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患者的同步营养干预

黎艳欢;魏娟

关键词:TACE, 肝肿瘤, 营养干预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过程中同步营养干预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76例TACE治疗肝癌患者按住院日期随机分为营养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营养组实施同步营养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饮食护理,比较两组术后体重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前白蛋白水平.结果 化疗术后,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体重下降,营养组患者体重减轻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27,P<0.001);营养组化疗毒性不良反应发生15例(39.47%),对照组发生30例(78.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198,P=0.034);两组化疗前前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7天,营养组前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TACE治疗肝癌患者实施同步营养干预,能减轻患者化疗毒性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起到改善营养状况的作用.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模拟急诊结合TBL教学在颈椎损伤固定搬运术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对运动性损伤的重视,颈椎损伤固定搬运术成为急诊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及重要的急救技能之一,基于既往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医学生培训效果欠佳,为改善教学效果,顺应教学需求,结合前几年急救技能培训的经验,使用模拟急诊结合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进行颈椎损伤固定搬运术的教学,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雷文雄;武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硬膜外自控镇痛所致恶心呕吐的分析

    目的 观察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术后硬膜外腔自控镇痛引起恶心呕吐副作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择期硬膜外麻醉下开腹胆囊切除术后施行硬膜外腔自控镇痛(PCEA)的患者60例,PCEA采用吗啡6 mg+0.125%布比卡因混合液(100 mL).将患者分为盐酸帕洛诺司琼组,氟哌啶组和对照组(每20例),在术前静脉给予盐酸帕洛诺司琼0.25 mg,氟哌啶2.5 mg和生理盐水100 mL.术后记录使用PCEA镇痛期间的恶心例数及其严重程度;呕吐例数及次数;出现呕吐后给予胃复安,非那根,地塞米松等药物止吐的控制率.结果 对照组13例出现Ⅰ~Ⅲ级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盐酸帕洛诺司琼组患者1例1级恶心呕吐的发生,与其他两组相比P<0.001;氟哌啶组出现5例Ⅰ~Ⅱ级恶心呕吐的,与对照组相比P=0.022.结论 术前预防性给予盐酸帕洛诺司琼可显著降低胆囊切除术后PCEA引起恶心呕吐副作用的发生.

    作者:李永宪;张海生;李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胰岛素瘤切除术围手术期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切除术的围术期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5年来通过手术治疗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男6例,女12例,均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15例行开放性肿瘤切除术,3例行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术.开腹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气管内全麻,腹腔镜手术采用单纯气管内全麻.根据术中不同的血糖管理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持续泵注组(C组,n=10)术中静脉泵注50%葡萄糖溶液,根据血糖调节输注速度,维持血糖在3.0~6.0mmol· L-1;非持续泵注组(NC组,n=8)未予持续泵注葡萄糖,仅在血糖低于2.8 mmol·L-1时才静脉推注50%葡萄糖50 mL.术中每隔15分钟监测一次血糖,肿瘤切除前30 min停止给糖.所有患者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持续泵注葡萄糖组肿瘤切除前后血糖控制较非持续泵注稳定(P<0.05).结论 胰岛素瘤手术时采用持续泵注葡萄糖能够稳定手术过程中血糖水平,肿瘤切除前静脉泵注50%葡萄糖可以避免肿瘤切除前后血糖急剧波动.

    作者:郭明炎;傅艳妮;赵一凡;傅钢兰;沈智文;胡楚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42例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42例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2年8月至2012年8月,我科施行的395例术前为窦性心律的心脏手术患者中,有42例患者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其中冠心病18例,心脏瓣膜病15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3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患者术后新发快速房颤时,在心电监护下静脉使用胺碘酮,首先控制心室率,争取转复为窦性心律,并行抗凝治疗,同时口服胺碘酮治疗.术中安置了临时起搏导线的患者,术后开启临时起搏器,设置保护心率70~90次/分.房颤发作前已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不停用.结果 24小时内有32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其余患者5天内转复为窦性心律.无死亡病例,无脑梗塞病例发生.结论 采用胺碘酮,可将心脏术后新发的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时,要注意调整好两者的用量,避免心率过慢的发生,同时要注重房颤诱因的治疗.

