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生红;陈国蓉;刘先保;詹鸿
目的 探讨甲状腺切除手术中暴露并保护甲状旁腺的必要性.方法 将164例因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已完成手术情况分为甲状旁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两组.非暴露组76例患者保留甲状腺后被膜,未寻找甲状旁腺;暴露组88例患者寻找并保护甲状旁腺,尽量保证甲状旁腺的血供及完整性.术后进行动态监测血清钙变化,观察甲状旁腺的功能情况.结果 在术中寻找并保护甲状旁腺的观察组中,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较未寻找甲状旁腺的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甲状腺切除手术中,寻找并保护甲状旁腺,可以有效的降低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
作者:黄英凯;洪浩波;林仁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敷料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效果分析.方法 通过对三种敷料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维护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导管穿处口处局部皮肤过敏、局部感染、敷料松脱、导管滑脱、患者拔管进行分析.结果 导管穿处口处局部皮肤过敏、局部感染以3M透明敷料组高,分别为19.16%、9.71%;敷料松脱以安舒妥IV3000敷料组发生率高,为23.65%,患者拔管以3M透明敷料组高,为2.36%.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不同敷料其特性不同,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安舒妥IV3000敷料、康惠尔亲水敷料在局部皮肤舒适感上较3M透明敷料强.
作者:吴惠文;丘宇茹;高艳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第二十四届的日本肝胆胰年会于2012年5月30日至6月1日期间,在日本的第二大城市大阪召开,会议主要围绕肝胆胰外科的目前临床治疗热点、和相关科研方面共有1404篇演讲和海报,参会人员达2075名,下面归纳了日本同行的几个热点话题向大家介绍.
作者:古维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淋巴结扩清术在肺癌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适应证.方法 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行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83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55.5岁.手术均通过3个胸腔镜操作孔完成,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的操作方法和顺序与常规开胸手术大致类似.结果 本组8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0~380min,术中出血80~900mL,术后胸管引流2~14 d.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中转开胸3例.术后病理结果:腺癌53例,鳞癌28例,肉瘤样癌2例.术后随访平均6.7个月,3例腺癌病人术后3~9个月发生肝转移、脑转移,其余无复发.结论 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是可行的,在有效性、彻底性、安全性方面可达到传统开胸手术同样的根治效果,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惠刚;乌达;刘继先;谢远财;叶艺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通过分析胸前入路无注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并发症及其原因,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总结428例胸部入路无注气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其中359例患者行单侧腺叶全切除,69例患者行双侧腺叶手术.结果 全部手术均成功,无一中转开放手术.术后声音嘶哑9例,术中发现气管损伤2例,术后皮下血肿2例,皮肤损伤1例,甲亢术后复发1例.结论 胸部入路无注气腔镜辅助下甲状腺手术总体是安全和可预防的.
作者:曹海玲;洪云;王浩;黎颂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在老龄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中等效剂量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麻醉效果以及对手术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股骨颈骨折手术老龄患者5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两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CSEA),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2.5 mL和0.5%布比卡因2.5 mL注入蛛网膜下腔.术中麻醉效应不足时硬膜外给予2%利多卡因.术中监测呼吸循环状况,评估麻醉效果,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高阻滞平面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血压下降更加明显(P<0.05),R组下肢感觉阻滞起效更慢,持续时间更短(P<0.05),下肢运动阻滞程度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在老龄患者下肢手术的腰硬联合麻醉都有效,罗哌卡因对循环系统影响更小,运动神经阻滞更轻且恢复迅速,更适合老龄患者下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肖生红;陈国蓉;刘先保;詹鸿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Nuss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4月~2012年9月对10例漏斗胸进行胸腔镜下Nuss手术.结果 10例手术均成功,均留置1根支撑钢板.手术时间40~105 mim,平均6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5 mL,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胸廓畸形明显改善.随诊3月~36月,近期优良率100%.结论 胸腔镜下Nuss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安全可靠,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陈铭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修复慢性难愈合伤口的疗效.方法 分析从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32例接受来源于自体的富含血小板血浆进行治疗的难愈合伤口患者.抽取患者静脉血30 mL,离心,与氯化钙和凝血酶混合后制成PRP凝胶敷于创面,凡士林纱布填塞,医用薄膜封闭创面,每7天更换1次,3次治疗为一疗程.评估治疗后伤口变化情况以及首次彻底清创后创面(治疗前V1)和2个月(治疗后V2)随访时创面体积.结果 32例患者使用3次PRP凝胶后,患者伤口均明显缩小,组织色泽红润血供良好,无明显渗液和脓液.治疗前测量创面体积(V1)为9.5±4.7 mL,治疗后2月时创面体积(V2)为1.7±0.9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31.2%,显效率93.8%.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修复慢性难愈合伤口是一种有效、实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健民;陈立安;陈梓锋;黄炯锋;袁霆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皮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过程中同步营养干预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76例TACE治疗肝癌患者按住院日期随机分为营养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营养组实施同步营养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饮食护理,比较两组术后体重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前白蛋白水平.结果 化疗术后,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体重下降,营养组患者体重减轻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27,P<0.001);营养组化疗毒性不良反应发生15例(39.47%),对照组发生30例(78.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198,P=0.034);两组化疗前前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7天,营养组前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TACE治疗肝癌患者实施同步营养干预,能减轻患者化疗毒性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起到改善营养状况的作用.
