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陈忠羡;付朝华;粱胜根;范全;薛忠林;谢清华;赵振东;原向伟;雷洪俊

关键词:多节段颈椎病, 手术, 分节段减压, 植骨, 融合
摘要:目的 探讨经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近3年收治的37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分节段减压术的连续性资料,其中21例3节段患者采用单间隙减压+单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16例4节段段患者采用保留C5椎体的切除C4、C6椎体的分节段减压.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JOA评分改善率,节段性前突角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2个月.手术时间110~230min,平均155 min.术中失血约150~650 mL,平均325.5 mL.术后颈椎X线照片提示均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6个月植骨融合率91.8%.无植骨块脱出、钢板螺钉折断、脑脊液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6个月JOA评分为(13.6±1.9)、(14.0±1.6)分,术后3、6个月平均改善率为53.4%、58.9%.节段性前突角度术前(9.68±3.2)°,术后(16.52±2.2)°.结论 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是较好的手术方式,值得提倡.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18F-FDG PET/CT结肠空气造影在结肠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结肠空气造影术对结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临床连续纳入70例怀疑结肠息肉(肿瘤)的患者及常规PET/CT检查发现肠道局灶性浓聚患者,经注射8F-FDG后分别行非造影扫描及结肠空气造影扫描,扫描图像影像诊断均分别结合纤维肠镜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0例电子肠镜共发现23处恶性肿瘤病灶,15处息肉等良性病灶,其中常规PET/CT对恶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为86.96%,对息肉的诊断诊断灵敏度为46.67%.结肠空气造影PET/CT对恶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为95.65%(22/23),对良性息肉的诊断灵敏度为86.67%(13/15).11个息肉在造影后显示病灶形态更为清晰(73.33%).1例患者造影后显示肠道内瘘清晰.23例患者在结肠空气造影PET/CT检查后对常规PET/CT检查报告做出了较大修改,占 32.86%(23/70).结论 18F-FDG PET/CT结肠空气造影检查能提高结肠良性息肉的检出灵敏度,能较好的鉴别生理性浓聚,提高诊断特异度,可以作为常规PET/CT扫描检查的重要补充方法.

    作者:刘欣;孟志华;张俊安;李小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式探讨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2月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79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及手术时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常规治疗+小切口腹腔引流术组(B组),常规治疗+早期开腹手术组(C组),常规治疗+延期开腹手术组(D组).观察比较四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A、C组死亡率高,B组在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除A组外)及住院费用方面较C、D组有明显降低;D组在病死率较A、C组有明显降低.结论 SAP应采取个性化治疗,早期行小切口腹腔引流术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向东;陈元岩;李天翔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SIAH2在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人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SIAH (seven in absentia homologues)2的表达情况,探讨SIAH2在乳腺癌及癌旁组织差异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10例乳腺癌及癌旁石蜡包埋组织中SIAH2,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检测35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SIAH2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SIAH2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中SIAH2蛋白表达量(P<0.05);乳腺癌组织中SIAH2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中SIAH2 mRNA蛋白表达量(P<0.05).结论 SIAH2过表达与乳腺癌密切关系.SIAH2可能成为防控乳腺癌的靶点.

    作者:吴珏堃;唐勇;邱万寿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致胆管损伤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致胆道损伤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011年外院转入(16例)及本院发生的(7例)LC致胆道损伤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现胆管小裂口损伤或胆管横断伤,经裂口放置T管支撑引流或对端一期缝合并放置T管支撑引流(7例);术后诊断胆管小裂口或横断伤,可行腹腔置管引流+内镜下鼻胆管引流(3例)、择期行胆管断端对端吻合或胆肠吻合并留置支撑管引流(13例),术后支撑管安放6~12个月(中位时间8个月),随访时间1~6年.其中19例恢复良好,3例术后偶发胆管炎,1例胆道狭窄.结论 术前把握LC指征、术中辨认胆囊三角关系、操作轻柔是防止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关键.及时发现胆道损伤、选择适宜的修复时机和方式是保证患者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作者:林泽伟;刘晓平;刘吉奎;熊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井”形金属网对松质骨成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索金属网的散射线对松质骨组织质量的影响.方法 在5例成人股骨颈段上分别放置网格大小不同的“井”形金属网,透视并保存图像,并在相同条件下移开“井”形金属网透视并保存图像.结果 X线透视穿透金属网时产生的散射现象使骨小梁成像质量下降.结论 散射线可影响松质骨的成像质量.

    作者:何杰民;梁安婧;彭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两种体外培养兔膀胱变移上皮细胞方法的比较

    目的 比较组织贴块法和酶消化法体外培养兔膀胱变移上皮细胞的优缺点,探索简单、高效培养膀胱变移上皮细胞的方法,为膀胱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培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贴块法和酶消化进行兔膀胱变移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特点,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测定细胞生长曲线了解细胞生长的基本规律.结果 培养的细胞具有上皮细胞的典型形态,生长曲线呈“S”形,角蛋白(CKAEI/AE3)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阳性,波形蛋白染色阴性.结论 组织贴块法和酶消化法均能成功培养出兔膀胱变移上皮细胞.组织贴块法原代培养时间长,但是成功率高.酶消化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细胞,但是操作步骤多,细胞容易污染或损伤.

