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组织薄片法在人原代肝癌细胞培养中的应用

林满洲;胡敏;吴桂林;缪辉来;朱润芝;黄海丽;李明意

关键词:组织薄片法, 人肝癌组织, GPC3, 爬出细胞时间, 形态
摘要:目的:探讨组织薄片法在人原代肝癌细胞培养中的应用。方法分别运用组织薄片法和组织块法从人肝癌组织标本中分离培养原代肝癌细胞,分析两种方法培养成功率、细胞爬出时间、形态及GPC3的表达。结果薄片法培养成功率为66.67%,爬出细胞时间为(7.89±0.78) d,在培养第一代就能观察到形态规则的细胞且周围培养环境洁净;组织块法培养成功率为61.11%,爬出细胞时间为(7.56±0.73)d,在培养第二代能观察到形态规则的细胞。同时原代肝癌细胞和HepG2均能稳定表达GPC3。结论两种方法均能成功培养出原代肝癌细胞,但薄片法培养的细胞在形态及洁净程度上较组织块好,同时能稳定表达GPC3。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球蛋白/胆碱脂酶比值在评估肝储备功能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对肝癌患者术前血清球蛋白/胆碱脂酶比值与child-pugh评分的对比性分析,探讨肝癌术前更简单、更可靠的反映肝脏储备功能和对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更具敏感性、特异性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从2012年5月至2014年1行肝癌切除患者共174例,其中男性138例,女性36例,分析患者术前血清球蛋白/胆碱脂酶比值(G/C),与child-pugh分级中A、B、C三级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球蛋白/胆碱脂酶比值与child-pugh评分在术前肝功能评估中均呈正相关(r=0.307;P<0.05)。血清球蛋白/胆碱脂酶比值(OR=4.668,P=0.04)在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机率优于Child-Pugh分级(OR=2.909, P=0.126)。结论肝癌患者术前血清球蛋白/胆碱脂酶比值评估术前肝储备功能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但在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机率优于child-pugh分级。

    作者:伍志辉;林青;叶良涛;谭浪平;陈汝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组织薄片法在人原代肝癌细胞培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组织薄片法在人原代肝癌细胞培养中的应用。方法分别运用组织薄片法和组织块法从人肝癌组织标本中分离培养原代肝癌细胞,分析两种方法培养成功率、细胞爬出时间、形态及GPC3的表达。结果薄片法培养成功率为66.67%,爬出细胞时间为(7.89±0.78) d,在培养第一代就能观察到形态规则的细胞且周围培养环境洁净;组织块法培养成功率为61.11%,爬出细胞时间为(7.56±0.73)d,在培养第二代能观察到形态规则的细胞。同时原代肝癌细胞和HepG2均能稳定表达GPC3。结论两种方法均能成功培养出原代肝癌细胞,但薄片法培养的细胞在形态及洁净程度上较组织块好,同时能稳定表达GPC3。

    作者:林满洲;胡敏;吴桂林;缪辉来;朱润芝;黄海丽;李明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PPH术后出血的原因和对策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PPH)后出血的相关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5例PPH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出血原因。结果9例术后12 h内出血,6例术后5至10天出血,所有患者经局部压迫止血、使用止血剂等保守治疗或再次手术均成功止血,无一例死亡。出血原因可能与手术技术、凝血功能、术后便秘、激烈运动等有关。结论 PPH术后出血的原因较多,应具体分析,针对相关的原因采用相应的对策才能达到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振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不同体位对危重患者腹内压及腹腔灌注压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对腹内压及腹腔灌注压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ICU的有腹内压监测适应征的78位患者分别在0°、15°、30°、45°采用测量膀胱压的方法监测腹内压,并计算腹腔灌注压。结果在腹内高压者,30°(21.46±3.91 mmHg, P=0.001)及45°(25.69±4.09 mmHg, P<0.001)时腹内压比0°(16.31±3.38 mmHg)时明显升高,而腹腔灌注压45°(51.92±10.05 mmHg,P=0.03)时明显低于0°(60.54±9.86 mmHg);在腹内压正常者30°(11.17±3.24 mmHg,P=0.002)及45°(15.59±4.13 mmHg, P=0.001)时腹内压比0°(7.23±2.14 mmHg)时明显升高,而腹腔灌注压45°(60.78±9.13 mmHg, P=0.004)时明显低于0°(71.28±8.86 mmHg)。结论危重病人不同体位对腹内压及腹腔灌注压有影响,床头角度越高,腹内压越高,腹腔灌注压越低,提示测量时应考虑体位的因素。