    作者:俞晓立;张冬成;林清文;于涛;秦显雨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高糖及TNF-α对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高糖及TNF-α的培养条件对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 在正常、高糖(30 mmol/L)及TNF-α(10μmol/L)条件下培养RAW264.7细胞后,加入浓度为100 ng/mL的细胞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激活物的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为诱导剂,诱导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诱导9天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比较各组TRAP+细胞数,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破骨细胞标志基因CTR和MMP-9的表达.结果 不同的培养条件下RANKL均能诱导RAW264.7分化为成熟的破骨细胞,其中TNF-α环境中RAW264.7形成的TRAP+阳性细胞数、CTR和MMP-9的表达高,而在高糖环境下低.结论 TNF-α可以促进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而高糖对这个过程可能是抑制作用,这一现象符合Ⅰ型和Ⅱ糖尿病患者骨质破坏的表现;高糖及TNF-α的培养条件下RANKL对RAW264.7的作用可模拟糖尿病足病变微环境中OC的诱导分化的过程.

    作者:侯念宗;刘文宙;陈炳豪;陈皓;Aditya;宋卫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麦默通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麦默通旋切系统切除无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B超发现囊实性乳腺肿块的12名女性患者,无乳头溢液,用麦默通进行微创旋切后,将肿块标本均送病理科检查,用B超随访了中位时间17个月(随访时间为10~41个月).结果 所有的肿块均被完全准确的切除.所有的患者均被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美容效果好,手术区域无明显临床血肿形成,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B超引导的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能对乳腺囊实性肿物进行准确的切除.对于无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超引导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进行切除的手术方法有效可行的.

    作者:王宏;陈伟荣;周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pT1a和pT1b乳腺癌130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pT1a和pT1b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130例pT1a和pT1b乳腺癌及同期607例pT1c和pT2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其在年龄分布、月经状况、淋巴结状态、肿瘤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和Ki-67表达指数等临床病理因素上的差异.结果 pT1a和pT1b乳腺癌相比,在各临床病理因素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T1a/pT1b相比较于pT1c和pT2乳腺癌,有更多的低组织学分级(G1 59.2% vs 18.6%和12.3%),低Ki-67增殖指数(<14%者,73.8% vs 57.7%和55.5%)和阴性淋巴结转移(86.9%vs62.0%和47.4%),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激素受体阳性表达较多(76.2% vs 72.3%和62.2%),但与pT1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408),与pT2组相比则有统计学差异(P=0.006);HER2阳性表达较少(21.5% vs 22.3%和29.7%),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870和P=0.076);年龄≤35岁者较多(21.5% vs 8.8%和13.8%),有统计学差异(P<0.001和P=0.042),但在月经状况上与其他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45和P=0.217).结论 pT1a和pT1b乳腺癌总体上具有组织学分级较低、Ki67增殖指数较低、激素受体阳性较多和HER2过表达较少的特点.pT1a和pT1b乳腺癌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无明显差别.

    作者:许娟;朱彩霞;杨剑敏;连臻强;陈中扬;王颀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胸腔镜下Nuss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10例报告附文献综述)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Nuss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4月~2012年9月对10例漏斗胸进行胸腔镜下Nuss手术.结果 10例手术均成功,均留置1根支撑钢板.手术时间40~105 mim,平均6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5 mL,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胸廓畸形明显改善.随诊3月~36月,近期优良率100%.结论 胸腔镜下Nuss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安全可靠,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陈铭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腹腔镜下全腹膜前疝修补术的进展

    目的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疾病,手术方法多达150种,近年腹腔镜亦应用于疝修补术.其中,腹腔镜下全腹膜前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atch,TEP)为一个应用较广泛术式,本文就TEP技术和效用研究作一个综述.方法 通过万方数据库、Pubmed等搜索及阅读相关文献.结果 本文结合文献报导及科室内经验,TEP与其它腹腔镜疝修补术比较,在选择时各有优劣,医生对其掌握程度也决定了选择.结论 TEP作为疝修补术的一种方式,安全性及效用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

