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存虎
本期图片选择的是瑞典医学和哲学荣誉博士、著名医学摄影师伦纳特-尼尔森教授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照片,先刊登于1965年6月的《LIFE》杂志。这张照片展示的是在群星中闪动着的3个月大的小胎儿,悠然地飘在子宫中,仿佛来自于遥远的外太空。生命就是从这里开始。从受孕到新生命的诞生只有640亿分之一的几率,在通往诞生之路的所有结合与反应,都是极其精确,且高度复杂。生命存在的每一个瞬间,都在启动着复杂的生命循环系统。生命之脆弱,也许来不及思考,他便画上了“休止符”,“尘归尘,土归土”。。。。。。然而,生命,虽然脆弱,却可以铸就坚韧;虽然平凡,却可以孕育伟大;虽然短暂,却也可以成就永恒;虽然痛苦,却也可以体验快乐。只有集聚属于一个人真正的生命时间,才不枉生命的真谛。
作者:马彦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把他对生与死的理解融入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作为读者,这篇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已全部忘记,而这句话却沉淀在心里,时常莫名泛起,叩击心灵。作为作者,他一定早在心里种下一棵菩提树,日夜参悟,终得此果。
作者:亚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南丁格尔曾说过,“护士的工作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头、木头、纸片,而是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回首踏入护理之门11年的学习和工作,其间不乏感人至深、充满人文和关爱的故事。
作者:牛敬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读高一那年的暑假第一天,爷爷刚好要到金边碗屯出诊,出于自小耳染目濡的培养吧,爷爷叫我来到诊所认识一下中药,顺便帮忙暂时看守他的小诊室。洁白的大衣,洁白的墙壁,洁白的窗帘,一个隐藏于绿树丛林的小村小屋,一个难得的到处洁白的空间里,出奇的静谧,只有一个年青的妈妈在焦虑地看着怀中的小孩,小孩焦灼的唇似乎刺痛她的心。“哎,这位大嫂,爷爷出诊要半小时才能回来,要不,让我先帮你量下体温?”“小伙子啊,不是我不相信你,上次也是发这么高的烧,老医生开了一副中药,我的儿子就开始退烧了,还是让他来吧,我等等就是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了。”爷爷回来的时候还是让我帮他的儿子量了体温,但那个妈妈还是不信任地看着我,让我心里充满着无奈。
作者:杨雄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又是一个漫长而又煎熬的夜班,窗外刮着狂风,下着暴雨,如此诡异的天气注定了这将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叮铃铃……叮铃铃……”突然间重症监护室的电话响起,“您好,六楼 ICU,请讲!”“您好,我是急诊,现在有一个车祸多发伤的病人需要紧急会诊!”也许类似的对话在重症监护病房每天都上演无数次,然而那天夜里发生的一切却让刚工作一年的我刻骨铭心。
作者:毛丽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近年来中国国内的医患关系日趋恶化,经常发生伤害医务人员的事件。这里暂且不去讨论医患恶化的深层次原因,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真正该有的医患关系,在美国,医患关系是如何把握的?
作者:高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医学人文杂志(月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新闻事件:近日,“韩雪看病爆粗口”一事引发热议。事情的原委是,6月29日,艺人韩雪发表了一篇题为《对不起,我发火了》的长微博,她在文中说由于在水下拍戏而导致眼睛过敏,自己去医院看眼睛遇到态度不佳的医生。她称该医生不仅没询问病人的具体情况,态度还有些不耐烦,并称“那么多病人,没办法听你的情况”。而当韩雪质疑该医生的态度时,该医生回应:“我不是心理医生,没功夫考虑你的感受。”这令韩雪十分不满,爆了粗口。对此,她在文中予以致歉,“的确是我修养还不够,对不起。”她还表示,“用恶劣的态度对待病人,就不配白衣天使的称谓。”这件事在网络上经过三天的发酵和唇枪舌战的争论,韩雪又于7月2日发表博文《少一点纠纷,多一分理解》称,“向受到影响的个人和单位说声抱歉”“作为患者,我也希望能被给予基本的尊重”,并“愿大家的就医路上,少一点纠纷,多一分理解”。
作者:曹静;祝卓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2014年冬,一位老人敲开了哈医大肿瘤医院医德医风办公室的大门,从怀中掏出一份带着体温的信,对工作人员说:“同志,我今天不是来告状的。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一件心事??了,想送上一封表扬信,说一说我生病这10年,陆医生对我的好,想感谢我的恩人,这样行不?”通过交流,知道老人姓韩,今年77岁,是工程力学所的一名退休干部,老人性格开朗,十分健谈,当回忆起这10年间与内八科陆医生医患共同走过的难忘时光,他便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
作者:刘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前段时间读了陈葆琳医生的《后的期?考:女外科医师的九堂生死课》,作为一名移植外科医生,她写到在她给病人做手术的时候,如果想到这是自己的同胞,是个活生生的人,很难在一个人身上做出那样冰冷的操作,所以手术时不会想是在一个人身上操作,而更多关注器官?身。而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她又是非常有人文情怀的医生,会换位思考,关注一个个细节,给患者温暖与关怀。在她身上,我看到了矛盾的一面。近又读了图姆斯的《病患的意义》,作者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医学,指出医生眼中的“疾病”与病人体验的“病患”的区别。于是心中的疑惑便越来越深:到底该如何看待医学,它是“求真”的科学,还是“求善”的人学?在我看来,二者?应该是并存与互补的,医学应该是部分时刻根据所需通过“科学的手段”,将技术作为工具,为病人缓解痛苦,终达到来求善求美目的的人学。而事实上,在临床实践中,二者却又有太多的不相容。
作者:杨柠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医院,必须要和音乐、舞蹈、绘画等文化形式不断进行跨界碰撞,才能有想象力。
作者:郭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早在公元前,在古罗马、古埃及和古中国,就出现了可为患者诊病治疗的医生。但是,医院作为一个专门收治患者的特定场所,则是公元后才出现的。
作者:王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传统的医生评价体系中,我们习惯用“德艺双馨”评价一个好医生,我们经常用“技艺精湛、学识渊博、医德高尚、任劳任怨”形容那些值得尊敬的专家。但是,我们只强调了个人能力。在?来的医疗体系和社会环境下,各利益方之间的关系呈现超级链接特点,数据共享下的信息越来越透明,患者对于医疗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于医疗机构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医保对于医疗机构施加的成?压力越来越大,医疗机构内部越来越扁平化,医生会被赋予更多的职责与权力,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更高的能力。因此,一个医生仅仅能够“独善其身”是远远不够的。在华西两年的临床医学学习中,结合自身经历、授课老师讲解以及近来种种医患新闻,我认为?来的医生应该达到以下四重境界--个体、合作、管理、领导力。
作者:蔡雨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孩提时代总能在医疗场所看到各种锦旗,有的甚至灰暗得辨别不出颜色,但上面写着的“悬壶济世,仁心仁德”的赞扬之词,却那么的清晰可见。看着这些锦旗,再看看忙碌着的医务人员,我觉得那是对他们工作大的肯定。这些挂在墙上的锦旗,不仅仅是荣誉。多年以后,直至自己从事了这份职业,才深深地体会到那更是一份责任,是一股鞭策你不断前进的动力。
作者:罗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浮躁,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通病。这个病流行到了医疗行业。有人感慨:诺大的社会,已经无法安放一张安静的诊桌。
作者:张雁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我出生在农村,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意外,从3.5米的树上坠落,在县医院昏迷了三天三夜,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自此便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一份莫名的敬畏。
作者:耿纪录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