
目的:观察和分析术中全结肠灌洗后Ⅰ期肿瘤根治切除肠吻合术治疗结直肠癌并梗阻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在我院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并肠梗阻患者分3组,术中结肠灌洗组:急诊手术,实施术中全结肠灌洗后Ⅰ期根治术;常规处理组:患者经保守治疗,肠梗阻解除后实施根治术;分期手术组:保守治疗未能解除梗阻患者,行肿瘤根治,一期肠造瘘,二期肠吻合。对比3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结肠灌洗组的手术时间较术前结肠灌洗组和造瘘组分别延长(P<0.05),并发症发生总次数较多但没有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在手术失血量、胃管留置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结直肠癌并肠梗阻的患者,急诊行术中全结肠灌洗Ⅰ期肿瘤切除肠吻合是可行的,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病例,应结合术前术中的判断。
作者:邓东海;李运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前后CD8+CD28-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双侧甲状腺癌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A),分别收集良性甲状腺瘤患者(B)及健康体检者(C)各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外周血CD8+CD28-调节T细胞百分含量及其胞内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白介素10(IL-10)的平均荧光强度;比较术后4周甲状腺癌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A及B组CD8+CD28- T细胞及TGF-β1均升高,但B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而A组两者均显著高于C组(P<0.05);与C组比较,A及B组IL-10均显著升高,且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4周复查显示A组患者CD8+CD28-T细胞、TGF-β1及IL-10三者与手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CD8+CD28-T细胞的回落为明显,TGF-β1次之。结论 CD8+CD28-T细胞、TGF-β1及IL-10表达增加是甲状腺癌患者的一个重要免疫学特征;TGF-β1是相对特异的一个细胞因子,在评价术后疗效较IL-10敏感。
作者:朱武东;吴安任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免钉合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的手术效果。方法分析2009年10月~2014年2月行TAPP手术104例。建立气腹后,于疝环边缘上方切开腹膜,于腹膜前置入聚丙烯补片,不予钉合固定。结果104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无手术及术后出血。随访1~20个月,无复发及慢性疼痛发生。结论免钉合TAPP手术操作方便,但需要较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术及镜下缝合技术,腹膜前间隙的合适的解剖以及补片适当的置入是手术关键,免钉合既降低了手术的费用,也避免了手术后的疼痛的发生。
作者:李翔;刘雪宜;史振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工作鞘在经皮肾取石术(PCNL)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1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PCNL治疗肾、输尿管结石患者1260例,所有病例均建立F20通道,术中根据具体情况可在F20工作鞘的基础上再置入F16或F18的工作鞘作为内鞘,通过12F肾镜或9.8输尿管镜行碎石取石。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建立F20工作通道,其中1192例一期碎石取石,68例行二期经皮肾取石。一期手术时间12~120 min,平均53±8 min;二期手术时间15~42 min,平均18±5 min,术后结石总清除率为94.84%(1195/1260)。术后中~高热75例,因出血行肾血管介入治疗4例,未出现气胸、肠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PCNL中应用双工作鞘有利于提高结石清除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健;郑敏莉;黄裕清;冯凌松;邹火生;黄敏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LC+LCBDE)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0ddi括约肌切开术(ERCP/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老年患者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2010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96例老年患者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行 LC+LCBDE ,58例行 EST+LC ,对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结石清除率、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及手术成功率差距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LC+LCBDE组住院时间及费用明显低于ERCP/EST+LC组。结论对于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安全有效的。对于符合条件的老年患者,LC+LCBDE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
作者:陈杰;郝清亚;臧宏;邵伟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左叶部分切除治疗肝癌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6月我科51例腹腔镜下肝左叶部分切除术(腹腔镜组)与50例开腹肝左叶部分切除术(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住院费用和生存率、复发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128.6±29.7 min vs 106.3±26.5 min, P<0.05),术中出血量多于开腹组(180.5±53.6 mL vs 130.2±44.5 mL, P<0.05),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6.8±1.4 d vs 11.4±3.0 d,P<0.05),住院费用少于开腹组(3.1±0.5万元 vs 3.3±0.6万元, 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9% vs 6.0%)无差异。腹腔镜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0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2%、80.4%、68.6%;开腹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1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0%、82.0%、66.0%。腹腔镜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29个月,l、2、3年复发率分别为19.6%、45.1%、54.9%;开腹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1个月,1、2、3年复发率分别为22.0%、42.0%、50.0%。结论腹腔镜肝左叶部分切除安全可行,不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的优势。