    作者:汪海芹;马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癌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原发性肝癌( HCC )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死亡率高,全世界每年约45%的新发病例在我国大陆地区[1,2]。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然是HCC治疗的首选方法,但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到了中晚期,或伴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已失去手术机会。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不超过30%[3],且术后复发率高。有报道肝癌根治性切除后5年转移复发率高达61.5%,即使小肝癌也达43.5%[4]。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由于微创和高靶向性而成为目前公认的较好非手术疗法[5],甚至被作为小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6]。但在临床的实际应用中,UGRFA术后复发率达83%[7]。RFA治疗肝癌仍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罗葆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Nature:细胞之间的竞争与癌症

    5月14日《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来自德国的研究人员Martins和同事们发现缺乏来自骨髓移居细胞的竞争会造成定位胸腺的祖细胞发生遗传转变导致肿瘤形成。有趣的是,定位胸腺的祖细胞转变生成的肿瘤类型在很多方面与人类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似,包括基因组改变、细胞基因转录图谱和存在Notch1基因激活突变。这些结果表明,细胞竞争是骨髓源性的祖细胞替代定位胸腺的祖细胞的必要条件,如果这一过程遭到破坏胸腺细胞会癌变。这一研究发现有可能会对癌症治疗造成深远的影响。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侵袭性的癌症,相比于更为常见的B细胞白血病其更加抵抗化疗。靶向与细胞竞争相关的一些基因有可能为治疗和诊断T细胞白血病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利多卡因乳膏复合心理干预预防全身麻醉术后男性患者尿管刺激致躁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复合术前心理干预降低全身麻醉手术后男性患者尿管刺激所引起的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腹部气管内麻手术并需要留置尿管的男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Ⅰ组:对照组,Ⅱ组:利多卡因乳膏组,Ⅲ组:心理干预组,Ⅳ组:利多卡因乳膏+心理干预组,每组30例。观察记录四组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平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躁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Ⅳ组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另外三组(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尿管复合术前心理干预再行导尿,可有效降低全身麻醉手术后男性患者在麻醉恢复期因尿管刺激引起的躁动,使全身麻醉复苏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郑晓景;梁敏;邱逸红;黄敏仪;林道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抗凝治疗的内痔患者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接受抗凝剂治疗的内痔患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们对36例由于患有心血管疾病长期接受抗凝剂治疗患者(抗凝组)和49例未接受抗凝治疗(对照组)的内痔患者施行PPH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肛门疼痛、肛门狭窄、肛门失禁、住院期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结果抗凝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8±1.9 mL和29.8±3.4 mL (t=22.7,P<0.05),出血较多分别抗凝组有1例(2.8%)、对照组有2例(4.1%),3例患者估计出血量约200~500 mL,给予正确处理措施后彻底止血,无一例输血;术后无一例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意外。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等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内痔患者,PPH手术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与正常接受PPH手术患者无明显差别。

    作者:侯辉;余智涛;王悦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腹腔镜与开腹肝左叶部分切除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左叶部分切除治疗肝癌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6月我科51例腹腔镜下肝左叶部分切除术(腹腔镜组)与50例开腹肝左叶部分切除术(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住院费用和生存率、复发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128.6±29.7 min vs 106.3±26.5 min, P<0.05),术中出血量多于开腹组(180.5±53.6 mL vs 130.2±44.5 mL, P<0.05),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6.8±1.4 d vs 11.4±3.0 d,P<0.05),住院费用少于开腹组(3.1±0.5万元 vs 3.3±0.6万元, 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9% vs 6.0%)无差异。腹腔镜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0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2%、80.4%、68.6%;开腹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1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0%、82.0%、66.0%。腹腔镜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29个月,l、2、3年复发率分别为19.6%、45.1%、54.9%;开腹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1个月,1、2、3年复发率分别为22.0%、42.0%、50.0%。结论腹腔镜肝左叶部分切除安全可行,不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的优势。