    作者:崔天佑;袁兆霖;徐德利;黄炳红;叶荫霆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胸前入路无注气腔镜辅助下甲状腺手术的并发症

    通过分析胸前入路无注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并发症及其原因,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总结428例胸部入路无注气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其中359例患者行单侧腺叶全切除,69例患者行双侧腺叶手术.结果 全部手术均成功,无一中转开放手术.术后声音嘶哑9例,术中发现气管损伤2例,术后皮下血肿2例,皮肤损伤1例,甲亢术后复发1例.结论 胸部入路无注气腔镜辅助下甲状腺手术总体是安全和可预防的.

    作者:曹海玲;洪云;王浩;黎颂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不同敷料应用在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敷料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效果分析.方法 通过对三种敷料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维护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导管穿处口处局部皮肤过敏、局部感染、敷料松脱、导管滑脱、患者拔管进行分析.结果 导管穿处口处局部皮肤过敏、局部感染以3M透明敷料组高,分别为19.16%、9.71%;敷料松脱以安舒妥IV3000敷料组发生率高,为23.65%,患者拔管以3M透明敷料组高,为2.36%.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不同敷料其特性不同,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安舒妥IV3000敷料、康惠尔亲水敷料在局部皮肤舒适感上较3M透明敷料强.

    作者:吴惠文;丘宇茹;高艳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巨大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体会

    目的 总结巨大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53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采用聚丙烯网片行巨大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后除出现4例切口皮下积液,5例切口感染,3例低蛋白血症,2例伤口活动性渗血致切口延迟愈合外,其余患者均顺利恢复,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9.5 d.本组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5年,无复发,疗效满意.结论 应用人工补片行腹壁巨大切口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采用SUBLAY修补法的改良方法挤接法(Bridge)进行手术,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傅继勇;黄奕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一期缝合术后胆漏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后胆漏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后发生胆漏的19例患者和52例未发生胆漏的对照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一期缝合术后胆漏的发生与体重指数、胆总管切开方式、白蛋白、糖尿病有关,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年龄及手术时间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总管切开方式、白蛋白、体重指数是是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后发生胆漏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胆总管切开方式对术后胆漏的发生影响大.结论 严格把握适应症及正确的手术操作是减少一期缝合术后胆漏发生的关键.

    作者:李恩;吴祖光;李志旺;刘宏涛;陈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广东南海地区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成分分析(附986例报告)