作者:郑强;张大伟;卢海武;温子龙;曹良启;薛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组织薄片法在人原代肝癌细胞培养中的应用。方法分别运用组织薄片法和组织块法从人肝癌组织标本中分离培养原代肝癌细胞,分析两种方法培养成功率、细胞爬出时间、形态及GPC3的表达。结果薄片法培养成功率为66.67%,爬出细胞时间为(7.89±0.78) d,在培养第一代就能观察到形态规则的细胞且周围培养环境洁净;组织块法培养成功率为61.11%,爬出细胞时间为(7.56±0.73)d,在培养第二代能观察到形态规则的细胞。同时原代肝癌细胞和HepG2均能稳定表达GPC3。结论两种方法均能成功培养出原代肝癌细胞,但薄片法培养的细胞在形态及洁净程度上较组织块好,同时能稳定表达GPC3。
作者:林满洲;胡敏;吴桂林;缪辉来;朱润芝;黄海丽;李明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的优劣比较。方法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153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病人,分别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LCBDE)+LC术式治疗,并对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血淀粉酶、结石残留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CBDE+LC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03.49±22.56 min、51.04±15.05 mL,均大于ERCP+LC组(87.89±18.33 min、16.84±6.58 mL,P<0.05),术后血淀粉酶及住院费用是LCBDE+LC 组小于 ERCP+LC 组(86.23±16.58 U/L vs 303.31±46.32 U/L,21446±8739元 vs 25419±8953元,P<0.05),LCBDE+LC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 ERCP+LC 组(5.68% vs 14.29%),中转开腹率则是高于后者(5.68% vs 0),结石残留率无显著差别(2.27% vs 1.43%)。结论 LCBDE+LC术式在术后血淀粉酶、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等方面较ERCP+LC为优,但在实际诊治中,应坚持个性化选择。
作者:刘清波;王卫东;陈小伍;吴志强;何威;陈坚平;林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接受抗凝剂治疗的内痔患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们对36例由于患有心血管疾病长期接受抗凝剂治疗患者(抗凝组)和49例未接受抗凝治疗(对照组)的内痔患者施行PPH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肛门疼痛、肛门狭窄、肛门失禁、住院期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结果抗凝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8±1.9 mL和29.8±3.4 mL (t=22.7,P<0.05),出血较多分别抗凝组有1例(2.8%)、对照组有2例(4.1%),3例患者估计出血量约200~500 mL,给予正确处理措施后彻底止血,无一例输血;术后无一例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意外。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等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内痔患者,PPH手术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与正常接受PPH手术患者无明显差别。
作者:侯辉;余智涛;王悦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68例腹股沟疝在基层医院的实践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01月~2012年05月我院68例成年人I~Ⅲ型腹股沟疝患者行TEP手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的临床效果、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的接受情况。结果全部病例经手术治疗痊愈。术后恢复良好,无明显疼痛,无切口感染。术中发生合并症7例,包括出血2例,穿破腹膜2例,皮下气肿3例,均未影响手术;术后2年复发1例,再次手术后痊愈。结论腹腔镜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可在基层医院推广;由于基层医院多为劳动农民,建议补片固定为妥。
作者:钟文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乳腺癌早期诊断率的提高,乳腺癌的治疗由早的乳腺癌根治术(包括全乳切除)发展为以保乳手术为主的手术治疗,同时辅助以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本文将对乳腺癌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邱瑞珊;张建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肝癌患者术前血清球蛋白/胆碱脂酶比值与child-pugh评分的对比性分析,探讨肝癌术前更简单、更可靠的反映肝脏储备功能和对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更具敏感性、特异性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从2012年5月至2014年1行肝癌切除患者共174例,其中男性138例,女性36例,分析患者术前血清球蛋白/胆碱脂酶比值(G/C),与child-pugh分级中A、B、C三级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球蛋白/胆碱脂酶比值与child-pugh评分在术前肝功能评估中均呈正相关(r=0.307;P<0.05)。血清球蛋白/胆碱脂酶比值(OR=4.668,P=0.04)在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机率优于Child-Pugh分级(OR=2.909, P=0.126)。结论肝癌患者术前血清球蛋白/胆碱脂酶比值评估术前肝储备功能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但在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机率优于child-pugh分级。
