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
《獾的礼物》是一本跟孩子(对于从不思考死亡的成年人来说,我们的死亡意识仍旧停留在孩童之年)谈论死亡的书,却充满着安宁和温暖,处处流淌着爱与恩宠,没有丝毫恐惧和恐怖。对于生命终末期的人们来说,这一份温暖也同样点点滴滴在心间,久久回味。
作者:江思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医院,必须要和音乐、舞蹈、绘画等文化形式不断进行跨界碰撞,才能有想象力。
作者:郭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本文通过分析医学与文学的共融关系,总结我校开设《医学与文学》课程的课程目的、课程性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试图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该门课程提供现实的参考方案,并根据实践提出进一步完善课程的建议:转变观念,勇于尝试;整合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水平;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
作者:雷虹艳;刘东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2014年冬,一位老人敲开了哈医大肿瘤医院医德医风办公室的大门,从怀中掏出一份带着体温的信,对工作人员说:“同志,我今天不是来告状的。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一件心事??了,想送上一封表扬信,说一说我生病这10年,陆医生对我的好,想感谢我的恩人,这样行不?”通过交流,知道老人姓韩,今年77岁,是工程力学所的一名退休干部,老人性格开朗,十分健谈,当回忆起这10年间与内八科陆医生医患共同走过的难忘时光,他便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
作者:刘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南丁格尔是一个享誉世界的名字,她创立了现代西医护理学,她使护理成为一种崇高的职业,她为妇女姐妹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机会,她使护士成为美丽的白衣天使。
作者:甄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南丁格尔曾说过,“护士的工作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头、木头、纸片,而是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回首踏入护理之门11年的学习和工作,其间不乏感人至深、充满人文和关爱的故事。
作者:牛敬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医院文化是什么?简言之,就是给进入医院的人的第一印象,是患者或家属在医院里的真切感受。患者,是因病痛所折磨的人群,是医疗服务的对象,他们的期盼无疑应当成为医院的第一关注点,在探讨医院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从这一基点出发,去考虑建设的内容、方式和终极目标,否则就会失去工作的全部意义。
作者:高金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步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我想每一个怀揣医学梦想的年轻学子想的,都是有朝一日能够身着雪白的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口袋里是各式各样的小锤子小手电,上衣口袋插着锃亮的钢笔,在诊室帮病人解疑答惑,消病解疾。或者手术服橡胶手套严严包裹后手执银亮的手术刀,站在手术台前,用自己在校园里书本上、实习中、实践时学到的知识让病痛消散在麻醉药朦胧的感觉之中。
作者:包浩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早在公元前,在古罗马、古埃及和古中国,就出现了可为患者诊病治疗的医生。但是,医院作为一个专门收治患者的特定场所,则是公元后才出现的。
作者:王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本期图片选择的是瑞典医学和哲学荣誉博士、著名医学摄影师伦纳特-尼尔森教授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照片,先刊登于1965年6月的《LIFE》杂志。这张照片展示的是在群星中闪动着的3个月大的小胎儿,悠然地飘在子宫中,仿佛来自于遥远的外太空。生命就是从这里开始。从受孕到新生命的诞生只有640亿分之一的几率,在通往诞生之路的所有结合与反应,都是极其精确,且高度复杂。生命存在的每一个瞬间,都在启动着复杂的生命循环系统。生命之脆弱,也许来不及思考,他便画上了“休止符”,“尘归尘,土归土”。。。。。。然而,生命,虽然脆弱,却可以铸就坚韧;虽然平凡,却可以孕育伟大;虽然短暂,却也可以成就永恒;虽然痛苦,却也可以体验快乐。只有集聚属于一个人真正的生命时间,才不枉生命的真谛。
作者:马彦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孩提时代总能在医疗场所看到各种锦旗,有的甚至灰暗得辨别不出颜色,但上面写着的“悬壶济世,仁心仁德”的赞扬之词,却那么的清晰可见。看着这些锦旗,再看看忙碌着的医务人员,我觉得那是对他们工作大的肯定。这些挂在墙上的锦旗,不仅仅是荣誉。多年以后,直至自己从事了这份职业,才深深地体会到那更是一份责任,是一股鞭策你不断前进的动力。
作者:罗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我出生在农村,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意外,从3.5米的树上坠落,在县医院昏迷了三天三夜,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自此便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一份莫名的敬畏。
作者:耿纪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前记】如果有人问我:一天中你喜欢哪个时刻?我会说我喜欢夜深人静之时,看书有点倦了,静静地合上书,轻轻地熄了灯,抽出一根香烟,划燃一根火柴,摆出一个舒适的姿势……静静地去欣赏回味属于过去的故事……眼前伸手不见五指,无尽黑暗却是真实的帷幕!你所有的荣耀都随着手中那点荧火若明若暗、忽隐忽现……你所有的落寞都随着空中那袅娜妩媚的青烟随风飘散、渐行渐远……此时彼时,人簌离我远去,轻轻地拨开一道道雨帘,缓缓地挑开一层层帷幕,静静地点燃一点点心灯,去借取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泓时空……。
作者:张艳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本文通过对135份就医经历的叙述分析,指出就医经历中表现为前进型、后退型和固定型的描述指标,比较分析了愉快型和不愉快型就医经历的不同叙述特征,特别提出对有着不愉快就诊经历的患者,从患者质疑、抱怨甚至无端指责到医生让步、关爱及耐心解释,再到患者信任、尊敬、感激医生,才构成一次完整的社会交换。同时分析了叙述者的情感和行动意向,如对传统医学的偏好,“赤脚医生情结”及当前医患关系中物化现象的不满等问题。
作者:聂存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又是一个漫长而又煎熬的夜班,窗外刮着狂风,下着暴雨,如此诡异的天气注定了这将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叮铃铃……叮铃铃……”突然间重症监护室的电话响起,“您好,六楼 ICU,请讲!”“您好,我是急诊,现在有一个车祸多发伤的病人需要紧急会诊!”也许类似的对话在重症监护病房每天都上演无数次,然而那天夜里发生的一切却让刚工作一年的我刻骨铭心。
作者:毛丽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父亲离去已经许久,常想对他的长辞说点什么,却又无言。也许,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大悲无泪,大恸无声吧!只想让时光渐渐将他们酿成温暖的感伤,惆怅的怀想,酿成一首生命的赞歌。
作者:陆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读高一那年的暑假第一天,爷爷刚好要到金边碗屯出诊,出于自小耳染目濡的培养吧,爷爷叫我来到诊所认识一下中药,顺便帮忙暂时看守他的小诊室。洁白的大衣,洁白的墙壁,洁白的窗帘,一个隐藏于绿树丛林的小村小屋,一个难得的到处洁白的空间里,出奇的静谧,只有一个年青的妈妈在焦虑地看着怀中的小孩,小孩焦灼的唇似乎刺痛她的心。“哎,这位大嫂,爷爷出诊要半小时才能回来,要不,让我先帮你量下体温?”“小伙子啊,不是我不相信你,上次也是发这么高的烧,老医生开了一副中药,我的儿子就开始退烧了,还是让他来吧,我等等就是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了。”爷爷回来的时候还是让我帮他的儿子量了体温,但那个妈妈还是不信任地看着我,让我心里充满着无奈。
作者:杨雄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近年来中国国内的医患关系日趋恶化,经常发生伤害医务人员的事件。这里暂且不去讨论医患恶化的深层次原因,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真正该有的医患关系,在美国,医患关系是如何把握的?
作者:高磊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