    目的 应用红外光谱法分析广东南海地区泌尿系结石患者的结石,为临床个性化防治泌尿系结石及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自然排出、碎石后排出或手术取出获得结石样本986例,并应用红外光谱法对其行结石成分分析.结果 泌尿系结石患者男女比例为1.34∶1,51岁~60岁年龄阶段患者所占比例高,上尿路结石发病人数明显多于下尿路结石,比例达9.49∶1.定性分析共检测出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无水尿酸、六水磷酸镁铵和胱氨酸6种化学成分.混合成分结石647例,占总人数的65.6%;含钙结石853例,占86.51%.草酸钙检出率高,占77.38%,其次是碳酸磷灰石(5.27%)和尿酸(13.29%)成分.结论 采用红外光谱法分析泌尿系结石成分,对于了解结石成因、预防结石形成和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明;崔学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胸腔镜下早期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淋巴结扩清术在肺癌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适应证.方法 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行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83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55.5岁.手术均通过3个胸腔镜操作孔完成,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的操作方法和顺序与常规开胸手术大致类似.结果 本组8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0~380min,术中出血80~900mL,术后胸管引流2~14 d.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中转开胸3例.术后病理结果:腺癌53例,鳞癌28例,肉瘤样癌2例.术后随访平均6.7个月,3例腺癌病人术后3~9个月发生肝转移、脑转移,其余无复发.结论 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是可行的,在有效性、彻底性、安全性方面可达到传统开胸手术同样的根治效果,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惠刚;乌达;刘继先;谢远财;叶艺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治疗重度内痔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估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又称开环式微创吻合术(tissue-selecting therapy Stapler,TST)在重度内痔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将120例重度内痔的患者随机分至TST手术组(60例)和PPH手术组(60例),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中、术后情况,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以及短期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流行病学资料相近,TST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少于PPH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亦占明显优势.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相当,并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而TST手术组的患者术后2天、4天的疼痛评分低于PPH手术组,而在术后1周时两者评分无差别.TST组术后1月的肛门狭窄发生率低于PPH组,排便情况及肛门出血的改善情况亦优于对照组.结论 TST手术治疗内痔的患者是可行、安全、有效的,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观感觉,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万仁辉;温宜清;邓浩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斜卧-截石位和俯卧位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巨大肾结石的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斜卧-截石位与俯卧位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巨大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阳春市人民医院施行斜卧-截石位(A组)和俯卧位(B组)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巨大肾结石的8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和一期结石取净率等资料.结果 84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斜卧-截石位组采用单通道47例,采用双通道1例.俯卧位组36例均采用单通道.手术时间俯卧位组(B组)(168.2±31.4)min,斜卧-截石位组(126.4±26.4) min,较俯卧位组缩短;出血量俯卧位组(B组)(140.3 ±52.2) mL,斜卧-截石位组(130.8±55.1)mL;一期结石取净率斜卧-截石位组88.3%,俯卧位组81.2%;俯卧位组术后1例出现继发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两组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斜卧-截石位与俯卧位施行PCNL治疗肾结石的效果相似,但前者在手术时间上明显较后者短,尤其适合合并有输尿管结石患者,并且使患者术中较为舒适,便于术中麻醉观察和术中碎石冲出体外.

    作者:谢宗兵;周仁实;陈忠冼;黄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甲状腺切除手术中暴露并保护甲状旁腺的必要性

    目的 探讨甲状腺切除手术中暴露并保护甲状旁腺的必要性.方法 将164例因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已完成手术情况分为甲状旁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两组.非暴露组76例患者保留甲状腺后被膜,未寻找甲状旁腺;暴露组88例患者寻找并保护甲状旁腺,尽量保证甲状旁腺的血供及完整性.术后进行动态监测血清钙变化,观察甲状旁腺的功能情况.结果 在术中寻找并保护甲状旁腺的观察组中,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较未寻找甲状旁腺的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甲状腺切除手术中,寻找并保护甲状旁腺,可以有效的降低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

    作者:黄英凯;洪浩波;林仁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短期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指导临床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的76例经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例.入院时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血肿体积、入院GCS评分、脑室是否有积血、是否出现肺部感染等资料为自变量,发病后3个月功能性评定(FIM)评分为因变量;利用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线性相关分析,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筛选有意义的影响因素并确定其影响力.结果体重指数、血肿体积、入院GC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水平、是否肺部感染等因素均与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短期预后相关.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与多种因素相关.体重指数、血肿体积、入院GC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水平、是否肺部感染5因素是高血压脑出血短期预后的关键性预测因素.临床中应加强对这些因素的治疗、控制和预防.

    作者:姚开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老龄患者下肢手术麻醉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在老龄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中等效剂量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麻醉效果以及对手术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股骨颈骨折手术老龄患者5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两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CSEA),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2.5 mL和0.5%布比卡因2.5 mL注入蛛网膜下腔.术中麻醉效应不足时硬膜外给予2%利多卡因.术中监测呼吸循环状况,评估麻醉效果,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高阻滞平面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血压下降更加明显(P<0.05),R组下肢感觉阻滞起效更慢,持续时间更短(P<0.05),下肢运动阻滞程度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在老龄患者下肢手术的腰硬联合麻醉都有效,罗哌卡因对循环系统影响更小,运动神经阻滞更轻且恢复迅速,更适合老龄患者下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肖生红;陈国蓉;刘先保;詹鸿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