作者:伍志辉;林青;叶良涛;谭浪平;陈汝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烧伤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是否能够预测死亡率。方法选取大于16岁烧伤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如简明烧伤严重指数(ABSI),血浆白蛋白,球蛋白,血脂等。ROC曲线下面积用来评估白蛋白对死亡率的预测。结果486人纳入本研究,83.1%患者的烧伤面积小于30%,16.9%的患者烧伤大于30%。为常见的烧伤原因是火焰。患者工作情况,烧伤性质,全层烧伤,吸入性烧伤,血白蛋白在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中的分布显著不同(P<0.05)。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相比,烧伤面积,入院ABS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球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值有显著地差异(P<0.05)。白蛋白,总蛋白,白球蛋白比,球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预测死亡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61,0.852,0.836,0.756,0.744,0.372。结论入院时,白蛋白水平在烧伤患者中可以当做敏感性及特异性标记物来预测死亡率。
作者:范建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活动主题,分析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质量持续改进。结果实施活动后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改善前2.16‰下降至改善中的0.45‰,改善后为1.21‰;锁骨下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改善前1.30‰下降至改善中的0.90‰,改善后为1.2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促使非计划性拔管率下降,护理人员防拔管意识增强,工作压力减轻,满意度提高;也提高患者导管留置期间的安全性。
作者:吴惠文;陈华丽;鲍惠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本文通过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切口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研究,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80例患者并分成两组,每组40例患者,分别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切口,对切口长度,术中的失血量,术后的伤口引流量,手术时间,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术后第1、3、6个月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人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6~24)。小切口组切口长度为6.8~10.3 cm,平均8.5 cm;传统切口组切口长度15.6~23.8 cm,平均18.2 cm;小切口组的术中失血、术后引流血量分别为163.8±15.6 mL,325.4±20.3 mL,传统切口组分别为283.5±13.5 mL,410.4±27.6 mL,两组均有差异(P<0.05);小切口组手术时间为89.4±14.2 min,传统切口组为123.5±10.3 min (两组比较,P<0.05);小切口组术后X线片髋臼外展角为43.8±8.5°,传统切口组为46.5±6.7°;小切口组前倾角为22.8±3.5°,传统切口组前倾角为23.5±2.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3个月随访,小切口组的Harris评分为69.5±8.9、84.8±7.3分,传统切口组为58.7±6.6、75.4±10.4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6个月、12个月随访Harris评分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无脑血管意外、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下肢不等长等并发症。结论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减少了术中、术后的伤口出血及手术的暴露时间,有助于术后功能锻炼。
作者:付朝华;陈忠羡;梁胜根;范全;薛忠林;谢清华;赵振东;原向伟;秦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5月8日刊载在Science Signaling期刊报道了美国麻省理工(MIT)研究人员设计的一套全新的癌症治疗方式,即通过消除癌细胞的防御能力,之后利用致命剂量的化疗试剂使其受损。在老鼠试验中,研究团队展示了这种连环出击的治疗方式。该治疗基于一种纳米颗粒,该颗粒可携带两种药物,且两种药物在不同的时间释放,可显著缩小肺肿瘤和乳腺肿瘤。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放疗诱发性肉瘤(radiation induced sarcoma, RI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可发生于乳腺癌、妇科肿瘤、霍奇金淋巴瘤和其他类型肿瘤放射治疗后,而其中乳腺癌放疗诱发性肉瘤占较大的比例。目前,对于此类肿瘤的治疗仍是临床上一大难题,不管是手术治疗还是手术联合辅助放化疗,其5年生存率仍较低,且治疗后局部复发率很高。为提高临床医生对放疗诱发性肉瘤治疗方案的优化选择,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对目前针对放疗诱发性肉瘤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胡婷婷;苏逢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手术对肺部亚厘米结节的诊治经验。方法对一组CT诊断怀疑为恶性的肺部孤立性结节病例(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Hookwire定位、胸腔镜手术的围术期资料,并对亚厘米结节的病理结果作一总结分析。结果所有结节借助Hookwire能明确定位,无严重并发症;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包括楔形切除术24例,肺段切除术4例,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10例。中转开胸2例,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均获得明确诊断;其中浸润性癌15例,浸润前病变5例,转移瘤2例,良性病变16例。冰冻病理与石蜡病理的符合率为92.1%。结论采用全胸腔镜手术对肺部亚厘米结节的进行术前检查是一项安全、有效的诊断或治疗手段。
作者:姜海明;黄伟钊;吴颖猛;叶红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病人经蝶窦显微术后IGF-I水平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经蝶窦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73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伴有糖尿病21例,高血压15例,按术后IGF-I水平治愈标准评价手术疗效,分析IGF-I水平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结果15例IGF-I水平正常者中有11例糖尿病症状缓解,6例IGF-I水平未恢复正常者中有1例糖尿病症状缓解(P<0.05);10例IGF-I水平正常者中有6例高血压症状缓解,5例IGF-I水平未恢复正常者中有1例高血压症状缓解。结论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术后IGF-I水平恢复正常,能改善肢端肥大症病人糖尿病、高血压的临床症状。
作者:黎炎锋;毛志钢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