    作者:郑强;张大伟;卢海武;温子龙;曹良启;薛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根据AKI诊断标准:48 h血肌酐升高绝对值≥26.4 umol/L,或血肌酐较基础值升高≥50%;尿量减少(尿量<0.5 mL·kg-1·h-1,时间超过6 h),将2007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89例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患者分为急性肾损伤组(AKI组,18例)和非急性肾损伤组(非AKI组,171例),比较二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 AKI发生率9.5%(18例)。 AKI组住院死亡率为22.2%,明显高于非AKI组3.5%(P<0.05)。 AKI组与非AKI组在,平均年龄(P=0.019),糖尿病患病率(P=0.035),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P=0.02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P=0.024),EuroSCORE (The 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评分(P=0.002),术中体外循环时间(P=0.012),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率(P=0.028),术后肾小球滤过率(P<0.001)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年龄、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EuroSCORE评分、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是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发生AKI患者死亡风险较高。

    作者:江慧琦;曾宽;王萌;华平;张书铭;高敏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的对比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的优劣比较。方法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153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病人,分别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LCBDE)+LC术式治疗,并对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血淀粉酶、结石残留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CBDE+LC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03.49±22.56 min、51.04±15.05 mL,均大于ERCP+LC组(87.89±18.33 min、16.84±6.58 mL,P<0.05),术后血淀粉酶及住院费用是LCBDE+LC 组小于 ERCP+LC 组(86.23±16.58 U/L vs 303.31±46.32 U/L,21446±8739元 vs 25419±8953元,P<0.05),LCBDE+LC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 ERCP+LC 组(5.68% vs 14.29%),中转开腹率则是高于后者(5.68% vs 0),结石残留率无显著差别(2.27% vs 1.43%)。结论 LCBDE+LC术式在术后血淀粉酶、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等方面较ERCP+LC为优,但在实际诊治中,应坚持个性化选择。

    作者:刘清波;王卫东;陈小伍;吴志强;何威;陈坚平;林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27例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至2012年间在本院住院手术治疗的27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7例患者中有13例治愈,12例好转,2例重残,总体有效率为92.60%。结论对于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术前应充分评价病变区域的血管形态、位置和血流动力学,制定优化外科手术治疗方案,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莫浩伟;唐伟泰;黄焜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前后 CD8+CD28-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与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前后CD8+CD28-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双侧甲状腺癌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A),分别收集良性甲状腺瘤患者(B)及健康体检者(C)各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外周血CD8+CD28-调节T细胞百分含量及其胞内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白介素10(IL-10)的平均荧光强度;比较术后4周甲状腺癌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A及B组CD8+CD28- T细胞及TGF-β1均升高,但B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而A组两者均显著高于C组(P<0.05);与C组比较,A及B组IL-10均显著升高,且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4周复查显示A组患者CD8+CD28-T细胞、TGF-β1及IL-10三者与手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CD8+CD28-T细胞的回落为明显,TGF-β1次之。结论 CD8+CD28-T细胞、TGF-β1及IL-10表达增加是甲状腺癌患者的一个重要免疫学特征;TGF-β1是相对特异的一个细胞因子,在评价术后疗效较IL-10敏感。

    作者:朱武东;吴安任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并梗阻实施术中全结肠灌洗后Ⅰ期根治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和分析术中全结肠灌洗后Ⅰ期肿瘤根治切除肠吻合术治疗结直肠癌并梗阻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在我院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并肠梗阻患者分3组,术中结肠灌洗组:急诊手术,实施术中全结肠灌洗后Ⅰ期根治术;常规处理组:患者经保守治疗,肠梗阻解除后实施根治术;分期手术组:保守治疗未能解除梗阻患者,行肿瘤根治,一期肠造瘘,二期肠吻合。对比3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结肠灌洗组的手术时间较术前结肠灌洗组和造瘘组分别延长(P<0.05),并发症发生总次数较多但没有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在手术失血量、胃管留置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结直肠癌并肠梗阻的患者,急诊行术中全结肠灌洗Ⅰ期肿瘤切除肠吻合是可行的,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病例,应结合术前术中的判断。

