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
这一刻,多么高兴,蒋阿婆的身影映在这一面锦旗里,这是对我付出好的鼓励.这个病区73%的锦旗是丧葬后的家属所送,这已经给了我很多感动.留下这唯一一张有病人和家属共同赠送锦旗的照片,我作为见证人,庆喜蒋阿婆康复的同时,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跟大家分享生命的奇迹.
作者:杨慧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在北京西城区月坛街道真武庙六里的胡同口,有一座鹅黄色的五层小楼静静地矗立在绿树丛中,这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作者:刘欣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肾炎-透析※在1992年这个我终身难忘的年份,刚刚27岁的我就得了肾炎,局灶增生型肾小球肾炎,属于中等难治愈的一种.经过7年的治疗也没有控制向前发展的步伐……终肾衰竭后期——尿毒症!接受现实是很难的事情,肌酐1200还要保守治疗,思想太陈旧落后,到处求医治疗!可以说走了不少弯路,又是中医灌肠又是吃药,钱遭罪人更是遭罪,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更严重,肌酐更高,钾高得厉害,又吐又拉不能进食喝水.一夜之间就软得一塌糊涂.
作者:姜彦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近年来医学界对论文、著作的题材与形式有了质的改变,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其思维模式都随着西方现代科学思潮而改变.无可厚非,现代医学日新月异,成绩斐然,然医者关注的不该只有多少篇中文核心及外文文章.眼下,大力扶持医学人文刻不容缓,重新发现传统中医文化及其生态美需着力进行.医话是指医家以笔记、短文、随笔等形式,阐述其临床心得体会以及其他问题的著述,是中医学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话与其他医著不同之处在于形式活泼,体裁不拘;内容丰富,无医不话;言而有据,俱出心裁;医文兼通,文字流畅.本文根据陆以湉的《冷庐医话》重新开启医学人文之旅.
作者:毛正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老官山3号墓出土的医学竹简共计920余支,由于年代久远,竹简上的文字通过肉眼难以识别,考古人员通过红外扫描,破解了部分内容.这些竹简属于10部未见于史料记载的医书,经初步整理,定名为《敝昔诊法》《诊治论》《六十病方》《诸病一》《诸病二》《十二脉(附相脉之过)》《别脉》《刺数》《五色脉诊》《医马书》,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兽医学等,其中受瞩目的便是失传已久的扁鹊学派的经典医籍.
作者:韩晓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时光总是在你不经意间溜走,留下的是春天的草长莺飞,留下的是夏日的荷花蝉鸣,留下的是秋收的硕果累累,留下的是冬季的白雪皑皑.当我们试图记住一些过往,却发现与时光结伴而行的旅途中,留在我们心底的是永不能抹去的时光烙印.
作者:张家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传统中医思想文化元素及其发展对今天新型医患关系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在医患关系制度的构建上,要总结传承中医文化中和谐仁爱、非逐利、彼此信任、心理关爱等理念精髓.在新时期,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要求要明确新时期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密切联系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强医患关系的法制化建设.为此,新型医患关系的构建要遵循:一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理清医院与政府责任;二是规范医方的诊疗行为,明晰医患双方权益;三是建立和完善解决医患关系的专业工作平台;四是强化医方职业素养和患方人文素养的持续提升,培育良好和谐医患关系文化.
作者:张嘉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2016年下半年Y女士和她的爱人来接受心灵关怀辅导已经8次了,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每一次Y女士的丈夫都特别认真地和Y女士一起接受心灵关怀师的辅导与训练,没有一次缺席,就算是妻子在向他表示某些方面的不满时,他也只是微微笑笑,没有脾气,关怀备至.
作者:童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近代以来,在西方医学知识、医药观念的影响下,传统的滋补文化发生改变,呈现出中西交融的态势.通过观察1927-1936年间《申报》滋补药品广告,可知近代日常进补行为、滋补药品的种类、进补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国人对健康的认知,卫生和保健的观念,以及健康消费的观念都有新变化.
作者:李劲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10月1日国庆(星期日,雨,上午8:00)医院领导班子正谋划开办医疗养老事宜,县城位于三峡渝东北生态涵养区,近30万人口亦面临老龄化,做好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更要做好医疗养老服务.利用医院的医疗和食堂,前边绿树成荫的滨湖公园、旁边鸟语花香的草坪、面临心拥碧水的汉丰湖、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800多平米的未装房,既独立又与医院相距20米的独特优势.装修为温馨如家、宜居养老、医护及时、营养均衡、采光充足、通风舒适、环境干净、淋浴卫生并有养老护理员的爱心居所.解决老人生活及医疗、解决老人孤独寂寞、解决儿女家人工作安心与牵挂、解决社会人人尽孝之道.广泛征求职工建议和点子,大家积极建言献策.下午5点半还在与设计人员规划图纸,想早日完善,尽快入住.
作者:张德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三伏盛夏,酷暑当头.一大早,涔涔汗水中,我来到科室.突然想起小贾,我曾经的一个病人,便拨通了其父亲的电话.小贾父亲高兴地说孩子一切都好,比我们后相见的时候更加积极乐观.听到这些,感觉再没什么比这更令我开心.小贾,那个曾经身受重创、心坠谷底的孩子,这一路走来,着实不易.4年前初次遇见时,他还不满17岁.记忆又回到了4年前的那个早上……
作者:刘友山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在手写药方的年代,一些名医的药方不仅是疗治病人疾痛的良方,也是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精美的花笺,娟秀的字迹,配以实用的处方,药材间的留白,篆刻的提示语,虽无意安排,却成了章法多变的书法小品,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针对目前住院医师存在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沟通能力不足等现象,本文以反思性写作的范例——《当呼吸化为空气》为切入点,探讨了叙事医学在住院医师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了将叙事医学等人文课程纳入住院医师培训必修内容,推行住院医师平行病历的书写,以叙事医学为基础,注重全周期培养住院医师人文精神等建议.
作者:杨科;俞水;郭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宁养病房的早安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今天的故事主角是一位总带着痛苦表情的大爷.第一天,走进43床病房的时候,给我印象深的就是大爷脸上的表情,苦皱着眉头,眼神很空洞,他在用他的表情告诉我们他很难受、很痛苦.房间里的那种安静让人有点畏惧,就怕哪一句话说多了会让屋里的气氛更加紧张.
作者:王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作者:林文元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作者:林文元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星期三下午是门诊日.一到门诊日总是很忙,这一天里住院病人一点儿不能少看,下午又外加上三个钟头的门诊排得满满当当.转诊到我们医院的病人大多数都是在初级二级医院诊断不清或是处理不了的病例,往往光是把以前的病史与做过的检查缕一遍就难说要花上多少时间.看完病人一出诊室,我立刻催着护士抓紧带下一个病人.
作者:乔人立 刊期: 2017年第12期