    作者:刘杰;王伟;李刚;覃庆平;卢启海;杨剑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23例体会

    目的 总结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间质瘤切除的经验.方法 对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23例胃间质瘤(直径<5 cm)的患者应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术中定位技术予以手术切除治疗及总结治疗的效果.结果 23例胃间质瘤均在腹腔镜联合胃镜下顺利找到肿瘤并成功予以局部切除,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为45 min~ 110 min,平均(65.9±7.3) min;术中出血量为5 mL~35 mL,平均(13.9±8.4)mL;术后住院天数4 d~8d,平均(6.1±1.4)d.结论 应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具有术中定位准确、手术安全、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朱勇军;朱畅;夏利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术前护理干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术后患者便秘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护理干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术后患者排便的影响效果.方法 把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并择期行冠脉造影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疾病宣教及健康教育指导,对照组按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结果 观察组术后第三天内排便率为68.6%,对照组三天内排便率为37.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并择期行冠脉造影术的患者采取积极早期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术后排便率,从而避免患者因便秘而诱发的并发症.

    作者:吴颖;吴琛;林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与肾盂积液的鉴别方法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减压术中肾盂旁囊肿与肾盂积液的鉴别.方法 对拟接受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减压术的18名患者进行术前同侧输尿管置入输尿管导管,术中经输尿管导管注入亚甲蓝确认肾囊肿与肾盂积液.结果 18例患者中有15例确认为肾盂旁囊肿,顺利行囊肿去顶减压术;3例术中确认为肾盂积液,改行开放探查手术,发现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行离断性肾盂成形术.18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均未出现肾盂输尿管狭窄.结论 肾盂旁囊肿行腹腔镜下去顶减压术中经输尿管导管注入亚甲蓝能简单、直接、有效地反映出囊肿与肾盂的关系,避免出现将肾盂积液误认为肾盂旁囊肿作肾盂部分切除术后出现尿漏、肾盂输尿管狭窄、闭锁、肾功能衰竭等情况,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何自浪;何志新;温天奋;彭晓东;黄宗谋;李培育;石家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美克尔憩室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在治疗小儿美克尔憩室的手术效果.方法 收集手术治疗的美克尔憩室伴出血28例,其中传统手术15例,腹腔镜辅助下手术13例.分析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等差别.结果 腹腔镜辅助手术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均较传统手术短,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手术的住院费用虽较传统术后稍高,但两者无统计学意义;传统手术术后并发症4例,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1例,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手术由于创伤小,术后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切口美观等优点,是一种治疗小儿美克尔憩室的极好方法.

    作者:毛建雄;裴洪岗;肖东;储冬冬;李苏伊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局部浸润麻醉在超普疝装置修补腹股沟疝的应用

    目的 探讨局部浸润麻醉下应用超普疝装置(UHS)修补腹股沟疝的手术过程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97例局部浸润麻醉下应用超普疝装置(UHS)修补腹股沟疝患者的资料.采用2%利多卡因15 mL与0.75%布比卡因5 mL或1%罗派卡因10 m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60~65 mL的混合液为浸润麻醉药.治疗组(n=77)在分离腹膜前间隙之前向间隙内注射以上配制的局麻药10~15 mL进行浸润麻醉.对照组(n=20)未向腹膜前间隙注射局麻药.结果 分离腹膜前间隙时感觉有明显疼痛的患者(NRS评分≥4):对照组为100%(20/20),治疗组为7.79%(6/77),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但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强度、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复发情况比较,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腹股沟切口及腹膜前间隙局部浸润麻醉在腹股沟疝需补术中可使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

    作者:袁柏祥;隋梁;李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恶性肠梗阻的治疗进展

    恶性肠梗阻是指由恶性肿瘤引起的肠梗阻,通常是结直肠癌以及妇科恶性肿瘤晚期并发症.患者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期只有4~9个月.目前治疗恶性肠梗阻包括手术、置入可扩式支架、药物治疗,以及经皮内镜下胃造口和鼻胃管引流.除此之外,由于患者一般体质较差,还可给予肠外营养支持,不过该治疗效果存在争议.本文就目前恶性肠梗阻的多种治疗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并作一定的评估.

    作者:许鹤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股骨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 对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失败原因回顾性分析,探讨避免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共收治闭合性股骨转子下骨折病人82例,内固定失败患者7例,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52~79岁,平均65岁.均为闭合性脆性骨折,X线提示均有中到重度骨质疏松症.按骨折类型:AO分型A1型2例,A3型1例,B2型2例,B3型1例,C1型1例;Seinsheimer Ⅱ C型2例,Ⅲ A型3例,Ⅳ型1例,Ⅴ型1例.均采用微创闭合复位下髓内钉固定术.结果 术后失败原因包括骨折内翻畸形2例,拉力螺钉切割股骨头4例,骨折远端向内侧移位2例;术后未负重出现内固定失败5例,负重后出现内固定失败2例.结论 采用髓内固定时,术中仍应注重股骨内侧皮质稳定性,术后应根据骨折类型、股质量、骨愈合等情况作预防性措施.