    作者:邓东海;李运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活动主题,分析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质量持续改进。结果实施活动后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改善前2.16‰下降至改善中的0.45‰,改善后为1.21‰;锁骨下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改善前1.30‰下降至改善中的0.90‰,改善后为1.2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促使非计划性拔管率下降,护理人员防拔管意识增强,工作压力减轻,满意度提高;也提高患者导管留置期间的安全性。

    作者:吴惠文;陈华丽;鲍惠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修复严重放射性溃疡的临床研究

    目的:使用皮瓣或肌皮瓣对严重放射性溃疡进行修复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各种皮瓣或肌皮瓣方法修复治疗的22例放射溃疡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使用背阔肌皮瓣4例,侧腹壁皮瓣3例,脐旁皮瓣3例,股前外侧皮瓣4例,胸大肌皮瓣6例,臀大肌皮瓣2例。结果22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了皮瓣远端局部坏死,经换药治疗后创面闭合。其他20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经1~2年随访,15例患者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临床溃疡无复发。结论临床采用皮瓣或者肌皮瓣治疗严重放射性溃疡,能够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并能有效预防溃疡复发,值得推广。

    作者:谭军强;吴中强;谢广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血浆白蛋白水平在烧伤患者中预测死亡率的研究

    目的研究烧伤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是否能够预测死亡率。方法选取大于16岁烧伤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如简明烧伤严重指数(ABSI),血浆白蛋白,球蛋白,血脂等。ROC曲线下面积用来评估白蛋白对死亡率的预测。结果486人纳入本研究,83.1%患者的烧伤面积小于30%,16.9%的患者烧伤大于30%。为常见的烧伤原因是火焰。患者工作情况,烧伤性质,全层烧伤,吸入性烧伤,血白蛋白在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中的分布显著不同(P<0.05)。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相比,烧伤面积,入院ABS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球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值有显著地差异(P<0.05)。白蛋白,总蛋白,白球蛋白比,球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预测死亡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61,0.852,0.836,0.756,0.744,0.372。结论入院时,白蛋白水平在烧伤患者中可以当做敏感性及特异性标记物来预测死亡率。

    作者:范建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2014稿约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基层医院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体会

    目的:总结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68例腹股沟疝在基层医院的实践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01月~2012年05月我院68例成年人I~Ⅲ型腹股沟疝患者行TEP手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的临床效果、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的接受情况。结果全部病例经手术治疗痊愈。术后恢复良好,无明显疼痛,无切口感染。术中发生合并症7例,包括出血2例,穿破腹膜2例,皮下气肿3例,均未影响手术;术后2年复发1例,再次手术后痊愈。结论腹腔镜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可在基层医院推广;由于基层医院多为劳动农民,建议补片固定为妥。

    作者:钟文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小切口与传统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本文通过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切口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研究,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80例患者并分成两组,每组40例患者,分别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切口,对切口长度,术中的失血量,术后的伤口引流量,手术时间,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术后第1、3、6个月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人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6~24)。小切口组切口长度为6.8~10.3 cm,平均8.5 cm;传统切口组切口长度15.6~23.8 cm,平均18.2 cm;小切口组的术中失血、术后引流血量分别为163.8±15.6 mL,325.4±20.3 mL,传统切口组分别为283.5±13.5 mL,410.4±27.6 mL,两组均有差异(P<0.05);小切口组手术时间为89.4±14.2 min,传统切口组为123.5±10.3 min (两组比较,P<0.05);小切口组术后X线片髋臼外展角为43.8±8.5°,传统切口组为46.5±6.7°;小切口组前倾角为22.8±3.5°,传统切口组前倾角为23.5±2.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3个月随访,小切口组的Harris评分为69.5±8.9、84.8±7.3分,传统切口组为58.7±6.6、75.4±10.4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6个月、12个月随访Harris评分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无脑血管意外、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下肢不等长等并发症。结论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减少了术中、术后的伤口出血及手术的暴露时间,有助于术后功能锻炼。

    作者:付朝华;陈忠羡;梁胜根;范全;薛忠林;谢清华;赵振东;原向伟;秦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