作者:黎艳欢;魏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应用个性化护理联合补中益气中药对大肠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0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病区收治的大肠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对采用两种不同护理方法的资料进行总结.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组给予个性化护理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采用简易营养评价法(MNA)观察两组化疗后营养指标的变化及化疗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采用个性化护理及中药治疗的患者化疗后营养指标优于对照患者(P<0.05),MNA量表评估大肠癌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干预组为16.36%,对照组为38.18%,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胃肠道反应等化疗毒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口周麻木及肝损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个性化护理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能有益于改善大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营养不良,减轻大肠癌患者化疗毒副反应.
作者:钱雪梅;钟美华;胡德红;喻清和;梁玉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pT1a和pT1b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130例pT1a和pT1b乳腺癌及同期607例pT1c和pT2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其在年龄分布、月经状况、淋巴结状态、肿瘤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和Ki-67表达指数等临床病理因素上的差异.结果 pT1a和pT1b乳腺癌相比,在各临床病理因素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T1a/pT1b相比较于pT1c和pT2乳腺癌,有更多的低组织学分级(G1 59.2% vs 18.6%和12.3%),低Ki-67增殖指数(<14%者,73.8% vs 57.7%和55.5%)和阴性淋巴结转移(86.9%vs62.0%和47.4%),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激素受体阳性表达较多(76.2% vs 72.3%和62.2%),但与pT1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408),与pT2组相比则有统计学差异(P=0.006);HER2阳性表达较少(21.5% vs 22.3%和29.7%),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870和P=0.076);年龄≤35岁者较多(21.5% vs 8.8%和13.8%),有统计学差异(P<0.001和P=0.042),但在月经状况上与其他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45和P=0.217).结论 pT1a和pT1b乳腺癌总体上具有组织学分级较低、Ki67增殖指数较低、激素受体阳性较多和HER2过表达较少的特点.pT1a和pT1b乳腺癌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无明显差别.
作者:许娟;朱彩霞;杨剑敏;连臻强;陈中扬;王颀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高糖及TNF-α的培养条件对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 在正常、高糖(30 mmol/L)及TNF-α(10μmol/L)条件下培养RAW264.7细胞后,加入浓度为100 ng/mL的细胞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激活物的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为诱导剂,诱导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诱导9天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比较各组TRAP+细胞数,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破骨细胞标志基因CTR和MMP-9的表达.结果 不同的培养条件下RANKL均能诱导RAW264.7分化为成熟的破骨细胞,其中TNF-α环境中RAW264.7形成的TRAP+阳性细胞数、CTR和MMP-9的表达高,而在高糖环境下低.结论 TNF-α可以促进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而高糖对这个过程可能是抑制作用,这一现象符合Ⅰ型和Ⅱ糖尿病患者骨质破坏的表现;高糖及TNF-α的培养条件下RANKL对RAW264.7的作用可模拟糖尿病足病变微环境中OC的诱导分化的过程.
作者:侯念宗;刘文宙;陈炳豪;陈皓;Aditya;宋卫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SCT)三维重建在食道异物的诊断,术前评估及术后判断并发症治愈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月~2012年11月收治51例食道异物患者,行食道CT三维重建检查了解异物及其种类、位置、大小、数量、与食道壁关系、有无食道穿孔及周围感染等,选择手术方式,伴有并发症患者经治疗后复查判断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50例患者成功取出异物.根据CT检查结果分别采取纤维胃镜,硬食道镜,颈侧切开及胸外进路等不同的手术,穿孔及周围脓肿患者术后经综合治疗2周后,复查CT显示食道管壁周围软组织影或气泡影消失.结论 SCT三维重建检查在食道异物围手术期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表现在对异物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为术前评估提供依据,有助选择佳的手术方式;可为判断并发症治愈提供影像参考.