    作者:叶俊杰;张光明;王建炜;邝炯祥;肖学军;戈涛;杨运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经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3月~2012年4月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9~61岁,平均39.6岁.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ASIA评分:A级4例,B级9例,C级5例,D级7例,E级5例.结果 2例失访,其余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7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较术前而言,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显著改善(1.42±0.33 mm vs 3.62±0.30mm、3.56±0.42 mm,P<0.01),Cobb's角亦显著改善(33.5±7.6°vs 6.5±2.0°、6.2±1.5°,P<0.01).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为:A级4例,B级3例,C级4例,D级7例,E级10例,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有效重建胸腰椎前、中、后三柱的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卢长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近3年收治的37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分节段减压术的连续性资料,其中21例3节段患者采用单间隙减压+单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16例4节段段患者采用保留C5椎体的切除C4、C6椎体的分节段减压.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JOA评分改善率,节段性前突角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2个月.手术时间110~230min,平均155 min.术中失血约150~650 mL,平均325.5 mL.术后颈椎X线照片提示均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6个月植骨融合率91.8%.无植骨块脱出、钢板螺钉折断、脑脊液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6个月JOA评分为(13.6±1.9)、(14.0±1.6)分,术后3、6个月平均改善率为53.4%、58.9%.节段性前突角度术前(9.68±3.2)°,术后(16.52±2.2)°.结论 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是较好的手术方式,值得提倡.

    作者:陈忠羡;付朝华;粱胜根;范全;薛忠林;谢清华;赵振东;原向伟;雷洪俊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不同部位食道癌手术前后肺功能状态研究

    目的 探讨食道癌根治术后病人肺功能的改变以及不同部位食管癌对病人肺功能影响程度的差异.方法 收集2009年至2010年我院收治的80例食道癌根治手术资料,患者按不同部位进行分组,上段食道癌组10例,中段食道癌组39例,下段食道癌组31例.测定术前、术后1个月肺功能情况,对两组的肺功能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0例病人术后未发生肺部并发症,术后均有不同程度肺功能下降(P<0.05),术后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I%)及大通气量(MVV%)测定,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食道癌切除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肺功能下降,但不同部位食道癌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表明不同部位食道癌对肺功能差异无显著影响

    作者:李依群;林小玲;粱瑞韵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

    目的:探讨ERCP(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ST(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和/或L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06年~2009年间420例肝外胆管结石行ERCP+EST或/和LC的患者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420例患者中成功行ERCP+EST碎石取石者398例,成功率94.7%,术后并发高淀粉酶血症52例,胰腺炎8例,十二指肠乳头出血1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未出现肠穿孔.57例患者既往已行胆囊切除,余363例患者中,185例行ERCP+EST取石术后序贯行LC,因胆囊三角粘连严重而中转开腹2例,5例LC后影像学复查提示胆总管残存结石,再次行ERCP取石.311例患者获得随访(6~5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随访率74.0%,16例复发,复发率为5.1%.结论 ERCP+EST(或和)LC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是目前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复发率少,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庄哲宏;余小舫;郑锦锋;张悦;鲍世韵;张卓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三阴性乳腺癌超声特征性的初步探讨

    目的 比较并探讨三阴性乳腺癌及Luminal型乳腺癌超声表现,以及超声影像学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6例三阴性乳腺癌以及260例Luminal型乳腺癌初诊超声形态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超声的特征性表现为圆形/椭圆形(P<0.001,vsLuminal型乳腺癌)、边缘清晰(P=0.021)、肿物内部回声(P=0.001)、后方声影(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肿物内钙化(P=0.241),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超声影像学有特征性表现,超声对于筛查三阴性乳腺癌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贾海霞;曹腾飞;夏婷;胡小戊;章乐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睾丸扭转32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睾丸扭转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02年6月~2011年10月收治32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法复位1例.手术探查31例,其中8例保留患侧睾丸,行睾丸复位及固定术,23例行患侧睾丸切除术.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年.随访9例睾丸保留患者中,3例患侧睾丸不同程度萎缩.26例行精液分析,其中保留睾丸者例,睾丸切除8例出现精子密度减少,畸形精子数量增加.结论 对于青少年患者发生阴囊急症,首诊医生应高度警惕睾丸扭转,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复位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作者:覃庆平;王伟;李刚;周毅;卢启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05例,根据患者乳腺癌分期、术中腋窝淋巴结状态,对其中保留ICBN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分析.结果 105例患者均采用Auchincloss法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中保留ICBN的32例,其手术平均时间为150 min,出血量平均约65 mL,清扫淋巴结并经病理检出平均为16枚.经6个月~3年随访,发现术中保留[CBN的32例患者,术后患侧上臂内侧及腋窝感觉异常4例,其中麻木、感觉缺失、袜套感、蚁行感3例,烧灼样疼痛1例,经局部理疗、营养神经药物治疗,1~2月内恢复;未见局部复发和转移.其余73例未保留ICBN患者均有上臂内侧异常感觉.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ICBN既可保存患侧上臂内侧及腋窝皮肤的感觉功能,又能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东军;张圣祥;朱社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