作者:张建中;蒋群;黄展坤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82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先行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1个月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82例患者均成功接受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患者穿刺术后2~4 h腹痛明显缓解,术后2至3天体温降至正常.1例术后出现胆道大出血,经急诊肝动脉栓塞止血.全部患者于术后一个月行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中2例中转开腹(2.4%),术后无胆汁漏及胆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可迅速缓解症状,术后1个月再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中转开腹率低,手术并发症少.
作者:黄美泰;陈焕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后胆漏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后发生胆漏的19例患者和52例未发生胆漏的对照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一期缝合术后胆漏的发生与体重指数、胆总管切开方式、白蛋白、糖尿病有关,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年龄及手术时间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总管切开方式、白蛋白、体重指数是是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后发生胆漏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胆总管切开方式对术后胆漏的发生影响大.结论 严格把握适应症及正确的手术操作是减少一期缝合术后胆漏发生的关键.
作者:李恩;吴祖光;李志旺;刘宏涛;陈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红外光谱法分析广东南海地区泌尿系结石患者的结石,为临床个性化防治泌尿系结石及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自然排出、碎石后排出或手术取出获得结石样本986例,并应用红外光谱法对其行结石成分分析.结果 泌尿系结石患者男女比例为1.34∶1,51岁~60岁年龄阶段患者所占比例高,上尿路结石发病人数明显多于下尿路结石,比例达9.49∶1.定性分析共检测出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无水尿酸、六水磷酸镁铵和胱氨酸6种化学成分.混合成分结石647例,占总人数的65.6%;含钙结石853例,占86.51%.草酸钙检出率高,占77.38%,其次是碳酸磷灰石(5.27%)和尿酸(13.29%)成分.结论 采用红外光谱法分析泌尿系结石成分,对于了解结石成因、预防结石形成和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明;崔学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术后硬膜外腔自控镇痛引起恶心呕吐副作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择期硬膜外麻醉下开腹胆囊切除术后施行硬膜外腔自控镇痛(PCEA)的患者60例,PCEA采用吗啡6 mg+0.125%布比卡因混合液(100 mL).将患者分为盐酸帕洛诺司琼组,氟哌啶组和对照组(每20例),在术前静脉给予盐酸帕洛诺司琼0.25 mg,氟哌啶2.5 mg和生理盐水100 mL.术后记录使用PCEA镇痛期间的恶心例数及其严重程度;呕吐例数及次数;出现呕吐后给予胃复安,非那根,地塞米松等药物止吐的控制率.结果 对照组13例出现Ⅰ~Ⅲ级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盐酸帕洛诺司琼组患者1例1级恶心呕吐的发生,与其他两组相比P<0.001;氟哌啶组出现5例Ⅰ~Ⅱ级恶心呕吐的,与对照组相比P=0.022.结论 术前预防性给予盐酸帕洛诺司琼可显著降低胆囊切除术后PCEA引起恶心呕吐副作用的发生.
作者:李永宪;张海生;李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调节性T细胞是机体维持自身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免疫反应具有抑制效应,在阻止自身免疫反应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现在已发现不同的具有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如CD4+CD25+T细胞、Th3细胞和Tr1细胞等,这些T细胞多通过产生具有抑制功能的细胞因子,如IL-10和TGF-β等发挥免疫抑制效应.LAP+CD4+T细胞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的调节性T细胞亚群,在体内外实验中被证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它通常以依赖TGF-β和IL-10等细胞因子的方式来发挥作用,且在一些疾病的动物模型中它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型疾病等.较少的研究提示LAP+CD4+T细胞在癌症病人中具有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
作者:应结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麦默通旋切系统切除无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B超发现囊实性乳腺肿块的12名女性患者,无乳头溢液,用麦默通进行微创旋切后,将肿块标本均送病理科检查,用B超随访了中位时间17个月(随访时间为10~41个月).结果 所有的肿块均被完全准确的切除.所有的患者均被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美容效果好,手术区域无明显临床血肿形成,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B超引导的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能对乳腺囊实性肿物进行准确的切除.对于无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超引导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进行切除的手术方法有效可行的.
作者:王宏;陈伟荣;周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随着B超等影像学技术的广泛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检出率越来越高,已成为胆道外科的常见疾病.目前针对PLG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而迄今又无有效的方法在手术前明确PLG的类型,因此使得临床上大部分无恶变倾向的PLG实施了不必要的预防性胆囊切除术.鉴于此,本文将对PLG与恶变关系等进行综述,系统地认识PLG及其恶变的危险因素,从而确定预防性胆囊切除的手术指征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浩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